第19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2 09:4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 19 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重点:苏联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容和改革影响
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东欧剧变的原因;中国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 苏联的发展
(1)表现
① 经济: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② 科技:爆炸了 、氢弹。
③ 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2)局限:优先发展 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 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 主要内容:平反冤假错案, ,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 影响: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 的发展, 和 有所增加;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 。但改革没有突破 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 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 评价:改革只是对 的修补,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 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 主要内容和结果:承认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中,取消 领导地位,放弃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 指导,实行“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② 影响:1991 年 12 月 26 日, 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 建设
(1)背景: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 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 。
(2)建设模式及效果:东欧各国大多采取 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 改革
(1)南斯拉夫改革
① 改革内容:建立 制度,权力下放。
② 改革结果:调动了 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 埋下了隐患。
(2)东欧其他国家改革的结果: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 束缚;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动荡剧烈。
3. 剧变
(1)原因
① 内因: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实行政治 ,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
② 外因: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 ”战略的影响。
(2)表现
① 变化相对平稳。
② 发生了流血冲突。
③ 民主德国并入 德国。
④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 和 两个独立国家。
⑤ 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 准备
(1) 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 、 和 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随后,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 ,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 ”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 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2. 决策: 作出 的伟大决策。
3. 改革开放: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 体制。
4. 结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5. 表现:2010年,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 。到2017年,中国的
国内生产总值已达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高铁、 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 和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 ,正在激励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1.在苏联,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这说明(  )
A.苏联的国家机器运转不灵 B.赫鲁晓夫的政策摇摆不定
C.斯大林体制没有受到影响 D.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
2.下表是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表(%)。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  )
1965 1970 1975 1979
家庭总收入 100 100 100 100
集体农庄的收入 39.6 40 43.5 43.7
个人副业收入 36.5 31.9 25.4 26.9
家庭总支出 100 100 100 100
购买食物、衣物 58.9 55.1 47.9 50.3
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支出 14.0 15.0 16.0 14.5
A.庄员生活总体水平较低 B.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稳步上升
C.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3.苏联解体表明(  )
A.苏联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 B.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自我调节功能丧失
C.苏联社会主义运动暂时进入低潮时期 D.苏联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激化
4.1981年4月,在一份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名义印发的材料上,按照对计划与市场的态度,将经济学家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坚持计划经济的;第二类是赞成计划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三类是赞成商品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四类则是主张发展商品经济的。这表明当时(  )
A.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束缚亟待突破 B.照搬西方市场经济成为时人共识
C.国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5.1951~1955年,苏联的粮食年均产量为3 850万吨。1961~1965年,年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的年均产量由570万吨变为930万吨,增加60%以上;奶类年均产量由3 790万吨变为6 470万吨,增加70%以上。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成效显著C.领导阶层的关注D.斯大林五年计划实施的结果
6.苏联曾经颁布《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在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并要求在两年内全部企业按新原则办事,向新体制过渡。当时苏联处于(  )
A.斯大林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7.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这一讨论(  )
A.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 B.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
C.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8.如图是某历史书籍的内容。由此判断,该事件是(  )
A.东欧剧变 B.苏联改革 C.美苏争霸 D.苏联解体
9.如果以“别了,雅尔塔”为题发言,应该选择哪一事件作为“别了”的标志 (  )
A.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B.第三世界崛起 C.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0.东欧剧变,最具决定性的变化是(  )
A.社会制 度B.政治制度 C.国名变化 D.国家分裂
答案:DABAC DDADA
(一)全面认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1.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4)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2.东欧剧变的原因
(1)内部原因
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产生了许多问题,使其经济发展缓慢。
②现实原因:东欧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执政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日益脱离群众。
(2)外部原因
①苏联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②西方原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资金技术的援助引诱、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
3.实质: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4.认识
(1)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它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所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属于正常的历史现象。
(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1)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新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要联系在一起理解,让学生理解实事求是的原则,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