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2 10:0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
学习目标导航:
1、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2)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2、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几大帝国,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元化进程。了解不同地区的宗教社会变化。
【时空观念】掌握亚洲不同区域的历史发展变化,并进行时空的比较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相关史料,全面了解各地区的历史
【历史解释】抓住“特色与交流”,理解伊斯兰教影响下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三大洲帝国的建立及对于东西方交流的影响。
【家国情怀】理解南亚印度教及外来伊斯兰教并存的局面,日本、朝鲜与中国交流密切,影响深远。
3、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教学难点:隋唐文化对东亚的影响。
4、问题思考:
(一)阅读“阿拉伯帝国”,思考以下问题:
1.阿拉伯帝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其是如何加强统治的 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有何具体表现
2.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什么样的重要角色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阅读“奥斯曼帝国的兴起”,思考以下问题:
1.奥斯曼帝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2.奥斯曼帝国为加强统治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有何影响
(三)阅读“南亚与东亚的国家”,思考以下问题:
1.中古时期印度先后建立了哪些国家 这些政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
2.日本中央集权体制是如何演变的 日本幕府政治形成的背景和标志是什么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古代朝鲜的政权是如何演变的 新罗、高丽王朝在国家治理上有何特点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古代朝鲜与中国的紧密关系有哪些表现
基础知识:
【知识点一:阿拉伯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1、条件:
_____________创立伊斯兰教;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大规模向外张。
2、过程:
(1)7世纪中期起,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2)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统治措施:
(1)最高统治者_________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2)下设各部大臣,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4、鼎盛时期的具体表现:
(1)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陆上和海洋贸易发达;境内城市繁多,都城_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二)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特点:
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融合东西方文化;
_________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2、具体表现:
(1)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
(2)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3)中国的_________ 、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建立:
1、13世纪兴起,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 。
3、16世纪前后,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二)帝国统治:
1、政治:
(1)最高统治者 (素丹);
(2) 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经济:
(1)15—16世纪,都城 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即 ),对过往的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
【知识点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一)中古时期的印度
1、笈多帝国(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1)建立过程:
4世纪初期,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区;笈多帝国直接控制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他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
(2)印度教的产生:
笈多帝国时期,由 转化而来的印度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宗教。
2、德里苏丹国家
(1)建立过程:
7世纪后,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状态, 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3)政治体制:
(1)德里苏丹国家实行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
(2)地方划分 ,行省总督有苏丹任命,重要职务由穆斯林担任。
(三)日本
1.日本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
(1)大化改新:
①背景:
秦汉移民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
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46年大化改新的推动;
模仿隋唐律令,建立 国家。
②开始: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
③内容:
a、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b、经济: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c、外交:向中国 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
④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也存有一点的局限。
2.幕府统治的形成
(1)背景:
①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②庄园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寺院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③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形成:
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 。
(3)特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 为首的幕府掌握;
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影响:
17世纪的 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为了维护统治,德川幕府曾效仿中国实行锁国体制,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本的国家安全,但最终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四)朝鲜
1.新罗统一:
公元1世纪后,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7世纪末, 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高丽王朝: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 ;
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上,传播中国 经典和词章之学。
朝鲜建立: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 。
4.历史上中朝两国关系密切,曾于16世纪末联合抗击 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突破
合作探究一:阿拉伯文化有何特点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材料一 哈里发马门(813-833年)十分热心扶植科学文化事业。曾派著名学者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腊古典著作,包括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理》。将这些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以与译稿同等重量的黄金酬劳翻译者。他还在巴格达创建了规模宏伟的学术研究中心——智慧馆,把从各地搜集来的文化典籍收藏在这里。智慧馆集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为一体,既是科学研究所,也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高等学府。
——据朱寰主编《世界古代史》(下册)整理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 8 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合作探究二:隋唐文化对东亚的深远影响
材料一 高丽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御史台(司法、监察)、翰林院(掌管机要文书)和中枢院(负责军事),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二 7世纪初,日本孝德天皇进行改新,仿效唐朝体制改革官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废除贵族世袭制,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选择题:
1.(2023春·高一)高丽王朝的《高丽律》规定:“年古七十以上父母无守护,其子孙犯罪应配岛者,存留孝养。”据史载,高丽“刑无惨酷之科,唯恶逆及骂父母者斩”。这表明高丽王朝( )
A.法律的礼法融合特征 B.以立法保护弱势群体
C.社会各阶层推崇儒学 D.民族孝文化历史悠久
2.(2023春·高一)有学者认为:“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公元8—10世纪的巴格达翻译运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它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又将其再度传回欧洲。”据此可知巴格达翻译运动( )
A.推动了阿拉伯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B.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
C.体现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 D.造就了拜占庭帝国文化繁荣局面
3.(2022秋·全国·)两汉时期,日本统治者经常派使者到中国朝贡并接受册封。隋朝时,日本企图侵占朝鲜,并在使隋提交的国书中使用“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之语,后又表述为“东天皇敬问西皇帝”。这反映出( )
A.日本的自大和扩张野心 B.日本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大化改新强化中央集权 D.朝贡体系维系东亚和平
4.(2022秋·福建福州·高二期中)花剌子密是阿拉伯杰出的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阿拉伯人( )
A.发明了这套数码 B.传播了西方文化
C.创立了伊斯兰教 D.推动了科学发展
5.(2023春·高一)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据此可知,该剧的创作
A.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 B.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C.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6.(2023·广东)《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当时阿拉伯帝国境内的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说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
A.推动了欧亚非文化统一 B.贯通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C.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 D.使其成为文化最发达地区
7.(2023春·高二)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大地区。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
A.促使东西方文明开始交融 B.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一体化 D.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
8.(2022秋·浙江)朝鲜古代使用汉字,文言分离,只有士大夫可习汉文,因此平民多文盲。1443年,李世宗召集郑麟趾、成三问等学者,在研究朝鲜语音和汉语音韵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表音文字,并编印成书,公布周知。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新的表音文字即为谚文 B.中华文化传播促进了东亚地区发展
C.新文字推动了文化发展 D.《三国史记》的出版得益于新文字
9.(2022春·广东揭阳)《全球通史》中写道:“奥斯曼帝国辽阔的边地提供了巨大的自由贸易区,所有这些货物都可以在那里畅通无阻地买进卖出。帝国地处陆,海会合处。”奥斯曼帝国这一状况( )
A.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为帝国长期繁荣奠定基础 D.导致东西贸易通道被垄断
10.(2022秋·高三课时练习)至德里苏丹后期,穆斯林人数在农民人口中有所增加。农耕者无论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他们的生活模式在本质上几乎完全相同……随伊斯兰同来的新礼仪被视为是吉祥的而悄然进入了印度教的仪式。这反映了德里苏丹国的统治特点是
A.穆斯林在人数上占优势 B.印度教徒在社会上占主导
C.伊斯兰教与印度教融合 D.采取宗教压迫与歧视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1春·山西忻州·高一校考阶段练习)
材料一:“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指顺从安拉的意志。信仰伊斯兰教者,称为“穆斯林”,意为独尊安拉、服从先知的人。《古兰经》是穆斯林尊奉的宗教经典,也是阿拉伯国家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制度的经典。伊斯兰教尊奉独一的真主安拉,摈弃偶像崇拜,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把阿拉伯各氏族部落团结在伊斯兰的旗帜下,从而为建立阿拉伯统一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材料二:伊斯兰教反对血亲复仇、近亲婚配和弃婴,禁止高利贷和赌博行为,提倡赈济贫民、宽待和释放奴隶,强调保护财产的私有权,并相应地规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措施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伊斯兰教的特点。
材料三:穆罕默德参照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经典,将其中他认为阿拉伯人能够接受的教义和阿拉伯原始宗教中的一些教义设法结合起来,于610年创建了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在阿拉伯语中原意为“顺从”。穆罕默德宣称,世界上只有一个神--安拉,他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人的创造者,世界万物,都是按照安拉的意志安排的。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全球史的角度来分析伊斯兰教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
课堂导学
一、基础知识:
识点一:穆罕默德、哈里发、巴格达、阿拉伯商人、造纸术。
知识点二:拜占庭帝国、苏丹、宗教上层、伊斯坦布尔、陆路丝绸之路。
知识点三:婆罗门教、政教合一、行省、中央集权制、唐朝、幕府、将军、德川幕府、新罗、科举考试、儒家、朝鲜、日本。 
教学重难点突破:
合作探究一:
提示:
1、特点:①多元性;②开放性;③包容性。
2、贡献:
①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的文献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也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
②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和中国的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
③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合作探究二:
提示:
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
①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培养国王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②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
③朝鲜人民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古代日本文化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①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
②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
3、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列岛、中南半岛的越南以及以后随着移民中南半岛及南洋群岛的大部分地区都曾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共同打造一个带有鲜明中华文化的文化圈。
课堂知识巩固:
1.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高丽王朝表达“孝道”的律文内容,体现了高丽王朝法律的礼法融合特征,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说明高丽王朝社会各阶层推崇儒学,排除C项;材料为高丽王朝《高丽律》的一些规定,不能体现高丽王朝民族孝文化历史悠久,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从古希腊到阿拉伯地区,从古代到近代,巴格达翻译运动在人类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近代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巴格达翻译运动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而不是阿拉伯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巴格达翻译运动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而不是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巴格达翻译运动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从材料中日本统治者对华的态度来看,由接受中国册封到企图与中国平起平坐,说明的是日本自大和扩张野心,A项正确;材料与日本国际地位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日本大化改新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朝贡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人传播“阿拉伯数字”,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D项正确;“他第一个使用”并不是发明,排除A项;“0-9”十个数字最早由印度发明,故“西方文化”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的音乐的主要内容是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出现“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的音乐,迎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该时期的音乐创作无法摆脱宗教文化的束缚,因为神学世界观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资产阶级的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推崇个人的成功和价值实现,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当时阿拉伯帝国境内的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可知《一千零一夜》融合了许多其他文明的成果,由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的确立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C项正确;“文化统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的交融,和丝绸之路无关,排除B项;“最发达”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集合体,除阿拉伯人外,还有埃及人、突厥人、波斯人、叙利亚人等。各族通过互相接触、互相影响,逐渐融合渗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存斗争中认同了阿拉伯文化,B项正确;古罗马时期,东西方文化已有交流,排除A项;世界文化是多样性,没有体现一体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文化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三国史记》于1145年(高丽仁宗二十三年)由金富轼等以文言文编撰,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描述符合史实,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项。
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地处陆、海会合处,辽阔边地可充作自由贸易区等自然地理状况,体现出其客观上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交流和贸易中的重要位置,并不能直接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A项;优越的地理位置未能使奥斯曼帝国长期繁荣,排除C项;导致东西贸易通道被垄断与“货物都可以在那里畅通无阻地买进卖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德里苏丹统治后期,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在生活以及宗教仪式方面逐渐趋同,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统治特点是伊斯兰教和印度教融合,C项正确;材料和两大教派人数上的优势无关,排除A、B项;宗教融合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宗教政策相对开明,排除D项。故选C项。
11.(1)特点:一神教;政教合一;高度集权;某些教义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成为阿拉伯半岛统一的思想基础。
(2)原因:结合其他宗教如犹太教等;从多神教演变而来。
【详解】(1)伊斯兰教的特点,根据“伊斯兰教尊奉独一的真主安拉,摈弃偶像崇拜,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可以看出一神教和高度集权;根据“《古兰经》是穆斯林尊奉的宗教经典,也是阿拉伯国家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制度的经典”可以看出政教合一;根据“伊斯兰教反对血亲复仇、近亲婚配和弃婴,禁止高利贷和赌博行为,提倡赈济贫民、宽待和释放奴隶,强调保护财产的私有权”等信息可以看出某些教义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这些措施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可以看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根据“从而为建立阿拉伯统一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可以看出成为阿拉伯半岛统一的思想基础。
(2)从全球史的角度分析伊斯兰教产生的原因,根据“穆罕默德参照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经典,将其中他认为阿拉伯人能够接受的教义和阿拉伯原始宗教中的一些教义设法结合起来”可以看出,结合了其他宗教如犹太教等创立了伊斯兰教;根据“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等信息和所学可知,是从多神教演变而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