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2 10:2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学习重难点】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难点:正确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基础梳理】
1、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矛盾(主要矛盾) 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 发生重大变化;⑵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在世界的 地位。 争夺 和 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法德矛盾 ⑴普法战争后,因 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⑵对 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的主要矛盾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 —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 争夺巴尔干地区 巴尔干成为欧洲“ ”
2、大战进程
主要战线 第一阶段(1914年) 第二阶段(1915—1916年) 第三阶段(1917—1918年)
西线(英法军队 德军)(决定性战场) ⑴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⑵9月,双方在 激战,德军失败(德军“ ”破产) ⑴1916年,在 战役和 战役中,双方均伤亡惨重,两大战役分别被称为“绞肉机”和“地狱”;⑵1916年,英德在 海战中,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⑴1917年, 和 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⑵1918年11月11日德、奥(匈)投降
东线(德奥联军 俄军) — 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 俄国在 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
南线(奥军 俄军、塞军)
战局演变(总体态势) 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德奥未能摆脱 的困境 国走向失败
3、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比较
项目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相同点 目的 都是战胜国 和 的会议
性质 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
操纵国 都受 操纵,且操纵国中都有英国和美国
影响 都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又埋下了新的隐患;都损害了 的主权
不同点 时间 1919年 1921—1922年
性质 是战胜国惩治战败国的会议,具有明显的 性质 是战胜国之间相互的协调的会议,具有明显的 性质
影响 形成的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 、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形成的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 和 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重难点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
①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②军事上:列强相互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③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④物质上: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发展成为世界性大战。⑤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2)条件
①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②可能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③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二、 凡尔赛体系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仍以欧洲,尤其以英法为优势。
②该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由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和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基础上,稳定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同时由于这一体系中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分赃不均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等诸多矛盾的存在,使这一体系必然不能持久。
③该体系具有反动性。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转让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给日本等,维持了殖民主义的统治秩序。
④该体系具有不全面性。出于社会制度的区别,把苏俄排斥在外;出于分赃的目的,排斥了德国。
(2)评价
①进步性:凡尔赛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西亚地区的矛盾,虽然这种矛盾是以不公平的方式和在牺牲小国利益的基础上加以解决的,但它的确使很多矛盾得到暂时解决或缓和,这有利于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成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相对繁荣局面的基本前提。这种通过国际会议上的外交争斗与妥协达成相关国际条约来对国际关系进行整体安排的方式,相对于此前帝国主义的同盟竞争和军事对抗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②局限性:由于没有公平原则,帝国主义在许多安排上往往出于各自的私利,凡尔赛体系不仅没有使许多旧有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还滋生了许多新的矛盾,这些矛盾使该体系不能维持长期的稳定。
【课堂探究】 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材料一: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点”原则,其要点为:
Ⅰ.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Ⅱ.领海以外,无论平时或战时,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Ⅲ.……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Ⅳ.……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
Ⅴ.对所有关于殖民地的要求作出……调整。……
XIV.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基本主张。(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的背景及动机。(6分)
材料二: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列宁《在莫斯科省的县、乡、村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上的讲话》
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丘吉尔著,吴万沈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这些评论正确吗?为什么?(6分)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表3是《各强国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而成),该表反映了( )
186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英国 1 1 2 3
法国 2 3 4 4
德国 4 4 3 2
美国 3 2 1 1
A.工业排名取决于工业革命开展的次序  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洲强国走向衰弱
C.工业革命中帝国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  D.美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居于主导地位
2.某双边军事协定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材料表明( )
A.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B.法德矛盾是帝国主义主要矛盾
C.法俄结成协约国具有正义性     D.法俄针对德奥同盟结成协约国
3.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罗素认为,“许多人确实有一种倾向于战争的本能””许多原因导致战争,但是,随着所有市民欢迎战争爆发,‘受挫的情绪’是战争狂热的主要原因”。罗素的观点
A. 代表了当时欧洲各国的普遍认识 B. 不符合唯物史观对战争的正确认识
C. 反映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立场 D. 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4.从1914年8月到1918年2月,协约国从美国购买了价值150亿美元物资。美国杜邦公司生产了协约国军队40%的弹药,其股票价格在战争期间从20美元暴涨到1000美元。但令人奇怪的是,美国与同盟国之间却几乎没有贸易。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奉行中立政策 B. 同盟国战略物资储备比较丰富
C. 协约国的封锁阻碍美国与同盟国的贸易 D. 美国与德国殖民矛盾十分尖锐
5.1917年4月,美国海军有军舰197艘,海军官兵6.7万人。到了1918年11月,美国的军舰已达2 000艘,海军官兵达50万人。这说明(  )
A.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 B.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美国强大的军事潜能
C.美国走上了扩军备战的道路 D.美国放弃了“光荣孤立”的政策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原材料缺乏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战争是新技术发明的催化剂      B.发展化工技术利于实现持续发展
C.社会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D.科技进步是进行战争的重要条件
7.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8.《魂断蓝桥》讲述的是1917年的英国,青年军官罗伊撇下未婚妻玛拉奔赴战场,听说罗伊战死疆场的玛拉在失业、饥饿、寂寞和空虚的折磨下被迫沦落风尘。当玛拉在火车站意外邂逅死里逃生的罗伊后,她选择了带着他们的定情信物在初识的地点自杀。这部作品反映了
A. 一战以后人民的反战情绪 B. 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C. 一战带给人们精神创伤 D. 一战使英国经济衰退
9.凡尔赛体系是指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建立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它的主要积极影响是
A. 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和一些权利 B. 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 消除了战胜国之间的基本矛盾 D. 一段时期内维持了欧洲的和平
10.《国际联盟盟约》规定: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A.“民族自决”  B.“集体安全”  C.“全体一致”  D.“大国一致”
11.1921年,在美国倡议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五国条约》,该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从而开启了五国长达15年的“建舰休息期”。据此可知《五国条约》的签订(  )
A. 缓和了列强间的军备竞赛 B. 提高了美国海军的影响力
C. 限制了日本主力舰的发展 D. 冲击了英国海上霸主地位
12.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中国代表为驻美公使施肇基、驻英公使顾维钧、大理院长王宠惠。广州军政府的代表伍朝枢因抵制北京政府的命令没有赴会。另有全国各派团公推的“民众代表”余日章、蒋梦麟二人,加上随员、顾问等代表团人员多达132人。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内部纷争导致国家主权的丧失 B. 民族民主意识的进一步提高
C. 各种政治力量已开始走向团结 D. 国际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月5日,威廉二世与奥匈驻德大使共进午餐……(威廉二世)向奥匈大使表示,奧匈在这次事件中可以得到德国全力的支持。而对于奥匈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问题上,威廉二世又称不论奥匈要采取什么行动,都必须要抓紧时间,不能拖延。
沙皇敦促塞尔维亚人要“像狮子一样”去战斗,贝尔格莱徳政府似乎不会对最后通牒有所屈服了。而且,在此期间,萨佐诺夫曾特别指示贝尔格莱德政府不要接受英国在其中的调解。……不管俄国的行动是否有必要,法国都从始至终地支持俄国在巴尔干地区做出的任何干预行为。
——据[英]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一战”》等整理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大多数欧洲人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的代价。历史学家詹姆斯·乔尔指出,在整个欧洲的“政府内外几乎没有人预计到这场旷日持久而且造成巨大破坏的世界大战”。德国总理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预想的是“短暂的风暴”。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在1914年向下院保证:“如果我们参战,我们所遭受的伤亡会很少,甚至比我们不参战也多不了多少。”
——摘编自[美]斯蒂芬·范·埃弗拉《战争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国领导者对战争爆发的影响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各国领导者们为何认为这场战争是短暂而轻松的。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
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做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4分)
材料二:(一战后)协约国同德国及其盟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构成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该主要议题之一是“远东及太平洋问题”,其核心是中国问题。……与会国签订了一个关于中国问题的公约,这个公约签订后,美国国务卿体斯掩不住得意之色,说:“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
——《世界通史》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给中国造成的影响。(6分)
第14课 答案
【课堂探究】
(1)基本主张:公开外交、航行自由、自由贸易、裁减军备、民族自决和建立国际联盟。(每点1分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
背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②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③美国实力的增长;④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等。(每点2分,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
动机:凭借日益增强的实力,扩大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建立美国领导的国联,并进而称霸世界。(2分)
(2)列宁和丘吉尔的分析正确。(1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首先,它没有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反而激起战败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愤怒和复仇情绪;其次,它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势必引起被压迫民族的反抗。(5分)
【巩固训练】
1——5 CDBCB 6——10 CBCDB 11、A 12、B
13、【答案】(1)影响:推波助澜,加速了一战进程。
原因:争夺巴尔干的矛盾十分尖锐;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战争的进程和后果的非理智心态。
(2)简析:欧洲精英沉迷于推行军国主义和扩张帝国霸权;被所谓“民意”感染和裹挟,抱有侥幸心理和赌徒思维;在高度工业化的背景下,各国决策者充满对本国高效动员战争资源的自信,却缺乏对工业化战争的惨烈破坏和可怕灾难的预见。
【解析】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威廉二世又称不论奥匈要采取什么行动,都必须要抓紧时间,不能拖延”“沙皇敦促塞尔维亚人要‘像狮子一样’去战斗”可知他们都推波助澜,加速了一战进程。原因:战争爆发的原因需要从争夺巴尔干的矛盾、两大军事集团形成、非理智的心态等方面进行思考。
(2)认为这场战争是短暂而轻松的需要从欧洲精英的想法、民众的狂热及工业化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14、(1)诉求:①要求参加和会,参与和约的制定;②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③要求修改和约(减轻对德国的处罚);④加入国际联盟,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每点2分,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
(2)影响:①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复仇情绪蔓延;②加深与战胜国的矛盾;③为法西斯(希特勒)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伏笔。(每点2分,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
(3)影响:①《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损害了中国利益,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最终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3分)②《九国公约》中,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使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