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
第十单元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宝鸡市东路高级中学化学组初三:授课人:郑定宇
时间:05-11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认识几种常见的酸,知道浓盐酸和浓硫酸的典型物理性质和用途。
知道酸的腐蚀性及了解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学会浓硫酸的稀释,能熟练取用酸溶液。
知道并掌握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知道常见的几种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俗称,物理性质。
认识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知道并掌握几种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⑵过程与方法:
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载体,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梳理知识,使零碎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会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推理能力。
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进行科学探究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实验技作的技能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况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增强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通过交流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活动探究能简单归纳出酸相似的化学性质及碱的化学性质,并根椐其性质思考其用途,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最终培养学生终学龄前习的终身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强化生活和实验中的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进行遵重科学实验的教育。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
1.酸碱各自相似的主要的化学性质。
2.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3.对知识的拓展归纳能力。
4酸碱(盐)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感悟化学的科学魅力与价值。
知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本身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树立学好化学,用好化学的意识。
四、难点:
1.书写酸碱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酸,碱化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质,并能熟练运用“两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酸碱盐溶解性表”以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研究化学性质。
3.酸碱性知识重点理解,巩固记忆,提升能力。
4.对知识的拓展归纳能力。
5.让学生在课堂内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自主合作,探究训练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面发展。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和教师以问题发现为主线进行评价性自主合作学习,对生成问题进行互导性的合作探究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任务验动为载体的问题探究学习。一、课型创新为“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综合解决课”等,二、教师角色转型为问题发现者,学习活动设计者,学生有效学习的服务者。三、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角色转变为课前主动学习者,课中体验学习者,课后回归学习者。
2.实验探究法,归纳比较法。
3.巩固拓展练习法。
六、教具:
教师用具:试管,胶头滴管,CuSO4溶液,FeCl3溶液,NaOH溶液,Ca(OH)2溶液,NaCO3溶液.
一案三单。
学生用具:一案三单。
七、教学设计:
一、物质的简单分类
①
单质 ②
①
③ 氧化物
纯净物
②
①
化合物
②
③
二、几种常见的酸----(HCl,
H2SO4)
(一)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1)观察盐酸、硫酸的状态。
(2)分别打开盛有浓盐酸、硫酸的试剂瓶的瓶盖,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活动与探究]学生阅读课本第50-51页,并预习填写:(复习回归课本)
(1)观察盐酸、硫酸的状态。
(2)分别打开盛有浓盐酸、硫酸的试剂瓶的瓶盖,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盐酸
硫酸
颜色、状态
打开瓶盖后的现象
气味
[引导]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作干燥剂。那在使用浓硫酸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进行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就会明白使用浓硫酸的注意事项。
[活动与探究]
学生阅读课本第50-51页,并预习填写:(复习回归课本)
将纸、小木棍、布放在玻璃片上做实验:
实
验
放置一会儿后的现象
用玻璃棒蘸浓硫酸在纸上写字
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
将浓硫酸滴到一小块布上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将浓硫酸沾到皮肤和衣服上
[交流]纸上留下黑色的字迹;小木棍上被浓硫酸触及的部位变黑;布料上滴有浓硫酸的部位已破烂。
[反思]通过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你有什么想法?
(使用浓硫酸时,必须十分小心,切不可将浓硫酸滴在皮肤和衣服上。)
[教师讲解]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它能夺取纸张、木材、布料、皮肤(都由含碳、氢、氧等元素的化合物组成)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引导]浓硫酸有吸水性,那浓硫酸与水作用时还会出现哪些问题?怎样稀释稀硫酸?
[设问]能否将上述实验稍作调整,将水注入浓硫酸里?
[学生小结]1.浓硫酸:(1)有
,在实验室中常用它作干燥剂。
(2)浓硫酸具有
,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
(3)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
的烧杯里,用玻璃棒不断搅动。
(4)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布擦掉,再用大量
冲洗,然后涂上3%~5%的
溶液。
[思考]如果将稀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是否也要进行类似浓硫酸的操作?为什么?
(二)酸的化学性质----(HCl和H2SO4)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小组合作联想典型代表物分析归纳1
酸的通性:
酸的通性
①酸与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②酸+活泼金属
+H2
③酸+金属氧化物
+
④酸+碱
+
⑤酸+(某些)盐
+
三、几种常见的碱------
(
NaOH,
Ca(OH)2
)
(一)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学生课前预习时完成)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
Ca(OH)2
]
颜色,
状态
溶解性
腐蚀性
俗名
用途
强调:
1.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俗名叫做苛性钠、火碱、烧碱。使用时要十分小心。
2.若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二)碱的化学性质--------
(
Ca(OH)2,NaOH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小组合作联想典型代表物分析归纳2
碱的通性:
碱的通性
①碱溶液与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指示剂变
,使无色酚酚试液变
.
②碱+盐
+
③碱+酸
+
④碱+非金属氧化物
+
小组合作联想典型代表物分析归纳3
酸,碱的通性:--------使知识系统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四、两个“表”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2)酸碱盐溶解性表
五、八大沉淀.---
学生口述颜色
⑴、AgCl(
) ⑵、BaSO4(
) ⑶、BaCO3(
) ⑷、CaCO3(
)
⑸、Mg(OH)2(
) ⑹、Al(OH)3(
) ⑺、Fe(OH)3(
) ⑻、Cu(OH)2(
)
注意:AgCl
BaSO4两种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根据学生考试失误加作三组实验,强化实验现象,其余的课前让学生记忆。
演示实验:
CuSO4溶液与NaOH溶液;FeCl3溶液与NaOH溶液;Na2CO3溶液与Ca(OH)2溶液
[练一练]------------学生分组比赛展示-----自我提升
叛断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能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铁和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
碳酸钙和稀盐酸
硫酸锌溶液和硝酸钠溶液
碳酸钡和硝酸银溶液
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液
铜和稀盐酸
铁和硫酸铜
铜和氯化银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铜
学会归纳 1
⑴金属和跟酸、金属跟盐能否发生反应,要根据 加以判断.
⑵铁跟盐酸、稀硫酸等起置换反应.生成 盐.
⑶金属跟硝酸起反应时,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一般不生成 .
⑷钠,钾等化学性质极活泼的金属,跟盐溶液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的情况较复杂,例如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Na2SO4+Cu(OH)2↓
学会归纳 2
⑴复分解反应能不能发生,要考虑生成物中是否的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⑵盐跟碱、盐跟盐反应时,反应物必须是可溶的.
[拓展提升]
有Na2SO4,Na2CO3,NaCl,NaOH四种溶液,分别与某些物物质反应都可以行化合物A,则
A是
,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⑴ ⑵
⑶ ⑷
有三种溶液,其溶质分别是:甲为氯化物;乙为碱;丙为钠盐.取上述溶液进行实验,有下列现象:
⑴甲、乙两种溶液混和出现蓝色沉淀;
⑵甲、丙两种溶液混和无明显现象;
⑶甲、丙两种溶液混和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由此可以判断:
甲为:
;乙为: ;丙为: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某学生取两份A溶液做下例实验,其过程如下所示:
一份加氯化铜 蓝 色 取滤液加入 白 色
溶液 沉淀B AgNO3溶液 沉淀C
两滤
A
液
白 色
另一份另加K2SO4
白 色 取滤液加入
蓝 色 混合 沉淀F
溶液
沉淀D CuSO4溶液
沉淀E
⑴试判断:A是 B是
⑵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
生成C沉淀的反应 ;
②生F沉淀的反应 ;
③生成D沉淀的反应 ;
④生成E沉淀的反应 ;
八、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简单分类
二、几种常见的酸----(HCl,
H2SO4)
(一)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
(二)酸的化学性质----(HCl和H2SO4)
酸的通性
三、几种常见的碱------
(
NaOH,
Ca(OH)2
)
(一)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二)碱的化学性质--------
(
Ca(OH)2,NaOH
)
碱的通性
四、两个“表”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酸碱盐溶解性表
五、八大沉淀
八、课后反思:
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如何摆脱
( http: / / www.21cnjy.com )旧模式,使学生乐学,授予学生“渔”而非“鱼”,怎样通达“三维目标”?只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支撑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促进我们的课堂形成先进的课堂文化,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本节课的教学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按照《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科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知识整和;二是设计了一条清晰的探究思路,学生学到了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具体体现是:打破了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把酸、碱、提炼出来,让学生初步认识酸、碱、的化学性质。老师示范引领探究了酸碱的化学性质,总结了探究的思路,让学生有所感悟后,再让学生按照“学案”的提示自主探究。这是一个半开放的过程,老师指路,学生顺着老师的指引去探寻新的知识,而课外的酸碱的实验现象的探究是一个全开放的学习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使学生真正学会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完成训练题,掌握问题,使解题能力得到升华!
教学实践亦表明,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能让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探究,乐于交流,愿意合作,促使他们在亲身经历和亲自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变化,掌握学习的方法,手段,途径,培养了创新意识.力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的过程,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具有继续学习的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