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球仪探究地球公转》知识清单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况
1. 绕转中心:______
2. 方向:______
3. 周期:______(约______天)
二、地球公转特点
1. 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______的倾角。
2. 地轴的北端指向______附近。
3. 太阳光直射地球表面的位置在______之间有规律的移动。
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全球______。
(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夏至日6月21日前后),北半球,南半球;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______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______现象。
(3)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______,南半球______;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______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______现象。
(4)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______,且越往北______,直至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过程,就是北半球______的过程。
(5)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______,且越往南______,直至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过程,就是南半球______的过程。
2. 四季更替:地球上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在一年之中,因太阳照射角度的不同,昼夜的长短就产生了差异,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经历着季节更替。以北半球为例,3、4、5月为______季,6、7、8月为______季,9、10、11月为______季,12、1、2月为______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______。
3. 五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2)热带的范围是______,有______现象,获得热量______;北温带的范围是______,南温带的范围是______,温带地区一年中______变化明显;北寒带的范围是______,南寒带的范围是______,寒带地区有______现象,获得热量______。
4.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一天中不同时间,各地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由______引起的;一年中,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由______引起的。
(2)一年中夏至,太阳______,影子______;冬至,太阳______,影子______。
四、问答部分
1.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有哪些?
2. 为什么会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
3. 四季更替是如何产生的?
4. 五带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5. 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答案部分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况
1. 绕转中心:太阳
2. 方向:自西向东
3. 周期:周期为一年(约365天)
二、地球公转特点
1. 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倾角。
2. 地轴的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
3. 太阳光直射地球表面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的移动。
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夏至日6月21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3)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4)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直至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过程,就是北半球白昼变长的过程。
(5)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南昼越长,直至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过程,就是南半球白昼变长的过程。
2. 四季更替:地球上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在一年之中,因太阳照射角度的不同,昼夜的长短就产生了差异,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经历着季节更替。以北半球为例,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3. 五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2)热带的范围是南北回归线之间(23.5°N-23.5°S),有太阳直射现象,获得热量多;北温带的范围是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23.5°N-66.5°N),南温带的范围是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23.5°S-66.5°S),温带地区一年中四季变化明显;北寒带的范围是北极圈以北(66.5°N-90°N),南寒带的范围是南极圈以南(66.5°S-90°S),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获得热量少。
4.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一天中不同时间,各地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一年中,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2)一年中夏至,太阳最高,影子最短;冬至,太阳最低,影子最长。
四、问答部分
1.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有哪些?
-绕转中心不同:自转绕地轴,公转绕太阳。
-方向虽都为自西向东,但自转是地球自身的旋转,公转是地球绕太阳的转动。
-周期不同:自转周期约为一天(24小时),公转周期约为一年(365天)。
-产生的地理现象不同: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公转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现象。
2. 为什么会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倾角,且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这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移动。当太阳直射点位于不同位置时,地球上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光照时间不同,从而导致昼夜长短发生变化。例如,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白昼越长;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南白昼越长。而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3. 四季更替是如何产生的?
由于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地球上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在一年之中,因太阳照射角度的不同,昼夜长短产生差异,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也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夏季时太阳直射点靠近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多,昼长夜短,气温较高;冬季时太阳直射点靠近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昼短夜长,气温较低。春秋季节则是冬夏季节的过渡,由此形成了四季更替。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4. 五带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从气候角度,五带划分直观反映了不同地区热量差异,热带热量充足,寒带热量匮乏,温带适中,有助于研究全球气候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对于农业生产,不同的热量条件决定了农作物的种类和生长周期,如热带适合种植热带作物,温带适合种植温带作物,为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在生态方面,不同热量带孕育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有助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系统的特点。
5. 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在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人们的活动时间相对延长,很多人会选择在傍晚进行户外运动、散步等;而在冬季,昼短夜长,人们出行和活动时间会相对缩短,并且冬季天黑得早,需要更早地开启照明设备。
-四季更替的影响:不同季节气候不同,影响人们的衣着、饮食和居住等。比如夏季炎热,人们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饮食偏向清淡、消暑的食物;冬季寒冷,人们穿上厚棉衣保暖,饮食上喜欢吃热乎、高热量的食物。建筑设计也会考虑四季更替,北方房屋注重冬季保暖,墙体较厚,窗户较小;南方房屋注重夏季通风散热,墙体相对薄,窗户较大。
-五带划分的影响: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们,常年高温,以种植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如咖啡、可可等;生活在温带地区的人们,种植的农作物随季节变化,如春种秋收,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寒带地区气候寒冷,人口相对稀少,主要发展畜牧业等适应寒冷环境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