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湖畔分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湖畔分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2 14:0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阶段性评价
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试卷满分 150 分,其中书写占 5 分;时间为 150 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
1.默写。(10 分)
(1)“物我交融”是借物写人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既是在写“物”也是在写“我”。柳宗元《小石潭记》中,“ , ”动态描写游鱼,衬托人鱼同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 ”写小鸟欢飞,潭影空明,让人体味到远离尘世的快乐;李白《送友人》中,“ , ”借马鸣之声作别离之声,烘托了离情别绪。
(2)古诗词中,色彩的运用能增强表现力。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用墨色点染风云,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情;白居易《卖炭翁》中,“ , ”用对照鲜明的色彩描写出卖炭老者饱经风霜的劳动者形象。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3 分)
他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活着还有什么用呢?当一名力不从心的旁观者看着战友们向前冲杀吗?就这样成为战斗队伍的累赘吗?一个战士不愿再受临终前痛苦的折磨,谁去责备他呢?他的手摸到了口袋里光滑的勃朗宁手枪,手指习惯地抓住了枪柄。他慢慢掏出手枪。
“谁想到你会有今天?”枪口轻 miè地直视着他的眼睛。他把手枪放到膝上,恶狠狠地骂了起来:“这算什么英雄,纯萃是冒牌货,老弟,任何一个笨蛋,随便什么时候,都会对自己开一枪。这样摆脱困境,是最怯懦、最省事的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对懦夫来说,也不需要更好的出路。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 jié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累( )赘 轻 miè( ) 怯.( )懦 jié( )尽全力
(2)第 2 段有一个错别字的词语是“ ”,应改为“ ”。(2 分)
(3)请结合原著为保尔的经历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松柏历经风雪洗礼更显坚劲,与保尔性格最相似。请结合原著内容,说说这样说的理由。(4 分)
3.湖畔中学八(1)班开展了“走近演讲,学会表达 ”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 (12分)
(1)小语同学将在学校动员大会上做一次主题演讲,下面是她准备的发言稿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她补充、修改。(6 分)
在公共场合,有的人说话能牢牢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和目光;有的人则结结巴巴,紧张不已。生活中就有很多赞美别人特别会“说话 ”的成语,比如旁征博引、【甲】 、 等。其实,这种当众讲话的能力,便是演讲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走近演讲,学会表达,这是我们当代中学生不可忽视的能力之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课内课外有许多优秀的演讲者,他们风格迥异,各具风采,让我们学习他们的演讲视频,【乙】 ,这样才能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真正做到走近演讲,学会表达。
①请结合语境,在甲处再填写两个成语 。(2 分)
②演讲稿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 。(2分)
③请你在【乙】 处补写一条小语的建议,要求切合主题,具体可行 。(2 分)
(2)班级宣传小组已经联系好校园广播站阮老师,准备于本周三下午2点给班级同学们做一次演讲知识讲座,安排小语同学提前一天打电话确认 。请根据情境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 (6 分)
小 语: ①
阮老师:小语同学,你好!
小 语:阮老师,打扰了!今天给您打电话,是想和您确认一下, ②
阮老师:没问题,我会准时前往你们班级。
小 语: ③
二、阅读(55 分)
【一】又到椿芽飘香时(22 分)
●毕传高
①我的老家在鄂东一个名叫“乌沙畈”的小山村。记忆中,老家的云雾总是带着三分药香。四月的风掠过青砖黛瓦,将山坳里新发的椿芽香揉碎了撒向人间。
②“椿树打头不作梁,四月芽尖赛参汤。”祖父在世时常念叨这句老话。故乡人家多在檐前屋后栽种香椿,倒不图它成材,单为这年年岁岁守时的馈赠。我总记得屋前那株,树干虬曲如卧龙,树皮皴裂似百岁老人的手。惊蛰过后,枝丫间便缀满玛瑙般的芽苞,待到清明雨落,嫩叶舒展如孔雀翎羽,在炊烟里轻轻摇曳。
③采椿芽是门讲究活儿。父亲会选在露水将散未散的清晨,扛着带钩的竹竿往山上去。香椿多长在老宅旁、竹篱边、山林里、梯田坎上,越是贫瘠处越生得精神。父亲教我们姐弟看叶尖颜色:紫红者味醇,碧绿者气清。采时不可贪心,每枝只取顶芽两三片,留得母树续生机。我们拎着篾篮跟在后面,看父亲用竹竿轻巧一勾,嫩芽便簌簌落进篾篮里。
④最妙的还是母亲灶台上的戏法。青石垒的土灶烧着松针,铁锅热得泛青时,菜籽油“滋啦”一声跳起舞来。焯过山泉水的香椿切得细碎,拌上自家老母鸡下的蛋,金玉相融倒入锅中。霎时间香气撞开雕花木窗,漫过晾着草药的竹匾,惊醒了梁上打盹的花猫。这味道不同于城里的香精调料,倒像把整个春天的山野之气都收在碗里一一初尝微苦,细品回甘,末了舌尖还留着草木的清气。
⑤椿芽炒蛋刚出锅,总要先给隔壁老人送一碗。他常说我家的香椿是沾了医圣的灵气————李时珍当年在泗流山采药,曾在我家歇脚饮茶,临走时将药婴里几粒椿实遗落院中。这话我原是不信的,直到某日在《本草纲目》翻见“椿樗”篇:“香者名椿,臭者名樗……椿木实而叶香可啖”,心中不觉一怔,对香椿的爱便又多了几分。
⑥山里的春天总伴着交换与分享。四一奶端来腌得透亮的香椿酱,敦六叔送来新挖的野竹笋,母亲则用晒干的香椿芽包了艾草青团回赠。最难忘那年春早,香椿发得稀落,母亲把攒了半月的芽尖全给了坐月子的菊芬嫂。母亲说草木知仁义,人更要懂情分。夜里我们姐弟仨就着腌萝卜喝粥,却觉得比往日更有滋味。
⑦那年椿芽季,我告别了生我养我的大山,调到了县城.临行前,母亲往车里塞了一包连夜焙制的香椿茶,叶片婘曲如碧螺、热水一冲便舒展成振翅的绿蝶。这些年东奔西走,尝过湖南的腌腊肉,吃过重庆的辣子鸡,却总在春雨绵绵的夜,想起老屋瓦檐滴落的椿芽香。小城也能买到香椿,但城里的香椿用保鲜膜裹着,躺在冷气充足的货架上,终究少了山野的魂魄。
⑧前日收到老家带来的包裹.粗布包着的玻璃瓶里,紫红的香椿芽浸在琥珀色的茶油中,底下沉着几粒青花椒。按母亲所嘱,取一勺拌在刚出锅的挂面里、总算满足了心心念念的期盼,仿佛又见老屋炊烟袅袅。
⑨又一次梦回乌沙畈。门前那株香椿愈发苍劲,枝干上系满红布条一一都是求医问药的外乡人挂的。原来老树竟成了乡亲们口中的“药王椿”,说是用它的芽尖煎水可治咳喘。醒来翻着手机,家人群里正热闹:姐姐在晒新采的椿芽,母亲站在老树下手搭树干,笑容比枝头的春阳还暖。
⑩又到椿芽飘香时。我披衣起身,听见远山的香椿正在抽芽,那声音轻得像母亲年轻时哼的采茶调。
(选自《光明日报》2025 年 04 月 05 日 05 版,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是按照“忆椿芽——盼椿芽——梦椿芽”的顺序组织全篇的。
B. 第④段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母亲炒椿芽的过程,生动有趣。
C. 第⑥段写春天里邻里间交换及母亲把攒了半月的芽尖送人,体现了乡亲们重情重义。
D. 文章只表达了对母亲知仁义、懂情分的品质的赞美。
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惊蛰过后,枝丫间便缀满玛瑙般的芽苞,待到清明雨落,嫩叶舒展如孔雀翎羽,在炊烟里轻轻摇曳。
6.文章第⑥段中提到李时珍在“我”家歇脚遗落椿实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分析。(4 分)
7.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以“又到椿芽飘香时”为题有什么妙处 (5 分)
8.本文通过“香椿”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二】17 分
材料一:
近年来,安徽大力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安徽累计认定省级以上传统 村落807个,其中 469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保护名录,数量位居全国第7。
肥东县长临河镇的六家畈,地处巢湖之滨,是明清时期的古村落建筑群。以“江淮水镇、文化侨乡”为主题,将地方传统民俗、非遗工艺、特色美食等融入旅游,打造长临古街、撮街等特色街区,形成一批品质高端、业态新颖、特色鲜明的新业态新场景,其中环巢湖民宿,桂花台、观海、哈比、途居包公源等露营地,以及其他项目产品享誉省内外,为游客提供优质旅游体验。
(摘选自央广新闻网,2024 年12 月22 日)
材料二:
近日,武宣县黄茆镇千亩枇杷园迎来丰收季,金灿灿的果实压弯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果香。作为当地特色农业的“金字招牌”,黄茆枇杷以“大果、优质、生态”的鲜明特色,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村头的空地上,十几位“老手”围坐在果篮边,解开套在果串上的牛皮纸袋,眼疾手快地挑出带疤的、个头小的果子,把匀称饱满的“果王”单独装进果篮。最热闹的还数包装区,农户们将枇杷整整齐齐垒进包装箱,有人麻利地装箱封口,有人给箱内垫上吸水层。说说笑笑间,一车车“土味精品”已整装待发。如今,黄茆镇 800 多亩枇杷园年产量超过65 吨,地头价卖到一斤8 块钱以上,56 户人家靠着枇杷鼓了腰包。
(摘选自《武宣县大果枇杷迎来丰收季》, 央广新闻网,2025 年4 月29 日)
材料三:
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要素,三者内在统一、融合互促。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教育是基础性支撑。教育不仅促进乡村科技进步,提高乡村劳动力素质,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还通过培养培训乡村技能人才、开展科技服务、繁荣乡村文化等途径,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城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高等教育的适配性仍需增强。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科技是战略性引擎。乡村全面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新时代以来,我国育种技术、农机装备、绿色低碳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 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3.2%,有力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但“三农”科技投入还不够,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待提升,农业一些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难题。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性主体。乡村干部是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推动者和组织者,要多渠道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完善“选培管用”一体化机制,建设政治好、本领强、结构优、作风硬、威望高的村干部队伍。综合用好“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人才工程项目,鼓励各地细化项目落地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广袤田野建功立业。有组织、分领域开展乡村工匠、手工艺人等实用人才培训,促进各类乡村人才各尽其才、各得其所。
(摘选自《光明日报》2025 年 4 月 30 日)
9. 下列对以上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截至2024 年底,安徽累计认定省级以上传统村落807个,保护、利用均取得积极成效。
B.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C.材料二中的“说说笑笑”,体现了武宣县黄茆镇老百姓喜获丰收并能畅销枇杷的愉悦。
D.有组织、分领域开展乡村工匠、手工艺人等实用人才培训,可促进乡村百姓各尽其才。
10.材料二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 分)
11.全面振兴乡村战略中,教育和科技目前存在哪些优缺点?(4分)
12.请结合以上材料,就如何全面振兴乡村提三点建议。(6 分)
【三】文言文(16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佳肴》)
【乙】吾家本诗礼门阀,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13.根据以上两段材料的内容和出处,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虽有佳肴》选自《礼记正义》,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B.【甲】【乙】两文论述的都是关于学习的内容,但具体的论证方法有所不同。
C.【乙】文讲了“有恒”和守时的学习态度,并没有谈具体的学习方法。
D.“不知其旨也”中的“旨”意思是“味美”,“偶遇事冗”中“冗”的意思是“繁忙”。
1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3 分)
余 虽 在 军 中 尚 日 日 写 字 一 页 看 书 二 十 页。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16.【甲】【乙】两文虽涉及读书学习的问题,但有所侧重。请结合文章内容,试着从写作目的角度加以分析。(4 分)
三、写作(55+5 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只是天上的阳光才能赐予人们温暖。一个阳光的微笑,会一扫你心头的阴霾;一番阳光的话语,会让你从沮丧中奋起; 一个阳光的同行,会点燃你希望的星火……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那一缕阳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④不少于 600 字。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阶段性评价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
1.默写。(10 分)
(1)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2)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2.(1)léi 蔑 qiè 竭
(2) 纯萃 纯粹
(3) B
(4)示例:松柏历经风雪洗礼更显坚劲,保尔也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原著中,保尔经历了诸多磨难。在战斗中,他头部受重伤,右眼失明,但他没有放弃,依然坚持战斗;在修筑铁路时,他忍受着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依然坚持工作;后来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在如此巨大的打击下,他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通过文学创作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就像松柏一样,在风雪中坚守,不屈不挠,展现出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3.(1)①示例:出口成章、能说会道、妙语连珠、侃侃而谈等
②删去“注意力和”或者“和目光”,抄写修改后的句子也可以,但需要抄写完整。
③示例:认真研究他们的演讲词;钻研他们的演讲技巧等。
(2)①胡老师,您好,我是八(1) 班的小亮。
②明天的讲座,您能按约定的时间来吗
③谢谢您!我们期待着您的精彩讲座。
二、阅读(55 分)
【一】又到椿芽飘香时(22 分)
4. D
5.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芽苞”比作“玛瑙”,将“嫩叶”比作“孔雀翎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惊蛰过后椿芽芽苞的饱满、色泽鲜艳,以及清明雨落时嫩叶的舒展、姿态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椿芽的喜爱之情。
6.示例: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隔壁老人说“我”家的香椿沾了医圣的灵气,引出下文“我”在《本草纲目》中看到关于香椿的记载。②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香椿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使文章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同时也表达了“我”对香椿的喜爱之情进一步加深。
7.结构上:“又到”点明时间循环,贯穿全文,作为线索串联起采椿、烹椿、赠椿等回忆场景,使结构紧凑。内容上:“椿芽飘香”既是写实(椿芽的自然香气),又象征故乡的生活气息、亲情与乡情,含蓄表达情感。以“飘香”营造温馨美好的氛围,奠定全文对故乡往事的怀念基调。主题上:通过椿芽寄托对故乡风土、亲人及淳朴乡情的眷恋,标题富有诗意,引发读者对故土与时光的共鸣。
8.示例:①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收到老家带来的香椿芽后满足期盼,梦回故乡等,都体现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②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文中回忆了童年时采椿芽、母亲炒椿芽、邻里间分享香椿等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③对母亲知仁义、懂情分品质的赞美。母亲在香椿发得稀落时把攒了半月的芽尖全给了坐月子的菊芬嫂,还教导“我们”草木知仁义,人更要懂情分,体现了母亲的品质,表达了作者的赞美。④对故乡淳朴民风的赞美。山里春天邻里间交换与分享食物,如四一奶送香椿酱、敦六叔送野竹笋、母亲回赠艾草青团等,体现了故乡淳朴的民风,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17 分
9. D (非“乡村百姓”)
10.材料二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800多亩”“65吨”“8块钱”“56户”等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黄茆镇枇杷园的种植规模、年产量、地头价格以及受益农户数量;通过列举这些具体的数据和事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黄茆枇杷丰收的盛况以及给当地农户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11.优点:教育方面: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升。科技方面:育种技术、农机装备、绿色低碳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有力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缺点:教育方面:城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高等教育的适配性仍需增强。科技方面:“三农”科技投入还不够,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待提升,农业一些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难题。
12.①发展特色农业产业;②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③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三】文言文(16分)
13. C (C选项:【乙】文中“看后,用朱笔圈批”属于具体的学习方法,并非没有谈具体的学习方法,该选项说法错误。)
14. 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15.(1)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2)也不肯因为明天有事,今天就预先去做(明天的事)。
16.【甲】文写作目的是阐明“教学相长”的道理,通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行类比,指出学与教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并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印证。
【乙】文写作目的是强调学习要有恒心和守时的态度。作者以自身在军中仍坚持每日写字、看书,用朱笔圈批,且从不间断的经历为例,阐述“有恒”和守时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告诫后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拖延。
三、写作(55+5 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那一缕阳光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总会遭遇阴霾密布的时刻,或是被挫折的狂风骤雨侵袭,或是被孤独的寒夜笼罩。而那时,总有一缕阳光,穿透层层阴霾,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给予我们温暖与力量。于我而言,那一缕阳光,便是老师鼓励的目光。
那是一个灰暗的日子,我怀揣着满是红叉的试卷,脚步沉重得如同灌了铅一般,缓缓地挪进家门。父母的责备声、失望的眼神,像冰冷的箭镞,一次次刺痛我的心。我蜷缩在房间的角落,泪水止不住地流淌,满心都是对自己的否定与绝望。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迷失在黑暗森林里的小鹿,找不到出路,也看不到希望。
第二天,我无精打采地走进教室,像一朵被霜打过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不敢与同学们的目光对视。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着题目,可我的思绪却像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清。我偷偷地瞥了一眼试卷上那刺眼的分数,仿佛又听到了父母那沉重的叹息声,心中一阵刺痛。
“下面,我找一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老师的声音突然响起,我猛地一惊,下意识地低下了头,心里默默祈祷:千万不要叫我,千万不要叫我。然而,命运似乎偏偏要捉弄我,老师那温和而又坚定的声音还是传入了我的耳中:“XX,你来回答一下。”我缓缓地站起身来,感觉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我的脸瞬间涨得通红,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似的,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就在我尴尬得不知所措的时候,我抬眼望向老师,却意外地与老师的目光交汇。那目光,如同春日里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又明亮,没有丝毫的责备与不满,只有满满的鼓励与期待。那目光仿佛在告诉我:“别害怕,你一定可以的!”在这目光的注视下,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开始认真地思考问题。渐渐地,思路变得清晰起来,我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非常好,回答得很正确!”老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带头为我鼓起了掌。那一刻,掌声如雷,在我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与喜悦,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那一丝曙光。
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老师那鼓励的目光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给予我勇气和力量。它就像一缕阳光,照亮了我心中最黑暗的角落,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那一缕阳光,将永远温暖着我的心房,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雨,我都坚信,只要心中有阳光,就一定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