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预习》浙教版科学八上每日一练第一章合集(1-2天)(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暑假预习》浙教版科学八上每日一练第一章合集(1-2天)(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01 14:22:0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预习》每日一练 1
知识梳理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 。
人的感觉器官有: 等。
3、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防止身体 、 、保护身体免受 入侵等。
4、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
5、嗅觉的形成: → (接收刺激)→ (将信息传递到大脑)→ (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 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 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 , 和 等的不同而不同。
6、舌头表面的每个 上都有 和 。
味觉的形成: → (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 (接受刺激)→ (将信息传递到大脑)→ (形成味觉)。
7、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味道 酸 甜 苦 咸
敏感区域 舌侧(中) 舌尖 舌根 舌侧(前)
考点专练
1、6月,“杨梅之乡”马涧的杨梅树上挂满了一颗颗沉甸甸诱人的杨梅。“个大味甜”的东魁杨梅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我们感知到东魁杨梅“ 个大味甜”(  )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听觉 C.触觉和味觉 D.视觉和味觉
2、吃完糖以后马上吃橘子,可能会觉得只有酸味而没有甜味,下列解释较合理的是( )
A.吃糖后各种味觉的灵敏度降低 B.吃了糖后对甜味的灵敏度降低了
C.橘子汁不能碰到舌头上感受甜味的区域 D.橘子汁本来就没有甜味
3、题图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金牌样式,奖牌正面中心刻有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周围刻有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英文全称(Beijing2022ParalympicWinterGames)字样及金、银、铜的盲文,以供盲人运动员去感受奖牌的魅力。下列有关盲人感受外界信息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
B.盲人能用触觉感受外界信息
C.盲人“阅读”盲文时,是利用听觉
D.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4、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感受苦味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___。
5、小科做了一个小实验,他准备了三盆水,甲盆装10℃的水,乙盆装60℃的水,丙盆装30℃的水。先将左手放入甲盆,右手放入乙盆。一段时间后,两手同时放入丙盆,结果两手的感觉是左手感到________,右手感到________;说明________感受器分别感受不同皮肤温度的刺激,且这些感觉形成于________。
6、新冠肺炎患者NBA球星戈贝尔治愈后说自己没有嗅觉和味觉了,请问感觉的形成部位在________。
7、请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虽然是金秋十月,天气还是那么热。小明走到自家的橘园门口时,便已闻到一股浓郁的橘香味,他不禁在心里赞叹:“真香呀!”在橘园里,他似乎看到了镶嵌在绿叶中的一颗颗黄色的“珍珠”,不禁心中一动,便顺手摘了一个尝起味道来,“又酸又甜又凉”,味道真不错......
(1)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________。
(2)小明闻到橘香味形成嗅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当小明在橘园里待了一会儿,品尝了橘子的味道以后,似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的那种浓郁的香味了,这是为什么?________。
《暑假预习》每日一练 2
知识梳理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声音在 。
2、声音发生的条件: ;声音传播的条件: ;声音传播的方式: 。
3、在 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 。
4、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 ;
②中耳包括 ;
③内耳包括 。
5、耳的主要功能: 和 。位觉感受器在 和 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6、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 (产生听觉)。
7、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 。
考点专练
1、如图,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蜡烛在摇晃。这个现象说明(  )
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蜡烛火焰具有摇晃的特征 D.声音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2、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3、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4、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过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二胡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5、下列实验中,不是验证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
B.弹拨吉他的弦后,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
C.敲击音叉,将正在发生的音叉触及面颊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
6、笑声虽美,但有时候也是可以成为噪音的,关于声音说法错误的是(  )
A.捂住耳朵可以适当的减少听到的噪音
B.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C.听觉在人耳的耳蜗中形成
D.在太空中,不借用设备是听不到对方声音的
7、根据你学习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分析并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   体、   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简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   ,这是因为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预习》每日一练 1
知识梳理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
4、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5、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6、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7、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味道 酸 甜 苦 咸
敏感区域 舌侧(中) 舌尖 舌根 舌侧(前)
考点专练
1、6月,“杨梅之乡”马涧的杨梅树上挂满了一颗颗沉甸甸诱人的杨梅。“个大味甜”的东魁杨梅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我们感知到东魁杨梅“ 个大味甜”(  )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听觉 C.触觉和味觉 D.视觉和味觉
【答案】D
【解析】人体的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本体感觉、前庭感觉七大感觉。
【解答】“个大味甜”的东魁杨梅 ,个大是视觉,味甜是味觉.
2、吃完糖以后马上吃橘子,可能会觉得只有酸味而没有甜味,下列解释较合理的是( )
A.吃糖后各种味觉的灵敏度降低 B.吃了糖后对甜味的灵敏度降低了
C.橘子汁不能碰到舌头上感受甜味的区域 D.橘子汁本来就没有甜味
【答案】B
【解析】舌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味蕾,味蕾里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味觉主要可以分为酸味、甜味、咸味、苦味、鲜味等。舌能够感受这些味觉。
糖比橘子甜,当吃了糖之后味觉细胞对甜味的敏感程度降低,所以 吃完糖以后马上吃橘子,可能会觉得只有酸味而没有甜味,故B说法正确。
3、题图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金牌样式,奖牌正面中心刻有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周围刻有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英文全称(Beijing2022ParalympicWinterGames)字样及金、银、铜的盲文,以供盲人运动员去感受奖牌的魅力。下列有关盲人感受外界信息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
B.盲人能用触觉感受外界信息
C.盲人“阅读”盲文时,是利用听觉
D.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答案】C
【解析】A.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触、压、痛等刺激的功能,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A正确。
B.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所以盲人是用触觉感受外界信息,B正确。
C.盲人“阅读”盲文,是通过盲文刺激指尖上的感受器,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触觉,再在语言中枢的参与下来理解盲文,C错误。
D.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D正确。
故选C。
4、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感受苦味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___。
【答案】舌根
【解析】不同部位的味蕾对不同味刺激的敏感度不同,一般舌尖对甜味比较敏感,舌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舌两侧前部对咸味比较敏感,而软腭和舌根部则对苦味敏感。
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感受苦味最敏感的部位是 舌根。
5、小科做了一个小实验,他准备了三盆水,甲盆装10℃的水,乙盆装60℃的水,丙盆装30℃的水。先将左手放入甲盆,右手放入乙盆。一段时间后,两手同时放入丙盆,结果两手的感觉是左手感到________,右手感到________;说明________感受器分别感受不同皮肤温度的刺激,且这些感觉形成于________。
【答案】热;冷;冷热觉;大脑皮层
【解析】根据人体对温度的感知知识解题,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对温度的感知,有时会不准确。
将人的左手放入10℃的冷水中,左手会感觉到冷;将右手放入60℃的水中,右手会感觉到热;然后将两手同时放入30℃的水中,左手从10℃环境中到30℃环境中,会感觉到热;右手从60℃环境中到30℃环境中,会感觉到冷;说明人体对温度的感知是不准确的,人体的冷热感受器分别感受不同皮肤温度的刺激,且这些感觉形成于大脑皮质。
6、新冠肺炎患者NBA球星戈贝尔治愈后说自己没有嗅觉和味觉了,请问感觉的形成部位在________。
【答案】大脑
【解析】人有多种感觉器官能感知多种感觉,但感觉器官只是人接受刺激的器官,而感觉最终是在大脑形成的。
因为人的感觉最终是在大脑形成的,所以球星戈贝尔治愈后说自己没有嗅觉和味觉了,这些感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
7、请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虽然是金秋十月,天气还是那么热。小明走到自家的橘园门口时,便已闻到一股浓郁的橘香味,他不禁在心里赞叹:“真香呀!”在橘园里,他似乎看到了镶嵌在绿叶中的一颗颗黄色的“珍珠”,不禁心中一动,便顺手摘了一个尝起味道来,“又酸又甜又凉”,味道真不错......
(1)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________。
(2)小明闻到橘香味形成嗅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当小明在橘园里待了一会儿,品尝了橘子的味道以后,似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的那种浓郁的香味了,这是为什么?________。
【答案】(1)鼻、眼、舌、皮肤 (2)大脑 (3)这是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解析】(1)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等;
(2)嗅觉的形成部位是在人的大脑;
(3)嗅觉具有适应性。
【解答】(1)天气还是那么热,运用的是皮肤来感觉,小明走到橘园门口时,随到橘香味,是用鼻感受的,他似乎看到了镶嵌在绿叶中的一颗颗黄色的“珍珠”,运用的是眼, 顺手摘了一个尝起味道来,“又酸又甜又凉”,味道真不错,运用的是舌;
(2)小明闻到橘香味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大脑;
(3)当小明在橘园里待了一会儿,品尝了橘子的味道以后,似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的那种浓郁的香味了,这是 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暑假预习》每日一练 2
知识梳理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4、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5、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6、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7、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考点专练
1、如图,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蜡烛在摇晃。这个现象说明(  )
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蜡烛火焰具有摇晃的特征 D.声音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答案】D
【解析】A.由实验现象可知,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A错误;
B.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B错误;
CD.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跳动;烛焰的跳动是由喇叭声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2、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答案】B
【解析】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小平面镜的晃动引起,而平面镜的晃动由纸杯口的胶膜振动引起,故A错误。
B.小明说话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被胶膜吸收后引起小平面镜振动,这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拉紧的棉线实现,故C错误。
D.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从小明的口中传递到右边的纸杯中,故D错误。
故选B。
3、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A
【解析】A.发声的音叉振动较弱,不易观察,但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就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A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变,距离不变,所以声音的振动时间不会延迟,故B不符合题意;
C.音叉的振动传递给小球,将微小振动放大,并不能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故C不符合题意;
D.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与声音的反射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4、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过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二胡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答案】A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故B错误;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弦的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干扰人们学习、休息和工作,可以成为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5、下列实验中,不是验证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
B.弹拨吉他的弦后,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
C.敲击音叉,将正在发生的音叉触及面颊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
【答案】D
【解析】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会感觉到声带的振动,说明振动产生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
B.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可以感觉琴弦在振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感知发声体的音叉在振动,故C不符合题意;
D.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若把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是验证声音传播条件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笑声虽美,但有时候也是可以成为噪音的,关于声音说法错误的是(  )
A.捂住耳朵可以适当的减少听到的噪音 B.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C.听觉在人耳的耳蜗中形成 D.在太空中,不借用设备是听不到对方声音的
【答案】C
【解析】A.捂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音,故可以减少听到的噪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所以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由于随着距离声源的距离增大,响度逐渐减小,所以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传播到人耳的耳膜和听小骨,引起耳膜和听小骨振动,听觉就形成了,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在太空中,是真空环境,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不借用设备是听不到对方声音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7、根据你学习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分析并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   体、   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简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   ,这是因为   。
【答案】(1)固;气
(2)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3)鱼;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解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声速度的大小分析;
(3)一般情况下,声音的速度:固体>液体>气体,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固体、气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简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鱼,这是因为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