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预习》浙教版科学八上每日一练第一章合集(3-4天)(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暑假预习》浙教版科学八上每日一练第一章合集(3-4天)(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01 14:21:5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预习》每日一练 3
知识梳理
声音的应用:(1)声音可以 ;
例:①蝙蝠利用超声波来辨别猎物的方位及距离。
②大象可以利用次声波进行交流。
③医生利用超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
(2)声音可以
例:①大声说话导致雪崩 ②超声波粉碎结石
2、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声音的 (频率越 ,音调越 )
(2)响度--声音的 。影响响度的因素:对于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振动幅度越 、离声源越 ,响度就越 )
(3)音色(与发声体的 、 、发声方法有关)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人对声音的感觉也就不一样。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 ,单位是 (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 ,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 。
3、噪音的防治:
(1) (2) (3)
二、考点专练
1、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男高音指的是音调高 B.蝴蝶与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蚊子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大象可以利用超声波与同伴进行交流 D.晚八点以后停止跳广场舞,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某同学对下列现象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在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用无线电才能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B.乙图中拨动琴弦,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振动
C.丙图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杯子,声音的音调不同
D.丁图中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可以测量海水的深度
3、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丁的音色相同 B.甲、丙的音调相同
C.甲、乙的音调相同 D.丙、丁的响度相同
4、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有关声音的成语,下列对有关声音的成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声如洪钟”: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C.“抑扬顿挫”:说明声音的音调高低起伏,停顿转折
D.“天籁之音”:说明声音的音色很好
5、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在A、B处同时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6、在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
C.减小噪声传播的速度 D.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7、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填字母)。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暑假预习》每日一练 4
知识梳理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 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 ,又返回到 中。
2、光的反射定律:①光反射时, 在同一平面内;② 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③ 角等于 角。( β=α )
注意:入射角是指 的夹角;反射角是指 的夹角。
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 。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路具有 性。
3、在科学上往往用一个 线表示光的 和 。
这样的直线称为 ,期中箭头的指向表示 。
4、 和 都遵循 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后视镜、化装镜;漫反射: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等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 ,(光的反射现象)像和物离镜面的 ,像与物体的 ,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 。像和物体以
注意:平面镜中所成 只和 有关,和 没有关系。
6、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 发射出来的。
注意:①有时候无法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是因为 。
②实验中宜选择较薄的玻璃板,避免
③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为清晰,本实验最好在 的环境中进行。后面的蜡烛“不点燃”是为了防止光线太强对像的观察造成于扰。且像的烛焰与点燃的蜡烛的烛焰不能完全重合,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
③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
④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
7、凸面镜:对光线有 作用(如:汽车观后镜)。凹面镜:对光线有 作用(如:太阳灶)。
考点专练
1、小敏散步时看到了李白诗中”对影成三人”的真实场景:一只白鹭站在水中,形成了如图的两个”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子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两个”影”形成原理相同 D.倒影是白鹭等大的虚像
2、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使蜡烛的像成在装满水的烧杯中,就能观察到“蜡烛在水中燃烧”(如图甲)。若蜡烛的像位置如图乙所示,要使像移到烧杯中,仅移动玻璃板,则移动的方向应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如图所示,甲、乙两图都是时钟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图甲所示是镜子竖直放置时的像,图乙所示是镜子水平放置时的像,则甲,乙的实际时间是( )
A.3:40;15:51 B.3:40;12:21
C.8:40;15:51 D.8:40;12:21
4、为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小芳选择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小芳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外形相同但没有点燃的蜡烛B,小芳应在   (选填“A”或“B”)蜡烛一侧观察玻璃板中的像;
(2)当把蜡烛靠近玻璃板时,蜡烛在玻璃板所成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如图所示,仅将玻璃板由图中甲的位置水平向右平移至乙的位置时,蜡烛A的成像情况是____(选填字母代号)。
A.蜡烛成像仍在B处 B.蜡烛成像在B处右侧 C.蜡烛无法通过玻璃板成像
5、小科利用两根形状、大小相同的蜡烛和透明玻璃板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小科应该点燃蜡烛   (选填 “A”、“B”或“A和B”);
(2)小科将蜡烛A与其像连线后,发现A被玻璃板垂直平分。于是,他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对称。其他同学却认为不能马上得出这结论,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
(3)在一次科学小游戏中,两同学分别站在平面镜前A、B位置,如图丙所示。B处同学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里A处同学的像照射,手电筒的光就会准确照到该同学的身上,该游戏利用了   的原理。
6、在探究“树阴下光斑”的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陶取一张硬纸片,用小刀开有三角形状孔(边长约为5厘米),并用另一张卡片,乙紧贴在甲上,如图所示,按箭头方向逐渐向上移动乙纸板,缩小孔的大小,观察形成的亮斑形状。
(1)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移动乙,甲不动,观察阳光通过变小的孔在地面上形成的亮斑形状,实验记录下亮斑形状的变化情况是
A.始终为三角形 B.从三角形到圆形
C.始终为圆形 D.都有可能
(2)研究孔的大小对亮斑形状的影响,选正方形状孔的卡片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
(3)晴朗夏日的树下小陶发现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面上留下的亮斑,大多数是圆的,其原因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预习》每日一练 3
知识梳理
声音的应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例:①蝙蝠利用超声波来辨别猎物的方位及距离。
②大象可以利用次声波进行交流。
③医生利用超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例:①大声说话导致雪崩 ②超声波粉碎结石
2、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声音的强弱。影响响度的因素:对于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3)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人对声音的感觉也就不一样。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3、噪音的防治:
(1)从声源处减弱 (2)从传播途径中减弱 (3)从人耳处减弱
考点专练
1、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男高音指的是音调高 B.蝴蝶与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蚊子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大象可以利用超声波与同伴进行交流 D.晚八点以后停止跳广场舞,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A
【解析】A.男高音是指发出声音的频率高,即声音的音调高,故A正确;
B.蝴蝶振动翅膀的频率低,蚊子振动翅膀的频率高,所以蝴蝶与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蚊子发出声音的音调高,故B错误;
C.大象的听觉频率低于20Hz,因此大象进行交流时用的是次声波,故C错误;
D.晚八点以后停止跳广场舞,这是阻值噪音的产生,所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2、某同学对下列现象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在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用无线电才能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B.乙图中拨动琴弦,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振动
C.丙图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杯子,声音的音调不同
D.丁图中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可以测量海水的深度
【答案】C
【解析】A.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太空中是真空环境,所以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拨动琴弦,优美的琴声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杯子,使杯子的振幅大小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测量海水的深度是利用的是回声测距,即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探测海底深度,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丁的音色相同 B.甲、丙的音调相同
C.甲、乙的音调相同 D.丙、丁的响度相同
【答案】C
【解析】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本身有关。
A.由图可知,乙、丁的波形不相同,故乙、丁的音色不相同,故A错误;
B.甲、丙的振动频率不相同,故甲、丙的音调不相同,故B错误;
C.甲、乙的振动频率相同,故甲、乙的音调相同,故C正确;
D.丙、丁的振幅不相同,故丙、丁的响度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4、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有关声音的成语,下列对有关声音的成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声如洪钟”: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C.“抑扬顿挫”:说明声音的音调高低起伏,停顿转折
D.“天籁之音”:说明声音的音色很好
【答案】B
【解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A.“声如洪钟”: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抑扬顿挫”:说明声音的音调高低起伏,停顿转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天籁之音”:说明声音的音色很好,故D正确不合题意。
5、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在A、B处同时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答案】A
【解析】B点时只能听到低音,不能听到高音,即低音传播距离较远。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频率大小决定,因此频率低的传播距离更远,故A正确,而B、C、D错误。
6、在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
C.减小噪声传播的速度 D.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A
【解析】在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防止噪声产生,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填字母)。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答案】(1)瓶壁;低 (2)空气柱;大;高 (3)A
【解析】分析敲击时的振动的物体,它就是声源。音调由发声体的频率大小决定;分析吹气时的振动的物体,它就是声源。音调由发声体的频率大小决定;
(1)敲击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子,因此发出声音的声源是瓶壁。盛水越多,瓶子的质量越大,它的振动频率越小,因此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2)若用嘴依次吹气,则振动的物体是里面的空气柱,即声源是空气柱。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3)往保温瓶中灌开水时,水撞击水面引起空气柱的振动发声。随着水位的升高,空气柱越来越短,则频率越来越大,音调越来越高。而空气柱的振幅逐渐减小,则响度越来越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暑假预习》每日一练 4
知识梳理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光的反射定律: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β=α )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路具有可逆性。
3、在科学上往往用一个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期中箭头的指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后视镜、化装镜;漫反射: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等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光的反射现象)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注意: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和距离没有关系。
6、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的位置发射出来的。
注意:①有时候无法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②实验中宜选择较薄的玻璃板,避免因前、后两个玻璃表面成的像不重合而有一定的错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③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为清晰,本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后面的蜡烛“不点燃”是为了防止光线太强对像的观察造成于扰。且像的烛焰与点燃的蜡烛的烛焰不能完全重合,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
③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找到并确定像的位置
④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7、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汽车观后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太阳灶)。
考点专练
1、小敏散步时看到了李白诗中”对影成三人”的真实场景:一只白鹭站在水中,形成了如图的两个”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子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两个”影”形成原理相同 D.倒影是白鹭等大的虚像
【答案】D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正立,等大的虚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五河像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答】A. 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A错误;
B. 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错误;
C.两个”影”形成原理不同,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C错误;
D. 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属于平面镜成像的一种,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正立、等大的虚像、等距、垂直;所以倒影是白鹭等大的虚像,D正确;
2、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使蜡烛的像成在装满水的烧杯中,就能观察到“蜡烛在水中燃烧”(如图甲)。若蜡烛的像位置如图乙所示,要使像移到烧杯中,仅移动玻璃板,则移动的方向应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蜡烛成的像与蜡烛关于平面镜对称。②水平向左移动镜子,④为水平向右移动镜子,此时镜子所在的那个平面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蜡烛像的位置保持不变,故B、D不合题意;
要使像移动到烧杯的位置,就要增大像距。根据“物像等距”可知,此时要增大蜡烛到镜面的距离,故C正确,A错误。
3、如图所示,甲、乙两图都是时钟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图甲所示是镜子竖直放置时的像,图乙所示是镜子水平放置时的像,则甲,乙的实际时间是( )
A.3:40;15:51 B.3:40;12:21
C.8:40;15:51 D.8:40;12:21
【答案】B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其成像的特点为正立,左右相反的虚像。
4、为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小芳选择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小芳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外形相同但没有点燃的蜡烛B,小芳应在   (选填“A”或“B”)蜡烛一侧观察玻璃板中的像;
(2)当把蜡烛靠近玻璃板时,蜡烛在玻璃板所成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如图所示,仅将玻璃板由图中甲的位置水平向右平移至乙的位置时,蜡烛A的成像情况是____(选填字母代号)。
A.蜡烛成像仍在B处 B.蜡烛成像在B处右侧 C.蜡烛无法通过玻璃板成像
【答案】(1)A
(2)不变
(3)A
【解析】(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且只有反射光线射入眼睛才能看到像的位置,据此确定眼睛的位置;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分析解答;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解答。
【解答】(1)蜡烛A发出的光在平面镜上反射,反射光线再次回到蜡烛A一侧,则小芳应该在A侧时反射光线才能射入眼睛,从而看到玻璃板中的像;
(2)蜡烛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只与蜡烛大小有关,而与距离大小无关,则:当把蜡烛靠近玻璃板时,蜡烛在玻璃板所成像的大小将不变。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这个平面镜的位置其实是它所在的那个平面,因此当蜡烛和平面镜所在的那个平面的位置不变时,蜡烛所成像的位置不变,还在B处,故选A。
5、、小科利用两根形状、大小相同的蜡烛和透明玻璃板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小科应该点燃蜡烛   (选填 “A”、“B”或“A和B”);
(2)小科将蜡烛A与其像连线后,发现A被玻璃板垂直平分。于是,他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对称。其他同学却认为不能马上得出这结论,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
(3)在一次科学小游戏中,两同学分别站在平面镜前A、B位置,如图丙所示。B处同学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里A处同学的像照射,手电筒的光就会准确照到该同学的身上,该游戏利用了   的原理。
【答案】(1)A (2)实验次数太少,得到的结论不够客观,不具有普遍意义 (3)光路可逆性
【解析】(1)平面镜成的像为正立等大的虚像;
(2)多次试验才能得到普遍结论,一次实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3)两个物体间能相互看到与光路的可逆性有关。
【解答】(1)在平面镜前面的蜡烛需点燃,后方的蜡烛不应点燃,避免光对实验的干扰;
(2) 理由是实验次数太少,得到的结论不够客观,不具有普遍意义 ;
(3)两者位置互换,光路可按原路返回,故利用光路的可逆性。
6、在探究“树阴下光斑”的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陶取一张硬纸片,用小刀开有三角形状孔(边长约为5厘米),并用另一张卡片,乙紧贴在甲上,如图所示,按箭头方向逐渐向上移动乙纸板,缩小孔的大小,观察形成的亮斑形状。
(1)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移动乙,甲不动,观察阳光通过变小的孔在地面上形成的亮斑形状,实验记录下亮斑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
A.始终为三角形 B.从三角形到圆形
C.始终为圆形 D.都有可能
(2)研究孔的大小对亮斑形状的影响,选正方形状孔的卡片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
(3)晴朗夏日的树下小陶发现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面上留下的亮斑,大多数是圆的,其原因是   。
【答案】(1)B
(2)不合理,孔的形状和大小都发生改变,没有控制变量唯一
(3)树叶间的缝隙比较小,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光源形状有关,太阳是圆的,亮斑大多数是圆的
【解析】小孔成像特点就是:1、成的像是实像;2、成的像与物体大小之比为(小孔到成像屏的距离)除以(小孔到物体的距离);3、成的像与物体大小比例相同;4、成的像是倒立的且左右颠倒(与原物体成中心对称);5、小孔越小 成像越清晰 但是亮度会比较小。小孔成像特点是光的直线传播,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小孔成像特点如果物体是彩色的,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小孔成像时,像的清晰程度与小孔的大小有关、跟小孔的形状无关。
【解答】(1) (1)、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移动乙,甲不动,观察阳光通过变小的孔在地面上形成的亮斑形状,实验记录下亮斑形状的变化情况是从B从三角形到圆形,因为孔比较大时,光斑的形状与孔的形状一样,当空比较小时,光斑是太阳的像是圆形的;
(2)不合理,因为孔的形状和大小都发生改变,没有控制变量唯一 ;
(3)树叶间的缝隙比较小,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光源形状有关,太阳是圆的,亮斑大多数是圆的。
故答案为:(1)B(2) 不合理,孔的形状和大小都发生改变,没有控制变量唯一 (3) 树叶间的缝隙比较小,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光源形状有关,太阳是圆的,亮斑大多数是圆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