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上册自然地理第二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讲地球的运动第5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日出日落方位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上册自然地理第二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讲地球的运动第5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日出日落方位课件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06 18:3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自然地理
第二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讲 地球的运动 
第5课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日出日落方位
考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日出日落方位
考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日出日落方位
S梳理教材基础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时间 变化特点
北半球
夏半年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 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 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春、秋 分日 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北半球
冬半年 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 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 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点拨] 北极地区极昼范围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变化
(1)“北进南扩”是指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推进,极昼范围从北极点向南扩大。
(2)“南撤北缩”是指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撤,极昼范围从北极圈向北 缩小。
[地理原理] 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规律
描述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规律。
答案:①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②日出正 东、日落正西,全球昼夜等长。③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昼短夜长,南 半球昼长夜短。
J讲练突破重难点
角度Ⅰ昼夜长短变化及影响
[讲细] 昼夜长短的判断方法
(1)看昼夜弧长→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与夜弧,所求地所在的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 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如图所示)
(2)看太阳直射点位置→定昼夜长短分布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的状况。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 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图所示)
(3)看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定昼夜长短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的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 幅度。太阳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将变长,夜将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 的变化幅度越大。(如图所示)
(4)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定极昼、极夜范围和变化
①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南极点周围极 昼范围变大。(见上图)
A. 甲至乙 B. 乙至丙 C. 丙至丁 D. 丁至戊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当地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在 夏至日达到最大值,所以北半球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的夹角α,在夏至日达到 最小值,冬至日达到最大值,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为夏至日,甲、戊为冬至日,乙 为春分日,丁为秋分日,北半球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的时段是秋分日到冬至 日,应是图中的丁至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角度Ⅱ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方位
[讲细] 1.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 西北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 正西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 西南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2. 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的情况分析
若是北极圈,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 南极圈,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
[练透] (2024·广东卷)距今约3 000年前的金沙遗址(30°41'N,104°01'E)是古 蜀国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在该遗址祭祀区的东部,有一处九柱建筑基址,其9 个柱洞呈“田”字形分布。研究发现,这些柱洞分布具有一定的天文属性。图1为九 柱建筑的复原示意图;图2示意该建筑柱洞平面分布及当时冬至日的日出方位。据此 完成下列小题。
A. D5→D6连线方向 B. D6和D9之间
C. D5→D9连线方向 D. D8和D9之间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日出东北方向并与冬至日的日 出方向关于正东方向对称,因此,可把D5作为起点向右上方作正北方N的垂线E(下 图)表示正东方向,再从D5作冬至日出方位关于正东方向的对称线F,F线即为夏至 日出方位,位于D6和D9之间,B正确。
A. 春分日看到日出时间更早
B. 夏至日经历更长的夜长
C. 秋分日看到日落时间更晚
D. 冬至日经历更短的昼长
D
解析: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均为6时日出,18时日落, 日出时间、日落时间与黄赤交角大小无关,A、C错误。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冬、夏 至日的晨昏线与地轴夹角变大,除赤道外,各纬线被分割形成的昼弧和夜弧的弧度差 变大,昼长和夜长的时间差变大;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当黄赤交角增大时,该 地昼更长、夜更短,则当时金沙先民经历更短的夜长,B错误。冬至日,北半球昼短 夜长,当黄赤交角增大时,该地昼更短、夜更长,则当时金沙先民经历更短的昼长, D正确。
A. 正南 B. 东南 C. 正东 D. 东北
解析:极夜现象结束后的第一次日出应该是当日太阳高度最高的时刻,即正午;北回 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都位于正南方,故太阳节首日太阳升起的方位是正南。
A
角度Ⅲ昼夜长短的计算
[讲细]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1)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
(2)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
2. 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分为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
(1)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这里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不必要求是地方时, 但所用时间要统一,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时数=(12:00-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00)×2;
(3)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00-日落时间)×2。
3. 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1)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2)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如40°N的昼长等于40°S 的夜长。
4. 特殊地点的昼长确定
(1)赤道上,昼长=夜长=12小时;
(2)极昼区,昼长=24小时,夜长=0;极夜区,昼长=0,夜长=24小时。
5. 利用时间的对称性规律计算
相对于夏至日或者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时间,某地的昼长、夜长都是相同的;相 对于春分日或者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时间,某地一个时间的昼长等于另一个时间 的夜长。如下图:
某地a与b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是相同的,c与d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也是相同的; b与c两个时间中,某地b时间的昼长等于c时间的夜长。
[练透] (2025·江苏南通模拟)成都(31°N,104°E)的王老师某月连续三日环湖 跑步期间,北京时间18:30经过同一地点时,均看到太阳位于正前方。图1为王老师 所见的太阳位置示意图,图2为王老师跑步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解析:北京时间为120°E地方时,成都位于104°E,北京时间18:30,成都地方时 应为17:26,此时接近日落,成都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南半球,为北半球冬 半年。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日落时间逐渐提前,太阳直射点应向南移动,所以此 时应位于北半球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10月符合,1月、4月、7月不符合。故选D。
A. 10小时 B. 11小时 C. 12小时 D. 13小时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这几日日落时间为17:26左右,则昼长为(17:26-12:00)×2=10小时52分,接近11小时。故选B。
D
B
Y研透高考命题点
[高考命题]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要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最 重要的是要明白这些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昼夜长短的变化试题多结合近年来 国内外热点事件以及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等材料进行命题,考查昼夜长短相关知识点及 其在生活中的运用。试题更多地体现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考查。
1. (2021·河北卷改编)家住某城(36.5°N,116°E)的小明,秋分时节搬进 了新楼房,站在书房2.6 m高的落地窗前,远处公园美景尽收眼底。下图示意书 房平面布局。
[判断]冬至日天气晴朗,小明在书房于北京时间
解析:第(1)题,该城市位于(36.5°N, 116°E),春、秋分日,当地地方时6时日出,大约 是北京时间6:16日出,因此“6:30看到当日第一 缕阳光”在冬至日不太可能,冬至日应是在北京时 间7:30左右日出。
×
解析:第(2)题,9:30时,太阳位于东南方位, 书房接近正方形,书桌在书房对角线的东北一侧, 位于窗子的正北方位,阳光受东南0.5 m的墙的遮挡 照射不到书桌,错误。
×
解析:第(3)题,15:30时,当地太阳斜射,太阳 位于西南方位,日影朝向东北方位,书柜位于落地 窗的东北方位,阳光正好照射到书柜上,正确。
×
2. (2021·全国甲卷改编)下图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 (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
6月 
解析:根据材料,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当电力总需求 量等于电力净需求量时,光伏发电量为0,说明此时为黑夜;读图可知,电力总 需求量等于电力净需求量的时段为格林尼治时间大约19时到凌晨3时多,远小于 12个小时,昼长夜短,为北半球夏季,德国位于北半球;3月和9月昼夜大致等 长,12月昼长远小于夜长。
限时跟踪检测(九)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日出日落方位
限时跟踪检测(九)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日出日落方位
  下表是“我国四城市连续两日的日出、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表”。据此回答下 列小题。
城市 第一日 第二日
日出 日落 日出 日落
① 06:04:50 17:25:54 06:03:00 17:26:17
② 07:25:31 19:04:58 07:24:22 19:05:40
③ 06:45:03 18:31:52 06:44:09 18:32:18
④ 08:16:41 19:57:11 08:15:34 19:57:50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解析:表中四地昼长均略小于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接近赤 道;同时第二天昼长大于第一天,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据此可判断表中 日期最接近春分。
A
A. 自西向东依次是④③②①
B. 自东向西依次是①③④②
C. 自南向北依次是③④②①
D. 自北向南依次是②①③④
解析:由日出时间、日落时间可计算出正午时间,从而可判断自东向西依次是①③② 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越往北昼越短,则依据昼长,可判断自南向北依次是③ ④②①。
C
  (2025·辽宁沈阳模拟)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丙三地年日出时刻变化曲线。据 此完成下列小题。
A. 甲、乙、丙呈东北—西南向排列
B. 甲、乙、丙呈西北—东南向排列
C. 丙、乙、甲呈东北—西南向排列
D. 丙、乙、甲呈西北—东南向排列
解析:结合春分日昼夜长短特点(此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可知,我国 甲、乙、丙三地位置越偏东则日出时间越早,因此可以判断甲日出时间(6:00左 右)最晚,丙地(4:47)最早,则甲位于最西侧,乙处于两地之间,丙位于最东 侧。根据“夏至日北半球纬度越高,昼长越长”的特点,结合三地日出时间可判断, 甲日出时间最晚,纬度应该较低;丙日出时间最早,纬度应该较高。因此丙、乙、甲 三地呈东北—西南向排列,C正确。
C
A. 甲早于乙,乙早于丙
B. 丙早于乙,乙早于甲
C. 乙早于丙,丙早于甲
D. 甲、乙、丙非常接近
解析:结合图表信息冬至日三地日出的北京时间可知,丙日出最晚,甲日出最早。根 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各地纬度越高昼长越短”的规律,且结合上题可 知丙纬度较高,昼长较短,因此丙地日落时刻会更早,甲地更晚,乙地日落时刻居 中。故选B。
B
  (2025·浙江杭州模拟)下图为某科考人员随科考船于某地前后10天P、Q两日拍 摄的日出(图中所示为北京时间)合成照片。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A. 7小时20分钟 B. 11小时20分钟
C. 12小时 D. 16小时40分钟
解析:由于某地Q日8:00日出且方位为正东,可以确定为春分日或秋分日,且日出 时当地地方时为6:00,晚于北京时间2小时,所以P日,该地日出地方时为6:20,故 昼长为11小时20分钟。故选B。
B
A. 南印度洋 B. 北印度洋
C. 南太平洋 D. 北太平洋
解析:春分日或秋分日,日出正东,根据观测日出常识可知,P日日出东偏北方向, 同时该地昼长小于12小时,故可确定该地位于南半球,B、D错误。地方时晚于北京 时间2小时的经度为90°E,故为南印度洋,A正确,C错误。故选A。
A
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解析:该中学广场旗杆影子14:21最短,说明此时为该中学地方时12:00,与北京时 间(120°E)相差2小时21分钟,推知该中学所在经度约为85°E,从东西方向看位 于杭州市西方;杭州市的日出时间为4:58,说明该日位于夏半年(春、秋分日杭州 市日出时间为6:00),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该中学日出时间为6:32,可推算 出其日出的地方时为4:11,日出地方时比杭州市早,白昼时间较长,纬度更高,从 南北方向看,位于杭州市北方,所以该中学位于杭州市的西北,B正确。
B
A. 18:32 B. 19:28 C. 22:09 D. 23:08
解析:根据上题计算,该日该中学日出的地方时为4:11,则日落的地方时为19:49,日落的北京时间为19:49+2:21,约为22:10,C正确。
C
  (2025·河南名校联考期末)读“我国①②两地某日日出日落示意图”(图示为 北京时间,①②为太阳日运行轨迹),完成下列小题。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解析:依据图文材料,图示为同一天①②两地日出日落时间,日落时间减去日 出时间为当地昼长,通过计算可知两地昼长均大于12小时,该日最有可能为夏 至日,B正确。
B
A. 东南方向 B. 西南方向
C. 东北方向 D. 西北方向
解析:依据两地昼长及所学知识可知,夏至日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故①地纬度 低,②地纬度高,①地位于②地的偏南方;再根据两地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正午时的北 京时间,①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为(18:37+6:07)/2,即12:22,计算①地位于 114.5°E;同理计算②地大概位于108.5°E,故①地位于②地的东方。综上可知① 地位于②地的东南方向,A正确。
A
A. 关于赤道的对称点
B. 关于地心的对称点
C. 关于0°经线的对称点
D. 关于地方时12时经线的对称点
B
解析:2023年谷雨(4月20日)节气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甲地日出后经过11 个小时日落,说明甲地该日昼长为11小时,昼短夜长,故甲地位于南半球;乙地日落 后经过11个小时日出,说明乙地该日夜长为11小时,昼长夜短,故乙地位于北半球; 因甲、乙两地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可知甲、乙两地的纬度关于赤道南北对称,故其不 可能关于经线对称,且地方时12时所在经线自东向西移动,不是固定不动的经线, C、D错误;甲地日出时乙地日落,甲地日落时乙地日出,说明甲、乙两地位于晨昏 圈上,一东一西;结合甲、乙两地的纬度关于赤道南北对称,且晨昏圈是平分地球的 大圆,故甲、乙两地经度数相差180°,因此,甲、乙两地应关于地心对称,B正 确,A错误。
A. 甲地昼渐长,乙地昼渐短
B. 甲、乙两地昼长均保持不变
C. 甲地昼渐短,乙地昼渐长
D. 甲、乙两地昼长都逐渐变长
解析:从谷雨到芒种节气,即从4月20日至6月6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 移动。由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位于南半球,该时间段甲地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 长;乙地位于北半球,该时间段乙地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故选C。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