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自然地理
第二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讲 地球的运动 第6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考点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应用
考点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应用
S梳理教材基础点
1. 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
(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简称太阳高 度。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角: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即地方时12:00的太阳高度角, 简称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直射点
北回归线
(2)季节变化
极值北半球节气 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 值的地区
夏至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春、秋分 赤道 南北两极点
[地理原理]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写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答案:H=90°-两点纬度差。
J讲练突破重难点
角度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判断及计算
[讲细] 1.看直射点的位置,比较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记忆口诀“远小近大”:即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距 离越近,则越大。
2. 看直射点的移动,确定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记忆口诀“来增去减”: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
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如图所示:
3. 看区域位置,归纳不同区域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
回归线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 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 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线至
极点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4. 看纬度位置,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1)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26'增大到 46°52'),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
(2)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
(3)极圈以内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6°52'减小到 23°26'),极圈上为46°52',极点上为23°26'。
5.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 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 球,则两点纬度相加。如图所示: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H=90°-AB纬度差= 90°-(40°-10°)=60°。C点(23°26'S)正午太阳高度:H=90°-BC纬度 和=90°-(10°+23°26')=56°34'。
A. 先变大后变小 B. 先变小后变大
C. 持续不断变大 D. 始终保持不变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午太阳高度公式为: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 度|。驻留期间,太阳直射点在两地的南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广州市区广 州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为H1-H2={90°-|酒泉纬度±直射点纬度|}- {90°-|广州纬度±直射点纬度|}=酒泉纬度-广州纬度,两地的纬度差始终不 变,那么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也始终保持不变,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角度Ⅱ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讲细]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 是12时。
2. 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 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3. 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1)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2)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4.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1)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 影越长。
(2)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3)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①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朝向正北
(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
最短;
②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 至日日影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 影最短(等于0)。
5. 计算楼间距、楼高
为了保证一楼全年有阳光照到,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楼房时,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应 大于L=h·cot H(H: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6. 计算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和当天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如图,α+H=90°时效 果最佳。
[练透] (2022·福建卷)非对称结构保温大棚的保温被通常白天收卷至顶部,以便棚 内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收卷的保温被在棚内地面形成遮阴带(下图)。陕西省某地理 研学小组观测当地大棚正午地面遮阴带的年内变化(忽略收卷的保温被厚度影响), 发现棚内地面遮阴带在2月26日出现,3月29日面积最大,一段时间后变小……据此完 成下列小题。
A. 6月29日前后 B. 9月15日前后
C. 10月16日前后 D. 12月14日前后
解析:由图可知,地面遮阴带为保温被的影子覆盖处。由材料信息可知,正午 保温被被收卷至顶部,其影子受太阳高度影响。当正午太阳高度与图示一致 时,地面遮阴带刚好完全覆盖在棚内,当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图示太阳高度时, 地面遮阴带部分或全部移至棚外,则棚内正午遮阴带面积较小或没有。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陕西省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日期关于夏至日对称,因此棚内正午 地面遮阴带面积开始变小的日期与3月29日关于夏至日对称,则棚内正午地面遮 阴带面积开始变小的日期在9月15日前后。
B
A. 出现日期提前,面积减小
B. 出现日期提前,面积不变
C. 出现日期推迟,面积增大
D. 出现日期推迟,面积不变
D
解析:图示信息显示,棚内最大遮阴带的面积主要与南北屋面保温被收卷的南北宽度 有关。收卷的保温被宽度范围越大,最大遮阴带面积越大,和支撑柱的高度无关。支 撑柱变高时,遮阴带全部移到棚内需要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如图),出现的日期应 推迟。
角度Ⅲ太阳视运动
[讲细] 1.太阳的周日视运动(以地球为参照物观察太阳在一天中的运动)
(1)周期:24小时。
(2)方向:总体上自东向西。
(3)一年中,同一地点看,太阳视运动轨迹相互平行且与地轴垂直。
2. 不同地区太阳视运动示意图的判读
(1)未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地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北 (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南(太 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时,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2)出现极昼的地区(除极点)一天内太阳不落,但有升有降,正午太阳高度最 大,0时(24时)太阳高度最小,因此若位于北半球,太阳升降方位均为正北;若位 于南半球,太阳升降方位均位于正南。
(3)极昼期间极点上一天太阳高度不变。
[特别提醒] (1)北回归线以北,全年正午太阳都在正南方天空;南回归线以南, 全年正午太阳都在正北方天空。
(2)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因日期不同,直射点纬度变化,正午太阳在天顶、 正南、正北方天空都有可能。
(3)太阳的周日视运动:以北温带6月22日为例,太阳东北升—正东(不一定是地方 时6:00)—东南—正南(正午,地方时12:00)—西南—正西(不一定是地方时 18:00)—西北落。
3. 太阳高度日变化图的判读
(1)日出、日落、昼长判读:如曲线A北京时间约3时日出,约17时日落,昼长约为 14小时。
(2)正午太阳高度及出现的时间判读:如曲线B正午太阳高度约为45°,出现在北 京时间12时。
(3)特殊判读
①曲线A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有太阳直射现象,应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②曲 线B昼长24小时,且最低太阳高度正好为0°,应为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③C线昼长 24小时,且一天中太阳高度没有变化,应位于极点。
[练透] (2023·福建卷)局部强降雨后,太阳光线以一定的角度投射在雨幕上可能形 成彩虹。下图示意彩虹最高视点与太阳高度角(h)的关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A. 07:30—08:30,面向太阳
B. 10:30—11:30,背向太阳
C. 14:30—15:30,面向太阳
D. 16:30—17:30,背向太阳
解析:根据图示得出太阳高度角小于42°才能出现彩虹,而且要背向太阳才能看到彩 虹。武夷山经度接近东经120°,武夷山的地方时和北京时间相近,再结合太阳高度 角日变化,估算暑假期间(7月和8月)太阳高度角大概在一天中16:30—17:30时段 小于42°,故D正确。
D
A. 白昼更长 B. 降水更多
C. 大气能见度更高 D. 太阳高度角更大
解析:影响彩虹可见概率的最主要条件是局部强降水次数和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小于 42°的持续时间。从冬季到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我国北方的昼长增加,纬度 越高,昼长越长,所以北方彩虹可见概率增幅较南方大,A正确。从冬季到夏季,我 国南北方降水量都在增加,北方夏季降水量不一定更多,且形成彩虹的条件还要看降 水类型是否为对流雨,而南方夏季强对流天气更多,B错误。理论上大气能见度是影 响彩虹亮度(或品质)的主要因素,不影响彩虹可见概率,C错误。结合地球运动相 关知识可判断我国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相同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北方小于南方,D错误。
A
×
×
√
×
解析:第(1)题,具体分析如下。
解析:第(2)题,据材料“月亮比太阳早6小时升 起”及上题分析可知,月亮从月出到月亮高度最大 时,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可以看到月影,此时月亮 位于东半部天空,影子朝西;日出以后,太阳辐射增 强,月影不可见。
②
2. (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为研究太阳辐射对建筑的影响,研究人员对我国某地典 型民居朝南土墙外表面(无遮挡)进行了观测。图1为某晴天墙体温度日变化,图2为 墙体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年内变化。
(2)[问答]7月,该墙体获得太阳辐射日总量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2)正午太阳高度大。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地晴天墙体温度日变化中最高温度出现在 北京时间16时前后,而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时前后,因此,与北京时 间相隔两小时,经度上相差30度,该地经度位于东经90度附近。同时,结合该墙体获 得太阳辐射日总量年变化可知,该地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因此该地最有可能为吐鲁 番,拉萨太阳辐射季节变化较小。第(2)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墙体获得太阳辐 射日总量年内变化在七月份总量偏低,结合上题可知,该地最有可能位于吐鲁番,此 时为吐鲁番的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吐鲁番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照射在墙 体的太阳辐射面积较小,墙体所获得太阳辐射量较低。
考点2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季节
[辨析] 四季和五带的联系与区别
四季和五带都是描述太阳辐射热量在地球上的分布。但四季描述的是热量在时间上的 分布规律,五带描述的是热量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具体区别如下:
J讲练突破重难点
[讲细] 二十四节气图的判读
1. 推断日期:一年约365天,24个节气,故相邻两个节气约差15天
根据已熟悉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可以推断其他节气的日期,如芒种是 夏至(6月22日前后)之前的一个节气,故约为6月7日;再如清明是春分(3月21日前 后)之后的一个节气,故约为4月5日;大寒是冬至(12月22日前后)之后的第二个节 气,故相差约一个月,约为1月21日。
2. 判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结合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白昼最长、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故可以推断如下:
(1)自春分—夏至—秋分,为夏半年,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 较大(先增后减);自秋分—冬至—春分,为冬半年,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昼短夜长, 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先减后增)。
(2)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节气,昼夜长短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如图中小暑 与芒种、立夏与立秋、小雪与大寒、寒露与惊蛰等。
(3)关于春分或秋分对称的节气,昼夜长短相反,直射点纬度数相同,但直射半球 不同,如惊蛰与清明、立春与立夏、处暑与霜降等。
A. 甲乙丙丁 B. 丁乙丙甲
C. 丁丙甲乙 D. 甲丙乙丁
解析:据丁的信息可知,丁位于北半球高纬地区,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南 半球;据甲、乙、丙的信息可知,乙、丙位于北温带,且乙所在地的纬度较高,而甲 应位于南半球。综上,B正确。
B
Y研透高考命题点
[高考命题]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及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高考的重要考点,随着新高考 的推进,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比重会增加,尤其是理解四季和五带形成等知识点。二 十四节气作为新考点,今后会有所涉及。
1. (2023·北京卷改编)某校开展“时空智能,因融至慧”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活 动。结合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学们展示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 下图是学生设计创作的网页截图。
②④
解析:二十四节气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 然现象发生的规律,②④正确;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 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日冕物质抛射等,与二十四节气无关,①错误;二十四节 气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 气温等的变化规律,但无法直接反映降水总量,③错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影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成反比,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 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移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 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冬至日达最小值,木杆影长数值先增大到最长,然后太阳 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木杆影长数值减小,夏 至日达最小值,故木杆影长数值先增大、后减小的时间段必须经过冬至日。大雪(12 月6—8日)—冬至(12月22日前后)—小寒(1月5—7日),经过了冬至日;立春(2 月3—5日)—惊蛰(3月5—7日),白露(9月7—9日)—寒露(10月7—9日),显然 都没经过冬至日。
大雪—小寒
限时跟踪检测(十)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限时跟踪检测(十)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下图中M表示北半球某地太阳高度。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A. 27° B. 80° C. 58° D. 66°34'
解析:读图可知,北半球M地一天之中太阳高度没有变化,由此推断,M地为北极 点,北极点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图中显示,M地此日太阳高度为 19°,因此此日太阳直射19°N,此日浙江省金华市(约29°N)与太阳直射点纬度 相差10°,则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约是(90°-10°)=80°,B正确。
B
A. 全球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扩大
B. 全球温带范围将会扩大
C. 全球热带范围将会扩大
D. 回归线将穿过我国的福建省
B
解析:目前,黄赤交角为23°26',则北极点的最大太阳高度为23°26',若图示太阳 高度为当地一年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北极点最大的太阳高度为19°,则黄赤交角减 小为19°。黄赤交角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则南北极圈度数为南北纬71°,极圈以内就 是极昼、极夜出现的最大范围,因此全球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缩小,A错误;黄赤 交角减小,则回归线度数降低,极圈度数升高,温带范围位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则 全球温带范围将会扩大,热带范围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则全球热带范围将会缩小, B正确,C错误;黄赤交角减小到19°,则北回归线度数降低为19°N,北回归线不会 穿过我国的福建省,D错误。故选B。
(2025·福建厦门模拟)下图为“甲、乙两地夏至日与冬至日正午等高旗杆的影 长及朝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A.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小
B. 冬至日昼长较短
C.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大
D. 夏至日昼长较长
C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旗杆夏至日和冬至日影子都朝北,说明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 北。乙地旗杆夏至日影子朝南,冬至日影子朝北,且夏至日影子和冬至日影长相等, 说明乙地位于赤道。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因此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甲 地,A错误;冬至日甲地昼短夜长,乙地昼夜平分,乙地昼长较长,B错误;夏至日 甲地影子比乙地长,说明乙地正午太阳高度更大,C正确;夏至日甲地昼长夜短,乙 地昼夜平分,乙地昼长较短,D错误。
A. 东北方 B. 西北方 C. 东南方 D. 西南方
解析: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日出东 北、日落西北。甲地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北方,因此杆影朝向西南方,D正确。
A. 8月1日 B. 10月1日 C. 11月1日 D. 12月1日
解析:根据第3题可知,乙地位于赤道,太阳直射点越接近赤道,乙地的正午太阳高 度就越大。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10月1日是太阳直射点最接近赤道的时间,B正确。
D
B
(2025·江苏泰州模拟)2022年2月4日(立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 京开幕,2月20日闭幕。下图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解析:2月4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范围外)东南方向日 出,西南方向日落,A、B、D错误;开普敦位于南回归线以南,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开普敦以北,正午太阳位于当地的正北方,C正确。故选C。
C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冬奥会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北京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且 日出、日落的方位逐渐偏北,根据“太阳方位角指由正北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计量的角 度”可知,北京日出方位角逐渐变小,日落方位角逐渐变大,①④错误,②③正确。 故选C。
C
A. 立夏 B. 白露 C. 小雪 D. 冬至
解析:2月4日正值立春,根据地球运动的对称性规律可知,该日和立冬太阳直射点的 纬度相当,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四个节气中,小雪与立冬的日期最接近,故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最接近立春或立冬的纬度,正午影长与立春或立冬相差最小,C正确,A、 B、D错误。故选C。
C
(2025·辽宁沈阳模拟)下图为居住在沈阳的小华家的户型图。读图,回答下列 小题。
A. 3月15日6:00
B. 6月15日18:00
C. 9月15日10:00
D. 12月15日14:00
解析:读图可知,北卧室的门与南侧的窗子相距较远,且不在等宽的直线通道上,所 以从南侧无法接受到阳光照射;北卧室的窗子朝向正西,则当太阳位于北卧室的正西 方向附近时有阳光照射,则其时刻应为接近日落的时刻,即傍晚时分,B正确;6 时、10时太阳偏东,14时太阳南偏西的角度较小,A、C、D三项错误。故选B。
B
A. 气温回升 B. 日出时间推后
C. 昼长变长 D. 正午日影变长
C
解析:读图可知,客厅位于正南方向,当客厅阳光照射面积达一年中最大时, 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此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直 射南回归线,此日后的一个月内,即12月22日至1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 球,且向北移动,此时段北半球为冬季,沈阳受亚洲高压控制,气温降低,A错 误;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日出时间提前,C正确,B错误;正 午日影变短,D错误。故选C。
(2025·山东临沂模拟)到新疆研学旅行的小明某日用手机拍下了赛里木湖日出 的美景(下图所示),并同时分享给了远在巴西利亚(47°56'W,15°47'S)参加学 术会议的爸爸。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A. 金花紫卉 B. 点将台 C. 三台古驿 D. 亲水滩
解析:据图可知,小明用手机拍下赛里木湖日出美景时,北京时间为7时30分,赛里 木湖经度大约为81°E,该地与北京时间相差约2小时44分,故此时小明所处位置地方 时大约为4时46分,该地日出较早,昼长夜短,可推断此时为夏半年,日出方位为东 北方向,小明拍照时相机应朝东北方向,根据图示可知,小明拍摄时所处的最佳景点 位置应在金花紫卉,A正确;点将台不位于湖泊边缘,拍不出图示景观效果,故不是 拍照最佳位置,B错误;三台古驿和亲水滩东北方向均为陆地,C、D错误。故选A。
A
A. 晨曦初露 B. 午日似火
C. 夕阳西下 D. 夜色浓重
解析:据图可知,赛里木湖日出时,北京时间为7时30分,即东八区为7时30分。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巴西利亚经度约为45°W,位于西三区,比东八区晚11小时,故此时 45°W大约为20时30分,且巴西利亚所处的南半球此时为冬半年,昼短夜长,故巴西 利亚当地正值夜色浓重,D正确;晨曦初露和午日似火可直接排除,A、B错误;巴西 利亚该日日落时间早于18时,C错误。故选D。
D
(2025·江苏苏州模拟)2021年唯一一次日全食从格林尼治时间早上7时开始,持 续一个多小时。能观测到日全食的地带开始于大西洋南部,在太平洋南部结束,下图 为一群天文爱好者在82°W的某地拍摄的此次日全食。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A. 9月4日,火地岛附近
B. 9月4日,南极圈附近
C. 12月4日,新西兰南岛附近
D. 12月4日,80°S附近地区
解析:阅读材料可知,该次日全食开始于大西洋南部,结束于太平洋南部,可推测唯 一能见到日全食的大陆就只有南极洲。太阳直射南半球,应该属于北半球的冬半年, 故A、B错误;材料显示拍摄地点位于82°W,新西兰的经度为166°E—178°E,故 C错误;位置在南太平洋以南的地区(80°S,82°W)可以拍摄到该照片的景观, 故D正确。故选D。
D
A. 0° B. 10° C. 20° D. 30°
解析:结合上题结论可知,该地所处的纬度大约是80°S,因此该地当天太阳高度角 的变化幅度=正午太阳高度-子夜太阳高度=(90°-该地纬度)×2,计算得该地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幅度大约是20°,故选C。
C
A. 15° B. 225° C. 270° D. 285°
解析:古人把太阳黄经360°划分成24等份,每一份为15°,以春分点为起点自西向 东度量,小寒为春分之后第十九个节气,则小寒所处的太阳黄经度数为15°×19= 285°,D正确。
D
A. 惊雷声声虫唤醒 B. 清香数点抱梅株
C. 落暮蝉嘶老树头 D. 短篱残菊一枝黄
解析:小寒节气时处于冬季,我国江南地区梅花开放,出现“清香数点抱梅株”的现 象,B正确;我国江南地区冬季不会出现“惊雷声声虫唤醒”“落暮蝉嘶老树头”“短篱残菊一枝黄”的现象,A、C、D错误。
B
(2025·湖北武汉期末)在国际气象学界,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 明”,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表为2021年二十 四节气日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立春(2月3日) 雨水(2月18日) 惊蛰(3月5日) 春分(3月20日)
清明(4月4日) 谷雨(4月20日) 立夏(5月5日) 小满(5月21日)
芒种(6月5日) 夏至(6月21日) 小暑(7月7日) 大暑(7月22日)
立秋(8月7日) 处暑(8月23日) 白露(9月7日) 秋分(9月23日)
寒露(10月8日) 霜降(10月23日) 立冬(11月7日) 小雪(11月22日)
大雪(12月7日) 冬至(12月21日) 小寒(1月5日) 大寒(1月20日)
A. 清明到谷雨 B. 小暑到大暑
C. 寒露到霜降 D. 小寒到大寒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此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7 月初到达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所以从7月初到次年1月初的这段时间内,地球 公转速度在加快,至1月初为最快,故四个选项内,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为小寒到大 寒这段时间,D正确。
D
A. 南半球,向南移动
B. 南半球,向北移动
C. 北半球,向南移动
D. 北半球,向北移动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雨水节气为2月1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正在向北 移动,B正确。
B
A. 吃月饼,共庆团圆
B. 赛龙舟,粽子飘香
C. 放鞭炮,守岁迎春
D. 望双星,鹊桥相会
解析:在地球公转由冬至向春分运动的过程中,即12月22日前后至次年3月21日前 后,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放鞭炮,守岁迎春”,即过春节,C正确;吃月饼为中 秋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A错误;赛龙舟,粽子飘香是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文化现象,B错误;望双星,鹊桥相会为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的文化现象, D错误。故选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