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2 16:2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终调研考试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的青铜器,形制与商周时期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笨重、硕大,大多轻便适用,所铸纹饰也不再神秘,图案多为现实之物,体现出了清新、自由的特色。由此可知当时( )
A.青铜铸造技术取得突破 B.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减弱
C.诸子百家思想大放异彩 D.分封制下等级秩序崩溃
2.女娲、伏羲的传说早期分别流行于我国多地多个民族。至西汉,二者被演绎成为兄妹或夫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汉代石刻画像与砖画中常见他们人首蛇身、以夫妇姿态出现的形象。这一变化( )
A.说明了古代婚姻制度逐渐成熟 B.颠覆了民间的图腾信仰
C.体现了中华文化在融合中发展 D.降低了社会的道德水准
3.校勘,指校正、审定古籍记载的正误真伪,其基本做法是利用史料对古籍记载进行相互核对,条列异同,形成校勘记。下表所列是围绕《建康实录》的校勘事例,可知校勘( )
事例 《建康实录》 史料 校勘记
爵位 徐孝嗣,年八岁,袭爵枝江县侯。 《南齐书》:“(徐孝嗣)八岁,袭爵枝江县公”。《宋书》:“枝江侯相”。 据《宋书》,《建康实录》“县侯”记载无误;而《南齐书》“县公”当为“县侯”之误。
A.只有结合出土文物方可使用 B.需注重文献史料的关联互证
C.可以确保历史信息真实可靠 D.是探寻历史真相的最佳途径
4.唐代,公文的钤印是文书生效的关键标志。钤印由勾检部门负责,首先由曹司将待钤印公文登记制成请印文书,然后两者一并送交勾检部门,勾检系统负责人先对请印公文行判,再由所属官府长官终判,最后完成钤印。可见唐代( )
A.政务运行趋向规范 B.行政监察严密有效 C.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D.官僚体系已臻完善
5.金世宗在位时,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减免灾区赋税,鼓励垦荒。同时,积极整顿吏治,制定严格考核制度,惩处贪污。此外,他还强调“女直(真)旧风最为纯直”,禁止女真人改汉姓、着汉服。这些举措( )
A.彰显统治政策的灵活性 B.迟滞了经济中心南移的进程
C.意图阻止封建化的推行 D.刺激了北方民族矛盾的升级
6.下图描绘了明朝从南京至甘肃的驿传系统及驿路沿线城市的分布状况,图中不仅标注出了沿途驿铺的位置,还用不同符号区分了急递铺、水马驿站等功能设施。这一驿传系统( )
A.有利于建立西北边疆防御体系 B.确保了行政效率的提升
C.密切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 D.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需要
7.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一反明中叶以来“以情反理”的创作意蕴,追求“情理合一”,强调“于诙谐中包含讽喻,使忠孝节义之理,隐寓于粉墨登场”。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戏曲教化功能的增强 B.社会变革下的思想新诉求
C.离经叛道观念的盛行 D.市民阶层审美的多元倾向
8.1867年,洋务官员丁日昌在《奏陈自强之道》中提倡“通商码头设新闻纸馆”,并写道“中国人有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各国“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这表明,丁日昌主张( )
A.与欧美国家进行商战 B.将新闻舆论用于实际事务
C.运用国际法处理争端 D.废除西方列强领事裁判权
9.19世纪80年代,无锡商人杨宗濂兄弟创办业勤纱厂,该厂引进英国纺纱机,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指导生产,采用股份制筹集资金,招募本地乡民进厂做工。同时,通过与周边传统布庄合作,将生产的机纱销往江南地区。业勤纱厂的发展( )
A.表明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已经消亡 B.反映外资企业主导近代经济发展
C.体现了传统与近代经济模式的融合 D.标志着近代民族工业的成功转型
10.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共和国实行总统制。后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约法》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B.共和政体的不断完善
C.新旧势力的激烈交锋 D.总统制符合发展趋势
11.下表列举了近代中国部分群体关于女性的主张。据此可知( )
群体 主张
维新派人士 女子与男子同为人也,同为国也,亦同为国民,非女子之得
辛亥革命时期民主人士 国家兴衰存亡之关系,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例担。
新文化运动领导者 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人类天然不平等,男女还须一例担。
A.时代发展呼唤女性地位重塑 B.传统礼教对于女性的束缚难以突破
C.女性解放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不同政治势力对女性权益态度迥异
12.古埃及壁画《弓箭手》(局部)发现于底比斯宫殿遗址。据考证,这一作品出自巴比伦人之手,画中弓箭手军装的长袍与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皇家长袍极为相似,而彩釉瓷砖的制作技术则来自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这表明当时在该地区( )
A.君主专制强化决定艺术创作方向 B.商贸贸易繁荣主导艺术题材选择
C.文明交流互鉴推动艺术多元融合 D.军事征服扩张塑造艺术表现风格
13.日耳曼人南下过程中,原有的血缘氏族日益瓦解,以地域为基础的农村公社也趋于解体。在其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又将部落军事民主制传统与罗马官僚体系相糅合,各部落贵族凭借土地分封构建起依附关系网络。据此可知,日耳曼人( )
A.推动了区域文化认同 B.颠覆了封建等级制度
C.摧毁了罗马帝国传统 D.促进了西欧社会转型
14.下图为15世纪重新修复的《托勒密世界地图》,此图保留了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传统构图方式,融入了经纬体系与几何投影法,标注了已知的欧洲、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增添了一些当时发现的非洲西海岸的细节。这幅地图( )
A.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为全球贸易网的建立奠定基础
C.反映了技术进步下人类视野的拓展 D.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启发而绘制
15.1823年,美国政府出台《文明开化法案》,每年拨款1万美元用于教化印第安人,计划十年内使10万印第安儿童脱离部落。与此同时,宗教团体在俄亥俄河沿岸建立30余所寄宿学校,强制印第安儿童学习英语,禁止使用本民族语言。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传播启蒙思想精神 B.推动不同种族的顺利融合
C.扩大独立战争成果 D.削弱印第安人的族群认同
16.20世纪以前,中东地区考古发掘多由西方国家掌控,本土居民仅参与体力劳动。一战后,埃及、伊拉克等国家获得了一定的独立地位,纷纷开展自主考古发掘和文物外流。这一转变反映出中东国家( )
A.积极构建民族国家意识 B.改变了反侵略求独立的方式
C.高度重视文物经济价值 D.消除了殖民主义遗留的隐患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拔斯王朝时期,清真寺教育十分兴盛。大量学者在清真寺中进行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如阿拉伯学者对古希腊科学著作的翻译和研究,将其传播到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清真寺教育以《古兰经》为核心,同时教授阿拉伯语法、修辞学、历史学、天文学等知识。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解和学生背诵,注重对宗教教义的理解和遵循。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阶层,清真寺不仅为他们提供学习宗教知识的场所,还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道德观念。
——摘编自哈全安《阿拉伯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创新形式。书院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教学内容,注重道德修养与知识学习的结合,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书院实行自由讲学,师生之间可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还常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前来讲学,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书院的管理强调自治,设立山长等职务负责教学与管理,制定学规规范师生行为。著名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不仅是学术研究的中心,还培养出众多经世致用的人才,对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关键作用。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1)据材料一,概括阿拔斯王朝时期清真寺教育兴盛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的主要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教育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市场体系较为完善,分为中央市、郡国市、县邑市等不同层级。长安作为都城,设有东西市,市的四周有围墙,定时启闭市门。政府设置市令、市长等官职,负责市场的管理,对商品买卖进行严格监督,包括规范商品质量、统一度量衡、管理物价等。同时,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的社会地位和经营活动进行诸多限制,如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仕宦为吏等,这些举措旨在保障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摘编自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唐代市场管理法律制度完备,呈现精细化与规范化。坊市界限分明,市定时启闭,市中商铺按类有序分布。政府制定详细法规,对商品生产、销售、质量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定期评估物价,规范市场定价。市场管理人员职责明确,市令统管日常事务,市佐辅助处理文书、税收等。邸店、柜坊等新型商业机构出现,推动商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尽管仍推行“重农抑商”,但商业管理有所放松,部分城市允许夜市,对商人限制减少,还通过开放官营产业、降低商税促进商业繁荣。
——摘编自刘正峰《唐代市场管理法律制度探析》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与唐代市场管理的共同特点。
(2)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市场管理的新发展。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至19世纪,欧洲殖民者通过奴隶贸易将大量非洲人强制迁移至美洲。非洲人带去适合热带、亚热带气候的种植技术,改良了甘蔗种植加工技术等,推动了美洲农业的发展。同时,非洲音乐、舞蹈、宗教、民间故事等与当地文化融合,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和宗教,丰富了文学创作素材。另外,非洲人与其他族群通婚,改变了人口结构,而反抗奴隶制度的斗争则推动美洲的人权反思,为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非洲人对美洲的发展贡献巨大,是美洲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摘编自李鹏涛《从文明交流互鉴视野理解非洲史》
材料二 19世纪,受国内战乱、人口压力及西方殖民者招募劳工等因素影响,大量华人“下南洋”。在荷属东印度,华人改进蔗糖种植园的灌溉与种植技术,促进了产量的提高。又凭借熟悉本土与中国市场的优势,构建起庞大的商业贸易网络,促进了商品流通,推动了新加坡成为重要转口贸易中心。此外,华人还创办“私塾”“义学”,教授传统典籍,传播儒家思想与节庆习俗,并融合中国戏曲与当地艺术,创造独特艺术风格,丰富了当地文化的内涵。
——摘编自王赓武《东南亚华人与中国》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使非洲移民和华人移民迁移的时代因素。
(2)据材料一、二,概括移民对迁入地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文件 历史学科要义、课程目标(节选)
1904年 《奏定学堂章程》 (通过)“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使学生)“省悟强弱兴亡之故”“养国民忠爱之本源”和“振发国民之志气”。
1912-1913年 《小学校教则及课程标准》 “本国历史要旨,在使儿童知国体之大要,兼养成国民之志操”“启发儿童之爱国心、自觉心”。
《中学校令施行规则》 “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整理自杨友红、陈辉《中学历史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的历史根基》
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历史课程与时代”这一主题,自定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终调研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A A D B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D C D A
17.(1)表现:学者众多;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群体广泛。
(2)主要特点: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注重道德修养与知识学习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社会任感;氛围宽松,实行自由讲学;强调自治;以学规规范师生行为;设立专职人员管理书院。
(3)作用:培养人才;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维护社会秩序与统治;推动社会进步。
18.(1)共同特点: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和官员;注重对商品质量和规范交易的监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进行严格管理;市场交易有时间、空间限制。
(2)新发展:法律制度的精细化与规范化;市场管理官员职责明确新型商业机构推动商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商业管理有所放松;官营产业的开放。
19.(1)
时代因素:
非洲移民:欧洲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美洲种植园经济的需求;非洲本土的动荡与冲突。(任答一点得1分,共2分)
华人移民:国内社会动荡;人口生存压力增大;西方殖民扩张的推动;中外贸易发展的需求;政策限制的松弛。(任答一点得1分,共4分)
(2)
共同作用:提供大量劳动力,引发人口结构的变化;改进农业技术,推动农业发展;推动地区间商业贸易发展;推动文化的融合与多元发展。(任答一点得2分,共6分)
20.示例:论题:历史保程目标随时代变迁而调整,深刻反映不同时期的时代需求。
阐述: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强调忠君爱国等主张,体现了当时清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试图通过教育来强化民众对清王朝的忠诚,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时代需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历史课程目标也随之更新。1912—1913年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标准》和《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强调“国体之大要”“国民之志操“政体之沿革”等,旨在通过历史课程提升学生的国民素养,增强学生对新政权的认同,反映了建立和巩固民主共和制度的时代要求。
综上所述:历史课程目标的转变反映了时代变革,体现了教育对社会转型的响应,展现出历史课程服务时代发展的宗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