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1.3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分层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1.3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分层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01 14:29:24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
1.3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科学观念:知道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了解和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会对简单的科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科学思维:探究中,体会科学探究与生活中的探究在本质上的相似性。
探究实践:通过对“手持小电扇不会转动的原因”、“人的身高和脚印长度的关系”等的探究,实施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态度责任:从科学家的探究案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
1.目前,全球的气候均在变暖,近1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个不可忽视的大数字。对这种现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检验假设 D.作出解释
2.智能手机具有显示步数的功能,那手机是如何计步的呢 小科认为:手机中可能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收集证据 C.建立假设 D.得出结论
3.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①合作与交流②制订计划③建立猜测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与评价⑥获取事实与证据。正确排列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④⑥⑤③②① C.④③②⑥⑤① D.③④⑥①②⑤
4.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它与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
B.“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
C.“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呢?”
D.“为什么热水的质量越大冷却得越慢?”
5.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鼠妇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生活环境
D.实验对象:50只大小相似的健康鼠妇
6.李名正在台灯下做作业,突然灯熄灭了。台灯为什么熄灭了呢?他做了下列猜想,其中不合理的是(  )
A.可能是居民小区停电了 B.可能是自己家里保险丝烧断了
C.可能是灯泡的灯丝烧断了 D.可能是妈妈把隔壁房间里某个开关断开了
7.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 弗莱明意外看见与空气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而后借助显微镜发现霉菌周围没有葡萄球菌生长,他认为应该有某种物质抑制了球菌的生长。最终他发现了青霉素并用于医学治疗。请问划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  )环节。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获取事实证据
8.在“探究鱼类身体特征适应水中生活”的讨论中,属于设计实验的是(  )
甲:鲫鱼的鱼鳍有什么作用呢?
乙:可能是控制鱼体前进的方向吧。
丙:可能是保持鱼体平衡吧。
丁:可以用细线和木板捆绑鱼鳍,观察鲫鱼的活动。
A.甲 B.乙 C.丙 D.丁
9.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
10.作出假设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就是作出假设
B.若探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假设
C.假设是凭已有知识或经验对问题作出的设想,故假设都是正确的
D.按探究方案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结论与假设不符,则假设可能是错误的
11.一个科研小组计划检测一种新研制的环保型除草剂是否能有效地除草,他们选用了三块相似的草地进行实验。第一块草地喷洒传统的除草剂,第二块草地喷洒与第一块等量的新型除草剂,第三块草地不喷洒任何除草剂。几天后,发现第一块草地的除草效果良好,而第二块草地与第三块草地长势相似,那么下列判断中合理的是(  )
A.实验失败 B.对照组设置不合理
C.新的除草剂能投入使用 D.新的除草剂可能没有除草效果
12.探究甲醛对动物的毒性,可以为甲醛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研究提供基础。某科研小组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将若干果蝇受精卵分成三份,分别放入三管培养基中,置于25℃环境中培养。观察测量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培养基 1号 2号 3号
甲醛浓度 0 0.25% 0.5%
平均发育时长(天) 11.0 15.6 18.3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
(2)在每管培养基中放入果蝇受精卵的数量有何要求?并说说你的理由 。
(3)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
13.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有媒体报道称九层塔含有黄樟素。为了探究黄樟素是否致癌,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①他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②他准备了两组种类、年龄、大小健康程度都一样的老鼠,每组1只,一组长期喂食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③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对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提出的问题是 ?
(2)步骤②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运用了 法,实验变量是 。
(3)小金认真思考后,觉得小明的实验存在不足,应该如何改进? 。
14.水仙花又称凌波仙子,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历史,为中国传统名花之一。某兴趣小组选取品种、成熟度和大小等相同的三株具备开花能力的水仙花,同时置于如下表所示的环境中进行培养,观察并记录从开始培养到花开放的时间。
组别 平均温度 光照条件
甲 21℃ 光照不足
乙 21℃ 光照充足
丙 10℃ 光照充足
(1)该实验还存在不足之处,建议每组多增加水仙花的数量,目的是 。
(2)在光照充足条件下,若温度在20℃左右更能促进水仙花的开花,则预测乙、丙两组实验的结果是 。
(3)甲、丙两组不能拿来对照,理由是 。
15.小虹家有一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今年却开出了紫色的花,小虹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她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对此,小虹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C.宣告失败,停止实验 D.继续重复实验,直到与假设相符
16.二氧化碳气体既是温室效应的元凶,又是一种潜在的碳资源。实验室里,科学家已成功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一种简单有机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二氧化碳塑料”。该新型塑料在投入工业生产前,以下不是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是
A.如何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B.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
C.新型塑料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D.新型塑料生产是否影响碳循环
17.科学家将H基因(小鼠体内基因)不能正常起作用的小鼠作为实验组,将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给它们喂食等量的高脂肪食物,一段时间后,对照组的小鼠变得十分肥胖,而实验组的小鼠体重基本保持正常,下列选项最符合此实验研究目的是(  )
A.研究小鼠肥胖与时间的关系 B.研究小鼠肥胖是否与H基因有关
C.研究小鼠肥胖是否与高脂肪食物有关 D.研究小鼠肥胖与时间的关系
18.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让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另一只相同的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蛋都破;第二次甲蛋完好乙蛋破;第三次两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  )
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
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C.在B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D.分别在A、B、C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19.为比较苹果汁与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取2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淀粉一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滴入2种果汁,如图所示。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中必须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①准备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
②两只烧杯中的淀粉一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
③两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
④两个小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
A.①和④ B.③和④ C.①和② D.②和③
20.为了研究铝对鱼类的毒性及解毒方法,有人设计了以下5组实验:第①组将鱼放在正常的池水中,其余四组分别将鱼放在含铝的池水中,其中在②③④组中分别加入从不同树叶中提取出的汁液。定时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依据图示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叶的汁液加速了鱼的死亡
B.三种叶的汁液对鱼都有毒性,且不同的汁液的毒性不同
C.三种叶的汁液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铝对鱼类的毒害
D.松的汁液解毒效果最好
21.媒体报道某餐馆的一道名菜含有黄樟素。①小科认为微量黄棒紧会导致癌症;②他准备了A、B两组老鼠。A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棒素的食物,B组喂正常食物;③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中的提出问题
B.B组是实验组,A组是对照组
C.实验结果与假设相符,假设成立
D.A、B两组的老鼠需大小、数量和健康状况等都相同
22.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金合欢幼苗的生长状况 ①没有蚂蚁 ②有蚂蚁
10个月的存活率% 43 72
幼苗生长的高度 /厘米 5月25日至6月16日 0→6.2 0→31.0
6月17日至8月3日 6.2→10.2 31.0→72.9
A.该实验的变量是幼苗的高度和存活率
B.该实验要选择多株金合欢而不是一株,是为了减小误差
C.蚂蚁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对其生长有害
D.实验表明,蚂蚁“侵食”金合欢,可提高幼苗存活率并能促进幼苗的生长
23.警察在破案时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出罪犯的身高,考古学家也会根据古代人脚印的长度来确定古代人的身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小李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大胆猜测:人的身高和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人的脚越长,身高越高。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该同学分别测量了家中几位亲属的身高以及他们的脚长,计算身高与脚长的比值,结果如表所示;
称谓 表姐 自己 爸爸 妈妈 外公 外婆
身高(cm) 162 158 172 162 167 165
脚长(cm) 22 21.5 25 23 24.5 24
______ 7.36 7.35 6.88 7.04 6.81 6.88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请判断表格横线处填写的内容是 ;
(2)根据以上数据可得出结论: ;
(3)若某同学测得自己的脚长为24cm,则根据小李同学的研究成果推测该同学的身高约为 ;
(4)小富同学认为该实验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小李调查的对象数量太少且集中在同一家庭,其结果不具代表性;你同意小富同学这种观点吗? (选填“同意”或“不同意”)
24.某校同学发现食堂配送餐盒的泡沫箱保温效果不是很好。于是,项目化学习小组开展了“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是否会增强保温效果”的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大小外观相同的夹层泡沫保温箱A和B,B箱夹层中加入蓄热材料,A箱不做处理。
②将A、B箱体均加热至80℃,箱内放入含等量水的相同烧杯,如图所示:
③将A、B箱置于相同环境下,利用温度传感器实时记录水温,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分钟)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A箱温度() 80 70 61 54 47 41 35 30
B箱温度() 80 79 79 79 74 68 62 55
(1)除温度传感器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结合表中的数据,该小组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支持该结论的证据是 。
25.蚊子是夏天常见的昆虫,繁殖能力强,能传播多种疾病。小明听说洗衣液能杀死蚊子幼虫,准备了两种浓度分别为和的洗衣液、蚊子幼虫等相关实验材料,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1)捞取蚊子幼虫90只,平均分成A、B、C三组,分别置于三个同样的玻璃杯中。A组和B组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和的洗衣液,C组中加入 作为对照组。
(2)小明用如图ABC所示的曲线表示他预测的实验结果,其中结果最能表明一定浓度的洗衣液能杀死蚊子幼虫且杀虫效果受浓度影响明显的是图 (选填字母)。
(3)小明换用不同浓度的洗衣液再次实验,得到了如图,根据曲线①、②、③、④判断哪条曲线反映的杀虫效果最佳?并说明理由 。
26.在学校的科技节中,科学兴趣小组举办了“扔纸飞机”的比赛活动,比赛规则是纸飞机扔出去后在空中的飞行距离越大成绩越好。小科认为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可能与纸张大小、纸张材质和发射角度有关,为此进行了探究。小科将打印纸和旧报纸裁成不同面积的纸张,分别制作了相同形状的纸飞机若干个,利用固定在室内某一位置的简易发射器,以相同大小的发射速度和不同发射角度(发射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进行多次实验,测量并计算出纸飞机在不同发射角度飞行的平均距离,整理相关数据如表所示。
组别 纸张大小 纸张材质 不同发射角度飞行的平均距离/米
0° 15° 30° 45°
第一组 18厘米×26厘米 打印纸 6.5 15.8 15.0 8.9
第二组 18厘米×13厘米 打印纸 6.4 15.8 15.1 8.8
第三组 18厘米×26厘米 旧报纸 5.6 14.2 13.2 7.6
(1)“小科认为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可能与纸张大小、纸张材质和发射角度有关”,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______(填字母)。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获取事实证据
(2)小科分析表格数据,得出在发射角度为 时纸飞机的飞行距离最大,但小东认为小科的实验存在不足,应该如何改进? 。
(3)从上述三组实验可得出,纸飞机的飞行距离与发射角度和 有关。
27.台湾位于地震带上,台北的101大楼是如何抗震的呢?如图就是台北101大楼上的阻尼器示意图,其原理是将地震的能量转移给悬挂着的大质量阻尼器,从而减小大楼的晃动程度。小明想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阻尼器抗震效果的影响因素,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木板上用乐高搭建高楼模型,并在上端放置挂钩,如图a。
②在左侧用一定大小和频率的力来回抽拉模型下的木板,将刻度尺横放于模型顶部后方,读出最大摆动距离a0。
③将一个钩码挂在挂钩上,用相同大小和频率的力抽拉木板,将刻度尺横放于模型顶部后方,读出最大摆动距离a1,如图b。
④逐个增加钩码个数,得到a2、a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研究问题是 。
(2)小明设计a实验的目的是 。
(3)小明将实验数据制作成表格如下,请根据表格帮助小明总结他的研究结果: 。
a0 a1 a2 a3 a4 .... a7
9.8cm 8.9cm 7.7cm 6.3cm 4.5cm 模型崩塌
(4)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加可靠,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
1.3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科学观念:知道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了解和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会对简单的科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科学思维:探究中,体会科学探究与生活中的探究在本质上的相似性。
探究实践:通过对“手持小电扇不会转动的原因”、“人的身高和脚印长度的关系”等的探究,实施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态度责任:从科学家的探究案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
1.目前,全球的气候均在变暖,近1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个不可忽视的大数字。对这种现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检验假设 D.作出解释
【答案】B
【分析】从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解答。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详解】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近1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有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这是科学家们提出的猜想与假设,并没有去做实验或做结论等;故选B。
2.智能手机具有显示步数的功能,那手机是如何计步的呢 小科认为:手机中可能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收集证据
C.建立假设 D.得出结论
【答案】C
【分析】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详解】智能手机具有显示步数的功能,那手机是如何计步的呢 小科认为:手机中可能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则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①合作与交流②制订计划③建立猜测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与评价⑥获取事实与证据。正确排列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④⑥⑤③②① C.④③②⑥⑤① D.③④⑥①②⑤
【答案】C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详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因此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④提出问题、③建立猜测和假设、②制订计划、⑥获取事实与证据、⑤检验与评价、①合作与交流。
故选C。
4.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它与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
B.“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
C.“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呢?”
D.“为什么热水的质量越大冷却得越慢?”
【答案】C
【详解】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这一情景中提出的问题是“热水冷却快慢”的问题,导致“同样的一杯热水冷却快慢”不同的原因是它与环境的温差不同,结合选项可知C正确,ABD不正确。
5.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鼠妇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生活环境
D.实验对象:50只大小相似的健康鼠妇
【答案】C
【分析】此表是某人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数据,本实验的变量是由无光和阴暗与潮湿两个变量。设计探究实验,常用到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注意唯一变量即所要探究的条件。
【详解】AB.根据探究光对鼠妇影响的实验,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AB正确。
C.设置变量时有两个变量,有无光和潮湿与干燥,因此不能得出结论: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C错误。
D.如果采集的蚯蚓实验中多选用鼠妇的数量,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数量也不易太多,太多了会增加实验操作难度,D正确。
故选C。
6.李名正在台灯下做作业,突然灯熄灭了。台灯为什么熄灭了呢?他做了下列猜想,其中不合理的是( )
A.可能是居民小区停电了
B.可能是自己家里保险丝烧断了
C.可能是灯泡的灯丝烧断了
D.可能是妈妈把隔壁房间里某个开关断开了
【答案】D
【详解】A.居民小区停电了,灯会突然熄灭,故A不符合题意;
B.家里的保险丝接在干路上,保险丝烧断了,电路断路,灯会突然熄灭,故B不符合题意;
C.灯泡的灯丝烧断了,电路断路,灯会突然熄灭,故C不符合题意;
D.开关和要控制的灯串联,隔壁房间里某个开关只控制其房间里的灯,台灯与隔壁房间里的灯是并联的,不能控制台灯,开关断开,不影响台灯的工作,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 弗莱明意外看见与空气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而后借助显微镜发现霉菌周围没有葡萄球菌生长,他认为应该有某种物质抑制了球菌的生长。最终他发现了青霉素并用于医学治疗。请问划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是哪一环节?(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获取事实证据
【答案】B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权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详解】根据题干的信息中提供的现象:与空气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而后借助显微镜发现霉菌周围没有葡萄球菌生长,因此他认为应该有某种物质抑制了球菌的生长,这是属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
故选B。
8.在“探究鱼类身体特征适应水中生活”的讨论中,属于设计实验的是( )
甲:鲫鱼的鱼鳍有什么作用呢?
乙:可能是控制鱼体前进的方向吧。
丙:可能是保持鱼体平衡吧。
丁:可以用细线和木板捆绑鱼鳍,观察鲫鱼的活动。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甲:鲫鱼的鱼鳍有什么作用呢?因此甲的疑惑属于探究过程的提出问题。乙:可能是控制鱼体前进的方向吧,是探究过程的做出假设;丙:可能是保持鱼体平衡吧,也是探究过程的作出假设;丁:可以用细线和木板捆绑鱼鳍,观察鲫鱼的活动,是探究过程的设计实验。
故选:D。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9.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
A.A B.B C.C D.D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详解】A、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属于结论;
B、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属于解释原因;
C、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属于实验现象分析;
D、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属于设计实验方案。
故选D。
10.作出假设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就是作出假设
B.若探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假设
C.假设是凭已有知识或经验对问题作出的设想,故假设都是正确的
D.按探究方案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结论与假设不符,则假设可能是错误的
【答案】D
【详解】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作出假设,A错误。
B、若探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结论,B错误。
C、作出假设是对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及其原因或规律的某种推测,假设不一定都是正确的,C错误。
D、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时,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D正确。
故选D。
11.一个科研小组计划检测一种新研制的环保型除草剂是否能有效地除草,他们选用了三块相似的草地进行实验。第一块草地喷洒传统的除草剂,第二块草地喷洒与第一块等量的新型除草剂,第三块草地不喷洒任何除草剂。几天后,发现第一块草地的除草效果良好,而第二块草地与第三块草地长势相似,那么下列判断中合理的是( )
A.实验失败
B.对照组设置不合理
C.新的除草剂能投入使用
D.新的除草剂可能没有除草效果
【答案】B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该实验形成了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第一块草地与第二块草地对照,实验变量是新型除草剂,第一块草地为对照组另一组是第二块草地与第三块草地对照,实验变量是新型除草剂,第三块草地为对照组,第三块草地应设计为喷洒与第一块等量的水,因此本题选B选项,其他选项不合理。
【点睛】本题考查对照实验的相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基础,难度不大。
12.探究甲醛对动物的毒性,可以为甲醛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研究提供基础。某科研小组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将若干果蝇受精卵分成三份,分别放入三管培养基中,置于25℃环境中培养。观察测量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培养基 1号 2号 3号
甲醛浓度 0 0.25% 0.5%
平均发育时长(天) 11.0 15.6 18.3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
(2)在每管培养基中放入果蝇受精卵的数量有何要求?并说说你的理由 。
(3)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
【答案】 甲醛浓度 数量多且相同;控制其他变量相同且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甲醛浓度越高,果蝇发育越慢(甲醛浓度越高,对果蝇生长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解答即可。
【详解】(1)根据表格可知,该小组研究的目的是不同浓度甲醛对果蝇受精卵发育时长的影响,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甲醛浓度。
(2)在每管培养基中放入果蝇受精卵的数量要足够多,且生长情况相同。生长情况相同是为了控制变量;数量多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实验记录了不同甲醛浓度下果蝇受精卵的平均发育时长,且甲醛浓度越高,平均发育时长越久,所以可以得出来的结论是:甲醛浓度越高,果蝇发育越慢。
13.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有媒体报道称九层塔含有黄樟素。为了探究黄樟素是否致癌,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①他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②他准备了两组种类、年龄、大小健康程度都一样的老鼠,每组1只,一组长期喂食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③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对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提出的问题是 ?
(2)步骤②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运用了 法,实验变量是 。
(3)小金认真思考后,觉得小明的实验存在不足,应该如何改进? 。
【答案】 黄樟素会导致癌症吗 单一变量 黄樟素 每组用数量适量的老鼠,如5只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1)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因此可以提出问题:黄樟素会导致癌症吗?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因此步骤②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单一变量法。一组长期喂食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故实验变量是黄樟素。
(3)每组1只数量过少,会导致实验具有偶然性,实验结果不准确。故排除实验偶然性,每组用数量适量的老鼠,如5只。
14.水仙花又称凌波仙子,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历史,为中国传统名花之一。某兴趣小组选取品种、成熟度和大小等相同的三株具备开花能力的水仙花,同时置于如下表所示的环境中进行培养,观察并记录从开始培养到花开放的时间。
组别 平均温度 光照条件
甲 21℃ 光照不足
乙 21℃ 光照充足
丙 10℃ 光照充足
(1)该实验还存在不足之处,建议每组多增加水仙花的数量,目的是 。
(2)在光照充足条件下,若温度在20℃左右更能促进水仙花的开花,则预测乙、丙两组实验的结果是 。
(3)甲、丙两组不能拿来对照,理由是 。
【答案】 减少实验的误差 乙组开花,丙组不开花 变量不唯一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每组只用1盆水仙花有偶然性,实验结果误差较大。因此“该组同学想要通过一次实验就能获取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应每组都用10盆水仙花,以减少实验的误差。
(2)在光照充足条件下,若温度在20℃左右更能促进水仙花的开花,则预测乙、丙两组实验的结果是乙组开花,丙组不开花。
(3)甲、丙两组有2个变量:温度和光照,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因此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15.小虹家有一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今年却开出了紫色的花,小虹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她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对此,小虹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C.宣告失败,停止实验 D.继续重复实验,直到与假设相符
【答案】A
【分析】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说明猜想是错的,应该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
【详解】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一个统一的而且是正确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从过程中获取具体经验和方法训练,因此探究性实验必须强调过程训练,具体要求是:观察要仔细、客观;根据观察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假设是经过周密的思考,针对问题得出的一种结论,用来解释观察的现象;实验要设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实验常常要重复多次,结果才可靠;得出结论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因此如果小虹的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小虹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故选A。
16.二氧化碳气体既是温室效应的元凶,又是一种潜在的碳资源。实验室里,科学家已成功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一种简单有机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二氧化碳塑料”。该新型塑料在投入工业生产前,以下不是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是
A.如何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B.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
C.新型塑料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D.新型塑料生产是否影响碳循环
【答案】D
【详解】A. 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会提高二氧化碳塑料的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是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
B. 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会涉及到生产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是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
C. 新型塑料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会影响到塑料的使用价值和生产的价值问题,是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
D. 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O2),新型塑料生产不会影响碳循环,不是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
故选:D。
17.科学家将H基因(小鼠体内基因)不能正常起作用的小鼠作为实验组,将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给它们喂食等量的高脂肪食物,一段时间后,对照组的小鼠变得十分肥胖,而实验组的小鼠体重基本保持正常,下列选项最符合此实验研究目的是(  )
A.研究小鼠肥胖与时间的关系 B.研究小鼠肥胖是否与H基因有关
C.研究小鼠肥胖是否与高脂肪食物有关 D.研究小鼠肥胖与时间的关系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同样摄食的情况下,具有H基因的小鼠肥胖,具有H基因缺陷的实验鼠体重正常,这说明肥胖这一性状是由H基因决定的。
【详解】科学家将H基因(小鼠体内基因)不能正常起作用的小鼠作为实验组,将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给它们喂食等量的高脂肪食物,一段时间后,对照组的小鼠变得十分肥胖,而实验组的小鼠体重基本保持正常。实验研究目的是研究小鼠肥胖是否与H基因有关。
故选B。
【点睛】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题解题关键。
18.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让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另一只相同的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蛋都破;第二次甲蛋完好乙蛋破;第三次两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  )
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
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C.在B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D.分别在A、B、C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答案】C
【详解】经过简单的三次实验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而A处位置高,机械能较大,可能每次滚下两个鸡蛋都会破,比较不出正确结论,同理C处位置低,能量小,两个鸡蛋都不会破,即第一次实验是两个鸡蛋都破,第三次实验是两个鸡蛋都不破,不能说明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第二次实验只做了一次,结论具有偶然性,所以应接下来应在B处释放再重复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为比较苹果汁与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取2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淀粉一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滴入2种果汁,如图所示。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中必须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①准备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 ②两只烧杯中的淀粉一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
③两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 ④两个小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
A.①和④ B.③和④ C.①和② D.②和③
【答案】D
【详解】控制变量必须保证一个变量,其他条件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现象的不同是由此因素引起的。实验中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同种蓝色淀粉﹣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蓝色淀粉﹣碘溶液褪色),然后用2只胶头滴管分别向2只小烧杯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实验的变量是苹果汁和橘子汁的不同,其它条件均相同,如2只小烧杯中蓝色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2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1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而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多少对此实验没有影响,小烧杯的大小无影响,故实验中必须控制的条件是②③;
故选D。
20.为了研究铝对鱼类的毒性及解毒方法,有人设计了以下5组实验:第①组将鱼放在正常的池水中,其余四组分别将鱼放在含铝的池水中,其中在②③④组中分别加入从不同树叶中提取出的汁液。定时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依据图示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叶的汁液加速了鱼的死亡
B.三种叶的汁液对鱼都有毒性,且不同的汁液的毒性不同
C.三种叶的汁液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铝对鱼类的毒害
D.松的汁液解毒效果最好
【答案】C
【详解】A、叶的分解产物降低了鱼对铝盐毒性的敏感性而抑制鱼的死亡,错误;
B、所测试的三种叶的分解产物能降低可溶性铝盐对鱼类的毒性,而不是对鱼都有毒性,错误;
C、三种叶的分解产物能降低可溶性铝盐对鱼类的毒性,正确;
D、柏的汁液解毒效果最好,最有利于鱼的生存而不是松,错误。
故选C。
21.媒体报道某餐馆的一道名菜含有黄樟素。①小科认为微量黄棒紧会导致癌症;②他准备了A、B两组老鼠。A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棒素的食物,B组喂正常食物;③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中的提出问题
B.B组是实验组,A组是对照组
C.实验结果与假设相符,假设成立
D.A、B两组的老鼠需大小、数量和健康状况等都相同
【答案】D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A.①是小科对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的判断,是探究步骤中的作出假设,A错误。
B.A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B组喂正常食物,B未添加实验条件,起对照作用,属于对照组,B错误。
C.A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B组喂正常食物;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可见,黄樟素不会导致癌症,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相符,假设不成立,C错误。
D.本实验的变量是黄樟素,实验中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比如A、B两组的老鼠需大小、数量和健康状况等都相同,D正确。
故选D。
22.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金合欢幼苗的生长状况 ①没有蚂蚁 ②有蚂蚁
10个月的存活率% 43 72
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日至6月16日 0→6.2 0→31.0
6月17日至8月3日 6.2→10.2 31.0→72.9
A.该实验的变量是幼苗的高度和存活率
B.该实验要选择多株金合欢而不是一株,是为了减小误差
C.蚂蚁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对其生长有害
D.实验表明,蚂蚁“侵食”金合欢,可提高幼苗存活率并能促进幼苗的生长
【答案】D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蚂蚁,A错误。
B.实验的样本数量要合理,需做重复实验的要进行重复实验,实验数据要进行求平均值等,这要些要求都是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让实验结论有说服力,B错误。
C.从实验结果来看,蚂蚁对金合欢的存活和生长有利,C错误。
D.从表中信息可知,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幼苗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因此实验表明:蚂蚁能促进合欢幼苗的生长,D正确。
故选D。
23.警察在破案时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出罪犯的身高,考古学家也会根据古代人脚印的长度来确定古代人的身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小李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大胆猜测:人的身高和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人的脚越长,身高越高。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该同学分别测量了家中几位亲属的身高以及他们的脚长,计算身高与脚长的比值,结果如表所示;
称谓 表姐 自己 爸爸 妈妈 外公 外婆
身高(cm) 162 158 172 162 167 165
脚长(cm) 22 21.5 25 23 24.5 24
______ 7.36 7.35 6.88 7.04 6.81 6.88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请判断表格横线处填写的内容是 ;
(2)根据以上数据可得出结论: ;
(3)若某同学测得自己的脚长为24cm,则根据小李同学的研究成果推测该同学的身高约为 ;
(4)小富同学认为该实验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小李调查的对象数量太少且集中在同一家庭,其结果不具代表性;你同意小富同学这种观点吗? (选填“同意”或“不同意”)
【答案】 身高与脚长的比值 人的身高约是脚长的7倍 168cm 同意
【详解】(1)[1]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表格中已有数据为身高与脚长,由于实验中探究身高和脚长的倍数关系,所以表格中还需记录身高与脚长的比值。
(2)[2]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身高与脚长之比分别为:7.36,7.35,6.88,7.04,6.81,6.88,比值均在7左右,所以可得出结论:人的身高约是脚长的7倍。
(3)[3]由于人的身高约是脚长的7倍,同学的脚长为24cm,则该同学的身高约
h=7l=7×24cm=168cm
(4)[4]实验中,为了获得普遍规律,应随机挑选人群多次测量,而小明的测量对象数量太少,且局限于家庭内部,所以其结果不具有代表性,故同意小富同学这种观点。
24.某校同学发现食堂配送餐盒的泡沫箱保温效果不是很好。于是,项目化学习小组开展了“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是否会增强保温效果”的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大小外观相同的夹层泡沫保温箱A和B,B箱夹层中加入蓄热材料,A箱不做处理。
②将A、B箱体均加热至,箱内放入含等量水的相同烧杯,如图所示:
③将A、B箱置于相同环境下,利用温度传感器实时记录水温,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分钟)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A箱温度() 80 70 61 54 47 41 35 30
B箱温度() 80 79 79 79 74 68 62 55
(1)除温度传感器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结合表中的数据,该小组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支持该结论的证据是 。
【答案】 秒表 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可增强保温效果 A箱的温度低于B箱的温度
【详解】(1)[1]实验中,要测量不同时间下保温装置A、B中的温度,故除温度传感器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
(2)[2][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A箱的温度低于B箱的温度,A箱温度下降低得快,B箱温度下降得慢,故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可增强保温效果。
25.蚊子是夏天常见的昆虫,繁殖能力强,能传播多种疾病。小明听说洗衣液能杀死蚊子幼虫,准备了两种浓度分别为和的洗衣液、蚊子幼虫等相关实验材料,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1)捞取蚊子幼虫90只,平均分成A、B、C三组,分别置于三个同样的玻璃杯中。A组和B组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和的洗衣液,C组中加入 作为对照组。
(2)小明用如图ABC所示的曲线表示他预测的实验结果,其中结果最能表明一定浓度的洗衣液能杀死蚊子幼虫且杀虫效果受浓度影响明显的是图 (选填字母)
(3)小明换用不同浓度的洗衣液再次实验,得到了如图,根据曲线①、②、③、④判断哪条曲线反映的杀虫效果最佳?并说明理由 。
【答案】(1)等量的清水(或蒸馏水)
(2)C
(3)④,经过相同时间,曲线④对应的蚊子幼虫存活量最少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在对照实验中,为了准确评估洗衣液浓度对蚊子幼虫的影响,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对照组中应加入与实验组等量的、但不含洗衣液的水,即等量的清水(或蒸馏水)。这样,A组和B组作为实验组,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1%和2%的洗衣液,而C组作为对照组,加入清水,以排除其他非洗衣液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在分析预测的实验结果时,我们需要找到一条曲线,它能够清晰地表明洗衣液浓度对蚊子幼虫的杀虫效果,并且这种效果受浓度影响明显。图C中的曲线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它显示了随着洗衣液浓度的增加,蚊子幼虫的存活率逐渐降低,从而证明了洗衣液浓度对杀虫效果的影响。
(3)根据曲线①、②、③、④,我们可以看到曲线④是最符合“杀虫效果最佳”的要求。曲线④表明,在某一特定浓度的洗衣液下,蚊子幼虫的存活率迅速下降至0%,且所需时间最短。因此,曲线④反映的杀虫效果最佳。
26.在学校的科技节中,科学兴趣小组举办了“扔纸飞机”的比赛活动,比赛规则是纸飞机扔出去后在空中的飞行距离越大成绩越好。小科认为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可能与纸张大小、纸张材质和发射角度有关,为此进行了探究。小科将打印纸和旧报纸裁成不同面积的纸张,分别制作了相同形状的纸飞机若干个,利用固定在室内某一位置的简易发射器,以相同大小的发射速度和不同发射角度(发射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进行多次实验,测量并计算出纸飞机在不同发射角度飞行的平均距离,整理相关数据如表所示。
组别 纸张大小 纸张材质 不同发射角度飞行的平均距离/米
0° 15° 30° 45°
第一组 18厘米×26厘米 打印纸 6.5 15.8 15.0 8.9
第二组 18厘米×13厘米 打印纸 6.4 15.8 15.1 8.8
第三组 18厘米×26厘米 旧报纸 5.6 14.2 13.2 7.6
(1)“小科认为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可能与纸张大小、纸张材质和发射角度有关”,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______(填字母)。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获取事实证据
(2)小科分析表格数据,得出在发射角度为 时纸飞机的飞行距离最大,但小东认为小科的实验存在不足,应该如何改进?
(3)从上述三组实验可得出,纸飞机的飞行距离与发射角度和 有关。
【答案】(1)B
(2) 15° 应在0~30°之间多测几组数据
(3)纸张材质
【详解】(1)“小科认为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可能与纸张大小、纸张材质和发射角度有关”,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猜想和假设,故选B。
(2)[1]小科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在纸张材质和纸张大小相同时,发射角度为15°时纸飞机的飞行距离最大;
[2]因为在发射角度在0~30°之间还有其他的角度可能比发射角度为15°时,飞行距离更远,所以为了使结论更可靠,应该在0~30°之间多测几组数据。
(3)根据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数据比较可知,在纸张大小不同时,同种材质的纸飞机在飞行角度相同时,飞行的距离相同,说明纸飞机的飞行距离与纸张大小无关;
根据第一组和第三组的数据比较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纸飞机的纸张材质不同,飞行距离也不同,说明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和纸张材质有关。
27.台湾位于地震带上,台北的101大楼是如何抗震的呢?如图就是台北101大楼上的阻尼器示意图,其原理是将地震的能量转移给悬挂着的大质量阻尼器,从而减小大楼的晃动程度。小明想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阻尼器抗震效果的影响因素,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木板上用乐高搭建高楼模型,并在上端放置挂钩,如图a。
②在左侧用一定大小和频率的力来回抽拉模型下的木板,将刻度尺横放于模型顶部后方,读出最大摆动距离a0。
③将一个钩码挂在挂钩上,用相同大小和频率的力抽拉木板,将刻度尺横放于模型顶部后方,读出最大摆动距离a1,如图b。
④逐个增加钩码个数,得到a2、a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研究问题是 。
(2)小明设计a实验的目的是 。
(3)小明将实验数据制作成表格如下,请根据表格帮助小明总结他的研究结果: 。
a0 a1 a2 a3 a4 .... a7
9.8cm 8.9cm 7.7cm 6.3cm 4.5cm 模型崩塌
(4)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加可靠,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答案】(1)阻尼器的抗震效果与阻尼器的质量是否有关?
(2)显示没有阻尼器时的晃动程度,作为对比的量(或对照作用)
(3)对于同个建筑物,阻尼器质量越大,抗震效果越好。但质量过大会压垮建筑物
(4)多次实验验证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合理即可)
【详解】(1)本实验改变的钩码的个数,即改变了阻尼摆的质量,探究阻尼器的抗震效果与阻尼器的质量是否有关?
(2)小明设计a实验的目的是显示没有阻尼摆时的晃动程度,作为对比的量(或对照作用)。
(3)根据表格数据,对于同个建筑物,阻尼器质量越大,抗震效果越好。但质量过大会压垮建筑物。
(4)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加可靠,可以采取多次实验验证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