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八课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07-02 10:00:48

文档简介

第十八课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河南)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课堂教学课件与教师语言的引导下,关注河南的历史与发展,体会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在课堂学习与课下的上网、询问长辈等过程中,了解家乡河南的文化;从小懂得热爱自己的家乡和人民,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过程与方法: 在欣赏与评述中,教师的分析讲解中,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感受家乡河南的过去与现在的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河南的文化,从小懂得热爱自己的家乡和人民,同时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的学习涉及中国历史、家乡的历史建筑、现代建筑、摄影、历史事件、地方经济等相关知识,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在课堂上会接触到相关的知识,但对中国的历史、区域性的历史内容了解的相对不多,同时有一部分家庭现在还没有用上网络,所以让学生在网上收集一些资料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容易。虽然现在每一个家庭中都有手机,可以做一些拍照,但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能够收集到的资料,还是限制到本地区的一小部分资料,因此能够收集到的资料相对来说还是不充足的。对个别家庭来说,如果存储的有老照片的,在询问家庭的长辈的基础上,会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到家乡近几十年的历史发展。
3重点难点
难点:了解河南的历史与发展过程,感受不同时期家乡的美。
重点:怎样进行河南的历史发展的变化评述?
学习重难点解决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直观展示,课堂教学的“观、引、想、谈、评”五个环节的学习,感受河南家乡的历史与变化。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观)
在学习家乡的历史与发展全国篇与北京篇两节课的基础上,我们学习河南的历史与发展。
有人说,河南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地位非常重要,其重要原因在于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在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在河南这片沃土上建立都城,比如开封、洛阳、郑州,即使我们新政在历史上也是郑国和韩国的都城,所以在河南出土的文物非常多,但是令世界震惊的是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司母戊大方鼎。(出示司母戊大方鼎)
分析司母戊大方鼎。
活动2【讲授】二、学习新知
(一)了解河南的历史。(观、想、谈)
观看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教师做一些引导性的提示语言,供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进行思考。
问:看了这个内容之后你有何感想?
问:新郑市常住人口多少人?
问:郑州市常住人口多少人?
问:影视中所谈到的饿死300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1000万人有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问:你从影片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建议学生观看北京卫视和河南卫视正在热播的《老农民》,回家问问自己的爷爷、奶奶他们所生活的年代是怎样的?
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建议。
活动3【讲授】河南第一个申报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洛阳龙门石窟。(观、想、谈)
分析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相关一些历史,重点让学生理解奉先寺造像的内容。
活动4【讲授】介绍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历史建筑。(观、想、谈)
重点谈洛阳的民居的砖雕工艺、古墓、古城城门等。
活动5【讲授】介绍十一朝古都——开封——的历史建筑。(观、想、谈)
重点谈开封的包公祠、铁塔、龙亭公园、御街等。
活动6【讲授】分析河洛康家的建筑风格。(观、想、谈)
重点谈康家的牌楼、慈禧所用的床、葡萄树等。
活动7【讲授】分析新郑的历史。以影片《谁不说俺家乡好》为主线进行。(观、想、谈)
引导学生对在新郑出土的文物——莲鹤方壶的认识。
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对自己家乡新郑的印象。
活动8【讲授】三、河南的发展:(充分体现观、想、谈。)
河南大学的礼堂、河南省艺术中心、中原福塔、郑州裕达国贸大厦、河南省博物院、二七纪念塔、郑州国际机场等,引导学生认识河南的现代建筑。
活动9【作业】四、公布学生合作作业
(一)具体要求:
1.2~3人合作,完成一份手抄报。然后全组同学做成一块展板。
2.如果资料不够,可以用其他形式补充。
3.把展板放在学校的不同位置,并向同学介绍我们的家乡。请同学给你打分。
(二)争做小小评论家:
1.哪个小组的同学介绍得最详细?
2.哪个同学对家乡热爱表达得最好?
3.你是否对家乡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活动10【活动】五、采用影片《中国有个河南》作为本节课的结束内容展示。(充分体现想、评、展。)
让学生再次感受河南的历史和河南索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