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
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中二年级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考试用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
2025.06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小说中,鲁迅笔下的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
“瘦伶仃”“癞疮疤”“黄辫子”“厚厚嘴唇”等,算是阿Q外貌上的显著特征。穷困潦倒,
上无片瓦,下无分地,住在土谷祠里,只是由于“真能做”,有劳动力可以出卖,才得以
存活,但他对于这种卑微地位,不曾有过抗争意识,反而还很自负,“我们先前比你阔得
多啦”,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这是阿Q的人生状态。要为这样一个人画像,用线条的
表现方法,捕捉瞬间的“阿Q相”,用来补足原文的艺术印象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
插图、连环画皆因文生图,人物形象理应与文本中语言描述的“语象”形神俱似。
图像与文本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小说中文学描述的形象是间接的,文字语言之于形
象塑造的间接性是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作者为创造出一个感人的、富有个性的形象,也
会主动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而文学接受理论也认为,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的文学作品,是
作者意向活动的意向性客体,其中的意向性关联物,促使接受者重构意向层次,生成一个
审美对象,作品需要在读者接受层面最后完成。然而图像在本质上和语言表达不同,同一
文本在不同画家笔下会体现出不同的面貌,即出于不同的理解、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
形象原本。图像源于文本,又与原文存在距离与缝隙。同时,图像既自成一体,又与文本
互为对照,互为补充。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自1921年发表以来,为其绘图画像者时不乏人。刘岘以木
刻的方式创作二十幅《阿0正传》插图,于1935年出版发行,这是《阿0正传》第一个
单行本画集。刘岘作《阿0正传》图画时,先试刻两幅寄给鲁迅看,鲁迅提了修改意见:
“阿Q的像,在我心目中流氓气还要少一点,在我们那里有这么凶相的人物,就可以吃闲
饭,不必给人家做工了。赵太爷可以如此。”刘岘的木刻以阴刻为主,人物掩藏在浓郁的
色调中;造型概括,没有过多的细节描绘,甚至人物面目都有些模糊,有抽象化的特征,
主要是通过动作符号来表达人物的状态。他几乎没有为阿Q特别“造像”,故事中的阿Q
也只露出那么一点神情,这与他后来所刻的名人肖像写实画风完全不同。
蒋兆和的阿Q像则以水墨为材料,通过写实方法描绘而成。1938年他在北京朝阳门外
遇见一个乡下人,垂头带辫,面色焦黄,神情忧郁,恰似他心目中的阿Q,于是请来做模
特,创作了《与阿Q像》,塑造了一个低着头、嘴巴微微张着、手不知放在何处的卑微、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