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家是什么》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建议1课时。
基本思路:
本框是《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开篇。而《国家是什么》的内容理论性很强,学生学起来有点枯燥。故本课另辟蹊径,从“国”字的汉字造字说起,以其造字的本意和变化的过程来讲述国家的相关概念,一例到底,既保证了兴趣,也做到了逻辑简单通顺,还显得有文化深度和历史厚重,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进入选择性必修一。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维护我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科学精神:理解国家的本质属性和构成要素,理解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政体和国体的关系
法治意识:树立依法维护人民民主的意识
公共参与: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国家的基本要素;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根本性质上的不同;
难点: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代议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甲骨文的国字“”,问学生这是什么字?
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个“国”字,这是一个典型的象形文字,它的原形是这样的“”,并介绍其造字的本意:“国”原指邦国,甲骨文的“国”字,表示士兵用兵器守卫城池
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资料逐渐有了富余,私有制出现了,随之出现阶级分化,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到了一定阶段不可调和,为了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奴隶主阶级建造城池放置私有财产,并建立军队加以保护。是为国!
这就是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从而导入第一部分:
第一幕:“囻囯圀國国”家的本质(前四个字都是国字的不同写法)
你知道“国”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写法吗?
观看视频《“国”字的演变》
结合视频和材料,议一议:
从“国”字演变来看,国家存在和发展基本条件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怎么理解“囗”加“王、武”,最后新中国改为“玉”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有人会调侃如果美国造汉字会在“囗”加“$”或“资”?
然后以这个繁体字的国:为依托,讲述国家的基本要素、国家职能。但主权这个概念是近代才有的,所以需要老师单独提出来并加以强调。
再根据国字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变体字“、”来探究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性质。
最后用视频中有人调侃的“、”,使学生了解两中不同性质的国家。
国字有40多种写法,但却不难记住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幕:认识国体与政体
国字,历经3000多年的演变,40多种写法,但今人依旧能观其演变的轨迹而轻易记住它们。不仅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现存之唯一),也是因为我们有悠久的专制政体,保证汉字的强制推广、深入人心。
而2000多年的中央集权制政体,保证了车同轨、书同文,让“囯圀國囻国”字演变至今!
结束封建专制政体后,中华走向民主政体,国字,真正代表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将更富张力、感召力……
问题:
专制政体、民主政体、中央集权政体是什么鬼?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的管理形式。
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他们与国家性质是什么关系?
周朝之后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叫分封制
秦朝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汉沿秦制,地方郡国并存。三公九卿制实际使贵族垄断人才和权力。百姓没有常备上升通道。
隋朝首创三省六部制、唐袭隋制,但在中唐以后地方设节度使,导致唐朝衰败。宋朝吸引唐朝教训,以“二府三司”,实际替代隋唐“三省六部制”,重文轻武
元朝首创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明清沿袭。明太祖首废丞相制度,加强皇权,但因皇帝理政不及,便设内阁,形成内阁制。雍正设军机处,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1912年,孙中山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标志着2000多年的专制政体转变为民主政体。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中国的代议制民主越来越成熟!
阅读中国历代政体的变化,议一议:
为什么中国政体一直在变化?
代议制民主有何意义?
议学提示:
先秦时期,我国是奴隶制国家,主要实分封制,秦以后,奴隶制解体,实行中央集权制。同时,我国的政体受如人才的选拔、皇权的集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等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和客观条件所影响。
结论:
影响政体的因素:除受国体决定以外,还受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社会习惯、发展程度等影响,因此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实行代议制,可以让虽然全体公民不能参与,但可以使公民广泛参政,使全体公民的意志得到体现,从而提高国家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最终有利于保证公民权利,促进国家、民族的发展
结论:代议制:含义略,作用:让公民广泛参与,使国家体现全体公民意志,地位:代议制是公民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共同特征。
知识总结
最后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巩固练习。
注意对知识的总结一定要加以提炼,抓住关键词即可。千万不要大段的照搬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