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 家乡的小吃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有关本地区饮食文化、历史和习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本地区的饮食文化,简单了解家乡小吃的历史、特色和制作方法;能力目标: 尝试着采用橡皮泥等多种材料和表现方法来制作一份家乡小吃。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大部分具有独立动手设计制作手工作品的能力,而且学生对家乡的小吃比较熟悉,对小吃的形、色能作出准确的描述。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有关家乡小吃的历史、习俗,加深对本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家乡的小吃。通过宣传介绍家乡小吃的特色,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教学难点:小吃的制作工艺,制作时各种材料的选择和设计。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有位南方的朋友要来我家做客。他特别想尝尝我们新疆的风味小吃,不知道该拿什么招待他好,谁来给老师出出主意?学
生回答:烤羊肉串、烤馕、---------师:同学们够热情的,这些很多都是我们新疆有名的小吃。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家乡的小吃。 出示课题:家乡的小吃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师:你们最喜欢我们新疆的什么小吃?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你能说说它的色彩和外形特点吗?生:--------师:刚才我们同学说了我们新疆的小吃,让我们饱了儿福,。我们新疆地域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这里长期居住着: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13个民族。新疆是千年之前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正是因为如此,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它的光芒也越发夺目。千年以来,各个朝代、各个民族的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文化的融合不光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更进一步的影响着新疆的饮食文化。过去,经济不发达,物质匮乏,处于游牧经济中是少数民族以肉食为主,米面居于次要地位,很少吃蔬菜。但少数民族在和汉族杂居中慢慢习惯并接受耕种农业这一生产与生活方式,开始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蔬菜开始在少数民族的食谱中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汉族也开始接受少数民族“食肉饮酪”的饮食习惯。这些都为新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物质生活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新疆饮食文化中最耀眼的明珠当属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就是清真餐饮。其中,维吾尔族是新疆从游牧民族较早转为定居农业的民族之一,在饮食文化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游牧民族特有的风俗。因此,也可以说维吾尔族饮食也是新疆饮食特色的代表。下面我们就来饱饱眼福吧。师:“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到,倒后千年不坏”说得是新疆沙漠中的胡杨,在维吾尔族有一种美食,它同胡杨一样,可以久储不坏,它就是馕,也是各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课件)维吾尔族将羊肉发挥到了极致,有烤全羊、烤羊肉串、馕烤肉-----师:新疆特色饮食里,最为全国人民熟悉的当属新疆大盘鸡,自创始以来,很快就风靡了大江南北。 人人都知道新疆的大盘鸡,几乎食必称之。大盘鸡里拌皮带,指的是我们新疆大盘鸡的特殊吃法,先吃鸡肉,之后拌进两厘米宽左右的皮带面,以其十分独特的口味而走红。它是集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饮食风格与一体,具有鲜明、独特的沙湾地方特色的餐饮文化。回族的小吃也是很有名的,主要有:粉汤、油香、油塔子、酿皮等。哈萨克族的小吃主要有纳仁、熏马肉、熏马肠、牛肉干、奶豆腐、奶酪、酸奶疙瘩等。还有我们新疆石河子的凉皮子也是很有名的。小结:我们的眼睛享受了这么多的美味了,这些小吃为我们新疆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小吃虽然在本地很有名,但是外地人不一定知道味道如何,用什么方法来宣传自己呢?学生说出这些风味小吃的特点。今天我们要用现有的材料,把我们新疆的小吃制作成模型,并配上说明,进行宣传,使我们的小吃能够走出新疆,迈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
活动3【练习】布置作业:
作业要求:用橡皮泥、彩纸或其它材料制作一份新疆的小吃,并为它制作一张卡片,写明它的情况。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活动4【导入】作业展评:
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向同学推介小吃的特色和制作方法。
活动5【导入】课堂小结
我们新疆饮食文化与宗教文化、民族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它也是我国璀璨的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我们汉族人生活在新疆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土地上,它的饮食文化还有许多神秘的面纱等待我们一一揭开。
课件38张PPT。家乡的小吃我们新疆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的聚集区。这里长期居住着汉、回、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13个民族,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地处内陆,高山多,沙漠、戈壁广阔,因而蔬菜、海产品少,畜牧业相对发达,牛、羊肉较多。过去,经济不发达,物资匮乏,处于游牧经济中的少数民族以肉食为主,米面居于次要地位,很少吃蔬菜。人们的饮食以肉类、乳类、米、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特殊的饮食群体。 同时,新疆也是千年之前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正是因为如次,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它的光芒也越发夺目,千年以来,各个朝代、各个民族的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文化的融合不光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更进一步的影响着新疆的饮食文化。少数民族在和汉族杂居中慢慢习惯并接受耕作农业这一生产与生活方式,开始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蔬菜开始在少数民族的食谱中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汉族也开始接受少数民族“食肉饮酪”的饮食习惯,这些都为新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
“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人类物资生活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新疆饮食文化
中最耀眼的明珠当属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就是清真餐饮。新疆的清真饮食文化以传统的风味小吃和特色菜最具代表性,它不但体现出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智慧,更体现了新疆民俗风情和伊斯兰教文化。其中,维吾尔族是新疆从游牧民族较早转为定居农业的民族之一。在饮食文化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游牧民族特有的风格。因此,也可以说维吾尔族饮食也是新疆饮食特色的代表。
馕 维吾尔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食品,也是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一种食品。除了面粉外,芝麻、洋葱、鸡蛋、清油、酥油、牛奶、糖、盐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维吾尔族食用馕的历史很悠久。馕是用馕炕(吐努尔)烤制而成,呈圆形。 烤全羊 烤全羊是新疆的一大名撰,其风味可以同北京烤鸭媲美,是周岁以内的肥羊羔为主要原料,羊宰杀后,去其蹄及内脏,用精面粉、盐水、鸡蛋、姜黄、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调成糊状,均匀地抹在羊的全身,然后用钉有铁钉的木棍,从头穿到尾,放在特制的馕坑里,盖严坑口,并要不断地翻动观察,约1小时左右即成。 烤羊肉串 新疆维吾尔民间传统的串烤肉,同样既是街头的风味快餐,又是可以上席待客的美味佳肴。其做法是:把羊肉和羊油切成薄片,肥瘦搭配地穿在细铁钎上,放在长形的烤羊肉串炉上烤,然后撒些辣子面、精盐和孜然粉,数分钟即熟。色泽焦黄油亮,味道微辣中带着鲜香,不腻不膻,肉嫩可口。 馕坑肉 馕坑肉类似与烤羊肉。把新鲜羊肉切成大块用长签串起来刷上烤肉料 插在馕坑底部,碳火围在周围,盖盖烤熟即可。 馕包肉:馕包肉维吾尔语称为“塔瓦喀瓦甫”,是一道很有名的新疆特色小吃。馕包肉这种面肉合一的美食风味独特,回味幽长非常能代表新疆的传统民族特色。 清炖羊肉:维吾尔族最具原始风味的传统饮食之一。将新鲜羊肉剁成大块,下锅炖,水沸后去浮沫,一般只放一些盐和洋葱,不放其他佐料。为了增加口味,有时也放一些黄萝卜、恰马古(蔓莆)、西红柿以及芫荽等,这样炖的肉,汤更加鲜美。通常维吾尔族群众在吃完羊肉后,还要喝上一碗肉汤,以佐消化。 米肠子与面肺子:维吾尔族群众不仅能用牛羊肉做出种类繁多的风味食品,而且还能以羊的内脏作原料,烹制出鲜香异常的美味来,灌面肺、灌米肠就是代表。其作法是,首先将羊肺、羊肠洗净,羊肺里灌清油、面浆、鸡蛋等,肠子灌用羊肝、羊心、羊肠油加佐料与大米搅拌加水的馅,用水煮熟即成。灌面肺软嫩、灌米肠糯鲜,香喷可口,风味独特。 胡辣羊蹄:胡辣羊蹄是一道因其辣而故名的美食。烹制味美适口的羊蹄、羊头是新疆维吾尔族、回族等穆斯林民族的传统习俗。胡辣羊蹄辣而味美,味道鲜美不腻,嚼在嘴里还有汤水,很让人回味悠长。 烤包子:主要是在馕坑烤制。包子皮用死面擀薄,四边折合成方形。包子馅用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葱、孜然粉(孜然,是新疆地产的一种香料,带有特殊的辣味,为制作羊肉尖菜肴时的调味佳品)、精盐和胡椒粉等原料,加入少量水,拌匀而成。把包好的生包子贴在馕坑里,十几分钟即可烤熟,皮色黄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鲜油香。 帕尔木丁 羊肉切丁,洋葱剁碎,加调料拌匀成馅;用面粉、鸡蛋、淡盐水和之作皮;包成马鞍形,沾醋贴于馕坑壁上烘烤,抹少量炼羊油而成。烤熟后色泽金黄悦目,皮酥脆,肉鲜嫩,嚼之香酥爽口。 曲曲
深受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类似汉族的馄饨。先将肥羊肉切成小肉丁,再加洋葱末、盐、胡椒粉、孜然粉和少许的水拌和成馅。将和的面擀成薄片,切成方形片,将肉馅包在面片里。然后将曲曲儿下到肉汤里,汤里放些揉碎的薄荷叶或香菜末。皮薄馅嫩,散发出特有的香气,风味别具特色,十分爽口。
薄皮包子
薄皮包子维吾尔语称“皮特尔曼达”,意为死面包子。这种包子的皮不用发面,而是用温盐水和面而成,面皮擀得很薄,几乎可以透亮。肉馅主要用羊肉丁、羊尾油丁、洋葱未、孜然粉、胡椒粉、精盐和少量的水搅拌而成。包好的包子在笼里蒸20多分钟即熟。这种包子皮薄肉嫩油多,伴有洋葱的香甜味,非常可口。 .抓饭 维吾尔语称“婆罗”,是用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食油等原料作成的饭。因吃这种饭时多用手直接抓着吃,故俗称“抓饭”。抓饭的种类很多,除用羊肉做抓饭外,还有用牛肉、鸡肉、葡萄干、杏干、鸡蛋、南瓜等作辅料做成的抓饭,都有不同的特色。维吾尔族群众把抓饭视为上等美餐。 椒麻鸡:椒麻鸡是新疆昌吉回族的一道传统的小吃,真真正正的新疆风味,地地道道的昌吉口味。其味麻、辣、香、鲜,颜色较白。这地道的椒麻鸡,吃到嘴里麻的就象刮大风,辣的头上冒大汗。 羊杂碎
烩羊杂,又叫羊杂碎、羊下水,是大西北地区常见的传统风味汤类小吃。由羊的头、蹄、血、肝、心、肠、肚、等混合烩制而成,故又名“羊杂烩”。 新疆大盘鸡: 起源于90年代初期,主要是鸡块和土豆块,配皮带面烹饪而成,新疆大盘鸡色彩鲜艳,有爽滑麻辣的鸡肉和软糯甜润的土豆,辣中有香。粉汤 淀粉制成粉块,待凉切小。另取羊肉加调料、肉汤炖烂,放入粉块、鲜菜、调料、木耳烧成。汤红粉白菜绿,色香味俱佳,酸辣味浓。 油香是回族人家最普通,也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种食物。过去对回族主妇的规定,油香炸的好不好,就可以衡量出这家主妇的厨艺。它是用开水烫过的面,先捂后和,等面完全凉下来,开始揉面。揉好的面团,再擀得薄饼越薄越好,下油锅炸即可。油塔子 面粉和成软面,擀薄抻拉,表面抹油及调料,边拉边卷,搓为细条,切成小段,拧成塔状,入笼蒸熟。层多味美。 酿皮
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丸子汤 丸子汤的配料比较多,油炸的丸子或水煮的丸子、阿魏菇、冻豆腐、红薯粉条、菠菜等等让一碗丸子汤看起来满满的。还没入口香气就扑鼻而来,让人食欲大增。 扁豆面旗子: 配料有牛骨髓汤、面旗子、扁豆、羊肉、马铃薯、西红柿及多种佐料,牛骨髓汤是选用新鲜的牛大骨熬汤。揪片子:是新疆人民喜爱的传统美食,揪片子属于汤饭的一种。就是将面片子和菜一起煮制的汤饭,味道鲜美,是不错的家常美食。 俗称拉条子,拉条子用上好面粉和面,拉制而成,呈圆条状,由此而得名。它柔韧细长,圆润滑爽,吃起来别具风味,做拉条子的关键是掌握好和面和拉制两个环节。和面时用盐水,盐要放得适量,恰到好处,面要和得软一些为宜,在新疆,拉条子也是群众喜欢的面食。 拌面 炒面:原料为拉面、羊肉、洋葱、青椒(或蒜台)、蕃茄酱、干红辣椒、蒜末。
凉面:凉面亦称黄面,是颇受人们欢迎的风味小吃。它用土碱水和蓬灰水和面。把面拉成细条下锅煮熟捞出,吃时凉面盛于盘中,浇卤汁,放醋、蒜、油辣椒、芝麻酱,再放芹菜段。面柔软而有筋感,拌料酸中带有辣香。 油馓子 面粉用清油、花椒水和起,切小块,压成圆饼,从中开洞、拉长、搓条、盘层、拉细,入热油炸至金黄色而成,味香酥脆。 回民小吃糕点纳仁 即手抓羊肉面,是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风味食品。这种饭食肉质酥烂鲜香,肉面合一,食用方便.味道可口。纳 仁是牧区少数民族待客的佳品,来了尊贵的客人,热情好客的牧民多会宰羊做“纳仁”招待客人。 熏马肉 熏马肉可谓是哈萨克族美食中的一绝。熏味浓郁,色泽艳丽,芳香四溢,在制作过程中,不添加防腐剂、色素等任何化学物质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 。 熏马肠 与熏马肉一样是哈萨克族喜爱的肉制品,取其马肠,用水洗净,将马的肋条切成条肉,撒上盐和作料等,再将马肉切成碎肉和块肉,用调料拌匀,塞进三尺多长韧性较好的马肠内,两头用竹签扎牢,熏制二十余天便成,久不变质。 风干牛肉 是新疆小吃菜谱之一,以牛肉为制作主料,风干牛肉的烹饪技巧以风干为主,口味属于咸鲜。风干牛肉色泽较深,肉质带点柔韧却不失香嫩。凉皮:凉皮子是一种面制品,做法简单而又独特。将凉皮子切成细条、面筋切成薄片,放入盘中,再浇上辣椒油、醋、蒜末、芝麻酱等作料,五颜六色,其色悦目,味香诱人。石河子的凉皮,响誉新疆。比起其它地方,石河子的凉皮子制作工艺更加复杂,做出来的成品色泽鲜亮,更有劲道。调料也有所不同,吃起来酸辣可口、久久留香。 作业要求:作业要求: 用橡皮泥、彩纸或其它材料制作一份新疆的小吃,并为它制作一张卡片,写明它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