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有为有不为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 有为有不为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2 17:1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预习检测
诉诸( ) 屈xī( ) 贰臣( )
lǒng统( ) 轮廓( ) 得chěng( )
__________: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__________: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__________:闭着眼睛养神。
zhū
èr

kuò


迷途知返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毅然( )

新课导入
考试时同学递来答案纸条,你选择“抄”还是“不抄”?
看到老人摔倒,你选择“扶”还是“不扶”?
生活中的选择,哪些是“应为”,哪些是“不可为”?
16《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 ,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东方学大师。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
写作背景
在20世纪中叶,当时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人们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多样化,人们面临诸多诱惑与抉择时常常感到困惑和矛盾。
季美林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意识到有必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他从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考出发,撰写此文,他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守道德,明确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旨在引导人们明辨是非,把握行为准则。从而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思考与智慧。
文体知识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文体。
三要素为:
论点(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什么证明)
论证(怎样来证明)
——论点位置:题目、开头、篇中、结尾、自己概括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任务一
梳文脉·明论点
解读题目
1、文章的题目是“有为有不为”,那么“有为”和“有不为”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相应的语句。
有为有不为
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
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
初步感知
2、先提出“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有什么作用?
“应该”是判断“为”与“不为”的核心标准。这里先提出“应该”,引出下文对于这一标准内涵的阐述,进而将这一评判标准归到“善”与“恶”,表明观点,并引出后文的一系列具体论述。
整体感知
3、根据以上的梳理,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学法指导
(1)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一般出现在题目、开头、篇中、结尾、自己概括
(2)分论点:是阐述中心论点若干思想观点。它是对中心论点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
中心论点: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分论点1: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
分论点2: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整体感知
5、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
首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具体解释,由“有为”“有不为”的关键——___________引出其判断标准____________。(1-2段)
然后,提出分论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并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具体阐述什么是大善、大恶、小善、小恶;接着,又提出分论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通过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的方式具体分析。(3-7段)
最后,提出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为”与“有不为”的含义
列举事例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引用俗语
以贪污行为为例
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应该”
善恶
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
任务二
析论证·晓章法
细读课文
本文第3-7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细读课文,小组合作,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学法指导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示例:文章_______________,用了__________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总结
分论点1: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
分论点2: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
看到老人和病人闭目养神的人
小善
小恶
文天祥
大善
举例、对比论证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贪污行为
道理、举例论证
小恶(善)

大恶(善)
考点总结
同学们总结每种论证方法及分析作用。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通过具体的事例,使论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使论证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理论深度。
把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所要论证的观点,使是非曲直更加分明
任务三
辨善恶·正言行
作者说。“至于大善大恶,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列举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事例,但作者也认为“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你可以举出例子吗?
张桂梅:她扎根贫困地区 40 余年,创办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帮助 1800 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是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 “燃灯校长”。她用生命撑起了无数山区女孩的梦想,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这是一种伟大的善举。
同学们,学完了文章,想一想: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善和恶,你应该怎么做?
对待善:
(1)积极响应与支持
(2)学习与效仿
(3)传播与弘扬
对待恶
(1)明辨是非
(2)坚决抵制
(3)帮助受害者
课堂小结
季羡林先生站在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号召人们去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利的事情,警醒人们小恶会变成大恶。希望大家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知足知不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品德高尚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