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定远县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定远县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2 21:4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定远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一书中写道:“讨论历史,就是讨论空间、土地、气候、动植物等地理环境是如何被人类所利用。”人类早期文明即因上述诸要素的差异而呈现出多元的面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河流域先民擅长远海航行 B.中南美洲成功培育高产水稻
C.黄河流域出现早期粟作农业 D.尼罗河下游居民以南瓜为生
2.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丝绸之路、阿拉伯文化等素材。他们的研究主题应是( )
A.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文明的扩展与交流 D.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3.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罗马帝国,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关于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军事贵族制度 B.封君地主制度 C.国王臣仆制度 D.封君封臣制度
4.阿拉伯帝国建立后,派人到君士坦丁堡和塞浦路斯搜求古籍,把大量古希腊罗马文献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些著作后来转译成拉丁文后传入中世纪的欧洲,使欧洲人重新读到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阿拉伯人的翻译活动(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与融合 B.为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提供了文化支持
C.直接导致了欧洲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 D.源于阿拉伯帝国对拜占庭文化的征服
5.马丘比丘遗址位于安第斯山脉中的山脊上,从遗址中依旧能看出宫殿、神庙、城墙以及给排水设施的复杂设计,展现了精妙的石砌技术、完善的供水系统和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城市规划。该遗址可以印证( )
A.地理环境决定着建筑形制 B.印加帝国高超的建筑艺术
C.阿兹特克精湛的工程技艺 D.玛雅文明独特的城市理念
6.下图所绘,是15世纪某航海家第一次航行的航线,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位航海家是( )
A.哥伦布 B.巴伦支 C.德雷克 D.塔斯曼
7.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指出,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印度的航线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件事。其重要的意义是( )
A.增加了西欧国家的劳动力 B.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C.促进了美洲工业化的进程 D.使非洲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8.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其精神内核是( )
A.世俗主义 B.神权主义 C.人文主义 D.理性主义
9.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从表面看仅是斯图亚特王朝的权力更替,但实质是议会通过立法程序确立新君,其合法性完全源于议会授权。这一现象说明“光荣革命” ( )
A.导致国王丧失行政大权 B.实现国家权力中心转移
C.摧毁了封建君主的统治 D.深受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10.19世纪以前,英国很多文学作品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田园牧歌式生活;但进入19世纪后,许多文学家则将英国社会刻画成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这一变化表明( )
A.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B.英国走向衰落无法避免
C.过度工业化带来新问题 D.儿童福利情况不容乐观
11.“卢德运动”是工人捣毁机器的行动,因为工人认为是机器导致其自身失业和贫困。马克思后来评价道:“卢德分子砸毁机器的行为,表明工人尚未认识到自身苦难的真正根源。”这一现象说明( )
A.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B.资产阶级对工人剥削的残酷性
C.机器生产是工人贫困的根本原因 D.工人运动缺乏有效的组织方式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这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步确立 D.欧洲逐步形成两大敌对军事集团
13.19世纪末,提拉克通过组织传统文化庆典与纪念反抗殖民统治的历史人物,在孟买地区发起群众集会。1896年马哈拉斯特拉遭遇灾荒期间,他带领支持者深入灾民中间进行动员工作,发动农民抵制征税。这反映出提拉克的斗争策略( )
A.以本国封建主义为主要斗争对象 B.强调运用非暴力方式实现斗争目标
C.主张凝聚民众力量实现国家独立 D.具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双重性质
1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4万中国华工远渡重洋奔赴欧洲战场。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曾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这些背井离乡的同胞,用血汗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品格。这段历史最能体现( )
A.中国劳工直接改变了战争胜负格局 B.平凡劳工以血肉之躯铸就民族尊严
C.政府通过派遣劳工获得国际话语权 D.华工为战后中国收回主权奠定基础
15.《毛泽东选集》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十月革命( )
A.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B.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最终得到了俄罗斯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 D.打碎了千百年束缚俄国人心灵的教会枷锁
16.二战结束前后,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但是却唯独用“雅尔塔”来命名战后的国际体系,这表明,相比之下,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战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导意义。该体系( )
A.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 B.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C.体现了苏中美英法五大国的意志 D.确立了美国主导世界格局的地位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时期各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实际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然而“多”中寓“一”:经济和社会方面以农为本、手工劳动、大地产制与小生产相结合;大地产主不同程度上占有农民人身;国家形态上以君主制(王权或皇权)为主导;主流价值观上以贬抑个性为基本取向。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古世界的统一性,展示了中古世界的实质和区别于现代社会的根本特点。
——侯树栋《中古欧洲与中古世界———历史多样性统一视野下的探讨》
材料二在中古时期兴起的文明中,日耳曼文明、阿拉伯一伊斯兰文明、俄罗斯文明这三个主要文明在今天仍影响极大。它们有不少共同特征。与上古文明不同的是,中古这三个主要文明都具有一定的游牧族背景,即是由游牧族或刚刚农耕化的游牧族创造的。日耳曼人是刚完成农耕化的游牧族,东斯拉夫人是走向农耕的游牧族,阿拉伯人以游牧为主、在文明创造过程中逐渐农耕化。它们必然带有游牧人原生的本性。这与上古文明产生于农耕地带、文明创造者均为本地原生型农耕民族迥然相异。
——刘景华《中古世界兴起的主要文明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古文明与上古文明在起源与发展模式上的不同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
——[法]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对那个时代面临的思想任务和社会要求进行反思,他们所提出的那些社会原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和艺术方面的代表人物各二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的精神内核和启蒙运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推动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4年海地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随后,独立运动的浪潮席卷拉美大地。以下是拉美独立运动中部分领导人的言论摘编:
年份 言论
1804年 海地独立运动领导人宣布:“现在法国人企图从我们的手中夺去我们的自由,我们宁可战死也决不能答应他们。努力吧,自由属于我们。”
海地独立运动领导人发表《独立宣言》,庄严地宣告:“我们恢复了我们原有的尊严,维护了我们的权利。我们宣誓:永远不把我们的权利委弃给任何强国。”
1822年 巴西的摄政王佩德罗宣布独立,他对民众呼吁:“我们必须立即宣告独立。不独立,毋宁死!”
1826年 在西属拉美独立运动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之时,玻利瓦尔对士兵们发表演说:“我们已经把这面自由的旗帜,从奥里诺科(委内瑞拉)的炽热沙漠带到了这里(玻利维亚的塞罗里科山),并把它插上了这座高耸的山顶。这是我们的光荣。”
材料二独立革命以后,拉美的大量土地仍掌握在极少数大地主手中,形成大地产制……大种植园发展单一作物制,生产与销售受外国控制,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的“考迪罗”体制与外国势力的渗透,使拉美陷入新的依附性困境。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独立运动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丁美洲国家独立后未能实现真正独立自主的阻碍因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资本主义大国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交战方均以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为最终目标。这就使得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双重性,即牵动全球的世界性和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战”。……长期消耗的总体战将各国的全部国力及其殖民帝国也卷入其中,使整个社会基础受到了空前重创。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长期化,使全世界饱受战乱之苦的普罗大众对和平社会有强烈的期待,导致世界和平运动大大发展。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交战国和中立国的政治家都认为,“欧洲协调”已崩溃,应建立一个国际常设组织来防止战争爆发。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阅读材料,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特点及其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定远县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答案
  1.C
  2.C
  3.D
  4.A
  5.B
  6.A
  7.B
  8.C
  9.B
  10.C
  11.A
  12.B
  13.C
  14.B
  15.A
  16.B
  二、材料题答案
  17.
  (1)统一性特征:经济模式以农业为根基,手工业依附于庄园 / 村社经济;社会结构是大地产制与小生产结合,人身依附普遍;政治形态以君主制主导,神权与世俗权力交织;价值取向贬抑个体自由,强调集体服从。
  (2)不同点:经济基础上,上古文明诞生于农耕核心区,中古文明多具游牧背景,在游牧向农耕转型中形成;社会结构上,上古社会以定居农耕为本,中古社会保留游牧部族特性;文明扩展方式上,上古文明通过技术传播缓慢扩散,中古文明常伴随武力征服。
  18.
  (1)文学代表人物: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艺术代表人物:达 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2)精神内核是 “理性”。作用: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做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19.
  (1)原因:欧洲殖民者长期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启蒙思想传播使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增长;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削弱宗主国控制,鼓舞拉美人民。
  (2)阻碍因素:经济上大地产制和单一作物经济使拉美依赖欧美市场;政治上军事独裁导致政局动荡、经济停滞;外国势力通过经济渗透和政治干预控制拉美;社会结构上殖民地时期等级制度未彻底打破。
  20.示例
  题目:帝国主义矛盾与全球秩序的裂变
  论述:19 世纪晚期至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列强实力对比变化。后起的德国挑战英国,英德矛盾激化,法德因领土争端积怨,奥匈与俄国在巴尔干博弈,矛盾积累导致一战爆发。一战后凡尔赛体系试图以惩罚性条款巩固战胜国优势,却延续强权政治,国际联盟有缺陷。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过度压榨德国,激起民族复仇情绪,为纳粹崛起埋下伏笔,该体系未能遏制国际关系动荡,成为二战爆发结构性诱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