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六安市独山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六安市独山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2 22:0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独山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5月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刚要下册第1-2单元;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由此可见,古代文明起源的特征是()
A.本土化 B.多元化 C.一体化 D.区域化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据此可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根源是
A.剩余产品的出现 B.文字的发明
C.社会分工的形成 D.生产力发展
3.在古代雅典,由抽签方法产生的五百人议事会议员。陪审员、一般行政官员和九个执政官任期均为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因而,“建立在抽签选举基础之上的雅典民主制度,能够唤起公民的参政积极性以及培养公民的公共责任感”。由此可知,雅典的抽签选举
A.体现了民主主体广泛性 B.践行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C.保证了政治决策科学性 D.有利于城邦行政效率的提高
4.《梨俱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由祭司们编撰而成,成为婆罗门教的教义来源。其中的一首《原人歌》中说,宇宙的原人是普鲁沙,“有千首、千眼、千足”,并说普鲁沙死后身体的不同部位生出四种人,如图。婆罗门教宣扬该说法,意在说明由“普鲁沙”生出的四种人()
A.亲密无间 B.贵贱分明 C.种族同源 D.合作共生
5.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后,把皇帝宝库里大量金银和金银奢侈品铸成货币投入市场,还用掠夺来的财富修筑水渠、兴建城市。在他征服的地区,出现了众多的商业中心、经济中心。这表明亚历山大的东征()
A.使亚历山大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B.加强亚历山大大帝的专制
C.促进东西方的经济交流与发展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大交流
6.公元前28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元首”称号,第二年又被尊为“奥古斯都”,罗马帝国建立。元首制是罗马独特的政体形式,有中国学者认为,把“元首”翻译为“皇帝”是错误的,因为元首是“第一公民”,其权力来自公民的授权,而皇帝是“天子”,其权力来自上天。由此推断,这一时期的罗马
A.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B.权力尚未实现集中
C.神权意识十分淡薄 D.依然存有民主因素
7.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而国王只是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
A.带有基层自治色彩 B.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C.具有完全独立主权 D.有利于形成强大王权
8.以下史事和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史事 结论
A 恰塔尔休于遗址位于今土耳其境内,是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 人类文明诞生于今天的土耳其境内
B 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与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在叙利亚北部决战,最终灭亡波斯入侵印度 印欧人大迁徙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
C 西欧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获得封建主颁发的特许状进而获得自治权 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土地的一部分
D 12世纪末,源赖朝建立镶仓幕府,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A.A B.B C.C D.D
9.中古西欧城市文学中的典型代表是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动物故事。伊桑格蓝狼代表残暴又愚蠢的贵族;狮子代表国王,象征正义和权力;骆驼代表邪恶又虚伪的僧侣;主人公列那狐是城市富商的代表,它精力充沛、机智多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统治彻底衰落 B.王权强化受到普遍的认可
C.基督教神学丧失统治力 D.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0.中古时期,西欧社会一度权力分散,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一些城市获得自治;而俄罗斯则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中央集权国家;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而亚洲的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这反映出欧亚大陆
A.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C.民族冲突的常态化 D.经济基础的统一性
11.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阿拉伯文化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B.阿拉伯人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化
C.阿拉伯帝国是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 D.东学西传都是由阿拉伯文字完成
12.印度历史上被较大的外来民族征服的经历有十多次,部分是由于他们不大在意什么人来统治剥削他们,他们更看重的是宗教而非政治,是灵魂而非躯体,是无数的来生而非暂住的今生。这反映了
A.印度宗教超越等级强调隐忍 B.频繁的外来入侵强化了种姓制度
C.宗教使民众丧失了反抗意识 D.宗教对印度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13.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正文详细规定了臣民义务及违反法律后的具体惩罚 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B 奥斯曼帝国控制连接亚欧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加速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C 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编撰《高丽史》的体例分“世家”列传“志”“年表”等 朝鲜史学受到中国影响
D 拜占庭与俄罗斯皆信奉东正教 拜占庭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
A.AB.BC.CD.D
“浮动园地”是一种创造性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人地矛盾,直到今天仍然使用这种耕作方式的地区最有可能位于如图:
A.A B.B C.C D.D
15.西非的帝国和阿兹特克人、印加人的帝国,都因征服其他部族形成,并且像古代其他地区的帝国一样,实行君主专制。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和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修建了宏大的建筑,以突出统治阶级的与众不同。印加人还像波斯、罗马等帝国一样,修建了贯穿帝国的道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交通和通信系统。材料意在说明()
A.世界历史发展的多元性 B.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
C.古代帝国建立的必然性 D.非洲和美洲文明的一致性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条连接的大道。尼罗河上游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而未被损坏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得非洲大陆难以接近。”在此,作者强调了
A.非洲落后源于独特的自然环境
B.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
C.交通成为制约非洲发展的主因
D.学术界探究历史的角度新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的......海外殖民通常由某一城邦(母邦)发起,迁移部分公民到海外建立子邦(殖民城邦)。殖民城邦与母邦在政治、经济上保持平等关系。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亚历山大东征的胜利很容易被视作是昙花一现,但它所带来的影响绝不是转瞬即逝的。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尼罗河三角洲气候炎热,服饰以亚麻为主;而居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气候较冷,羊毛服饰占据主流。亚历山大东征后,埃及的妇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腊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饰元素也较为普遍。亚历山大去世以前,尤其是在他去世以后,关于一个世界性的法律和组织的想法在人们心目中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概念了。
-摘编自【英】韦尔斯《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希腊文明扩展的方式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文化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并说明其历史趋势。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古时期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教会的欺诈和无耻的掠夺,负担最终落到了广大劳动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在中古时期的西欧,称雄一方的封建领主掌握着城市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他们想方设法地加强对城市的榨取和勒索。如莱茵河上领主设置的关卡:12世纪末为19座,13世纪末增加到35座,15世纪末高达60座。西欧城市兴起后,很快便展开了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中古时期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势力抗衡。米兰市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将大主教和封建贵族的军队逐出了城外,取得了自治地位;热那亚、威尼斯甚至在取得完全自治的基础上成立了城市共和国。尼德兰的圣奥梅尔以每年支付30镑的代价,从领主佛兰德尔伯爵处,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换取了在两个港口的免税权。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天主教会在西欧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后反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位学者在总结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黑暗时代/充满变化的时代”
根据材料,结合5-15世纪的西欧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六安市独山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Word 207KB
  约 1.1 万字
  按原序号提取全部答案,不要表格式的答案,不要解析
  一、单选题答案
  1.B
  2.D
  3.B
  4.B
  5.C
  6.D
  7.A
  8.C
  9.D
  10.B
  11.C
  12.D
  13.C
  14.B
  15.B
  16.B
  二、非选择题答案
  17.
  (1)方式:海外移民(殖民)。特点:制度独立性,子邦一般都沿袭母邦的制度和习惯,但不受母邦控制;地理分散性,沿地中海北岸和黑海周边建立据点,呈线状分布,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
  (2)影响:传播了希腊文化,促进了希腊文化与埃及、西亚等被征服地区文化的交汇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被征服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
  (3)方式:武力扩张、贸易往来、技术传播、人口迁移。历史趋势:不同区域、不同文明间交往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18.
  (1)地位:天主教会为西欧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来源;天主教在西欧各国享有特权;拥有庞大的经济实力;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2)内容:采用与国王联合或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领主斗争;以武装起义的形式争取自治地位;以建立城市共和国的形式巩固自治;以赎买形式获得免税权。积极作用:冲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专制集权的加强;推动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市民阶层政治地位有所上升,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
  19.论述:该标题概括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黑暗时代: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教权高于王权;经济上,实行庄园制度与农奴制度,相对封闭独立,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农奴主的超经济强制剥削;文化上,基督教神权至上,束缚人性。充满变化的时代:政治上,西欧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早期议会出现,市民阶层壮大;经济上,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赢得一定自治权;文化上,大学出现,教育与文化不断发展。综上所述,5-15 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中世纪)的历史,一般被认为是长达千年的文化衰落甚至 “黑暗” 的时期,且把造成这种 “黑暗” 和 “文化倒退” 的原因归咎于基督教会的统治,但这一时期的西欧也孕育出向近代过渡的诸多因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