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家乡的艺术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京兔爷的表现形式,功能特点,工艺制作和民俗内涵,模仿制作一个彩塑北京兔儿爷,同时对自己家乡艺术进行搜集整理。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分析北京兔儿爷的制作过程中,尝试用泥塑的方法制作兔儿爷,感受民间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观察、分析北京兔儿爷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由此激发他们对自己家乡艺术的探知欲望,增强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决心。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通过欣赏学习,了解过一些民间艺术形式,如《民间面塑》、《泥玩具》、《学画农民画》、《吉祥图案》等,另外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有涉及到家乡的艺术,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浓浓乡土情》等,音乐学科中给中民间音乐、乐器、民歌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一些民间美术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课的目的是把学生的视角拉回到身边,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挖掘寻找那些藏在身边,常常被人们忽视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回忆、搜集、咨询老人或认识或见到的民间艺人,用全新的视觉重新审视那些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自己家乡特有的艺术,由此引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另外,六年级学生喜欢宽松的课堂环境,喜欢老师把他们当朋友看,喜欢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并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有组织的探究活动,具备了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收集整理,媒体查寻,及制作ppt等能力,但由于这时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缺乏计划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合理分工,有组织的合作。
另外这阶段的孩子已经熟练掌握简单的泥塑方法,及色彩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用作品表达所感、所想。体验制作北京兔儿爷的成就感。
3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北京兔儿爷的艺术魅力,并通过学习兔儿爷的制作方法,调查、分析自己家乡的艺术特色,了解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教学难点:兔儿爷的制作过程,及家乡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课前准备
教学前的准备:
1.在具体教学之前,我让学生根据家乡的不同,分出小组,结合本课学习内容搜集整理家乡的艺术,并制作成幻灯片。
2.搜集有关兔儿爷的资料。
【设计意图】此处的教学准备不仅为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并且学生资料收集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经验的调查与前测。通过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各种民间艺术形式,激发对自己家乡艺术的热爱之情
准备上课:课前请学生参观教室墙壁、窗台、柜子等处摆放各种民间工艺品。
活动2【导入】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视频导入:拍卖会上竞拍现场
师问:什么物件让大家纷纷举牌竞拍呢?
学生回答:兔儿爷
师:这就是双彦、双启祥父子手工制作的泥塑彩绘北京兔儿爷(出示兔儿爷),为什么这小小的兔爷能拍出3200的高价,今天我们就来对兔儿爷的档案做一个专题调查。
出示课题《北京兔儿爷》
【设计意图】初次体验北京兔儿爷的艺术价值,一步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之情。
活动3【讲授】兔儿爷档案专题调查
1.家庭住址:
学生:月亮上的广寒宫。(板书:月亮)
2.兔儿爷年龄:
学生:明末--400多岁。(板书:明末)
3.兔儿爷的工作:
学生:祭月、玩具、嫦娥的助手、形象大使。(板书:)
4.兔儿爷的长相:
请各组组长请一尊兔儿爷,观察兔儿爷的长相特点
学生:兔面人身(图片对比)
师:总结---播放老舍《四世同堂》中关于兔儿爷长相的文章。
5. 小组观察讨论各组兔儿爷造型有什么不同?
师问:不同的坐骑有什么不同寓意?(出示不同坐骑兔儿爷图片)
学生根据自己组拿到的兔儿爷进行分析:
骑虎—虎是百兽之王,象征事业有成;
骑象—象同“祥”,寓意吉祥如意;
骑葫芦—葫芦与“福禄”谐音,寓意福禄树安全…
6.兔儿爷的颜色(板书:色彩艳丽)
学生观察兔儿爷的色彩,分析色彩特点。
教师总结:多用大红,绿色,蓝色橙色等强烈的对比色。突出明亮、吉庆的民间艺术特点。
7. 在许多民间艺术品种,也多用到这种艳丽的对比色。
学生小组分析书中36页的民间艺术作品,说一说你喜欢的艺术品用了什么色彩,为什么用到这样的色彩? 它是哪里的民间艺术形式?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教师总结:我们国家还有很多民间艺术在色彩上都有这样的色彩,如:凤翔的泥塑坐虎,北京庙会上的风车,福建的风师爷等(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教室中的实物及课件中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同学合作探索”到 “教师带领探究”的学习进程,在其中穿插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与兔儿爷参照对比,使学生自己发现、探索北京兔儿爷色彩和造型等方面的特点,也对其他地域的艺术初步探究。不断地激发学生探寻美、发现美的意识。
8.把调查到的兔儿爷的基本信息串联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播放故事)。
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爷儿”、“兔奶奶”。古人有“男不拜月”的习俗,祭月的工作的就由女人来完成,孩子们跟在妈妈身后,模仿大人的作为,供兔儿爷玩儿,渐渐地兔儿爷就成了孩子们的应时玩具。因为兔儿爷的形象亲民,带着浓浓的京味,并给中秋节带来基情的节日气氛,2010年9月15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它为中秋形象大使。
活动4【讲授】歇后语里寻兔儿爷
歇后语里寻兔儿爷
老北京根据兔儿爷的特点编了很多诙谐风趣的歇后语,请同学们说说你查到的关于兔儿爷的歇后语。
学生回答:兔儿爷洗澡—摊了 ,兔儿爷掏耳朵—崴泥,兔儿爷拍胸口—没心没肺。。。。
教师:在这些歇后语里藏着兔儿爷的制作秘籍呢!
视频播放:兔儿爷洗澡---摊了,揭示兔儿爷的制作材料。
兔儿爷拍胸口---没心没肺,揭示兔儿爷的制作过程。
兔儿爷折跟头---窝了犄角,揭示兔耳朵的制作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诙谐幽默的歇后语,引出制作北京兔儿爷的制作过程,了解传统文化,体会老北京文化的韵味。
活动5【讲授】小结
通过对兔儿爷的专题调查,说说你对北京兔儿爷的了解。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兔儿爷是人们根据民间传说,把玉兔艺术化、人格化,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象,现在它已不仅仅是玩具,祭月用品,更是一件带有浓浓京味的艺术品,所以会在拍卖会上拍出高价。
活动6【活动】探究学习 制作过程
老师也会一门手艺:
1.出示做好的泥球。你们会吗?
学生实践:揉泥球。
2.我的这个泥球和你们的不一样,实物展示:空的。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怎样做成空的吗?
学生回答:掏空。
教师演示:用环形刀挖空,壁厚大约1厘米。
学生实践 :掏泥,教师指导。
3.用泥塑刀划分出脸面、身体。
4.揉泥球装饰成盔甲,捏出兔耳朵。
5.阴干,着色。
6.请你说说制作的步骤
我把这个过程编成了秘籍,大家再跟着视频认真回忆一下。(播放制作过程ppt)
【设计意图】:
关注兔儿爷的制作步骤的同时,学习制作要点。
活动7【练习】艺术实践 传承技艺
用泥塑的方法制作一个北京兔儿爷,并根据特点给它起个名字。
巡视时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可利用icloud技术,手机与电脑同步,展现学生制作细节出现的问题。
活动8【活动】交流展示 美好祝福
介绍自己的兔儿爷名字,并从色彩、装饰、寓意介绍。
【教学意图】课堂评价阶段是学生互相学习的阶段,讨论的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在别人的作品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9【活动】拓展延伸 文化交流
我的家乡是北京,北京不仅有可爱的兔儿爷,还有很多承载了浓浓京味的物件,例如:沙燕风筝、石报鼓等。同学们来自祖国的不同地方,你们的家乡有哪些民间艺术,请你们把小组收集整理的家乡艺术给大家介绍一下,夸夸家乡的艺术---板书《家乡的艺术》。
河北组、河南组、浙江组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前查找资料,教师充分将探究的自主权交予学生,通过生生互动,不断地激发学生探寻身边的传统文化、发现不同地域民间艺术的兴趣。
课件11张PPT。民间艺术福 建软 木 画
简介
福州软木画,汉族传统工艺品,也是中国在国际上独有的雕画结合工艺品。
它借鉴我国园林“框景”艺术手法,构图新颖别致,画面层次分明,色调纯朴典雅,形象逼真动人。
福州软木画有壮观的屏风、挂屏、大摆件和小
巧玲珑的小摆件等。软木画农民画同安位居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三地交汇的中心地带。它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十分丰富,其中的农民画就是民间美术中一朵久开不凋的奇葩。体现闽南文化风采,和稚拙天真的审美趣味,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特点:造型夸张、粗旷;用色简单;充满生活气息;日常生活房屋福建土楼生产生活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