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2 22:0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范围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古代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啊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将它淹没”。然而古代埃及人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这表明()
A.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前提B.最初的文明皆为大河孕育
C.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D.早期文明存在着相互联系
2.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蒙昧状态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以下属于这个国家当时的社会现象的是()
A.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 B.初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C.中朝军民抗击日本侵略 D.模仿中国汉字创喃字
3.14-16世纪,欧洲的知识分子强调人的尊严,使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获得了应有的自信心。自然事物逐渐作为已经脱掉了神秘面纱的客体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思维中的常见对象。这体现出()
A.人文思潮促进了理性发展 B.教育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C.科学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 D.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
4.在1630-1680年间,英国糖的人均消费量增加了4倍,糖零售价格降了一半。17世纪末,以前只是富有人家享用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消费品。到1750年,有近100万英担的糖在英国市场出售。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工业革命助推了英国对外扩张
C.世界各地区间联系日益紧密 D.英国成为糖品消费最多的国家
5.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研究出达纳炸药,1885年用于装填炮弹;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赛璐珞(塑料)制造技术,1872年建厂生产台球;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1891年开始批量生产纺织品。这反映了()
A.科技成果源于工人和技师B.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C.工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D.西方国家引领工业化潮流
6.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伯明翰地区就出现了第一所专为女工开设的夜校,课程有阅读、写作、算术、缝纫等。女工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教育,而且学费低廉,每季度为13先令,她们大多都付得起。这一状况说明()
A.适应了工业时代的发展要求B.政治的民主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C.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D.女性受教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7.继俄国1905年的运动之后,民主革命席卷了整个亚洲,土耳其、波斯、中国,在英属印度,动乱也正在加剧。1905年的俄国运动彻底唤醒了亚洲,几万万被压迫的、沉睡在中世纪停滞状态的人民觉醒过来了。此种“觉醒”主要体现在()
A.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B.斗争目标在于追求自由平等
C.追求民族与国家的完全独立D.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
8.2018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的历史条件是()
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C.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D.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9.19世纪末期,欧洲主要列强都制定了针对非洲的计划。英国制定了“从开普敦到开罗”的“二C计划”;法国提出了“从塞内加尔到索马里”的“二S计划”;德国则提出了斜贯非洲大陆的计划。这些计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西方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加剧了B.三国在侵略非洲问题上相互妥协
C.西方殖民者扩大了在非洲的影响D.非洲在经济上极度依赖西方列强
10.华盛顿被称为“国父”,圣马丁被称为“自由的奠基人”,玻利瓦尔被称为“解放者”,甘地被称为“圣雄”。这是因为他们()
A.领导了民族解放运动B.参与了资产阶级革命
C.主导了国际秩序建立D.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
11.自1922年起,苏俄的工业企业开始恢复,工业总产值较上一年提高50%,1921年至1925年工业年均增长40%,19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913年的75%,机械制造业超过战前13%。造成此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开展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践
C.新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 D.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12.1947年7月,杜鲁门下达了“1779号指示”,主张美国将运用各种手段使德国尽快达到经济自足,保证德国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组织形式,从而使德国能对欧洲复兴作出最大贡献。由此推知,当时的美国()
A.致力于西欧国家的联合与复兴B.推动德国实施福利国家建设
C.通过扶持德国来稳定西方世界D.企图控制德国的政治与经济
13.20.下表是《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从表中信息可推知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是()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作斗争
非洲 埃及 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君主立宪国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 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A.在斗争形式上呈多样性特征
B.在性质上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
C.在具体内容上都属于捍卫主权的斗争
D.在背景上都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产物
14.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动用100多架次飞机,派遣数千名随军科技专家组成一支特殊部队奔赴轴心国物色科技精英,最终使2000多名科学家流向美国,如爱因斯坦、冯·诺依曼等。这反映了美国()
A.力图改变西方文明进程 B.重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C.试图缓和冷战中的对抗 D.巩固了科技领域强国地位
15.1959年6月,苏联展览会在纽约市开幕,展示了各种机器产品、科学研究成果。1959年7月,美国展览会在莫斯科开幕,展示了消费商品和休闲用品,展品包括高保真度的音响设备、电影院、家用电器和22辆汽车。这表明()
A.冷战格局下美苏对抗形式多样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16.二战后,英国艾德里工党政府先后在煤炭、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电讯、航运等部门推行国有化。与此同时,政府还实行福利政策,如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者、孕妇、失业者发放补助金,为全体国民免费医疗等。这些做法表明英国()
A.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B.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C.实现了“伟大社会”的承诺 D.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是在更高的学说基础上进行的。启蒙思想家们向世人宣称:人的相对正确的主观意识是衡量和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詹姆士·斯鲁威尔在《西方无神论简史》中这样写道:“(启蒙思想家)公开地提出控告,像这样大胆的控告以前是闻所未闻的。现在要把罪犯拉到法庭上来,瞧,罪犯就是基督!”他们认为现行的政治制度不但限制了人们身体上的自由,更扼杀了人们思想上的自由,这种不自由正是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和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根源,正是这种高举呼吁自由的旗帜,使得启蒙思想收获了广大的拥趸。
-摘编自王颖茜《西欧启蒙思想研究》
材料二《人权宣言》颁布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约定俗成地认为,其直接来源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它庄严宣布,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者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人权。人民享有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的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之后,将其列入1791年、1793年宪法序言。有西方学者把《人权宣言》誉为“旧制度的死亡证明”和“新制度的诞生证书”。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思想家和启蒙思想家在宣传理论的形式上的不同点,并归纳启蒙思想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的主要理论渊源及其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西方工匠精神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并说明其共同的历史价值。(8分)
19.《泰晤士报》是英国一份全国发行的综合性日报,它的诞生与发展历程,既是一部近代传媒发展史,也是一部社会发展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泰晤士报》诞生于1785年元旦,创始人是约翰。沃尔特。他职掌时期,该报最先将新闻视角延伸至英国之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这为《泰晤士报》在政界和金融界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几乎没有另外一张报纸能在质量或经济上与之抗衡。
到1803年沃尔特儿子小沃尔特接手《泰晤士报》时,该报完全割断和政府的联系,在内容、技术等多个领域进行改革,《泰晤士报》成了当时英国首屈一指的大报。
1847年,约翰.沃尔特接任他的父亲成为报纸的第三任发行人。《泰晤士报》的言论始终保持着独立。然而1850年前后,廉价的"便士报”《每日电讯报》和《每日邮报》等的迅速崛起,对《泰晤士报》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巨大威胁。
1908年,北岩报团取得了《泰晤士报》的所有权,对该报加以革新,使之进入第二个鼎盛期。
1981年,新闻集团的鲁伯特。默多克收购了《泰晤士报》。他做了较大规模的改革,主要包括对新的采访和传播技术的采用以及引入了更加高效的管理系统,采用当时电脑排版和激光照排印刷技术......社会新闻、体育、音乐等内容也明显增加,目的在于适应青少年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
-摘自搜狗百科《泰晤士报》
结合《泰晤士报》发展历程,说明《泰晤士报》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建议从经济、政治或整体角度说明。)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两个国际体系,但两个体系的建立背景、内涵及其解体方式截然不同。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不可避免,构成体系的主要条约对战败国极为苛刻,德国不但丧失了大片领土,还要在30年内偿清132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一个使德国屈辱的条约极大地刺激了德意志民族的自尊心。体系没有触动德国原来的政治结构,战争祸首兴登堡之流战后还成为民族英雄登上了总统的宝座,体系没有触动军国主义赖以复活的经济基础-军火商、大银行家和容克地主的财产。在建立体系过程中,帝国主义列强最初以消灭苏俄为目的,继而以孤立苏俄为目标,把凡尔赛体系变成了反苏反共的工具。华盛顿会议虽然暂时遏制了日本在亚太扩张的步伐,但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列强的矛盾,也没能清除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由于日本受到压制,更加深了它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引起了日本对美国的仇恨,为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埋下了祸根。
-摘编自程早霞《凡华体系与雅尔塔体系解体原因比较分析》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同德、意、日法西斯力量之间的一场决定人类历史命运的生死搏斗,它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因此作为这场战争产物的雅尔塔体系要比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具有历史进步性。盟国中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经受住了战争的严峻考验,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战后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成为保障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不是战前国联的继续,它是在反法西斯联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是战时反法西斯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在战后的延续,联合国的建立对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雅尔塔体系下《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中明确指出,要“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这在对战败国的处置以及给予被压迫民族、特别是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治等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摘编自程早霞《凡华体系与雅尔塔体系解体原因比较分析》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瓦解原因。(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相较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具有历史进步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8分)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C
  2.B
  3.A
  4.C
  5.B
  6.A
  7.D
  8.C
  9.A
  10.A
  11.C
  12.C
  13.A
  14.D
  15.A
  16.D
  二、非选择题答案
  17.
  (1)不同点:文艺复兴打着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旗帜,而启蒙运动公开抛弃了宗教外衣。特点: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批判矛头直指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注重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理论渊源:启蒙思想家关于社会契约和天赋人权等思想。意义:将启蒙思想付诸实践;提高了公民在国家中的主体意识;在打击封建制度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成为法国资产阶级立宪的理论基础。
  18.
  (1)背景:中国: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农本” 思想的影响;前人的优秀成果。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重商主义” 思想的影响;人文主义精神的推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
  (2)内涵:中国:尊师重道,德才兼备,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爱国精神等。西方:质量至上,完美至臻,严谨理性,强调规则和效率,以职业教育传承为主等。历史价值: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19.
  示例 1: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角度作答。
  经济角度:从《泰晤士报》技术革新的历程来看,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的转型;从《泰晤士报》新闻报道关注的内容和经营者的变化来看,见证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也见证了全球化的发展历史;从经营者变化来看,体现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演变历程等。
  政治角度:从《泰晤士报》关注的受众来看,经历了从关注精英阶层到普通民众的变化,见证了英国公民社会地位和英国民主的演变历程;从《泰晤士报》坚持言论自由,坚持不受政府干预,可以看到英国近代以来言论自由等制度的执行与演变等。
  示例 2:从社会发展整体角度作答。
  1785 年到 1847 年《泰晤士报》的发展历程体现出社会的巨大变化:政治上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公民社会地位提高;经济上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思想文化上自由主义盛行,技术的进步,社会教育程度提高。
  1908 年《泰晤士报》所有权的变更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的社会化。
  1981 年《泰晤士报》的发展体现了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第三次科技革命向纵深进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20.
  (1)一战的非正义性;体系对战败国德国苛刻的宰割掠夺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兴起;体系未根本触动德国政治结构和军国主义经济基础;对苏联的孤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激化;维护体系的国联不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经济危机的冲击;法西斯势力的崛起;美国的中立政策;英法实力不足以维持体系;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
  (2)表现: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联合国发挥重大作用;体系中和平与民主原则的落实。原因:二战的正义性;联合国具有普遍代表性和权威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战后反战和平思潮的推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