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弘德中学高中2024级高一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第三次)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25年6月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本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主持修建了阿布辛贝神庙。神庙铭文记载:“法老乃拉神之子,肩负沟通神人之责,众神赐福埃及永昌。”考古学家发现,此类铭文广泛出现在神庙、方尖碑及民众日常护身符上。此类铭文反映出这一时期古埃及()
A.深受希腊化的影响B.王权借助神权进行统治C.中央集权已经确立 D.建立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2.欧洲从古代向中世纪社会转型中,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主要在东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从而形成了后来这个地区以古希腊文化为底蕴的中世纪文化风貌。由此使得这里在中世纪时代,成为欧洲唯一拥有先进文明的地方。“这里”是指()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俄罗斯帝国
3.日本大化改新时将土地、山林收归国有,把氏族贵族的私民变成了国家编户齐民的“公民”,原来掌控国家的氏族豪强成为为国家服务的官僚。此举旨在()
A.学习唐朝制度 B.打击幕府统治 C.加强中央集权 D.发展农业生产
4.5-7世纪,地中海地区、东北非地区及印度洋地区暗流涌动,阿克苏姆王国属于三大地区的交汇处,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与互动构成了古代晚期的文明交往格局。在文明交往互汇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阿克苏姆特色的对外交往格局。材料主要强调阿克苏姆王国()
A.文化结构复杂,城邦兴盛 B.农业文明先进,传播广泛
C.对外交流频繁,文化繁荣 D.造船水平较高,商业进步
5.16世纪末开始,西班牙政府在拉美殖民地对和宗主国产业相冲突的农作物,明令禁止生产;对于人民生活必需品而宗主国无法供应的农产品,则限量生产,仅仅满足其自给自足的需要;对于能牟取暴利的各种农作物,则鼓励殖民地大力发展。该政策()
A.推动了本国工业产品的倾销 B.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
C.缓和了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 D.导致了拉美经济结构的单一
6.15世纪以前,阿拉伯商人在印度花2.5到3个金币所购得的胡椒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要卖到80个金币,而运到威尼斯则要卖到180--200个金币。这种巨额利润的存在在当时客观上()
A.诱导了新航路的开辟 B.反映了欧洲生活水平提高
C.加速了西方殖民扩张 D.促成了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7.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消除或者严格限制了强制性绝食、圣物崇拜、圣殿朝拜、各式各样的宗教仪式和节日、每天必须的祷告时间、教士必须单身、教士在税收和司法上的豁免权等传统做法。这些做法有助于()
A.推动社会进步 B.民族教会的创建 C.打破宗教信仰 D.世俗王权的加强
8.1789年7月,法国民众攻占巴士底狱,革命风暴迅速席卷法兰西,资产阶级制宪议会于8月颁布了《人权宣言》。但托克维尔认为:“(大革命后)统治者垮台了,但他事业中最本质的东西仍然未倒......人们多少次想打倒专制政府,都仅限于将自由的头颅安放在一个受奴役的躯体上。”这说明法国()
A.封建制度根深蒂固 B.革命进程不断发展
C.斗争形势异常激烈 D.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9.《大宪章》从13世纪之后,有两三个世纪默默无闻,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直到库克爵士在1628年起草《权利请愿书》的时候引用它,还有《权利法案》直接提到它,它才重新引人注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B.市民阶层的崛起 C.工业资产阶级壮大 D.资本主义的发展
10.如表所示为1870年、1913年英国的部分经济指标(单位:英镑)。据此推知,英国()
年份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海外投资总额
1870 3亿 2亿 约7亿
1913 7.69亿 约6亿 40亿
A.工业优势显著扩大 B.殖民霸主地位确立
C.经济扩张方式转变 D.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
如图所示为讽刺柏林会议的漫画《瓜分非洲的蛋糕》(画面中欧洲列强围坐在桌前分割非洲地图),该漫画揭示了()
A.殖民争端获得和平解决 B.非洲国家参与决定自身命运
C.非洲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D.列强公开协商殖民利益分配
12.有一次,某个集体农庄的农民发现市场上对某种作物的需求很大,但他们却无法种植这种作物,因为国家的计划已经规定了他们要种植的作物种类和数量。结果,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自己的产品却由国家统一调配到其他地方。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农奴制改革后的沙皇俄国 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苏俄
C.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联 D.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苏联
13.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美国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冻结英国特别提款权,并抛售价值8.6亿美元的英镑外汇,导致英镑汇率暴跌37%。英国首相艾登哀叹:“我们被美元枷锁扼住了咽喉。”最终英法撤军,埃及收回运河主权。这反映出()
A苏伊士运河危机推动欧洲联合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C.冷战格局下大国利益优先原则 D.世界货币体系成为美国霸权工具
14.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阿尔及利亚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本国历史所占比重仅为8.5%;到了21世纪,这一比重跃升至52%。这一变化()
A.有利于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 B.表明非洲大陆民族意识的觉醒
C.否定了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 D.动员了民众支持非洲独立运动
15.如表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这反映了
时间 重大事件
1960年 伊朗、伊拉克、沙特、科威特和委内瑞拉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达成产量和价格同盟,借以打破西方财团垄断
1961年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举行
1964年 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联合宣言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地区霸权主义走向衰落 B.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C.国际经济旧秩序被打破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第I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区域外答题或在试卷上答题均无效。
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兰之歌》成书于11世纪末12世纪初,在中世纪的西欧广为流传。该作品集中反映了中世纪优秀骑士的精神风貌,我们从中可窥视到当时许多历史情景。罗兰虔诚坚定的信仰上帝,与异教徒英勇顽强地战斗。罗兰还是忠诚勇敢的典范,“一个人应当为领主分担辛苦,不怕严寒也不怕酷暑,丢点皮毛不值得畏惧”,“送给我这把剑的就是大王,我即使战死,也要得到赞扬,这把剑是一位忠臣的兵仗”。在战斗中,罗兰在挥舞宝剑砍杀的同时口中一遍遍叨念道:“不要由于我而使法兰西丧失威名”,“决不能让法兰西蒙受耻辱”。
-摘编自倪世光《从《罗兰之歌》看骑士精神》
材料二阿里奥斯托发表于1533年的长篇叙事诗《疯狂的罗兰》,是意大利最杰出的骑士传奇作品。作者对罗兰这一源远流长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更为丰满的再塑造,在继承《罗兰之歌》所赋予的忠诚勇敢等骑士精神之外,还展现出罗兰对爱情的追求。罗兰疯狂地爱恋着美丽的少女安杰丽嘉,甚至为了爱情,罗兰这个原本“深谋远虑、尽忠职守又信仰虔诚的男子汉,如今,在爱神的捉弄下,他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责任,疯狂地要去寻找所爱。”
-摘编自廖粤湘《论《疯狂的罗兰》中的骑士精神》
(1)从《罗兰之歌》中罗兰的形象我们可以窥视到当时的哪些历史情景?
(2)在《疯狂的罗兰》中,罗兰的形象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材料二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三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到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义侵略》
材料四16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1)据材料一分析哥伦布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机。请说明与这一动机相关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殖民主义的罪恶,谈谈你对“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的理解。
(3)根据材料四分析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18.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大西洋沿岸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摘编自孔祥明《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1821年,英国的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从1836年起,英国棉纺织业中的工厂工人人数超过手工工人人数......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变成英国的市场。从1760年到1860年,英国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1850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对外贸易占全世界的21%。19世纪40年代,英国生铁产量占到世界的一半,煤炭占三分之二。英国成为全世界机械设备和各种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国。
-摘编自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材料三1830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子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出现一系列电气发明。19世纪90年代起,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人类交通工具发生巨大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并概括其对世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工业革命使英国发生了怎样的社会转型?指出促使“工厂工人人数超过手工工人人数”的关键性发明,并归纳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析与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突出特点?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60年,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在联合国的一次讲演中陈述观点:“在冷战的基础上,在我们焦虑的核心处偃伏着恐惧。各方势力互相畏惧。西方害怕共产主义的崛起。苏联人也害怕,因为可理解的历史原因,因为仍然可能有另一个国家侵入其领土”。
-摘编自简·莫里斯《世界:20世纪的道别》
材料二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一个转折点在世界历史发展轨迹线上出现。在轨迹线上首先出现的是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期形成的第三世界。另外两条标志世界改组的轨迹线;60年代后期,苏联走上了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60年代至70年代,欧洲、日本自主倾向进一步发展,美国、日本、欧洲之间呈现又争夺又合作的复杂局面。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苏双方采取的令“各方势力相互畏惧”的冷战措施,并说明美苏双方的本质意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至70年代世界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弘德中学高一下第三次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B
2.A
3.C
4.C
5.D
6.A
7.A
8.A
9.D
10.C
11.D
12.D
13.D
14.A
15.D
二、材料题答案
16.
(1)当时的 “历史情景”:中世纪西欧宗教氛围浓厚,人们普遍虔诚地信仰上帝;骑士对领主忠诚,有为主分担辛苦、不怕艰难的职责意识;存在着与异教徒的战争冲突,反映出当时不同宗教势力之间的矛盾。
(2)变化:在《疯狂的罗兰》中,罗兰除了忠诚勇敢、信仰虔诚外,还展现出对爱情的追求,形象更加丰满多元。
原因:16 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并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传播,强调人的价值和欲望,对传统的骑士形象塑造产生影响,使得罗兰的形象融入了对爱情等个人情感的追求。
17.
(1)主要动机:寻找黄金。社会背景: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2)罪恶:殖民掠夺、种族灭绝、贩卖黑奴。理解:西欧殖民者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取了巨额利润,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大大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3)影响: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强,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8.
(1)表现: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法荷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
(2)社会转型: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关键性发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表现:世界变成英国的市场;英国成为全世界机械设备和各种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国。
(3)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19.
(1)美国措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苏联措施:共产党工人共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意图: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2)变化: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原因:美国实力衰退;日本和西欧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兴起;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