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课时练习: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2(声速、回声)
姓名_________ 日期______ 等第______
第二章 声 现 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课时 声速 回声
【知识梳理】
1. 声速是用来描述声音传播______的物理量。
2.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_______有关,还跟介质的_______有关。通常情况下,声在________中传播得最快,在________中传播得最慢。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m/s。
3.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_______。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__________的声音。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的时间间隔应大于______s。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会使原声________。
【随堂练习】
1. 图中小资料是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B. 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C.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D.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速度小于它在气体中传播速度
2. 小樱同学将耳朵贴在长长的铁质自来水管的一端,然后让另外一名同学在自来水管另一端敲一下,小樱能听到三次敲打声。请按先后顺序判断小樱听到三次敲打声的传声介质分别是( )
A. 铁管、水、空气 B. 水、空气、铁管
C. 水、铁管、空气 D. 空气、水、铁管
3. 人耳能分清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你面向一高墙喊话,如果想分清回声,那么你和高墙之间的距离应(v声=340m/s)( )
A. 大于34m B. 大于17m
C. 小于17m D. 等于34m
4. 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的过程中,看到前方有山崖,就在离山崖54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60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 汽车行驶的速度。
(2) 汽车还需多长时间到达山崖。
【基础过关】
1.声的传播。
(1) 声在介质中以________的形式向外传播。
(2) 声传播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叫作________。一般来说声音在_____中传播得最慢。
2. 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表演时,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岸上广播里的音乐声,这是因为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____(填“快”或“慢”)。
3. 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法国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长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铸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________传来的,这个现象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 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
5.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够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究其原因,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气体传声快 B. 液体传声快
C. 固体传声快 D. 原因不明,尚在探索中
6. 向水面某点扔一块石头,和这点距离相等的岸边的人、鸟和鱼,最先听到声音的是( )
A. 人 B. 鸟 C. 鱼 D. 同时
7.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若人在高山前对着山喊一声,4s后听到回声,则人与高山之间的距离为( )
A. 680m B. 1360m C. 340m D. 170m
8. 如图所示,手拿正在发声的音叉与牙齿轻轻接触,就能清楚地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 音叉的振动变强了
B. 利用了骨传导
C. 音叉的振动变弱了
D. 利用空气进行传播
9. 某兴趣小组的甲、乙、丙三名同学合作估测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 他们选择了鼓(含鼓槌)做实验,除了这种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皮尺和________。
(2) 如图所示,甲负责敲鼓,乙负责计时,丙负责听声。实验步骤如下:
① 量出200m的直线距离并做记录。
② 甲同学用力敲一下鼓,乙同学在____________(填“看到敲鼓”或“听到鼓声”)的同时开始计时。
③ 当负责听声的丙同学听到鼓声时立即喊“停”。
④ 乙同学立即按停秒表。
⑤ 将测得的时间0.8s记录下来。
(3) 该组同学测得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______m/s。
(4) 你认为本实验测量值明显存在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能力进阶】
10. 下表为声音在某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介质 声速(m/s) 介 质 声速(m/s)
空气(0℃) 331 水(常温) 1500
空气(15℃) 340 海水(25℃) 1531
空气(25℃) 346 软 木 500
煤油(25℃) 1324 铁(棒) 5200
(1) 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只需写出两种),并说明推断的依据。
① 与________有关,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与________有关,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声波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4s收到回波,此处海水深度为________m。
(3) 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1s,有一段软木长34m,当小明在一端用力敲击一下软木时,将耳朵贴在另一端倾听的小华经________s听到响声,小华能听到____次响声。
11. 如图所示为声速测量仪的实验装置图及其使用说明书,根据使用说明书,回答下列问题。
(1) 若铜铃放置在甲、乙的中点,即s1=s2,启动声音发生器,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________s。
(2) 把声速测量仪放置于某液体中,将声音发生器移至甲、乙之间,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启动声音发生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0.001s,已知s1=0.4m,s2=1.8m,则声音在该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约为________m/s。
(3)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若小明调整甲、乙间距为34cm,再将铜铃放到乙的右边距离乙20cm处,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敲击铜铃,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______s。增大铜铃到乙的距离,显示屏的示数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 小熙乘坐一辆速度为20m/s的小轿车迅速驶向一座山崖,某一时刻鸣笛后,小轿车继续行驶了80m听到回声;一段时间后,司机第二次鸣笛,经过2s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 第一次鸣笛经过多长时间听到回声
(2) 求第一次鸣笛时小轿车到山崖的距离。
(3) 求听到两次回声的时间间隔。
13. 有一天雷雨交加,同学们在物理实验室中利用“声速跟气温的关系图”进行下列探究活动,小单同学看见一个闪电尖叫起来,小挺同学看见闪电后又过4s听到了雷声,小挺同时也观察了实验室的温度计,室温为15℃,他们经过计算安慰小单同学,打雷处离他们很远,不要怕。
(1)求出打雷处离他们距离为多少?
(2)物理实践活动课上,同学们利用回声测声速,测得某一障碍物离他们173m,经过1s听到了回声,则此时声速为多少?请你利用声速跟气温的关系图,求出当时的气温。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赫数
马赫数(Ma)是飞行速度(v)和当地音速(a)的比值,即Ma=v/a。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的条件下,空气中的音速约为340m/s。由于音速受介质性质(种类、温度、密度等)影响,马赫数是一个相对值,而非固定值。
飞行器可以根据马赫数进行分类。当飞行器的马赫数小于1(Ma<1),表示其速度低于音速,称为亚音速飞行器;当飞行器马赫数大于1(Ma>1),表示其速度超过音速,称为超音速飞行器;当飞行器马赫数大于5(Ma>5),表示其速度大于5倍音速,称为超高音速飞行器。
(1)马赫数是________(选填“固定”或“相对”)值,某飞行器飞行时马赫数为1,其速度____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等于340m/s。
(2)2024年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向太平洋公海海域发射东风-31AG型洲际战略导弹,这枚导弹飞行约12000km后准确落入预定海域,用时约1500s。东风-31AG型洲际战略导弹到达预定海域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___m/s,它属于___________飞行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1、快慢;
2、种类;温度;固体;气体;340;
3、反射;反射回来;0.1;更响亮;
【随堂练习】
1、C;
2、A;
3、B;
4、(1) s声=2s-s车=2×540m-60m=1020m,
t=s声/v声=1020m/340m/s=3s
v车=s车/t=60m/3s=20m/s
(2) s'=s-s车=540m-60m=480m,
t'=s′/v车=480m/20m/s=24s
【基础过关】
1、波;声速;气体;
2、能;液体;快;
3、空气;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4、A;
5、C;
6、C;
7、A;
8、B;
9、秒表;看到敲鼓;250;时间测量不准确(合理即可);
【能力进阶】
10、温度;在不同温度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介质种类;在空气、煤油、水中传播速度不同;1837.2;0.068;1;
11、0;1400;0.001;不变;
12、(1) t=s/v=80m/20m/s=4s
(2) s1=1/2×(340m/s×4s+80m)=720m
(3) 听到第一次鸣笛的回声时小轿车到山崖的距离s1'=s1-s=720m-80m=
640m,第二次鸣笛后,声音在2s内传播的距离与小轿车在2s内行驶距离之差等于听到第二次鸣笛的回声时小轿车到山崖的距离的2倍,即s声'-s'=
2s2,则此时小轿车到山崖的距离s2=1/2×(340m/s×2s-20m/s×2s)=320m,小轿车行驶的距离Δs=s1'-s2=640m-320m=320m,两次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Δt=Δs/v=320m/20m/s=16s
13、(1)1360;(2)346m/s;25℃;
14、(1)相对;不一定;(2)8000;超高音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