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
1.3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第1课时)
科学观念: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影响因素;知道音调与频率关系。
科学思维:分析声波的波形反映的声音的特性。
探究实践:通过小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问题的方法。
态度责任: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初步形成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品质。
1.“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2.汽车经过我市某噪声监测装置时鸣放喇叭,该装置显示屏的显示如图所示,其中82.3分贝指汽车喇叭声的( )
A.频率 B.音色 C.响度 D.音调
3.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4.学校每周一的室外晨会上,常用的扩音设备是用来( )
A.加大声音的速度 B.提高声音的音调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增大声音的响度
5.关于次声和超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声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B.次声就是没有传声介质、使人听不到的声音
C.次声和超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超声是传播速度超过340 m/s的声音
6.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
A.音调相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相同
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7.相对于同一个声源不同距离的人,听到声音的( )
A.音色不同 B.音调不同
C.响度不同 D.音调、响度和音色都不同
8.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的翅膀每秒振动次数为440次,采过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的翅膀每秒振动次数为320次,养蜂人一听飞行声音就可判断蜜蜂是否采过蜜。这是依据( )
A.采过蜜的飞行时声音音调高 B.采过蜜的飞行时声音响度大
C.采过蜜的飞行时声音音调低
D.采过蜜的飞行时声音音色好
9.如图,小明将一端系有乒乓球的细绳栓在横杆上,当鼓槌敲击鼓面时的力度越大时,乒乓球跳动高度越高,该实验中使用乒乓球的目的是( )
A.研究乒乓球的发声是由于乒乓球的跳动产生的
B.显示鼓面振动幅度
C.研究乒乓球的跳动高度与敲击鼓面力度大小关系
D.研究乒乓球发声的响度与其跳动高度的关系
10.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B.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C.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的关系
D.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的关系
11.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钢尺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D.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12.做家务劳动是同学们应具备的良好品德。往保温瓶里灌热水时,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的水位高低,因为( )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增大
C.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减小
13.昆虫飞行时翅膀一直在振动,如蜜蜂1min振翅14400次,蜜蜂振翅的频率是 Hz,这个过程中振翅发出的声音 (选填“是”或“不是”)超声波。
14.《天工开物》中记载:“凡钟为金乐之首,其声一宣,大者闻十里,小者亦及里之余。”这里的大钟发出的声音和小钟发出的声音传播的距离不同是因为两钟发出声音的 不同,远处的人能够听出来是钟声,这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5.如图是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 (选填“大”或“小”)。
(2)实验中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显示 (选填“乒乓球”或“音叉”)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3)得出结论: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 (选填“有关”或“无关”),振幅越大,响度越 (选填“大”或“小”)。
16.把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钢尺振动发声。
如图是其发出的声音在手机上显示的波形。现将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短、再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发声,则波形图可能是( )
A. B. C. D.
17.根据如图所示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B.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C.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D.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
18.如图所示,琴师在使用前会对二胡进行调音,下列对调音时采用的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B.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调
C.将琴枕上移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D.换一根更细一些的琴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19.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肺发出的的声音进行诊病。听诊器能( )
A.改变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使声音的频率变高
B.改变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使声音的音调变高
C.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增大
D.缩短医生与声源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声音的音调变高
20.如图,甲、乙、丙、丁为空气中四种声波的波形,下列正确的是( )
A.丙的响度大于乙 B.甲的音调高于乙
C.丁的音色与甲相同 D.丁的传播速度大于丙
2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音调越高
B.图乙中依次吹每个瓶的瓶口,越靠近右端音调越低
C.图丙中拉奏二胡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D.图丁中编钟包含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钟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22.在音乐会上,一男高音歌唱家小聪在放声歌唱时,一女低音歌唱家小明在轻声伴唱。下列声音波形图中能够正确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时的声音特征的是(纵坐标表示振幅,横坐标表示时间)( )
A. B.
C. D.
23.如图,鲸鱼发出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24.下列实验,属于研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的一项是( )
A.图甲: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听声音的不同
B.图乙: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慢慢抽出,听声音的变化
C.图丙:把塑料片以不同的速度从梳子上刮过,听声音的不同
D.图丁:吹哨子,把活塞向下慢慢拉动,听声音的变化
25.小雅游览一座古寺发现里面有一个变音钟,随着钟下燃烧的香火越旺,敲出的声音越高亢。分析原因可能是( )
A.香火使钟周围的空气温度越来越高,传声效果越来越好
B.香火使人的听觉更好些
C.香火使振动的振幅加大,使声音响度变大
D.香火使钟的温度升高,材料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钟振动频率改变
26.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即响度较 ,音调较 。如图所示,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呐系统收录的500kg的海豚和10t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其中 (填“甲”或“乙”)是蓝鲸发出的。
27.2024年9月18日安徽肥东发生4.5级地震,江苏多地有强烈震感,地震监测站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监测到地震的信息,并通过电视、手机提前向大家发出预警;该波
在真空中传播,地震波传播方式有纵波和横波,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最快,约6km/s,破坏性最弱,横波传播速度约为3km/s,破坏性较强,横波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因素,如图,若震源距监测站60km,距离受灾群众90km,地震局收到信号后,立即发出预警,忽略手机信号的传播时间,可供群众应急准备时间为 。
(第27题图) (第28题图)
28.一位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的关系”。
资料一:“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的音调越来越高。
资料二:物体的质量越大,越不容易振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述这位同学对瓶口吹气发出声音的原理 。
(2)这位同学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对应的玻璃瓶序号为:丙,乙,甲,丁,那么他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从低到高的排序是 ,请说明理由
。
29.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5.00 1.50 2131
2 31.00 2.00 1284
3 48.50 2.50 656
(1)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 号。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答: (选填“能”或“不能”);理由: 。
(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实验方案: 。
30.如图,这是某同学探究声音特性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1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实验二】如图2所示,有4支材料和厚度均相同的玻璃量筒,其中a、b、c等高,a、粗细相同,c、d粗细相同。各量筒内装的水如图2所示。某同学利用上述装置探究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做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A:音调可能与空气柱的长短有关;
猜想B:音调可能与量筒的粗细有关;
猜却C:音调可能与水柱的长度有关。
(1)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2)若探究发声的音调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应选量筒 。(填字母代号);
(3)若选择的是量筒b、c,则是为了探究的猜想 (填字母代号);
(4)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c和d的口上吹气,使它们发声,所发出的声音音调 (“c高”、“d高”或“一样高”。)
(5)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a和b使它们发声, 所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
1.3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第1课时)
科学观念: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影响因素;知道音调与频率关系。
科学思维:分析声波的波形反映的声音的特性。
探究实践:通过小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问题的方法。
态度责任: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初步形成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品质。
1.“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答案】A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听声能辨人,是因为不同人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解答】解: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她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声音特征的辨别,要会利用声音的特征解释生活现象。
2.汽车经过我市某噪声监测装置时鸣放喇叭,该装置显示屏的显示如图所示,其中82.3分贝指汽车喇叭声的( )
A.频率 B.音色 C.响度 D.音调
【答案】C
【分析】噪声监测器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外界的噪声越大,也就是声音越强,即响度越大,其所显示的数字就越大。
【解答】解: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显示82.3的数字,可知此时的噪声是82.3分贝;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82.3分贝指汽车喇叭声的响度。
故选:C。
【点评】知道噪声监测器的用途,且能真正的理解响度的定义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答案】A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轻声”和“大声”都是指声音大小、强弱,也就是声音的响度。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是声学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简单。
4.学校每周一的室外晨会上,常用的扩音设备是用来( )
A.加大声音的速度 B.提高声音的音调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增大声音的响度
【答案】D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常用的扩音设备是用来增大声音的响度。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5.关于次声和超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声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B.次声就是没有传声介质、使人听不到的声音
C.次声和超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超声是传播速度超过340 m/s的声音
【答案】A
【分析】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为超声;1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
A、超声属于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快,故A正确;
B、次声是低于20Hz的声音,在人听到声音的范围之外,不是因为没有传播介质,故B错误;
C、次声和超声属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超声是高于20000Hz的声波,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超声和次声的了解与掌握,记住: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为超声。
6.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
A.音调相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相同
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答案】A
【分析】(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解答】解:ABCD、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钢琴振动的快慢相同(即频率相同),因此两列声波的音调相同;
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两幅图中振幅相同,因此两列声波的响度相同;
两列声波的波形不同,且发声体不同,故音色不同。
故选:A。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7.相对于同一个声源不同距离的人,听到声音的( )
A.音色不同
B.音调不同
C.响度不同
D.音调、响度和音色都不同
【答案】C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距离发生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大。
【解答】解:发声体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大,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会越低,即声音的响度变小,但音调和音色都不变;
故选:C。
【点评】(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跟物体的振幅、距声源的距离、分散程度有关。
8.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的翅膀每秒振动次数为440次,采过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的翅膀每秒振动次数为320次,养蜂人一听飞行声音就可判断蜜蜂是否采过蜜。这是依据( )
A.采过蜜的飞行时声音音调高
B.采过蜜的飞行时声音响度大
C.采过蜜的飞行时声音音调低
D.采过蜜的飞行时声音音色好
【答案】C
【分析】解决此题需掌握: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解:因为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440次;带花蜜时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320次。所以蜜蜂在带花蜜飞行时比不带花蜜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频率小,发出的音调较低,有经验的养蜂人可以通过听蜜蜂飞行时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来判断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
故选:C。
【点评】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二者要区分开来。
9.如图,小明将一端系有乒乓球的细绳栓在横杆上,当鼓槌敲击鼓面时的力度越大时,乒乓球跳动高度越高,该实验中使用乒乓球的目的是( )
A.研究乒乓球的发声是由于乒乓球的跳动产生的
B.显示鼓面振动幅度
C.研究乒乓球的跳动高度与敲击鼓面力度大小关系
D.研究乒乓球发声的响度与其跳动高度的关系
【答案】B
【分析】首先要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其实要知道将不易观察的鼓面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跳动,这是利用了转换法.
【解答】解:(1)当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时,鼓面会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故A错误;
(2)看见鼓面上乒乓球在跳动,这是一种放大的思想﹣﹣即将不易观察的鼓面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跳动;使用乒乓球的目的是为了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由于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声音的响度也会不同,是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点评】以往的题目,总是根据实验,让学生总结结论,而此题则考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目的理解与掌握,尽管难度不大,但却是我们课堂上容易忽视的知识点,因此,也是学生做题时出错较多的地方.
10.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B.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C.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的关系
D.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的关系
【答案】D
【分析】拨动伸出桌边的钢尺,伸出桌边的钢尺振动发声,伸出桌边的钢尺越长,钢尺越难振动,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解答】解:由题意知,改变伸出桌边的钢尺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这样会改变钢尺的振动频率,改变音调高低,所以实验是探究音调跟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并且能用实验探究音调、响度的影响因素。
11.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钢尺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D.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答案】D
【分析】(1)物体振动的快慢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当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解答】解:
A、保持拨动钢尺用的力相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改变钢尺的振动越慢,即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故A正确。
B、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时,只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但要控制其它因素都不变,因此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
C、实验中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可以改变振幅,从而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C正确。
D、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质量越大、体积越大,钢尺越难振动,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的理解,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音调的定义,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12.做家务劳动是同学们应具备的良好品德。往保温瓶里灌热水时,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的水位高低,因为( )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增大
C.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减小
【答案】A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保温瓶里发出的声音是上方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水越多,瓶内的空气柱越短,频率越高;因此根据音调的高低就可以判断水位的高低。
故选:A。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同时能确定影响声音的本质因素,知道空气柱的振动影响暖水瓶的发出的声音是本题的关键。
13.昆虫飞行时翅膀一直在振动,如蜜蜂1min振翅14400次,蜜蜂振翅的频率是 240 Hz,这个过程中振翅发出的声音 不是 (选填“是”或“不是”)超声波。
【答案】240;不是。
【分析】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约为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次声波又称亚声波,它是一种频率低于人的可听声波频率范围的声波.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小于20Hz。
(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人能够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Hz到20000Hz。
【解答】解:昆虫飞行时翅膀一直在振动,如蜜蜂1min振翅14400次,蜜蜂振翅的频率是f,这个过程中振翅发出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从20Hz到20000Hz,不属于超声波。
故答案为:240;不是。
【点评】本题考查超声波与次声波,属于基础题。
14.《天工开物》中记载:“凡钟为金乐之首,其声一宣,大者闻十里,小者亦及里之余。”这里的大钟发出的声音和小钟发出的声音传播的距离不同是因为两钟发出声音的 响度 不同,远处的人能够听出来是钟声,这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来判断的。(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答案】响度;音色。
【分析】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解答】解:凡钟为金乐之首,其声一宣,大者闻十里,小者亦及里之余,说明钟声越大,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钟声传播的越远。故这里的大钟发出的声音和小钟发出的声音传播的距离不同是因为两钟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远处的人能够听出来是钟声,这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故答案为:响度;音色。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三个特性,属于声学部分的常考知识。
15.如图是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 不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 大 (选填“大”或“小”)。
(2)实验中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显示 音叉 (选填“乒乓球”或“音叉”)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 转换法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3)得出结论: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 有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振幅越大,响度越 大 (选填“大”或“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2)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运用了转换法。
【解答】解:(1)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观察到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2)该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了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方便实验观察,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转换法。
(3)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响度与发声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故答案为:(1)不同;大;(2)音叉;转换法;(3)有关;大。
【点评】本题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响度的因素和转换法的应用,从学生做实验的亲身感受方面去考查,贴近实际,体现了物理学科特点。
16.把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钢尺振动发声。如图是其发出的声音在手机上显示的波形。现将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短、再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发声,则波形图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解答】解:钢尺伸出桌外的长度变短,再用手拨动发声,此时钢尺振动的频率变快,音调变高,根据选项可知,只有C的频率变快了,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属于基础题。
17.根据如图所示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B.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C.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D.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
【答案】B
【分析】据题目中所提示的信息,逐个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据图可知: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此时15Hz的声音不在人耳朵的听觉范围内,人耳朵是无法听到声音的,故错误;
B、据图能看出,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故正确;
C、据图可知,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是10000~120000Hz,所以人只能听到蝙蝠发出的一部分频率的声音,故错误;
D、据图可知,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是10000~120000Hz,故错误;
故选:B。
【点评】读懂图中各种动物听到和发出频率的范围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8.如图所示,琴师在使用前会对二胡进行调音,下列对调音时采用的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B.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调
C.将琴枕上移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D.换一根更细一些的琴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答案】B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这样在拉动琴弦时,琴弦振动的快慢改变,即琴弦振动的频率改变,所以拉紧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音调;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19.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肺发出的的声音进行诊病。听诊器能( )
A.改变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使声音的频率变高
B.改变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使声音的音调变高
C.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增大
D.缩短医生与声源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声音的音调变高
【答案】C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声音越强,听到的越清楚。
【解答】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声音在管内空气中集中传播,减小声音的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从而可以听到更清楚的声音,然后根据经验判断是否有病症;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特征中的响度,要结合定义进行分析解答。
20.如图,甲、乙、丙、丁为空气中四种声波的波形,下列正确的是( )
A.丙的响度大于乙 B.甲的音调高于乙
C.丁的音色与甲相同 D.丁的传播速度大于丙
【答案】B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所有声音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才会改变。
【解答】解:A、丙、乙的振幅不相同,乙的振动幅度大于丙的振动幅度,即乙的振幅大于丙的振幅,故乙的响度大于丙,故A错误;
B、甲、乙的振动的频率不同,甲的振动频率大于乙的振动频率,故甲的音调高于乙,故B正确;
C、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故音色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
D、声音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才会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
2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音调越高
B.图乙中依次吹每个瓶的瓶口,越靠近右端音调越低
C.图丙中拉奏二胡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D.图丁中编钟包含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钟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答案】B
【分析】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声音的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A.甲图中钢尺伸出桌面长度越长,拨动它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低,故A错误;
B.乙图中依次吹每个瓶的瓶口,瓶里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空气柱的高度越大,音调越低,则越靠近右端音调越低,故B正确;
C.拉奏二胡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弦振动的频率改变,音调改变,故C错误;
D.编钟由一套大小不同的钟组成,质量大、体积大的钟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则钟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产生、音调和响度的影响因素,属于基础知识。
22.在音乐会上,一男高音歌唱家小聪在放声歌唱时,一女低音歌唱家小明在轻声伴唱。下列声音波形图中能够正确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时的声音特征的是(纵坐标表示振幅,横坐标表示时间)( )
A.
B.
C.
D.
【答案】B
【分析】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相同时间内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大;据此分析清楚图象所示情景,然后答题。
【解答】解:一男高音歌唱家小聪在放声歌唱时,他的声音大(响度大),声音的振幅大;他的音调高,振动频率大;一女低音歌唱家小明在轻声伴唱,她的声音小(响度小),声音的振幅小;她的音调低,振动频率小,由图可知,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知道音调及声音大小的决定因素、分析清楚图示情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3.如图,鲸鱼发出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答案】A
【分析】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解答】解:由图可知,A距离鲸鱼较近,B距离鲸鱼较远,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A可以录到音调高和音调低的,而B录到的是音调低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所以频率较低的声音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注意题中的高音就是声音的音调高,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4.下列实验,属于研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的一项是( )
A.图甲: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听声音的不同
B.图乙: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慢慢抽出,听声音的变化
C.图丙:把塑料片以不同的速度从梳子上刮过,听声音的不同
D.图丁:吹哨子,把活塞向下慢慢拉动,听声音的变化
【答案】A
【分析】轻敲和重击鼓面,振幅不同,可根据振幅与响度的关系进行解答。
【解答】解:A中小球弹起的高度不一样,说明振幅不同,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为探究声音的传播;
CD为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音调、音色、响度的区别,难度不大。
25.小雅游览一座古寺发现里面有一个变音钟,随着钟下燃烧的香火越旺,敲出的声音越高亢。分析原因可能是( )
A.香火使钟周围的空气温度越来越高,传声效果越来越好
B.香火使人的听觉更好些
C.香火使振动的振幅加大,使声音响度变大
D.香火使钟的温度升高,材料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钟振动频率改变
【答案】D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气体中传播时,温度越高,传播的速度越快;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它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解答】解:“变音钟”是说明钟的声音是变化的,“高亢”说明声音的音调逐渐变高,这是由于燃烧的香火越旺,钟的温度升高,材料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钟振动频率改变造成的。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特征,此题要抓住描述声音变化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
26.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即响度较 大 ,音调较 低 。如图所示,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呐系统收录的500kg的海豚和10t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其中 甲 (填“甲”或“乙”)是蓝鲸发出的。
【答案】大;低;甲
【分析】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根据波形图中振动的快慢和声波偏离原位置的幅度可做出判断。
【解答】解: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即响度较大,音调较低;
读图可知,甲的频率比乙的频率低,但甲的振动幅比乙的振幅大,因此,甲是蓝鲸发出的,乙是海豚发出的。
故答案为:大;低;甲。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并会读取波形图。
27.2024年9月18日安徽肥东发生4.5级地震,江苏多地有强烈震感,地震监测站利用 次声波 (超声波/次声波)监测到地震的信息,并通过电视、手机提前向大家发出预警;该波 不能 在真空中传播,地震波传播方式有纵波和横波,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最快,约6km/s,破坏性最弱,横波传播速度约为3km/s,破坏性较强,横波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因素,如图,若震源距监测站60km,距离受灾群众90km,地震局收到信号后,立即发出预警,忽略手机信号的传播时间,可供群众应急准备时间为 20s 。
【答案】不能;20。
【分析】(1)次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根据速度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解答】解:(1)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属次声波。这种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若震源距监测点60千米,距离受灾群众90千米,地震发生后,地震局监测点能够接收到纵波的时间为;
收到信号后,地震局立即发出预警,忽略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则受灾群众从收到预警信息到横波到达,可供做应急准备的时间为t110s:
收到信号后,地震局立即发出预警,忽略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则受灾群众从收到预警信息到横波到达,可供做应急准备的时间为t2t110s=20s。
故答案为:不能;20。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次声波的特点及应用;会根据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8.一位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的关系”。
资料一:“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的音调越来越高。
资料二:物体的质量越大,越不容易振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述这位同学对瓶口吹气发出声音的原理 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
(2)这位同学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对应的玻璃瓶序号为:丙,乙,甲,丁,那么他得出的结论是: 空气柱越长,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从低到高的排序是 丁甲乙丙 ,请说明理由 敲击瓶子,是由瓶子和水柱振动发声,水的质量越大,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答案】(1)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2)空气柱越长,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3)丁甲乙丙;敲击瓶子,是由瓶子和水柱振动发声,水的质量越大,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3)空气柱和水柱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解答】解:(1)这位同学对瓶口吹气发出声音的原理是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2)“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的音调逐渐升高,振动频率越来越高,所以空气柱越长,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从低到高的排序是丁甲乙丙,理由是:敲击瓶子,是由瓶子和水柱振动发声,水的质量越大,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2)空气柱越长,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3)丁甲乙丙;敲击瓶子,是由瓶子和水柱振动发声,水的质量越大,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的条件;知道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9.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5.00 1.50 2131
2 31.00 2.00 1284
3 48.50 2.50 656
(1)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 3 号。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答: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理由: 没有控制管子的长度或直径相同 。
(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实验方案: 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听管子是否发声;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声音是由摆动产生的,如果不能听到其发声,说明声音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
【答案】(1)3;(2)不能;没有控制管子的长度或直径相同;(3)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听管子是否发声;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声音是由摆动产生的,如果不能听到其发声,说明声音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分析】(1)音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探究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的关系应应用控制变量法。
(3)根据猜想的内容,把金属管悬挂起来,让其摆动,听管子是否发出声音,根据管子能否发声,然后分析答题。
【解答】解:(1)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3号管子的频率最小,故3号管子的音调最低。
(2)探究管子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的关系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实验中没有控制管子的长度相同而直径不同、或管子的长度不同而直径相同,
即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不能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实验方案: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听管子是否发声;
判断方法: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声音是由摆动产生的,如果不能听到其发声,说明声音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1)3;(2)不能;没有控制管子的长度或直径相同;(3)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听管子是否发声;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声音是由摆动产生的,如果不能听到其发声,说明声音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点评】本题考查了判断音调的高低、实验数据分析等问题,知道音调的决定因素、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即可正确解题。
30.如图,这是某同学探究声音特性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1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实验二】如图2所示,有4支材料和厚度均相同的玻璃量筒,其中a、b、c等高,a、粗细相同,c、d粗细相同。各量筒内装的水如图2所示。某同学利用上述装置探究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做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A:音调可能与空气柱的长短有关;
猜想B:音调可能与量筒的粗细有关;
猜却C:音调可能与水柱的长度有关。
(1)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若探究发声的音调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应选量筒 ab 。(填字母代号);
(3)若选择的是量筒b、c,则是为了探究的猜想 B (填字母代号);
(4)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c和d的口上吹气,使它们发声,所发出的声音音调 一样高 (“c高”、“d高”或“一样高”。)
(5)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a和b使它们发声, b 所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
【答案】(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ab;(3)B;(4)一样高;(5)b。
【分析】实验一: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波具有能量;
实验二:(1)解答该题需要对每一次实验的对比量筒认真观察,从中找出相同的量和不同的量,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若探究”发声的音调与气柱长度的关系”应选粗细相同,空气柱长度不同的量筒;
(2)量筒b,c等高,粗细不同;
(3)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空气柱的长度、粗细有关;量筒c,d中空气柱的长度、粗细都相同;
(4)盛水越多,量筒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
【解答】解:实验一:如图1,用竖直的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实验二:当探究“发声的音调高低与气柱长度的关系”时,要控制量筒的粗细相同,气柱长短不同,观察图中可知a、b符合条件;一个量与多个量有关,要控制其它量不变,研究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因此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1)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若探究发声的音调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应选量筒ab;
(3)对比b、c可以发现:气柱长短相同,但量筒的粗细不同,所以这两个探究的是“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且气柱越细,发声的音调越高;
(4)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空气柱的长度、粗细有关,而c、d中空气柱的长度、粗细都相同,因此吹c、d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一样高;
(5)用敲击的办法也能使量筒发声,声音主要是量筒和水柱振动发出的,量筒中盛水越多,量筒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故b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
故答案为:(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ab;(3)B;(4)一样高;(5)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声音的特征的探究实验;该题设计的非常巧妙,利用对气柱发声频率的探究考查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能力;是一道很好的考查能力的实验探究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