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汇文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汇文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3 08:5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素质评估八年级
语文试题卷
(时间:14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6分)
1.默写。(10分)
畅游诗文世界,感悟世间百态。(1)“ , ”(《关雎》),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让我们体会到古人绵绵不尽的相思之苦;(2)“ ,
”(《卖炭翁》),卖炭老人矛盾而复杂的心理,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白居易对民生疾苦的关怀;(3)“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杜甫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和宏伟心愿;(4)“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让我们感受到诗人苏轼哪怕身处孤独的境地,也要保持高洁的志趣;(5)“ , ”(《卜算子·咏梅》)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陆游哪怕遭遇无数挫折,也要坚贞不屈,精神犹在。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保尔的信上说:
亲爱的阿尔焦姆哥哥:我要把我自己的事情告诉你。我想,这些话除了你以外我是不会向任何人说的。你知道我,你理解我信上的每一个字。这一次,我在为健康而斗争的战线上,不断地受到生活的逼迫。
我接连地遭受打击。在一次打击之后.我好不容易快要爬起来,另一次打击,比上一次更无情的打击又来了。最可怕的是我已经失去了抵抗力。我的左臂不能动弹了。这本来已经够痛苦的了,可是,接着我的两条腿也不听话了。本来我就只能勉强行动(只限于室内),现在甚至要下床走到桌子跟前都很费劲。可是,恐怕这还不算完。明天怎样 我不敢yù料!我再也不能走出屋子了,我只能从窗户看到海的一角。一个人有个不受支配的背叛的肉体,又有一颗布尔什维克的雄心和意志,他迫不jí待地向往劳动,向往你们正在整个战线上进攻的大军,向往那排山倒海、滚滚向前的钢铁巨流。一个人兼有这两者,世上还有比这更惨的悲剧吗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动弹( )勉强( ) yù( )料 迫不jí( )待
(2)请提取文中画线句子的主干。(2分)
这一次,我在为健康而斗争的战线上,不断地受到生活的逼迫。
(3)以上文段选自《 》,作者是 。(2分)
(4)上述语段中写到“我接连地遭受打击”,从整本书看,保尔还经历哪些打击 他是如何面对这些打击的 请列举两例。(4分)
3.学校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4分)
(1)下面是小安同学搜集的一段文字,请你帮他修改、补充。(6分)
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甲】这代表了孔子的思想,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应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乙】既承认差异,却和合不同的事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和谐统一。【丙】这与“同而不和”、取消不同事物差异的专一观念形成对照。
①【甲】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2分)
②【乙】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把“____ 改为“ ”(2分)
③请把【丙】句改为反问句。(2分)
(2)下面是小皖准备的“以和为贵”演讲稿提纲 请将下面两则材料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中心论点:以和为贵,“和”是修身之道,是兴家之本,是强国之根。
分论点一:“和”体现修身正己,推己及人的道德观。
分论点二:“和”体现和睦孝顺,融洽和美的家庭观。
A.事父母者莫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徐祯稷《耻言》)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礼记》)
(3)班级针对同学们对“和”文化的了解情况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表。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两条主要信息。(不得出现具体数字)(4分)
内容 “和”字起源 “和”之义 “和”之用
了解的人数占比 12% 25% 7%
二、阅读(54分)
(一)登临黄洋界(21分)
●贺小林
①我对井冈山黄洋界最初的认识,是“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词句。在这些词句的吸引下,登临黄洋界的想法一直在我的心里萦绕不去。
②终于,有机会走进黄洋界。通往黄洋界的山路九曲回肠,两边郁郁葱葱的竹林,沿着蜿蜒的山路一直向上延展。随着高度上升,云雾开始清淡,远处的竹林也变得明晰起来。峰回路转间,黄洋界的雄姿就在前方。
③踏上黄洋界,仰望纪念碑。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再次在脑海里闪现。1928年8月,驻扎湘、赣两省的敌军合谋“会剿”井冈山。红军凭借黄洋界哨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天险,利用漫山遍野的毛竹,制作竹钉埋在哨口通向山下的路旁草丛中。同时,将滚木硒石推下山坡,乱敌阵形。战斗中,敌军发动多次进攻,却始终无法接近哨口。大小五井赤卫队、暴动队等群众武装力量埋伏在附近山头,配合红军作战。红军与数倍于己的敌军激战,誓死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④走到当年红军战士阻击敌军的哨口,巨石和木头还在,战壕遗址还在,见证战斗胜利的参天古木还在,沐浴辉煌的那尊迫击炮还在。那载入史册的隆隆炮声,仿佛又在我的耳边响起。这场创造奇迹的战斗,如今已经成为一段经典的历史,为人们所铭记。
⑤哨口下,一条崎岖的山路向山谷里延伸。山路狭窄,只容一人行走,齐腰的青草在路两旁恣意生长,有的路段甚至被小草所掩盖。当年,为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将士从宁冈运粮到井冈山上,以防被敌人长期围困。他们正是行走在这条崎岖的小道上,每天都要翻越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黄洋界高峰,并且,是背着或挑着几十斤重的稻谷。由于敌人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生活异常艰苦,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军将士依然豪迈乐观地生活与战斗。他们一次次挑粮上井冈,一次次击碎了敌人的围困,无所畏惧地在这陡峭的羊肠小路上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⑥眼下,黄洋界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正艳,一片片,一层层,一簇簇,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恰到好处地缀饰在翠绿的大山中。它们怀着向往蓝天的坚定信念,积攒着自己的力量,不屈不挠地绽放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生机盎然。放眼望去,云雾浓时 山间花海若隐若现;云雾散去,便是一片片壮观的杜鹃花海,一眼望不到边际。那么耀眼,那么烂漫。
⑦凝视小路,似乎看到了当年红军在路上行走的身影。先辈们用草鞋踏平了险峻和坎坷,踏出今天的幸福之路。
⑧站立哨口,松涛四起。一尊炮依旧稳稳地守着哨口。一座纪念碑,高高地矗立着,肃穆、巍峨……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以登临黄洋界的游踪为行文线索,串联起作者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
B.第①段引用词句,既写出了作者对黄洋界的最初认识,也为下文登临黄洋界做铺垫。
C.第⑤段开头利用青草恣意生长、掩盖路段的景物描写,渲染萧索凄凉的氛围。
D.文末写自己似乎看到了当年红军行走的身影,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与尊敬。
5.第③段采用了什么叙述顺序 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6.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6分)
(1)他们一次次挑粮上井冈,一次次击碎了敌人的围困,无所畏惧地在这陡峭的羊肠小路上创造了历史的奇迹。(赏析加点词语)
(2)它们怀着向往蓝天的坚定信念,积攒着自己的力量,不屈不挠地绽放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生机盎然。(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7.最后一段,为什么要特意写到“一尊炮”“一座纪念碑” (4分)
8.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井冈山革命精神要传承弘扬下去”。读了本文,你将传承井冈山的哪种精神 你会如何传承这一精神 (4分)
(二)(19分)
材料一:
①我国沙漠、戈壁、荒漠面积广阔,呈一条弧形带分布于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数据显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
②光照强、风力大、降水少等是沙漠、戈壁、荒漠的主要成因,因此“沙戈荒”地区也是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地区。
③未来,“沙戈荒”地区将形成“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基地,将中东部地区的用电需求和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有效结合,以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选自“全国能源信息平台”2023年3月28日,有删改)
材料二:
能不能把防沙治沙和光伏产业结合起来 科研工作者改进光伏面板,将其大片布置在荒漠化土地上,像遮阳伞一样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又在板下种植优质牧草和灌木,在板间养殖牲畜,形成凝聚科技力量的综合防沙治沙新模式。这一模式摸准了防沙治沙的“脉”,开出了科技的“方”,把发展光伏产业和沙漠治理、节水农业相结合。地上发电、地面种植和田间养殖形成组合拳 既解决了能源问题,又解决了治沙问题,还实现了农民增收,推动了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发展。
(摘编自《科学技术赋能防沙治沙》;《人民日报》2023年7月21日)
材料三:
①据测算,如果我国荒漠化面积的1%用于新能源发电,其装机容量将超过目前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此外,在“光伏+治沙”技术的帮助下,每亩沙漠每年产值可达1.06万元,产业潜力巨大。可见在“沙戈荒”场景下,提高发电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②戈壁、荒漠、草原地区建设的光伏电站通常选址偏远,且易出现风沙天气,降水量也较小,设备上的沙尘堆积严重,管理人员无法经常去到项目区域对电力设备的组件进行彻底清洗。因此,沙漠地区的组件非常容易被沙尘遮挡,从而降低了光伏电站的发电量与发电效率。
③光伏组件的电压和电流输出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沙漠中日照时间长、温度高,对光伏设备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降低组件的实际发电效率。
④根据沙漠光伏电站的现有设计和施工经验,经相关分析计算,电缆直流部分的功率损耗约占系统功率损耗的3%,对沙漠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产生严重影响。
(摘编自《“沙戈荒”治理新路径,光伏将“不毛之地”变“蓝海”》)
材料四:
①“宁电入湘”工程是国内第一条以开发沙漠光伏、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电力大通道。该工程全长1634千米,宁夏段有261千米,其中68%的线路途经沙漠、戈壁、荒漠地形,也就意味着部分电力铁塔,需建设在“沙戈荒”地带,而区域内植被稀疏、地形复杂,加上风沙的侵袭,会让电力铁塔有倒塔的风险,威胁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②为解决这一问题,工程建设方借鉴了以往特高压运维管理经验,启动了“植绿护线”计划。通过草方格,把沙丘改造成了固定或半固定沙地,同时在草方格内播撒一些草籽;种植白柠条苗等植物,慢慢恢复了通道的植被环境。
③此外,工程建设团队还探索“新能源干储能”技术,解决新能源不稳定技术难题。
(摘编自《沙漠中如何建电塔2我国首个“沙戈荒”风光电基地外送电特高压工程开工》)
9.下列诗句呈现的相关景象,与“沙戈荒”无关的一项是( )(3分)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0.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1.阅读材料三,简要概括“沙戈荒”场景下,影响光伏发电效率的三个因素。(6分)
12.如何才能让“沙戈荒”新能源在未来发展得更好 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文言文对比阅读(14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桓公深知宁戚①,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戚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举火而爵②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⑨天下。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妄瑕》)
【注释】①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大夫。②爵:大摆筵席。③一匡:安定统一。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
(3)去齐不远 去:( ) (4)患其有小恶者 患:( )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15.【甲】文运用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_____”(用原文词语)的形象。(2分)
16.【甲】文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的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简要说说。(4分)
三、写作(55分+5分)
行走是人生的常态。行走在自然中,春花秋月皆是风景;行走在家庭中,叮嘱唠叨都是关心;行走在书本中,字里行间满是学识;行走在社会上,人情练达尽是文章;行走在时间里,千年瞬间可至;行走在空间里,天涯近在咫尺……
请以“我行走在_______”为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提示和要求】
(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4)不少于60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素质评估八年级
语文试题卷参考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6分)
1.默写。(10分)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5)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1)tan;qiǎng;预;及
(2)我受到逼迫。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4)示例一:保尔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腿受伤并得了伤寒,他凭借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重返战斗行列。
示例二: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头部受重伤,右眼失明,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坚持学习和工作。
3.(1)①把“处事”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
②把“却”改为“而”。“既……而……”表示并列关系,在这里“承认差异”和“和合不同的事物”是并列的两个方面,用“而”更合适;“却”表示转折关系,不符合语境。
③这不与“同而不和”、取消不同事物差异的专一观念形成对照吗?
(2)分论点一:B 分论点二:A
(3)①同学们对“和”文化的了解整体情况不容乐观。②同学们对“和”之用的了解程度最低,对“和”之义的了解程度次之,对“和”字起源的了解程度相对较高。
二、阅读(54分)
(一)登临黄洋界(21分)
4. C (解析:第⑤段开头对青草的描写,如“齐腰的青草在路两旁恣意生长,有的路段甚至被小草所掩盖”,主要是为了突出山路崎岖、环境艰苦,衬托出红军将士运粮的艰难,而非渲染萧索凄凉的氛围。所以C选项分析不正确。)
5.示例:第③段采用了插叙的叙述顺序。作用:补充交代了1928年8月红军在黄洋界哨口抗击敌军“会剿”井冈山的战斗过程,突出了黄洋界地势险要以及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军民团结一心,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同时为后文描写黄洋界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抒发做铺垫。
6.(1)示例:“一次次”反复使用,强调了红军战士挑粮上井冈和击退敌人围困的次数之多,突出了他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英勇顽强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红军战士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2)示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杜鹃花当作人来写,“怀着向往蓝天的坚定信念”“积攒着自己的力量”“不屈不挠地绽放”赋予杜鹃花人的情感和品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杜鹃花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长、生机勃勃的特点,象征着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红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7.“一尊炮”是当年红军战斗时使用过的武器,它见证了红军在黄洋界战斗的英勇历程,是历史的见证者;“一座纪念碑”高高矗立,肃穆、巍峨,它代表着对红军战士的纪念和敬仰,是对那段革命历史的铭记。“一尊炮”和“一座纪念碑”相互映衬,突出了黄洋界作为革命圣地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崇敬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8.示例:我将传承井冈山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精神。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不轻易放弃,努力钻研,克服困难;在生活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挫折不气馁,勇往直前。
(二)(19分)
9. B (由材料一可知,B项诗句描写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看到的壮阔景色,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形由山地过渡到平原,与“沙戈荒”无关。)
10.打比方。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防沙治沙和光伏产业结合的方法及重要意义,使其中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1.光伏发电设备上的沙尘堆积严重;难以彻底清洗;沙漠中的高温会降低实际发电效率;电缆直流部分的功率损耗大。
12.①把防沙治沙、种植养殖和光伏产业结合起来,发展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②注重“沙戈荒”场景下发电效率的提高;③采取“植绿护线”措施,探索“新能源+储能”技术,保障新能源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文言文对比阅读(14分)
13.(1)或:有时(2)食:同“饲”,喂(3)去:距离(4)患:担心,担忧
14.(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这是世上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
15.托物寓意 善求士
16.【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的赏识,最终被埋没,只能“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无法展现其千里之能。而【乙】文中的宁戚虽然起初受到群臣的谗言,但齐桓公能够识其大美,不计较小恶,最终任用他为卿相,助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对此,我的认识是:人才的命运往往取决于是否遇到能够赏识和重用他们的人。正如【甲】文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使有才能,如果没有遇到慧眼识珠的人,也可能被埋没。而【乙】文中的齐桓公则展现了作为领导者的智慧,他能够看到人才的大优点,而不被小缺点所迷惑,最终使得宁戚的才能得以发挥,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两篇文章共同强调了识别和重用人才的重要性。
三、写作(55分+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