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33 板块三 专题一 考题研析 任务突破一 第2讲 基于细微差别,辨明常考文言虚词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33 板块三 专题一 考题研析 任务突破一 第2讲 基于细微差别,辨明常考文言虚词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1:3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2讲 基于细微差别,辨明常考文言虚词
板块三 侧重文化传承和理解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题研析——思维建模方能触类旁通
任务突破一 文言基础落实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虚词是高考的考查重点,重点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里只梳理难辨析的几种虚词的用法。
一、“以”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
替换法:(1)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它就是介词。
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赂者以赂者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余始循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来
介词,因为
介词,依靠
介词,在
连词,表修饰
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
搭配法:“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则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则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
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
提示:“以”用法是“介词”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谓宾),再确认“以”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
(2)“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连词”的例子: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以”字与“是”字构成“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句子,表示“结果”,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具有因果关系的复句。
提示:“以”用法是“连词”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否则,单独分析一个句子,往往会出现偏差。
判断下列句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
(1)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
(2)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
二、“而”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1)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2)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可以把表示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并列  B.承接  C.递进
(1)蟹六跪而二螯 (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
(4)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
A
C
B
B
2.怎样辨析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
(1)意义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2)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修饰   B.承接
(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
(4)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
B
A
A
B
3.怎样辨析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
(1)意义辨析: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
(2)代入辨析: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因果   B.目的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
(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
B
A
B
A
三、“其”字用法辨析
1.“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它)”“他(它)们”,则作主语;可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则作定语。
判断下列句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不需要借助句子的上下文)
(1)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相同。都作主语。 (2)相同。都是代词,作定语。
2.“其”作语气副词时的用法辨析
“其”作语气副词时,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祈使中的哪种语气呢?
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时,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判断到底是表推测还是表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祈使语气时,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需要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1)奔车朽索,其可忽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皆出于此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其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反问
表推测
表祈使(委婉)
表祈使(期望)
四、“其”“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
“其”“之”作人称代词时,均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上稍有不同。“其”可作主语,译为“他(们)”“它(们)”,也可作定语,译为“他(们)的”“它(们)的”;“之”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它(们)”,不能译为“他(们)的”“它(们)的”。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红色)字的意义和用法。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曲中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王曰:“赐之彘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属今为之虏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语,他
定语,它的
宾语,他
宾语,他
判断“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
五、“焉”字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1)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犹且从师而问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则牛羊何择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兼词,于此
兼词,于之
语气助词,无实义
代词,代老师
语气词,呢
1.介词“与”和连词“与”都表“和、跟、同”时的区别
(1)当“与”作介词时,前后内容不是并列关系,两者位置不能互换;若互换,基本意思发生改变,且在句中前面可以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如“当与秦相较”《六国论》中的“与”作介词。
(2)当“与”作连词时,前后内容为并列关系,两者能够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种成分,此时“与”前面不能加入状语成分,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与”作连词。
六、“与”字用法辨析
2.实词“与”和虚词“与”的区别
判断“与”是实词还是虚词,关键要看“与”的前后是构成完整语句,还是构成并列短语。例如: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这里的“与”和后面的“嬴”构成动宾短语,因此“与”是实词,译为“亲附、亲近”。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这里的“与”前后都是名词,因此“与”是连词,译为“和、同”。
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
A.连词  B.介词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
(2)竖子不足与谋 (  )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
A
B
B
“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仅词性就有多种说法。如何区别呢?
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请看下表:
七、“者”字用法辨析
用法 示例 说明
表指代 古之学者必有师 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语,“者”相当于“……的人”
表停顿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句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表倒装 客有吹洞箫者 跟在后置定语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用法 示例 说明
表数量 此三者,吾遗恨也 跟在数词后,功能类似于“个”
“样”,量词
表时间 昔者/今者/曩者/古者 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后,用法类似于音节助词“之”,不译
2.“者”的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来判断:能删去且意义不变的,则为“停顿者”;反之,则为“指代者”。
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
表指代,可译为“……的人”
表停顿,与“也”字构成判断
表时间,有补充音节作用,可不译
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