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6 文学类(散文) 劳动精神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6 文学类(散文) 劳动精神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4:19:03

文档简介

专题提升练6
1.A [B项,“不再睡眠不足”错误,由文中“夏天真的来了,毕竟已是七月……天气暖和就够幸福了,如果小牛五点钟就回来了则更幸福。早早挤完奶,就可以早早睡觉”可知,文中只是说如果挤奶早可以早睡觉,但并未提到“不再睡眠不足”。C项,“家里的事都听从她的指挥”错误,文中只是说做午饭时大家给她打下手,但家里的事并非都听从她的指挥。D项,“‘我’感到十分不公”错误,由文中“突然想起卡西昨天在此地说过的那些话,竟如同梦中的情景。自然的美景永远凌驾在人的情感之上吗?又好像不是的……”可知,“我”在思考自然与人情关系,表达了对人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并未提感到不公。]
2.C [“但作者却对此感到十分厌倦与疲惫”错误,由文中“这是多雨的六月,每天都会下几场雨……如此循环,没完没了,令人疲惫”可知,作者并未对牧场景色感到厌倦与疲惫,而是对雨季天气的循环感到疲惫;且从全文来看,作者对牧场的生活和景色,更多的是一种客观的呈现和热爱。]
3.①劳动内容丰富:包括挤奶、劈柴生火、赶羊赶牛、制作干酪素、擀毡、剪羊毛、弹羊毛、缝褥子、洗羊毛等多种劳动。②劳动时间长:从早上三点半开始,一直到上午十点过了休息一会儿,然后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在漫长白昼中铺展繁重劳动。③劳动分工协作:如制作午饭时卡西揉面,“我”下山挑水,妈妈背柴等,大家共同完成劳动任务。
4.①使叙事条理清晰: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了六月的多雨、七月的晴天等不同阶段的生活,让读者能清晰把握牧场生活的节奏。②展现生活变化:通过不同时间段的描述,展现了牧场生活从雨季到晴天,从繁忙到相对悠闲等生活状态的变化。③暗示生命节奏:时间的推进暗示了牧场生活的循环往复以及游牧民族顺应自然、随季节而劳作生活的生命节奏。
5.B [“说明她种菜的行为并不为城里的孩子所接受”错误,结合“但我并不嫌弃这些,相反,我会给她诸多赞美”可知,“我”对母亲种菜的行为是接受的。]
6.B [“比如细节描写、心理刻画”错误,文中没有对母亲的心理描写。]
7.①土地成就了年轻的母亲,使她赢得人生的价值感。②土地为母亲带来了收获的自豪感。③土地抚慰着生活在城市的母亲。
8.①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为儿女照看孩子这是真实的现实;②母亲对土地的爱是朴素的深情;③土地让母亲赢得了人生的价值、受到了心灵的抚慰,给母亲带来了收获的自豪与喜悦;而离开家乡的土地,母亲内心充满了割舍的哀伤。
1/2专题提升练6 文学类(散文) 劳动精神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新高考卷试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精心选择体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理念的素材,强调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引导考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真正懂得尊重普通劳动者。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真正的夏天
李 娟
在深山夏牧场,白昼越发漫长了,下午时光越发遥遥无边。我们裹着大衣,长久地午眠,总觉得已经睡过了三天三夜。醒来后,一个个懵然坐在花毡上,不知如何是好。
扎克拜妈妈便铺开餐布给我们布茶。盐溶化在茶中的动静遥远可辨,食物被咀嚼在嘴里的滋味深沉又踏实。
在吾塞,我们的驻地地势极高,已入云端。当那些云还在远处时,明亮得近乎清脆,似乎敲一敲就当当作响。可一旦游移到附近,立刻沸沸扬扬、黏黏糊糊的。
这是多雨的六月,每天都会下几场雨。哪怕只飘来一小朵云,轻轻薄薄的,可能也会下一阵雨。而且总是一大早就阴云密布,淅淅沥沥个没完。当满天阴云释放完力量后,天空立刻晴朗得像刚换了新电池似的,阳光立刻灿烂,气温立刻上升。于是湿漉漉的大地在阳光照耀下大量升腾着白茫茫的水汽。这些水汽聚集到天空,立刻又演变为储满雨水的阴云……如此循环,没完没了,令人疲惫。
雨水初停时,天空一角的云层裂开巨大的缝隙,阳光从那里投下巨大的光柱。光芒照耀之处水汽翻涌,热烈激动。而光柱之外没阳光的地方则沉郁、清晰又寒冷。
天气更加凉快,牧草也更加丰饶了。来到吾塞后,奶牛的产奶量明显超过了冬库尔。每天早上三点半,卡西和妈妈就得起床挤奶。我四点起来,劈柴生火烧开水,准备早茶。柴火总是太湿,炉子冰凉,每天早上的第一炉火总是半天也生不起来。斯马胡力则快五点了才舍得离开被窝。他一起来我就赶紧叠被子,收拾房间。刚把木床腾出地方,妈妈和卡西就拎着满满三桶牛奶回家了。我赶紧摆开桌子给大家沏热茶。茶毕,斯马胡力赶羊,卡西赶牛,我摇分离机,妈妈煮奶,并揉搓昨天压好的干酪素。等兄妹俩回家时,新的干酪素也沥出来了。那时往往已经上午十点过了,大家终于又坐到一起喝茶。然后……睡觉。到了那会儿每个人都那么疲惫。
早上三点一过天开始亮了,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天色还没黑透。繁重的劳动铺展进如此漫长的白昼之中,也就不是那么令人辛苦了。只是一个个统统睡眠不足。
可是每天午眠前,明明大家都已经很瞌睡了,一个个仍慢吞吞地喝茶。好像还在等待什么,又好像知道接下来会有长时间的休息,所以并不着急。
直到进入七月,直到有一天,三个孩子齐刷刷地变成了小光头,我才突然意识到好几天没下雨了!夏天真的来了,毕竟已是七月。
原先每天只在晚上吃一顿正餐,但如今白昼漫长又悠闲,偶尔到了中午就会有人嚷嚷着要吃抓饭或拌面。主意一定,大家一起动手。卡西立刻揉面,我下山挑水,妈妈出去背柴。我说:“柴还有呢!”妈妈叹气,说:“卡西嫌柴太大,非要小柴烧火。”没办法,我们一圈人全是给卡西打下手的。
天气暖和就够幸福了,如果小牛五点钟就回来了则更幸福。早早挤完奶,就可以早早睡觉。
雨季一过,很快就得往山下搬迁。然后开始擀毡。擀毡是一年中的大事。斯马胡力和海拉提两个也加紧剪羊毛的进程。又择定日子去耶克阿恰弹羊毛,为擀毡做准备。
妈妈计划再缝一床褥子。她在卖羊毛前挑出了五大块最匀净、最柔软的羊羔毛块,让卡西拿到沼泽边洗。这家伙扛着大锡锅和羊毛下山了,半天也不见回来。我去找她,看到她正躺在岸边休息,等着下一锅水烧热。还看到她的手都泡白了。
天气暖和,肚子饱饱,又睡够了觉,卡西心情非常愉快,和我说了很多。说阿娜尔罕去过乌鲁木齐呢,帮一家亲戚带小孩,带了两个月。她尝试着用汉语说这件事,原话大略如下:“阿娜尔罕的嘛,二月的嘛,乌鲁木齐的嘛,一个房子的有嘛,一个巴郎子(孩子)有嘛,我的亲戚嘛,拿一下嘛!”
她还说,小时候家里人口多,兄妹六个都生活在一起。那时这块驻地非常热闹。现在呢,只剩她和斯马胡力了。并再次提到阿娜尔罕在外面打工多么地辛苦,手都烂了,却只请到了三天假,去县城亲戚家休息。我感觉到她的心疼和无奈。
第二天,我散步时路过沼泽。沼泽里的植物大多生着针叶,偶有一片水滩里挤着大片大片的肥厚圆叶,很是富足的光景。看了一会儿,突然想起卡西昨天在此地说过的那些话,竟如同梦中的情景。自然的美景永远凌驾在人的情感之上吗?又好像不是的……
因湿羊毛太重了,卡西洗完后没法运回山顶,便晾在沼泽边的树林里。此时水分滴尽,已经半干。我便帮着抱回山上。真重啊!累得大喘气,回家后忍不住灌了一肚子凉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雨季时雨水充足,天气凉爽,牧草丰饶,“我们”住在地势极高的驻地上;雨季过后,便往山下搬迁,这体现了游牧民族无固定住所、逐草而居的生活特点。
B.进入七月后,深山夏牧场才不会再下雨,夏天才真正到来。天气也变得暖和,白昼漫长而悠闲,不再睡眠不足,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幸福愉快。
C.卡西是个非常能干的人,每天早上三点半,卡西就跟妈妈一起起床挤奶,做饭时她负责揉面,大家给她打下手,家里的事都听从她的指挥。
D.“我”看到沼泽里的植物生机勃勃的光景,回想起卡西所说的阿娜尔罕在外面打工的辛苦,大自然的富足与人的困境对比鲜明,“我”感到十分不公。
2.关于第三至五段对深山夏牧场天气变化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三段以“近乎清脆”“似乎敲一敲就当当作响”来描述远处明亮的云,将云写得真实可感,别出心裁。
B.第四段中多处运用叠词,如“轻轻薄薄”“淅淅沥沥”等,使描绘的景象更加形象,且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C.六月的深山夏牧场天气变化快,景色奇妙独特,但作者却对此感到十分厌倦与疲惫。
D.第五段展示了雨水初停时有阳光之处和没阳光之处的不同特点,热烈与沉郁形成鲜明对比。
3.劳动是李娟“牧场系列”表现的主题,请简要分析选文中所写劳动的特点。(4分)
                                    
                                    
                                    
                                    
                                    
                                    
                                    
4.文本中频频出现“白昼越发漫长了”“这是多雨的六月”“直到进入七月”“雨季一过”这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有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废墟上的菜地
晚 乌
①下班到家已过十二点。午饭和往常一样比较简单,喝一口豌豆蛋花汤,忍不住说“真好喝”。豌豆,是母亲自己种的。她从厨房里拿出一个小布袋,一边打开一边美滋滋地说,不太多,但很让人喜欢。我瞥过去,那里面装着的青绿豆荚,颗粒饱满。
②几年前,为了帮我照顾孩子,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这种迁移如同一把无形的刀,缓慢地切割着母亲。她不说什么,我也能在日常生活里发现蛛丝马迹。白天,她窝在家里,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将她束缚。有时她从卧室踱到客厅,又从客厅挪到阳台,像在寻找什么,默默地。她常看的电视节目是我们省台的玩水冲关,偶尔换到新闻频道,她总是对我说,电视里讲的,听不懂。她简洁的言辞后跟着长长的叹息。我给她买的智能手机,她不会使用,最后闲置在书架上。有时,她会打开门,随后又将其关闭。后来,孩子入了幼儿园,母亲多了闲暇,开始拓宽活动区域,去楼下不远处被拆的棚户区那片废墟上种菜。她从碎石渣里清理出厨房大的一块领地,现在便隔三岔五带回一小布袋青绿豆荚,或几棵根部冒着乳白汁液的生菜。
③围在废墟周围的栅栏被人抠裂,朝外翻卷的绿铁皮被风一吹就发出脆响。那里有一孔洞,是种菜人弯腰进出的门。一同出入的还有水壶、锄头、弯刀、铲子。这些和耕种有关的工具,被母亲隐藏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她把锄头横放在自己的折叠床下,铲子放在鞋架的底层,弯刀立在冰箱与墙之间的缝隙,水壶放在花架上。如果这些工具会表达情感,它们跟母亲一道出门时,一定会像孩子那样开心到尖叫。它们回归土地,不,并不是我在乡下看到的那些松软的黑土,具体点说,那是碎石、断砖及大块混凝土堆叠成的废墟,一把锄头在断壁残垣里爬行,母亲的脸上挂着汗滴。她浑身湿透,开门出现在客厅,好像刚刚经历过一场搏斗。随后,她迅速清理农具,把它们放回原处,再找来洁净衣服,沐浴。晚间我们回来时,似乎什么都未曾发生。
④母亲在城市生活中习得了绝佳的藏匿本领,这些背后,一同隐藏的还有她自己的心事。
⑤我曾去过母亲的菜地。母亲的小块石渣地卧在断墙之中,种着大蒜、豌豆、生菜,那些细弱的苗,像是一块土地微弱的呼吸。母亲第一次割生菜回来时曾说,买种子的本钱已经收回。我记得,她使用的是我们家一贯的低调不张扬的口气,平静中还带着终有回报的自豪。母亲的算计,听起来格外世俗。但我并不嫌弃这些,相反,我会给她诸多赞美。在乡下,母亲干农活粗放豪迈,她早出晚归,经常忘记时间,汗流浃背而又不知疲倦。在城里,母亲对这里的生活缺少掌控感,必须在日常事务中学会平衡,精准到每个时刻。因此,种地这样的事情,好像也变得精致起来:她把肥料装进塑料瓶,用废油桶装清水,用旧童车推着去给蔬菜施肥。垦荒的劳苦,随时被毁坏的可能性,她似乎都忽略不计,行动中有我行我素的坚决。我终于明白:在那小块地面前,她几近忘我,泥土,让她忘乎所以。
⑥母亲一生未进过学堂,我一直相信,如果有机会读书,她一定会有不同的人生。从前,母亲会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教育我们,后来又试图用那些故事教导我正在念高中的侄女。女孩缺乏耐心,三言两语便可让奶奶闭嘴不再说话。母亲故事的主题是:凡事都要做好,争取第一。然而,母亲的人生中鲜有机会展示自我。
⑦我不禁想起母亲人生中已过去半个世纪的那个故事。生产队里的男男女女在集体劳作间隙,组织了次插秧比赛,母亲上午赢得很轻松。有人不服气,坚持下午再比一次,结果还是母亲赢。她给我讲完这个故事后,低声又略带兴奋地说:“当年,我上午赢得轻松,基本没使劲。下午又要比,我稍微使出一点力气,还是我赢。”那一次,她赢得了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声名大噪。
⑧是土地,是劳动,成就了她。
⑨现在,和母亲一起种菜的有不少人,元元的奶奶,胡小功的奶奶,丁家枫的外公,他们像蜗居在春日荨麻叶片下的虫子,在蒿草丛生的废墟上自得其乐。他们是废墟上的首批种地人,都来自外地,住在这整体功能颇为完善的小区里,帮着带孙辈。他们此生也许未曾想到自己会住在洁净明亮的高楼里,把心神分给不同的地方,一面记挂着老家的房子、院落、老伴甚至一条狗,一面在城里过着逼仄但又无法摆脱的生活。
⑩夜幕降临时,他们常聚集在楼下说话。或站或坐,说话。有时,她们还会把自己种的菜拿来跟大家分享,一把豌豆、两棵生菜或几根蒜,这或许能让彼此产生回到乡下的短暂错觉。谈起种地经验,他们有抑制不住的热情,聊着聊着,时间就过去了。黑夜漫长,来自菜地的那点荣光,好像可以帮她们驱散寂寥与不安。偶尔,附近传来挖掘机的轰鸣,她们还会仔细甄别,听那声响是否来自废墟……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生活,感到寂寥与不安,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离开了自己的土地,让母亲极不适应。
B.母亲习得了藏匿的本领,藏起工具,清理好劳动的痕迹,说明她种菜的行为并不为城里的孩子所接受。
C.全文围绕着菜地来写,不仅写了母亲来到城里后与土地的“交道”,也写了年轻时母亲与土地的故事。
D.母亲在废墟上种菜,因为有菜就有土,有土就有了根。这一社会现象,揭示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迁移如同一把无形的刀”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长时间不适应城里生活的钝痛感。
B.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被作者借用来塑造母亲形象,比如细节描写、心理刻画,丰富了散文的表现力。
C.文中回忆了母亲在生产队里参加插秧比赛的故事,拓展内容空间的同时,也让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
D.作者善于撷取日常的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发情感。这种写法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极为相似。
7.“土地”作为贯穿文章始终的抒情意象,不仅是物质源泉,更是精神家园。请结合全文分析“土地”之于母亲的意义。(4分)
                                    
                                    
                                    
                                    
                                    
                                    
8.作者晚乌在谈及创作时曾说:“散文,就是说话,要真实朴素,道出心中的欢喜与哀伤。”请结合本文谈谈作者是如何践行这一创作理念的。(6分)
                                    
                                    
                                    
                                    
                                    
                                    
7/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