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提升练8 文言文阅读 创新命题思路,打破思维定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材料一:
庄宗之嗣位也,志在渡河,但恨河东地狭兵少,思欲百练其众,以取必胜于天下,乃下令曰:“凡出师骑军不见贼不许骑马或步骑前后已定不得越军分以避险恶。其分路并进,期会有处,不得违晷刻。并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故三军惧法而戮力,皆一以当百。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初,庄宗为公子时,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子词。其后凡用军,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
(节选自陶岳《五代史补·卷二》)
材料二:
李存勖不可以为天子,然固将帅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得英主而御之,与韩信齿。奚以明其然邪?自克用以来,太原其根本也,则泽、潞其喉吭也;太行之险一失,则井陉之道且危。存勖殚全力以图东方,澶、郓悬隔千里之外,间以赵、魏,潞州叛,泽州陷,太原内蹙,而东出之师,若脊断而不能举。于斯时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师而西顾,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王彦章①之流,蹑其迹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而存勖之计此决矣,李继韬②之内叛,视若疥癣;泽州之失,弃若赘疣;急攻杨刘③,疾趋汴、洛,一战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太原自克用修缮城隍以来,非旦夕可拔者,大兵集于东方,继韬虽狡,梁人虽鸷,必不敢遽尔合围,不忧归师之夹逼。敌见吾视泽、潞之乱若罔闻,则益不测吾之所为,胆先自破,沮其乘虚之计,而河上之师④终恃此以为挠我之令图,则虑我之情缓,而相防之计疏。此一举而袭梁都、夷友贞⑤、平河南,规恢之大略也。微韩信,孰足以及此?谓存勖为将帅之才,非虚加之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八》)
【注】 ①王彦章:后梁将领。②李继韬:后唐将领,此时驻守潞州。③杨刘:地名,黄河上的一个渡口。④河上之师:指后梁将领段凝统率的军队,驻防黄河渡口。⑤友贞:即朱友贞,后梁末代君主。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凡出分以避险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以取必胜于天下”与《过秦论》“以弱天下之民”的“以”用法相同。
B.期,约定,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的“期”意思不同。
C.一,完全,与《屈原列传》“冀幸君之一悟”的“一”意思不同。
D.视,看待、对待,与《兰亭集序》“后之视今”的“视”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存勖即位以后为解决兵力太少的问题,颁布严苛的军令,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作战时都能以一当百。
B.李存勖喜欢音律又能撰写曲子词,出兵打仗时把撰写的曲子词教给士兵,让士兵高声歌唱,士兵在冲锋陷阵时都能够忘死而战。
C.王夫之认为泽州、潞州及太原等地的严峻形势会导致后唐东出的军队难以行动,王彦章随后的追击让李存勖差点在太原丢命。
D.后梁驻防黄河渡口的军队认为后唐会受到泽州、潞州变乱的影响而放缓东进作战的行动,因而防范后唐的计策也就粗疏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
译文:
(2)微韩信,孰足以及此?谓存勖为将帅之才,非虚加之矣。
译文:
★5.王夫之强调李存勖“固将帅之才也”,材料中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二、(2024·东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材料一:
西洞庭多古寺。余次序游之。十七日从包山至罗汉坞。是日登缥缈,循山后坡陀而下,问西湖寺,宿焉。坐稍定,有声渹然鸣,以寺逼西太湖,奔涛震响,霜月之下,倍觉凄清。夜半梦醒,巨声轰磕,使我神骨俱栗。诘旦,缘湖入村坞。将抵水月寺,长松夹道。寺前银杏数本,大可合围,霜叶凌舞,令人须眉古淡。渡岭,得华山寺。寺在山之阴,山高月出岭背比树头发白夜阑矣。又次日,离华山,渡一小岭,橙橘愈繁,篱落间不胜绝冶,乃其风格严直。行行入长寿寺。去寺半里,得松台、磐石。前对霜橘百株,又为青林点绛。因游甪庵,道柯家岭。岭襟带西湖。是日风暄气柔,群峰可数,晴湖如镜,不风而涛砰砰,犹隔宵枕上。至甪庵,阑入果园。有短墙插湖中,凭墙西瞩。颓阳忽忽将堕,蒸霞飙发,目留而饯之。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既灭既没,湖水倒映,忽如长虹,而四山冥合矣。廿三日复从包山至天王寺。松林无际,横被数亩,其大小类水月。同日,游资庆,睹黄叶纷飞,又疑水月银杏。然斜阳映其上,如苍髯老翁,脸昙微酣,不独棱棱霜气。此包山、华山之所以为妙也。
(节选自[明]姚希孟《游洞庭诸刹记》)
材料二: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节选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山高阑矣。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此”,与《劝学》“风雨兴焉”中的“焉”用法相同。
B.道,指取道、途经,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道”词义、用法不同。
C.被,指覆盖、遮盖,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同。
D.夺,指使之改变,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的“夺”词义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勰认为四时景象纷繁又各具特色,姚希孟也围绕长松、银杏等洞庭典型秋景行文,借助移步换形之法,描绘出长松苍郁与银杏凌寒的特征。
B.刘勰认为写作构思应当通连视听驰骋想象,姚希孟调动视觉与听觉,既观晴湖无风似镜,又听涛声砰砰作响,并且把山水相连想象为襟带环绕。
C.姚希孟以“忽忽”状写落日迷蒙之色,以“棱棱”描写寒霜刺骨之气,与刘勰所列举的“灼灼”“喓喓”都运用叠词来突显景物的主要特征。
D.姚希孟精于炼字,一个“点”字既写出秋橘远观的渺小,又突出林海范围的广大,达到了刘勰所提倡的“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坐稍定,有声渹然鸣,以寺逼西太湖,奔涛震响。
译文:
(2)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译文:
★10.姚希孟描写日落“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与姚鼐描写日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登泰山记》)的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说明。(3分)
4/4专题提升练8
1.解析:句意:凡是出兵,骑兵没有遇到敌人不允许骑马,或是步兵、骑兵前后阵形已确定,不能逾越军人职分来躲避危险。“师”作“出”的宾语,B处断开;“不见贼”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它作“不许骑马”的条件,宾语“骑马”后D处断开;选择关系的连词“或”引出下一句,“步骑前后已定”是主谓结构,中间不断开,F处断开;“得”是能愿动词,其后必然紧接动词“越”,“军”作“分”的定语,之间不断开,“不得越军分以避险恶”独立成句。故需断句的三处为BDF 。
答案:BDF
2.C [A项,正确。都是目的连词,来。句意:来得到一定超过天下其他国家的结果。/来削弱天下的老百姓。B项,正确。约定。/期求。句意:约定在某个地方会合。/仙境不可期求。C项,错误。二者意思相同,都是“完全”的意思。句意:这就完全受到了敌人的掣肘。/希望君王彻底(完全)能醒悟。D项,正确。都是“看待、对待”的意思。句意:敌军见我对待泽州、潞州的叛乱好像没有看到一样。/后人看待今人。故选C。]
3.C [C项,“王彦章随后的追击让李存勖差点在太原丢命”错。从原文“于斯时也,不知兵者……太原其委命之墟矣”看,这只是推断性的说法,而并非事实。]
4.(1)因此后梁虽然调集全国的军队却不能抵挡他,最终被他消灭了,这的确是有原因的。
(2)如果不是韩信,谁能达到这种程度呢?说李存勖有将帅之才,不是凭空加给他的啊。
5.①以严法练兵;②让士兵高唱曲子词激励士气;③面对内乱仍然决计东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庄宗即位之后,志在渡过黄河,只是遗憾黄河以东地势狭长兵力不足,想要多锻炼他的部队,来得到一定超过天下其他国家的结果,于是下令道:“凡是出兵,骑兵没有遇到敌人不允许骑马,或是步兵、骑兵的前后阵形已确定,不能逾越军人职分来躲避危险。如果分兵一起行进,约定在某个地方会合,不可以贻误片刻的时间。并且如果在行军途中敢说困苦的,一律斩首。”所以三军害怕律法而齐心协力,都能以一当百。因此后梁虽然调集全国的军队却不能抵挡他,最终被他消灭了,这的确是有原因的。当初,庄宗是公子时,一向很喜欢音律,又能自己撰写曲子词。其后凡是出兵打仗,都把他所撰写的词教授给士兵,让士兵放开声音歌唱,这就是所谓的“御制”。到了进入阵地,不论胜负,马头才转过来,众人就一起唱起歌。所以凡是作战,士兵们都忘了死亡,这也是庄宗用兵的一大奇事。
材料二:
李存勖不能当一个好天子,然而他确实是一个好的将帅,懂得用兵的谋略,假如能得到一个英明的君主使用他,是能够与韩信并驾齐驱的。凭什么明白这一点呢?从李克用掌权以来,太原是他们的根基,而泽州、潞州是他们的咽喉;太行的天险一旦失去,那么井陉的道路就将要危险了。李存勖竭尽全力来谋图东方,澶州、郓州远隔千里之外,再加上赵、魏的窥伺,潞州反叛,泽州失陷,太原城内形势紧迫,而东出的军队,就像人断了脊骨一样不能再有举动。到这时候,不懂行军打仗的人,一定会暂且舍弃澶州、郓州来掉转军队返回西方,这就完全受到了敌人的掣肘,并且匆忙返回,王彦章这些人,就会紧随其后追袭,太原恐怕就是葬身之地了。而李存勖的计策是如此有决断,李继韬在内叛乱,就像长了疥癣;失去泽州,像放弃一个赘疣;迅疾攻打杨刘,迅速向汴、洛进军,打了一仗后梁朱氏就被灭亡,真是神人啊!太原从李克用修缮城墙和护城河以来(就非常坚固),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攻下的,大兵集结在东方,李继韬虽狡猾,梁人虽然凶猛,但一定不敢突然合围太原,不用担心回军时受到两面夹击。敌军见我对待泽州、潞州的叛乱好像没有看到一样,于是更猜不透我们的举动,胆气先自破了,就破坏了他们乘虚而入的计划,而黄河上的军队始终依仗这一点,认为会阻挠我们进攻的远大谋略,就推想我们进攻的情势会缓和,从而防范我们的计策也就粗疏了。这样一次行动就攻破梁都、消灭友贞、平定了黄河以南,真是图谋宏大的大谋略啊。如果不是韩信,谁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呢?说李存勖有将帅之才,不是凭空加给他的啊。
6.解析:句意:山势高峻,月亮从山岭的背面升起,等到树梢挂满月光,夜将尽了。“山高”为主谓结构,其后A处断开;“月出岭背”是“月出(于)岭背”的省略,为状语后置句,其后C处断开;“夜阑矣”是主谓句,其前E处断开。
答案:ACE
7.B [A项,正确。句意:并在寺中住宿。/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B项,错误。两处“道”的词义、用法相同,都用作动词,指取道、途经。句意:取道柯家岭。/取道芷阳秘密地走。C项,正确。覆盖、遮盖;披散、散开。句意:横向披覆有数亩地之广。/披散着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D项,正确。句意:又有谁能用什么字将它们更改替换呢?/我长到四岁时,舅舅强迫我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心愿。故选B。]
8.C [C项,“姚希孟以‘忽忽’状写落日迷蒙之色”与原文不符。“忽忽”一词写的是落日将坠时倏忽而逝之态,用以形容时间变化之快,以表现作者见落日将逝,心中虽留恋不舍,也只能目送夕阳西去。]
9.(1)稍稍坐定,便听到隆隆的声响,那是由于寺院靠近太湖,奔涌的波涛震响着。
(2)因此,诗人被景物感召和触动时,就会产生无限的联想和类比。
10.①都运用贴切的比喻; ②都从视觉角度写日的颜色。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西洞庭山上古寺很多。我依次一一游览。十七日从包山到达罗汉坞。这天登临了缥缈峰,沿着山后的坡路下来,询访西湖寺,并在寺中住宿。稍稍坐定,便听到隆隆的声响,那是由于寺院靠近太湖,奔涌的波涛震响着,在霜天的月色之下,听了这波涛声让人感到分外凄凉清冷。半夜里从梦中醒来,听到巨大的水声轰鸣撞击,使我的身心都感到不寒而栗。第二天早晨,沿着湖边进入村庄水坞。将要抵达水月寺,一长溜的松树在两旁夹着道路。寺前有几棵银杏树,都有一人合抱那么粗,霜天的树叶凌空飞舞,看了令堂堂男子汉的心胸变得古朴而淡雅。越过山岭,觅得华山寺。寺在山的北面,山势高峻,月亮从山岭的背面升起,等到树梢挂满月光,夜将尽了。第三天,离开华山寺,越过一小座山岭,橙子、橘子花更为繁茂,篱笆内外村落之间显得十分艳丽妖冶,但橙与橘的风格是严肃端直的。走走就到了长寿寺。离寺院半里路,见到松树环绕的高台、巨大的石块。面对着百棵霜橘,又为青青的树林点缀了一株绛色。为游览甪庵,取道柯家岭。这里的山岭如同衣襟衣带萦回着西太湖。这天风和日丽,群峰历历可数,晴天的湖面如同明镜,但是无风而涛声砰砰作响,依然在夜间声声敲击于枕边。到了甪庵,信步擅入果园。有道短墙插入湖中,靠墙西望。残阳快要西下,云蒸霞蔚瞬息生发,目光驻留送别夕阳。夕阳由一块通红的圆盘变为半块玉玦,直至成为一道深红的线。夕阳已浸在山下,湖光倒映着晚霞,忽然如同长虹,但四面的山峦也是暮色合拢了。二十三日又从包山到天王寺。松林无边无际,横向披覆有数亩地之广,松树的大小类似水月寺的。同一天,游资庆寺,看到黄叶纷飞,疑为置身水月寺的银杏树下。但是此刻斜阳映在树上,如同发白胡须老翁,脸上为云彩所布呈现出微醉的红晕,不光是棱棱的傲霜之气。这就是包山、华山景色之所以美妙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一年四季各有其不同的自然景物,而各种景物又呈现不同的容貌;感情随着自然景物的不同而变化,文辞又是由于情感的激动而生变。因此,诗人被景物感召和触动时,就会产生无限的联想和类比;在景象万千的大自然中流连欣赏,在看到和听到的范围内低声吟咏。描写、图摩景物的气势、状貌,既能随着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委婉尽致;联属、比附景物的色彩、声音,也能应合内心的感触而反复斟酌。所以,《诗经》中用“灼灼”来形容桃花色彩的鲜艳,用“喓喓”来模仿草虫吟唱的声韵。用“皎”字来形容太阳的洁白明亮,用“嘒”字表现星星的微笑,只用一个字就曲尽了事物的特性:这都是以最少的文字来概括丰富的内容,把景物的形貌神情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了。即使此后经过文学家千百年来的反复思索,又有谁能用什么字将它们更改替换呢?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