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7 文言文阅读 多元组材,增加考查厚度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7 文言文阅读 多元组材,增加考查厚度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4:19:03

文档简介

专题提升练7
1.解析:句意:从前的那些名人高士,他们的学问常常在高山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学得,是因为他们拥有清静安定的心灵。“其学多得之长山大谷之中人迹之所不至”中“其学”为主语,“多得之长山大谷之中人迹之所不至”为“多得之(于)长山大谷之中人迹之所不至”的省略,故为状语后置句,B、F处断开;“(于)长山大谷之中人迹之所不至”中“长山大谷之中”“人迹之所不至”是两个并列的宾语,中间E处断开。
答案:BEF
2.C [A项,正确。“驼业种树”的“业”也是意动用法,以……为业。句意:又对东墙下非常暗感到苦恼。/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B项,正确。助词,主谓之间,无义;动词,求得。句意:立即就忘却了天之高。/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C项,错误。古代的长度单位;不久。句意:搬到远一点的地方。/不久县令因事派遣县丞请示太守回来。D项,正确。都是“空闲时间”的意思。句意:没空跟他们说话。/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来多用来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故选C。]
3.D [D项,“旨在……贬斥……”错误,作者认为管宁和华歆的区别在于如何对待功名富贵,在于是否有超然物外的修养,而不在于是否认真读书。]
4.(1)书斋前靠大街,街上的行人也大多以生意人居多。读书人住在这里的,大概是从我开始的。
(2)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门外有坐车的高官经过,华歆靠近观看,管宁不因此而回头。
5.①材料一强调坚持清廉自守,以求心境开阔。②材料二强调静心读书,不被俗世所扰,潜心求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河东人薛德温做了御史官近五年的时候,才在京城买了两间小屋。这两间小屋,狭小得只能放下桌椅和床,又对东墙下非常暗感到苦恼,这时候想要做一个窗子也没有财力了。儿子薛淳找来一辆废弃的旧车,拆掉两旁的长木,以中间的方形框作为窗棂,在东墙挖了个洞,把这个“窗户”装了上去。
我(薛德温)从外面回来,就感叹:“凭着御史的显贵,竟装不起像样的窗户,以至于要拿这东西代替,假如富人们看见了,一定会偷笑并且捂住嘴巴跑开。御史在生活方面太笨拙,到了这种地步!”
接下来坐在窗下读古书,阳光射进来,凉风吹进来,心神通融,四体超爽,立即就忘却了天之高、地之广和屋之小了。于是又自我解嘲说:“我的屋如此,可以说很简陋了,但是我很安心住着,就忘了它的简陋,这就是居室虽小而心胸广大啊。那些贪婪的人和奢侈的官吏们,房屋高大,门户绮丽,可以说是高大而且华丽了。但是他们却心胸狭小,狗苟蝇营,却好像住不安稳,日日夜夜劳神费力,谋划着要再扩大一下。这就是居所虽大,而心胸狭小啊。小和大的辩证关系,君子一定能分辨清楚的。”于是写了这篇《车窗记》。
材料二:
我的书斋原来是集市中的店铺,长久以来都是市场上的生意人居住。左右邻居也都是生意人。书斋前靠大街,街上的行人也大多以生意人居多。读书人住在这里的,大概是从我开始的。不久,志同道合的读书人也渐渐来此,和我一起居住。书斋没有庭院,就把街道当作庭院。后来又加装了篱笆,正中央又安装了门,用来阻隔来往的人影,但耳边的声音依然喧闹无比。每到深夜,打过更鼓,坐于书斋便想睡去,但往来行人络绎不绝。眼睛可享受宁静,但耳朵却做不到。
我说:“我曾听说朱熹想在罗浮山静坐十年。从前的那些名人高士,他们的学问常常在高山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学得,是因为他们拥有清静安定的心灵。那些空旷无极的地方,有小小山坡、拳大之石、几株古树,花瓣飘落,静水深流,令人心神舒畅。更何况是那些安静深远、阻隔难至、神奇深幽的地方呢?那安静的环境不可以说是不起到促进作用的。然而,吴县一带的名山,东面有绵延的东海,西面有林屋山、洞庭山,幽美得仿佛不是人间之地,都是距离不远的。如今对它们已经遥望了好几年,却还不能去一次。即使现在想要稍稍远离集市,搬到远一点的地方,也不能满足心愿。君子读书求学,恐怕不能对失去安静过于介意的。”
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门外有坐车的高官经过,华歆靠近观看,管宁不因此而回头。狄仁杰面对俗吏,专心读书,没空跟他们说话。这三个人大概就像现在我的处境吧。而管宁和华歆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超然物外的修养,而不在于他是否认真读书。我说:“书斋可以是集市的店铺,店铺也可以是书斋。”
6.解析:句意:司马穰苴突然从普通百姓中提拔起来统帅齐国军队,一旦当他借斩杀庄贾而申明军令,三军将士无不奋勇争先为他作战,于是一举打败燕、晋军队。“司马穰苴”,人名,在句子开头作主语,“卒然擢于闾伍之间”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卒然于闾伍之间擢”,“卒然”后不能停顿,A处不能断开。“将齐军”是动宾关系,B处不能断开,“而”,连词,连接“卒然擢于闾伍之间”司马穰苴的这一行为和“将齐军”这一结果,C处应断开。“一”,一旦,表假设关系的连词,“申令于庄贾”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庄贾申令”,与后面的“而”呼应,“而”前应停顿,D处不能断开,E处应断开。“三军之士”,名词词组,“莫不奋争为之赴战”是其动作行为,前后结合结构完整,F处不能断开,G处应断开。“遂一举而摧燕晋之师”,承接上文,可独立成句,H处不能断开。
答案:CEG
7.A [A项,错误。动词,遭受。/介词,被。句意:又认为遭受祸害。/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诚的却被奸臣诽谤。B项,正确。居于人后。/后代的人。句意:我不居于人后。/如果后代的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C项,正确。终于、竟。/如愿。句意:凭借李广的才能竟落了个这样的结局。/(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逐渐虐待我了。D项,正确。疏浅、荒谬。/与“密”相对,疏松。句意:也未免太疏浅了吧!/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故选A。]
8.A [A项,“屡建战功”错误。由原文李广问王朔的话可知,李广是认为自己不居于人后,但是最终没有得到一点儿功劳,来取得封地,有些困惑,他并没有说自己“屡建战功”。选项无中生有。]
9.(1)纪律并不是士兵心中乐于执行的事,但是我一定要督促他们使他们遵守,是用它来严整三军。
(2)士卒虽然安逸,乐意为他拼死作战,但是如果敌人突然袭击他们,就没有用来约束他们的办法。
10.材料一借之批判王朔的因果宿命论,材料二借之强调治军应严肃纪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世人认为受上天赐福保佑,是做好事招致的;又认为遭受祸害,是做坏事得来的。汉将李广与望气的术士王朔私下闲谈说:“从汉朝打击匈奴以来,我没有不参加的,而各校尉以下,才能达不到一般人的水平,但是因为与匈奴打仗有功得以封侯的有几十人。我不居于人后,但是最终没有得到一点儿功劳,来取得封地,为什么呢?难道是我的骨相不应该被封侯呢?还是本来命中注定的呢?”王朔问道:“将军您自己想想,可曾有悔恨的事呢?”李广说:“我担任陇西太守时,羌人曾经反叛,我引诱投降的八百多人,他们都被我用欺诈的方法在同一天杀死了。直到现在还为之悔恨的事,只有这一件!”王朔说:“灾祸没有比杀害已经投降的士兵更大的,这就是将军你不能封侯的原因。”李广认为正确,听的人也相信是这样。没有被封侯如同没有被封王。没有被封侯有什么悔恨的事,没有被封王又有什么亏心事呢?孔子没有被封王,议论的人并不认为他有亏心事;李广没有被封侯,王朔却认为他有悔恨的事。既然这样,那么王朔的话,违背了事理的逻辑。
材料二:
治理国家如果法制松弛国家就会灭亡,治理军队如果纪律废弛打仗就会失败。法制并不是人们心中安于遵守的事,但是我一定驱使百姓遵守,是用它来使百姓整齐划一;纪律并不是士兵心中乐于执行的事,但是我一定要督促他们使他们遵守,是用它来严整三军。
过去,李广率领军队屯兵边境四十余年,凭借将军的身份远出边塞作战一年接着一年,经历的大小战斗有七十多次。当时汉武帝对于立功者的赏赐十分丰厚,打败敌人立功而被封侯的有数十、上百人,李广手下的将士被封侯的也有很多人。而李广总是由于打败仗被处罚,没有建立一点儿功劳来取得封侯的爵赏,最终因违犯军令自杀来抵挡幕府小吏的责难。当时、后世的士人,没有不惋惜他的才能,而深深地悲叹他多舛的命运。我曾私下探究过这件事,凭借李广的才能竟落了个这样的结局,是因为他统率军队纪律不严明,这就是他功勋、爵赏都不能得到,而又最终陷于死地的原因。
士兵有的为了报答将领的恩德拼命作战而死,有的为遵守将领的命令拼命作战而死。士兵只知道为了报答将领的恩德拼死作战却不知道遵守将领的命令拼死战斗,常常会发展为骄横;士卒只知道遵守将领的命令拼死作战却不知道为了报答将领的恩德去拼死战斗,常常会产生怨恨。善于统率士兵的将领,既能使士兵为了报答自己的恩德而拼死作战,又能使士兵为了执行军令而拼死作战,这样的将帅就可以百战百胜。现在李广治理军队,只是想使士卒人人都能安乐而舒适。至于部队的编制、屯住、戒严、管理,一切废弛简略,以便使士卒的个人私愿得到满足,而擅自对士兵施加恩惠。所说的军队纪律,是从来没有用过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对士兵宽容和缓不苛求,士兵都喜欢爱戴他。程不识却说:“士卒虽然安逸,乐意为他拼死作战,但是如果敌人突然袭击他们,就没有用来约束他们的办法。”这就是他恩德没有加上军令,而功劳必定难以建立的原因。
从前,司马穰苴突然从普通百姓中提拔起来统帅齐国军队,一旦当他借斩杀庄贾而申明军令,三军将士无不奋勇争先为他作战,于是一举打败燕、晋军队。这是因为他使用严明的纪律治理军队,能使全军上下为遵守军纪而死的原因。李广不从这方面寻求自己难以封侯的原因,竟然听从狂妄无知之人的胡说,而深深自责悔恨曾经杀死已投降的士卒,认为灾祸大概没有比这更大的,也未免太疏浅了吧!
1/5专题提升练7 文言文阅读 多元组材,增加考查厚度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材料一:
河东薛德温官御史近五年,始买小屋两间于京师。仅容几榻床席,又苦其东壁暗甚,力不能办一窗。小子淳乃取废鹿车①上辕,卸去两旁长木,以中方为棂,类若窗者,穴壁而安置之。
余归自外来,因叹曰:“以御史之显,曾不能办一窗,致以此物为之,使富者见焉,必睨目而哂,掩口而走矣。御史之拙于生事乃至乎此!”
既而取古书读其下,则旭日漏彩,清风度凉,心神通融,四体超爽,忽不知天之迥、地之广而屋之陋也。复从而自解曰:“吾之屋如是,可谓陋矣。然安之而忘其陋,是居虽小而心则大也。彼贪民侈士,巍堂绮户,可谓广且丽矣。彼方褊躁,汲汲若不足以自容,日夜劳神惫精,思益以扩大之。是其居虽大而心则小也。小大之说,君子必能辨之。”于是作《车窗记》。
(节选自薛瑄《车窗记》)
【注】 ①鹿车:小车,因窄小仅容一鹿而名。
材料二:
斋,故市廛①也,恒市人居之。邻左右,亦惟市人也。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挟策而居者,自项脊生始。无何,同志者亦稍稍来集,与项脊生俱。无中庭,以衢为庭。已乃为藩篱,衷以修扉,用息人影。然耳边声哄然。每至深夜,鼓冬冬,坐者欲睡,行者不止。宁静之趣,得之目而又失之耳也。
项脊生曰:“余闻朱文公②欲于罗浮山静坐十年。盖昔之名人高士其学多得之长山大谷之中人迹之所不至以其气清神凝而不乱也。夫莽苍之际,小丘卷石,古树数株,花落水流,令人神思爽然。况天闼地藏、神区鬼奥邪?其亦不可谓无助也已。然吴中名山,东亘巨海,西浸林屋、洞庭,类非人世,皆可宿舂游者。今遥望者几年矣,尚不得一至。即今欲稍离市廛,去之寻丈,不可得也。盖君子之学,有不能屑屑于是者矣。”
管宁与华歆读书,户外有乘轩者,歆就视之,宁弗为顾。狄梁公③对俗吏,不暇与偶语。此三人者,其亦若今之居也。而宁与歆之辨,又在此而不在彼也。项脊生曰:“书斋可以市廛,市廛亦书斋也。”
(节选自归有光《书斋铭》,有删改)
【注】  ①市廛:集市中的店铺。②朱文公:即朱熹,卒谥文,故又称朱文公。③狄梁公:即狄仁杰。《新唐书》本传:“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盖昔之名人而不乱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苦,对……感到苦恼,意动用法,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驼业种树”的“业”用法相同。
B.“忽不知天之迥”与《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的“之”用法不相同。
C.寻,寻找,与《孔雀东南飞》中“寻遣丞请还”的“寻”意思不相同。
D.“不暇与偶语”中的“暇”与成语“应接不暇”的“暇”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车窗记》以屋舍“小”及“暗甚”起笔,突出居室的简陋,与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项脊轩最初的特点相似。
B.薛瑄的屋内经儿子置窗改造后变得明亮;归有光的读书环境临近集市,很嘈杂,字里行间似可感知到作者的烦躁情绪。
C.归有光以自身遥望幽美环境不得至,欲“稍离市廛”不可得的实际,引发思考:君子读书求学,不能对失去安静过于介意。
D.归有光用管宁与华歆读书的事例,旨在通过两人对外物的不同表现,贬斥华歆读书三心二意,赞扬管宁读书专心致志。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挟策而居者,自项脊生始。
译文:                                    
                                    
(2)管宁与华歆读书,户外有乘轩者,歆就视之,宁弗为顾。
译文:                                    
                                    
5.两则材料都借简陋的居室来自警,但侧重点不同,请加以分析。(3分)
                                    
                                    
                                    
二、 (2024·潍坊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材料一:
世谓受福佑者,既以为行善所致;又谓被祸害者,为恶所得。汉将李广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常不在其中,而诸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然以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终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常有恨者乎?”广曰:“吾为陇西太守,羌常反,吾诱而降之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恨之,独此矣!”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广然之,闻者信之。夫不侯犹不王者也。不侯何恨,不王何负乎?孔子不王,论者不谓之有负;李广不侯,王朔谓之有恨。然则王朔之言,失论之实矣。
(节选自《论衡·卷六·祸虚篇》)
材料二:
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法制非人情之所安,然吾必驱之使就者,所以齐万民也;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
昔者,李广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衄①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
夫士有死将之恩,有死将之令。知死恩而不知死令,常至于骄;知死令而不知死恩,常至于怨。善于将者,使有以死吾之恩,又有以死吾之令,可百战而百胜也。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而程不识乃谓:“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此其恩不加令,而功之难必也。
昔者,司马穰苴卒然擢于闾伍之间而将齐军一申令于庄贾②而三军之士莫不奋争为之赴战遂一举而摧燕晋之师。以其得治军之纪律,能使夫三军之士必死于令故也。广不求诸此,乃从妄人之谈,而深自罪悔于杀已降,以为祸盖莫大于此者,亦已疏矣。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李广论》)
【注】 ①败衄:挫败损伤,多指战事失败。②庄贾:春秋时齐人。司马穰苴与庄贾约日中会于军门,庄贾日夕方至军中,司马穰苴以按时不至,违犯军令,依律斩首。
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司马穰苴卒然而摧燕晋之师。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被,表被动,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被”用法相同。
B.后人,指居于人后,与《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后人”意思不同。
C.遂,指终于、竟,与《氓》“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中“遂”的意思不相同。
D.疏,指疏浅、荒谬,与《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中的“疏”意思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广向王朔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认为自己一直参与汉朝打击匈奴的战事,屡建战功却未能封侯。
B.材料一认为,孔子未被封王不是因为做了亏心事,李广未被封侯也不是因为做了有所悔恨的事。
C.为了使国家整齐划一,一定要强制人们遵守不愿接受的法制,因为法制松弛会导致国家灭亡。
D.将帅统领军队有的凭借恩德,也有的依仗军纪,两者各有利弊,优秀的将领应该做到兼而有之。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
译文:                                    
                                    
(2)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
译文:                                    
                                    
10.两则材料都引述了李广未能封侯一事,但具体目的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3分)
                                    
                                    
                                    
5/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