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4 语言文字运用(二)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4 语言文字运用(二)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4:19:03

文档简介

专题提升练14
1.C [C项词语含有夸张关系。A、B、D三项和文中加点词语含有比喻关系。]
2.解析:仔细阅读第二段文字,逐字排查。“皮肤干躁”中“躁”应为“燥”。“燥”部首是“火”,本义是缺少水分,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相关的词语大多使用其本义,如干燥、燥热、枯燥等。“躁”部首是“足”,本义是动作迅速,引申为冲动、性急。如急躁、躁动、浮躁、烦躁等。“慢性湿袗”中“袗”应为“疹”。“疹”指病人皮肤上起的很多的小疙瘩,通常是红色的,小的像针尖,大的像豆粒,如丘疹、疱疹等。“袗”指单衣。
答案:①“躁”改为“燥”;②“袗”改为“疹”。
3.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补写语句,需要结合句子语境、位置,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甲处,根据下文患者病情“发展”、治疗和长期管理“困难”,可推知此处应是说造成这些后果的前提条件;结合上文“忍一忍”“挠一挠”等不当的处置方式可知,此处可填“如果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等语句。乙处,上下文有“秋季气候干燥,空气湿度下降”,很多人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的情况,据此可知,此处应是有关“皮肤缺水”的内容,所以可填“皮肤中的水分蒸发加快”等语句。
答案:甲:如果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乙:皮肤中的水分蒸发加快(每处2分)
4.解析:比较类的表达效果题,可以从改写前后的区别入手,分析两个句子用词、句式、手法、语体色彩、语序、标点等方面的异同,然后针对不同,分析表达效果。本题比较点明显,就是用词方面不同,故指出“多事之秋”“秋天”这两个词语各自的表达效果即可。本文是科普文,用语在准确性、科学性的基础上,兼具文学性。原句中,使用“多事之秋”,活用成语,既说明秋天是特应性皮炎的高发期,人们深受其困扰的现状,又有古语的庄重典雅。“秋”既可指政局,又可指秋天,具有多义性。在此处用原指政局动荡不安的词语来强调病症的严重程度,大词小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改句中,使用“秋天”只点明季节,合乎科普文语言平实、准确的特征。
答案:①原文“多事之秋”,使用成语,语意庄重而典雅,指出秋天是特应性皮炎的高发期,应引起人们重视。②同时还巧妙利用“秋”的多义性,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改成“秋天”,语言质朴平淡,语意明确。(每点2分)
5.解析:画波浪线处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保湿润肤剂”不是“治疗方式”,应在“保湿润肤剂”前加“外用”“使用”“涂抹”之类的词语;二是不合逻辑,外用保湿润肤剂是无法“避免”外源性不良刺激的,应将“避免”改成“减轻”。
答案:外用保湿润肤剂是特应性皮炎的基础治疗方式,有助于防止水分丢失、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减轻外源性不良刺激。(改对第一处给2分,改对第二处给3分)
6.C [文中“通过”是介词,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A项,动词,议案等经过法定人数的同意而成立。B项,动词,穿过。C项,介词,经由。D项,动词,征求有关的人或组织的同意或核准。故选C。]
7.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这些形态各异的树皮是……形成”句式杂糅,应该改成“是树木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或者“是树木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自然产物”;二是前后主语不一致,前句主语是“树皮”,后句主语说的是这一进化过程,在“也”前添加“这”;三是自相矛盾,“趋于”“达到”相矛盾,删去“达到”。
答案:这些形态各异的树皮是树木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自然产物,这也使树皮形态整体上趋于完美。
8.解析:第①处所填的是过渡句,承接前一段的主要内容——树皮的色彩之美;连接着后一句“树皮的不同形态特征还赋予了树皮纹理之美”,所以要有关联词“不仅”“除了”或“还”对应。故可填“除了色彩之美”之类的句子。第②处所填的是总结句,承接这段前面的主要内容——树皮有输送养料的作用,要填如果没有树皮,树根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所填的句子要包含“养料、就”二词。故可填“就会因得不到养料而死亡”之类的句子。
答案:①除了色彩之美 ②就会因得不到养料而死亡
9.①原句巧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使彩虹桉树的形象特点更鲜明具体;②原句“撞色拼接”本为服装设计手法,借用于此,写出彩虹桉树色彩丰富之美,引发读者联想;③原句“彩虹桉树”单独成句,强化对象,增强语言节奏感。
10.解析:根据题目要求,第一,内容上写一则倡导语,形式上要求使用“让”字句,无论是“让人们”,还是“让树木”均可;第二,在此基础上立足文本关键词,应该是保护“树木”“树皮(外衣、衣裳)”,突出“保护”主题即可。
答案:(示例)让我们用心呵护树木的“衣裳”,让每一棵树都健康生长,为世界增添勃勃生机!
11.解析:①,语序不当,“荣禧堂中”是领属性短语,“一副”是数量词,二者顺序颠倒。⑤,语境在解释落款,保持“世教弟”作为陈述对象,修改为:“世教弟”是年长的同辈间的一种自称。
答案:语句:①。修改为:《红楼梦》第三回中写到荣禧堂中的一副对联。
语句:⑤。修改为:“世教弟”是年长的同辈间的一种自称。(每处2分)
12.假宝典明确“穆莳”为人名,借辞书认定“拜手”乃礼节。
13.①垂赏,敬辞。垂,用于称对方的举动;赏,观赏,欣赏。表明创作者希望对方观赏这件作品,表达了创作者对对方的尊重。
②斧正,敬辞。斧,斧子;正,改正,纠正(错误)。表明创作者希望对方修改这件作品,表达了创作者对对方的尊重。
③正腕,敬辞。正,改正,纠正(错误);腕,手腕。表明创作者希望对方指正,表达了创作者对对方的尊重。
④补壁,谦辞。补,填补,修补;壁,墙。表明这件作品价值不高,只可作为修补墙壁的材料,表达了创作者的自谦之意。
14.B [第①空,“各奔东西”指各自走向不同的地方,多指分手或离别。“各得其所”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根据上下文可知,这里是说城市里有两种医生,信中医的人看中医,信西医的人看西医,都得到了合适的安顿,可选“各得其所”。第②空,前文“但”引出转折后的条件,与之衔接的内容应该是结果,这四个词语均表示结果,依据表达的连贯性,填与“但”衔接的单音节词更好,故选“就”。第③空,根据后面的分号可知,这里也应用分号,形成三个并列的逻辑关系。第④空,“仰慕”指敬仰思慕。“羡慕”指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根据后文“尧舜的高士”可知,此处指敬仰尧舜的高士,应填“仰慕”。第⑤空,“求仁得仁”指如愿以偿。“反求诸己”指从自己方面寻找原因或对自己提出要求。根据上文内容可知,这里应说人人如愿,故填“求仁得仁又何怨”。故选B。]
15.(示例一)音译更好。音译法使用得当,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如“费厄泼赖”字面意思就是“制止泼皮无赖”。鲁迅将fair play(公平竞技)一词译为“费厄泼赖”,既表达了外文单词的含义,又保留了外文单词的读音,可谓一举两得。
(示例二)直接使用更好。直接使用外文单词更纯粹,表意更准确。如《故都的秋》中,不止一处直接使用了外文单词,“Anthology”意为“选集”,与中文衔接自然流畅,符合语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6.解析:①处,根据下文“他有德……他有才……”可知,此处应填形容有优秀的品德和较高的才能的成语,可填“德才兼备”。德才兼备:具备优秀的品德和较高的才能。②处,从“构设并执着地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可以判断出这里说的是孔子执着于自己的志向,可填“矢志不渝”。矢志不渝:立下志愿,绝不改变。
答案:①德才兼备 ②矢志不渝(每处1分)
17.解析:①“他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对人、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做事”搭配不当,“做事”应该与“恪尽职守”搭配,“对人”应与“忠实诚信”搭配,可将“恪尽职守”和“忠实诚信”互换位置(或“对人”与“做事”互换位置)。②“将会成为”未然和已然时态矛盾,根据语意可知,此处应是已经发生的意思,可将“将会”改为“早已”。
答案:①“恪尽职守”和“忠实诚信”互换位置(或“对人”与“做事”互换位置);②“将会”改为“早已”。(每点2分)
18.(示例一)屈原,德才兼备,想要通过改革使自己的国家强大。但他处世能力不强,孤傲、自负,不具备和小人斗争的能力。
(示例二)陶渊明,想做官又不能适应官场,于是归隐田园逃避现实;他的田园诗成就颇高,影响后世。
(示例三)李煜,多才多艺,在作词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他沉迷享乐,耽于幻想,治国无方,导致南唐覆灭。
(示例四)王安石,才华横溢,学问出色,曾主持变法,一心为国。但他不懂得团结各方力量,性格偏执,变法以失败告终。
19.解析:第①处,此处为总结句,前文阐述汉字构形中留有民俗基因的印记,后文为汉字中民俗基因的具体呈现方式,故此处可填“汉字构形中的民俗基因”。第②处,第三段对应第一段的“形象、义符和声符”中的“义符”,且前后文都提到了义符,根据后文对“邮”的解释,可推知民俗基因通过义符呈现,故此处可填“通过义符来呈现”。第③处,此处承上启下,前文提到抢婚习俗,后文说“婚”的音义来源于黄昏的“昏”,可知抢婚时间是黄昏,故此处可填“抢婚往往在黄昏时分”。
答案:①汉字构形中的民俗基因 ②通过义符来呈现 ③抢婚往往在黄昏时分
20.(示例一)美,由“羊”“大”会意而成,蕴含了古人的饮食习俗。
(示例二)男,由“田”“力”会意而成,指男子在田里用力劳作,蕴含古代男子“主田间劳作”的习俗。
(示例三)社,从示从土,蕴含古代农耕社会对土地崇敬的习俗。
(示例四)财,从贝才声,义符“贝”蕴含古代以贝壳作为货币的习俗。(答出任意两个字即可,每个字2分)
1/5专题提升练14 语言文字运用(二)
[题组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随着秋季来临,不少人深受皮肤瘙痒问题的困扰,这其实是特应性皮炎在作祟。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怎样的疾病?我们如何才能远离它?
特应性皮炎,“伤”的不只是皮肤。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系统性的2型炎症性疾病,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躁、慢性湿袗样皮损和明显瘙痒。特应性皮炎的出现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有关。
虽然皮肤瘙痒是特应性皮炎最主要的表现之一,但只是“忍一忍”“挠一挠”是不足以应对该病的。特应性皮炎只是2型炎症驱动的“第一站”,( 甲 ),患者的过敏进程可能沿“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发展,给疾病的治疗和长期管理造成困难。
在临床中发现,早期罹患特应性皮炎的人,未来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等其他2型炎症性疾病的风险往往更高。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治疗特应性皮炎,构筑健康的皮肤屏障。
秋季气候干燥,空气湿度下降,( 乙 ),很多人都有皮肤干燥、脱屑的情况。季节变换导致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病情出现反复。那么,如何才能安然度过“多事之秋”呢?
保湿润肤剂是特应性皮炎的基础治疗方式,有助于防止水分丢失、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避免外源性不良刺激。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养成护肤的好习惯。秋季,可使用保湿效果好、质地黏稠的保湿润肤剂。此外,大家还可以适当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以减少皮肤干燥、瘙痒。
皮脂膜是皮肤屏障结构的最外层防线,想要守好这道防线,患者应避免过度清洗,洗澡不宜过频,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要超过40摄氏度,以免加重皮肤炎症。在洗完澡后,及时擦干身体并涂抹保湿润肤剂,保护皮肤屏障功能。
1.下列短语与文中加点的“皮肤屏障”得名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思想潮水       B.感情洪流
C.一日千里 D.生命轨道
2.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4.“如何才能安然度过‘多事之秋’呢?”可以改写为“如何才能安然度过秋天呢?”,请简要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6分)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题组二]
(2024·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20分)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在树木的世界里,绚丽多姿的树皮也如衣裳一般,给不同的树木赋予了不同的“穿衣风格”。每一种树木都像是一个“绿色精灵”,被多彩的树皮装点,这赋予了林界多元的美感。例如,着一身“迷彩服”的白皮松,其幼树树皮呈灰绿色,待其脱落后露出浅黄色,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为黄褐、红色,展现出迷人的色彩;彩虹桉树,则身披五颜六色的外衣,水分充足时,它毫不吝啬自己的美丽,用“撞色拼接”向人们展示自然魅力;而“火烧木”罗浮柿,则以黑褐色的树皮傲视群芳,宛如穿着黑天鹅晚礼服的公主,显得高贵冷艳。
① ,树皮的不同形态特征还赋予了树皮纹理之美。朴树的树皮光滑无痕,展现出平滑之美;黄连木的外皮呈现出鳞状开裂的形态,展现出独特的开裂之美。此外,还有些树皮的形态各异,如眼睛状的枝痕、圆环形的叶痕等,都散发出象形之美。这些形态各异的树皮是树木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形成,也使树皮形态整体上趋于达到完美。
林林总总的树皮千姿百态,但你以为它仅仅是件美丽的“皮囊”?不,树皮还承担着运送养料的重要功能。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通过树皮里的韧皮部组织被输送到根部和其他器官。如果韧皮部受损,树皮被大面积剥掉,新的韧皮部来不及长出,树根 ②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6.下列句中的“通过”与文中加点的“通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冀申调动,没有通过局党委,你为什么放他走?
B.我们又在通过一片洼地,水从脚腕没到膝盖了。
C.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
D.请唐先生宣布《保国会草章》,请往会诸君通过,以便进行。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3分)
                                    
                                    
                                    
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彩虹桉树的树皮五颜六色,水分充足时,更容易呈现出多样色彩”,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6分)
                                    
                                    
                                    
10.请结合语段内容写一则倡导语,倡导人们爱树护树,要求使用“让”字句,字数不少于30字。(4分)
                                    
                                    
                                    
[题组三]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2024·长郡中学四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①《红楼梦》第三回中写到一副荣禧堂中的对联,②其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③落款中的“同乡”很容易理解,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此的解释是“同一籍贯的人(在外地时说)”。⑤年长的同辈间的一种自称是“世教弟”,⑥表明双方是同学关系,⑦双方的父辈也是同学关系。“勋袭”的意思是因功勋承受封爵或继承职位。“东安郡王”是当时东安郡这个地方的长官。而对“穆莳拜手书”的理解就有点儿麻烦。有人理解为:“穆莳拜”为落款者的姓名,“手书”是亲手题写的意思。这种说法不够准确。“莳”是一种植物,即“莳萝”;或作动词解释,意为“移植”“栽种”,取名为“莳拜”显然不太合理。“手书”如同“草书”一样,显得较为随意,不符合常规与礼节,如改为“谨书”则还勉强可以。所以我认为,“穆莳拜手书”应解释为:“穆莳”是落款者的姓名,“拜手”是一种表示十分谦恭的拜礼,这里表示恭敬和祝贺,“书”是写的意思。理由如下,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红楼梦鉴赏辞典》中对“穆莳”条目的解释是:“东安郡王,贾府世交。荣国府正室堂屋对联书写者。”这里十分明确,“穆莳”是人名。《辞海》对“拜手”一词的解释是:“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既跪,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而不至地,故称‘拜手’。”显而易见,将“拜手”作为一种礼节来讲更为合适。在这里可解释为“恭敬和祝贺”,是一种礼貌用语。
1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语句:⑤。修改为:“世教弟”是年长的同辈间的一种自称。(每处2分)
12.请简要概括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用以说明作者对“穆莳拜手书”如此断句的理由。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2分)
                                    
                                    
                                    
13.中国书画中常见的落款有两种:一为单款,一为双款。双款又分上款和下款,其中,上款中除了有对方的名字、称谓,还有说明作品是应对方要求所作或请对方指导之类的词语。请仿照示例,从“垂赏”“斧正”“正腕”“补壁”中任选两个加以解释。(5分)
示例:雅属,敬辞。雅,用于称对方的举动;“属”同“嘱”,含有嘱咐之意。表明这件作品是应对方的嘱托而作,表达了创作者对对方的尊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中国人或信中医或信西医,现在较大的城市中往往并有两种医,使他们 ① 。我以为这确是极好的事。倘能推而广之,怨声一定还要少得多,或者天下竟可以臻于郅治。例如民国的通礼是鞠躬,但若有人以为不对的, ② 独使他磕头。民国的法律是没有笞刑的,倘有人以为肉刑好,则这人犯罪时就特别打屁股。碗筷饭菜,是为今人而设的,有愿为燧人氏以前之民者,就请他吃生肉 ③ 再造几千间茅屋,将在大宅子里 ④ 尧舜的高士都拉出来,给住在那里面;反对物质文明的,自然更应该不使他衔冤坐汽车。这样一办,真所谓“ ⑤ ”,我们的耳根也就可以清净许多罢。但可惜大家总不肯这样办,偏要以己律人,所以天下就多事。“费厄泼赖”尤其有流弊,甚至于可以变成弱点,反给恶势力占便宜。
(摘自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有删改)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内容,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 ② ③ ④ ⑤
A 各奔东西 那么 ; 羡慕 反求诸己更何憾
B 各得其所 就 ; 仰慕 求仁得仁又何怨
C 各奔东西 从而 , 羡慕 求仁得仁又何怨
D 各得其所 于是 , 仰慕 反求诸己更何憾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费厄泼赖”(英语单词“fair play”的音译),写文章必须用到外文单词时,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直接使用,如《故都的秋》中“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第二种是音译。你认为这两种方式哪种更好?结合材料或《故都的秋》说明理由。(6分)
                                    
                                    
                                    
[题组四]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2024·南京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某班级开展“走近孔子”专题学习,同学们发言如下:
甲同学: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① ”这四个字可以用来形容孔子。他有德,他的“仁爱”、宽厚的胸怀以及伟大的人格令人景仰。他有才,他自幼聪明好学,精通六艺,文武双全。孔子一生多磨难,却 ② ,自强不息,构设并执着地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
乙同学:孔子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整理过古代文献书籍,如《诗》《书》等,使古代文化得以保留和延续。他的“仁政”思想,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他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对人、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做事,“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生观将会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部分。他首创私学,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但是今天的我们还是要客观地看待他的思想,比如“复周礼”等。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7.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流畅自然。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8.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评文化名人。请从下列四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乙同学辩证分析孔子的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50个字。(4分)
屈原  陶渊明  李煜  王安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024·南京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汉字具有表意特点,造字的构形取象一般来自造字者身边所及的事物。民俗作为人们模式化的生活文化,是造字者最多的身边所见,所以汉字的构形难免留下民俗基因的印记。总体来看, ① 大致可以通过形象、义符和声符所含信息来呈现。
在字形隶变发生以前的古文字阶段,汉字构形是通过对物象的描摹而形成的,如“为”字的篆文作“”形,像“爪”(人手)牵着“象”,蕴含上古时代中原地区民众“役象以助劳”的生产习俗。
随着汉字构形图像性的消退,用文字自身意义来表义的“义符”逐渐增多,因此,民俗基因在晚出的文字中常常 ② 。这里的“义符”包括会意字的表义部件和形声字的义符。比如,始见于秦简中的“郵(邮)”字是由“垂”“邑”合成的会意字。《说文解字》:“垂,边也。”“邑,国也。”二者合起来表示“境上”的“行书舍”(传送书信的客舍),蕴含着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驿站型传信方式的习俗。
汉字构形中的声符所示语源也蕴含着民俗。例如,“婚”字,从昏声,之所以用“昏”作声旁,是因为古代有抢婚习俗, ③ ,所以“婚”的音义来源于黄昏的“昏”。
19.请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0.请从下面四个字中任选两字,分别谈谈它们的构形及其蕴含的习俗信息。(4分)
                                    
                                    
                                    
8/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