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9 创新命题情境,提升阅读视野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9 创新命题情境,提升阅读视野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4:19:03

文档简介

专题提升练9 创新命题情境,提升阅读视野
一、(2024·潍坊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贾校书①东归寄振上人②
李 益
北风吹雁数声悲,况指前林是别时。
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处更相期。
山随匹马行看暮,路入寒城独去迟。
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③已拟惠休④诗。
【注】 ①贾校书:即贾弇(yǎn),曾任校书郎。②振上人:诗僧法振,作者诗友,当时居于“东州”。③江淹:南朝梁诗人,曾模仿惠休《怨诗行》而作《休上人怨别》。④惠休:南朝宋、齐间诗人,原为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风劲吹、大雁悲鸣,诗歌开篇便从触觉与听觉角度渲染出送别时的伤感氛围。
B.诗歌第三句与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相同的写法。
C.诗人认为,分别之后友人会像浮云一样行踪不定,二人何处再相见就难以预期。
D.颈联描述诗人匹马独行返城时倍感寒冷的情景,烘托出与友人别后的孤独冷寂。
2.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有关于拟写“视频拍摄脚本”的要求,学校计划将本诗拍摄成一个短视频,请你拟写第八句的视频拍摄脚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下面表格。(6分)
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
场景 静夜拟诗
音乐特点 ①__________
远镜头 ②__________
特写镜头 ③__________
视频解说(可从内容、情感角度解说;不超过60字) ④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杳杳寒山道
寒 山①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 ①寒山:唐代贞观中人,(也有人推测为大历时人)著名高僧、诗人,隐居天台山寒岩。此诗即创作于隐居修佛之时。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联从大处着笔,既点出了寒山道的位置紧邻寂静寥落的深涧,又表现了此地景致寒冷清幽的特点。
B.本诗颔联同杜甫《登岳阳楼》的颈联有相似之处,都以“有”“无”二字巧对,该联借山鸟的鸣叫反衬了环境的冷寂。
C.诗歌前三联层层烘托,尾联点明情感,诗中以日喻君王,不见日即是不见君王,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的无奈。
D.该诗的语言具有鲜明乐府特征,直白浅近,不同于同时期的文人诗,呈现出白话风格,且善于用景物渲染气氛、心情。
4.高一陈老师讲解完《声声慢》中叠词的巧妙地运用之后,组织同学们开展“诗歌叠词运用”的专题讨论活动,甲同学分析了《卫风·硕人》中六个叠词如何做到了“复而不厌,赜而不乱”,接下来,请你以寒山的这首诗为例来分析叠词的妙用。(6分)
                                    
                                    
                                    
三、(2024·茂名二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5~6题。(9分)
拟咏怀二十七首 (其五)
庾 信①
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
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
吴起尝辞魏,韩非遂入秦。
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
移住华阴②下,终为关外人③。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 ①庾信:南北朝文学家,公元554年奉梁帝萧绎之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梁灭,他被迫留在长安为官。②华阴:在“潼关”之西,西岳华山脚下,这里指陕西中部长安一带。③关外人: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屡次建立边功,曾以长期作关外人为耻。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庾诗前四句语言坦诚而自责,直接表达了自己离家背国、身存名灭的苦痛。
B.庾诗五、六句运用吴起和韩非的典故,表明自己离梁到魏,乃是出于不得已。
C.庾诗后两句说自己是“关外人”,可见他身在异国,心怀故国,悲苦愤懑。
D.杜诗颔联“淹”字用词精练,描写“楼台”之高,反衬出漂泊之人的渺小。
6.有人认为杜甫诗中的“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语意客观而又有主观色彩。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四、(2024·南昌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7~8题。(9分)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③新草绿,幕府④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 ①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②征虏亭: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北。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③蔡洲:江中洲名。④幕府:山名。
7.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诗的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评述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统治者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当取决于人事。
B.王词中“念往昔”一句,总结上阕,引出下阕,转入登临所思,词人像前代吊古的文人骚客一样感叹着历史兴亡的荣辱。
C.两首作品均对自然之景的描写着墨较多,从景语中巧妙地道出盛衰对比,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D.两首作品都含蓄地借《玉树后庭花》曲尚在流行这一现象,暗示当朝统治者并未吸取历史教训,可谓意味深长。
8.抚州王安石纪念馆收录了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其下阕里写的是“但寒烟芳草凝绿”,与我们教材中“但寒烟衰草凝绿”不同。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6分)
                                    
                                    
                                    
4/4专题提升练9
1.D [D项,“诗人匹马独行返城时倍感寒冷”错,颈联意思是,眼看友人远去,马匹随着山峦行进,天色已晚,道路延伸进寒冷的城池,而我还独自一人迟迟没有离去。“山随匹马”“路入寒城”写的是友人的行为。]
2.解析: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有关于拟写“视频拍摄脚本”的要求,考生需要对脚本的写作要求有所了解。填写表格涉及的能力要求有信息筛选和概括、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表达,意思相近即可。
尾联意思是,我已经有了像汤惠休那样的离别之情,我将告知东州的故友,诉说我心中的感慨。①诗人要伏案写诗抒发对振上人诗作的赞赏与对他的思念,故背景音乐特点应该是低沉抒情的,满含着思念之情、伤感之意。②远镜头多为远处、空间范围大的场景,此处应该把离别的时间“暮色”、地点“前林”作为背景,镜头包括雁、山、马等场景。③特写镜头应为某一细节的镜头,也就是语言上的细节描写,此处细节场景就是李益提笔伏案写诗。④视频解说,可以介绍李益写诗的背景及李益内心的情感,即江淹曾模仿惠休作诗,此时李益以江淹自比仿照振上人的诗创作,表现出对振上人诗作的赞赏与对他的思念。
答案:①抒情低沉、略带伤感(低沉、伤感) ②暮色,前林送别(雁、山、马) ③李益提笔伏案写诗(沉吟、叹息) ④江淹曾模仿惠休作诗,此时李益以江淹自比仿照振上人的诗创作,表现出对振上人诗作的赞赏与对他的思念(写诗背景及情感)(①~③每空1分,④空3分)
[诗意疏通]
寒冷的北风劲吹,雁鸣数声,悲伤之情油然而生,更不用说,前面那片林子正是我们分别的地方。秋草已不忍心频频相送远行者,眼看着友人离去的身影与远处的白云相接,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马匹随着山峦行进,眼看天色已晚,道路延伸进寒冷的城池,我还独自一人迟迟没有离去。我已经有了像惠休那样的离别之情,我将告知东州的故友,诉说我心中的感慨,像江淹那样,准备写一首诗来表达离别之情。
3.C [C项,“诗中以日喻君王,不见日即是不见君王,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的无奈”错。注解中强调寒山是唐代贞观时“著名高僧、诗人,隐居天台山寒岩。此诗即创作于隐居修佛之时”,因此寒山不是一个入世之人,而且寒山的诗歌当中也没有透露出政治失意的无奈,“以日喻君王”分析太过牵强,不正确。]
4.①这首诗每句的开头都使用了叠词,句式整齐、回环往复、音韵优美。②虽然都是叠词,然而使用上却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深远的情感色彩,用以形容寒山道的幽长冷清;“落落”用以形容涧滨在空间上的空旷之感;“啾啾”形容鸟鸣,“寂寂”形容静谧,刚好形成对比,以有声衬无声;“淅淅”形容风的动态,“纷纷”写雪的飞舞。“朝朝”“岁岁”虽然同指时间,但是长短各有不同。八组叠词,各具情状。这些叠词,虽然各有侧重,但是情感色彩是统一的,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寞、宁静淡泊的情感色彩。
[诗意疏通]
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滨一片幽僻寥落。 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 风淅淅刮向我面前,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5.D [D项,“反衬出漂泊之人的渺小”错误 。“三峡楼台淹日月”写诗人滞留在三峡,想要回去却不能,只能在这里一天天地浪费光阴,营造了萧瑟悲凉的氛围。]
6.①这两句意为: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变得沉郁苍劲,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②该句客观评价了庾信暮年的诗风。由庾诗可见,他本应尽忠尽孝,却离家背国而远事异朝,子道臣节俱已亏损,愧疚悔恨,悲苦无奈,从其诗句内容到其情感都表现出暮年诗风的萧条凄凉。③该句流露了诗人杜甫的主观情感。诗人以庾信自比,表达了他对暮年流离失所的哀叹,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平生遭际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每点2分)
[诗意疏通]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五)》:既要忠诚又要孝顺,既是儿子又是臣子。一旦人事关系结束,个人的名声和地位就不再重要。吴起曾辞别魏国,韩非随后进入秦国。原本的壮志和宏伟的计划都已经消失,不再继续实施。搬到华阴居住,最终成为关外人。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如今我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下。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震撼了江关。
7.B [B项,“词人像前代吊古的文人骚客一样感叹着历史兴亡的荣辱”错误。“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所以,作者同古代文人不一样,这里抒发的是词人对前代吊古、怀古的不满之情。]
8.①“衰”更合适。②“衰”是“衰老”的意思,写出了草的衰老的状态,那衰老的枯草,在朦胧中呈现出一派没有丝毫生机的绿色,借景抒情,在景中蕴含了词人对王朝昔盛今亡的哀叹之情。而“芳”表现的是草的茂盛,是乐景,不能体现词人此时沉重的忧虑之情。
[诗意疏通]
《金陵怀古》:春潮淹没了冶城的洲渚,落日余晖斜照在征虏亭。蔡洲新草茁壮生长,一片嫩绿,幕府山上仍是烟霭青青。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事,山河也徒有险峻的地形。《玉树后庭花》这支亡国曲,凄婉幽怨令人不忍再听。
《桂枝香·金陵怀古》:登山临水,举目望远,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像一匹长长的白绢,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镞。船只在夕阳下往来穿梭,酒楼外斜插的酒旗随着西风飘扬。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
遥想当年,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亡国的悲剧连续发生。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唯有江上的烟波与草上凝结的露珠常在。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玉树后庭花》。
1/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