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提升练10
1.B [B项,“观赏到”错误,这两句为想象的内容,并非实景观察。]
2.(示例一)赞同“彩雏”指人才。诗人写桂树早晚会长得像梧竹一样,能引来“彩雏”,以此祝愿令狐楚能筑巢引凤,吸引人才。
(示例二)赞同“彩雏”指令狐楚的儿子。诗人写桂树早晚会长得像梧竹一样,能引来“彩雏”,借此设想令狐楚的儿子衣锦还乡,赞美他教子有方。
[诗意疏通]
在清淮的南岸,有一棵来自家乡的桂花树,是黑水东边最为出色的一株。桂花的影子映在画梁上,迎接清晨的阳光,香气随着美酒进入金杯中。树根深深扎入本土,依附着江水的滋润;树叶在寒冷的月光下,散发出凌厉的棱角。总有一天会像梧竹一般长成浓荫绿树,彩色的雏凤会从九霄飞来。
3.D [D项,“‘白袍’喻指高中举人,官服加身”错,并非比喻而是借代;白袍,代指未做官的士人。唐代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白袍”作为代称。]
4.(示例一)更喜欢“锦衣他日千人看”这个版本。①诗意: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将来他定会受到更多人的瞩目和赞誉,那时,人们才会意识到东坡的远见和慧眼识人。②用“千人”形容赞誉的人数之多,表明苏辙对姜唐佐的看重,也相信姜唐佐定能一显身手,成为国之栋梁。
(示例二)更喜欢“锦衣不日人争看”这个版本。①诗意: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要不了几天,就会有很多人争着目睹姜唐佐的无限风光,那时人们才会意识到东坡的远见和慧眼识人。②“不日”,表明时间短;“争”,人们争着抢着一睹姜唐佐的风采。“不日”“争”写出在短时间内,姜唐佐就能一显身手,受到众人的瞩目和赞誉。表明苏辙对姜唐佐的看重和赞美。
[诗意疏通]
姜唐佐虽然出身于贫穷人家,但是民间照样能成就他这种德才兼备的社稷栋梁。他来自海南琼州这个盛产鱼龙的地方,才华出类拔萃,在整个羊城的文坛声誉名扬。琼州面临大海,但就算是海浪滔天,也冲不断这地脉,只要这里的书生们够有志气,齐心协力也可力破天荒。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将来他定会受到更多人的瞩目和赞誉,那时,人们才会意识到东坡的远见和慧眼识人。
5.B [B项,“思乡思亲”错误,从诗歌内容看,写的就是日常家居的闲适生活,再加上山阴为诗人的家乡,故此句看不出“思乡思亲的情感”。]
6.(示例一)我认同香菱的看法。①本诗写出了日常生活情趣。帘不卷而“留香久”,砚微凹而“聚墨多”,两处细节凸显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②用语浅近却富有韵味。颔联浅显易懂,适合初学诗者。③对仗工整,有格律之趣。“留”和“聚”,“久”和“多”,都能体现出严整之美。
(示例二)我认同林黛玉的看法。①本诗只写居家的闲适之情,与王维、杜甫、李白等人的作品相比,格局不大,情感不厚重。②过于重视格律技巧,有明显的雕琢痕迹,缺少自然之美。③对于初学诗的人来说,如果陷入陆诗这样“浅近”的误区,就很难写出像王维等人那样的大格局的作品。
[诗意疏通]
美好的睡眠非常舒适,甚至比按摩还要舒服,江南十月的天气依然温暖和煦。室中的门帘不卷而留香久,古老的砚台微微凹下而聚墨多。当月亮升起时,突然看到梅花的影子映出,风大的时候,听到大雁的叫声传过。即使酒淡如水,我也能自得其乐,就像在牛背上敲打着牛角唱歌一样。
7.D [D项,“使作者一改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诗风,表现出田园之风与禅理意味”说法错误。诗人此时隐居在成都草堂,诗中诗人的状态看似“闲适”,但只是表面现象,“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可看出他是忘不了国家安危的,春景之中饱含忧国忧民的愁绪。]
8.(示例一)“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好。①前三联描写了作者在江亭的所见所感,表面的闲适中暗含着寂寞和愁苦。作者虽然避乱四川,但是仍忘不了国家安危,于是自然联想到江东战乱未平,因而内心苦闷,符合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②“江东”一句直抒胸臆,“犹苦战”“颦眉”写出了作者对战乱未平的忧虑,情感深沉悲壮,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③“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在结构上照应了首联所吟《野望》一诗,又与颔联、颈联的寂寞愁苦之情相契合,情感贯通,首尾呼应。
(示例二)“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好。①作者晚年漂泊蜀地,看到江亭暮春优美宁静的景象,渴望归乡而不得,只好借“裁诗”来排遣苦闷,符合作者晚年的身世经历和思想情感。②“故林”一句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对家乡的热切思念,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自然。③诗歌首联写诗人长吟《野望》,颔联写观水看云,颈联写万物欣欣向荣,尾联“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转至对故乡的思念,转换自然,合理巧妙。
[诗意疏通]
舒服地仰卧在暖暖的江亭里,吟诵着《野望》这首诗。江水缓缓流动,和我的心一样不去与世间竞争。云在天上飘动,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自在。寂静孤单的春天将进入晚春,然而我却悲伤忧愁,万物兴盛,在大自然里各随其性。江东依旧在进行艰苦的战争,我每一次回首都因为对国家的忧愁而皱眉。
9.C [C项,“希望在座各位及时建功立业,莫要迟疑”说法有误。词人并非劝宾客们及时建功立业,而是认为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痛饮,莫辜负这大好秋光和杯中佳酿。]
10.(示例一)应释为“消除”。因为北宋新旧党争的缘故,黄庭坚一生仕途不顺、境遇坎坷。而词中“白发簪花”,说明词人此时年老体衰,光阴已逝,白发簪花只是强颜欢笑罢了。
(示例二)应释为“明白”。词人以酒解愁,苦中作乐,尽显旷达情怀,而白发簪花更是他兴致勃发、簪花自娱的体现,解释为“明白”可以体现他的乐观精神。
[诗意疏通]
在诸将都谈论封侯之事的时候,我独倚高楼,和着竹笛,放声长歌。世事在风吹雨打中悄然而逝,刘裕在重阳登临戏马台,与群臣宴会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了。
快快畅饮不要留下,酒味醇香依旧。花在我的白发上羞笑,白发簪花也不能消解忧愁。
1/3专题提升练10 立足开放式命题,提升思维深度
一、(2024·南通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酬令狐相公①使宅别斋初栽桂树见怀之作
刘禹锡
清淮南岸家山树,黑水东边第一栽。
影近画梁迎晓日,香随绿酒入金杯。
根留本土依江润,叶起寒棱映月开。
早晚阴成比梧竹②,九霄③还放彩雏来。
【注】 ①令狐相公:令狐楚,时任节度使。②梧竹:相传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③九霄:一说天极高处,一说皇帝居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是酬答诗,“酬”字表明令狐楚先前就初栽桂树写诗赠刘禹锡,诗人作此诗回赠。
B.颔联视觉嗅觉结合,树影映画梁,花香融绿酒,诗人观赏到如此美景,不禁陶醉其中。
C.颈联中,“留”写树根保留了原来的泥土,“起”展现了桂叶在月影下舒展的动态美。
D.全诗明写桂树,暗写诗人对令狐楚的赞美之情,含而不露,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2.有人认为诗中的“彩雏”指人才,也有人认为是指令狐楚在朝为官的儿子,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尾联说说你的看法。(6分)
二、(2024·邢台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补子瞻赠姜唐佐①秀才
苏 辙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③。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注】 ①姜唐佐: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苏轼被贬海南时他曾慕名在苏轼门下求学。1100年,苏轼北归时,在姜唐佐纸扇上写下“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两句诗,并允诺等姜唐佐考中举人再补完全诗。后姜唐佐高中举人时,苏轼却已在北归途中病逝。②琼管:古代琼州府的别称。③翰墨场:即“翰墨”,指文坛。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标题和注释可知,苏辙将兄长的残诗嵌在第三联,自己补充了其他三联,本诗实为苏轼苏辙兄弟共同完成的一首七言律诗。
B.首联写到,即使是贫地茅间也能够长出身怀异香的芳草,诗人借此对姜唐佐这位来自民间的良才给予了高度评价。
C.颔联写来自鱼龙之地琼州的姜唐佐,终在高中举人后成为广州文坛的新秀。“琼管”“羊城”两名称对举,颇有意味。
D.“白袍”喻指高中举人,官服加身。颈联两句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凸显了苏轼的豪情和才气,也写出了他的殷殷厚望。
4.诗歌尾联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另一种是“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你更喜欢哪个版本?请简要分析。(6分)
三、(2024·菏泽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9分)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其二)①
陆 游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②。
【注】 ①本诗为1194年陆游七十岁奉祠家居山阴时作。②据《吕氏春秋·举难》载:“宁戚,春秋时卫人,以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扣牛角而歌。齐桓公以为非常人,召见,拜为上卿。”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笔调自然轻松,紧扣题目中的“暖”字,写出了天气的温和宜人,以及睡眠饱足的惬意。
B.颈联中视觉与听觉转至户外,“梅”象征诗人孤高自赏的品性,“雁”暗含了思乡思亲的情感。
C.尾联诗人借宁戚“扣牛角而歌”的典故抒发情感,引发读者的联想,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D.诗人截取晚年闲适生活的片段,写得真切细腻,让读者能够从中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
6.《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而林黛玉却说:“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林黛玉又推荐香菱应该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你认同谁的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四、(2025·宝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9分)
江 亭①
杜 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②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注】 ①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此时杜甫逃避战乱,隐居在成都草堂。此诗是一次游临江之亭有感而作。②野望: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表现对兄弟离散、时局艰难的忧虑和伤痛。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起笔点题,写作者在一个温暖的天气里游览江亭,吟诗望远,自然引出下文游江亭的所见所思。
B.颔联写诗人观水望云,于俯仰动静间体味哲理:水流不滞,闲云自在,都出自本性;自己的心也当不争不竞,自如自在。
C.颈联融情于景,“寂寂春将晚”流露出诗人心中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万物兴盛而诗人独自忧伤的悲凉。
D.本诗是杜甫晚年隐居草堂之作,安宁的生活也使作者一改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诗风,表现出田园之风与禅理意味。
8.本诗尾联另一版本为“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历代评论家对这两个版本评价不一。你认为哪一版本好,请结合全诗,从诗人形象、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9分)
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①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③不解愁。
【注】 ①戏马台:项羽所筑,宋武帝刘裕北征,九月九日在此会僚属,赋诗为乐。②络头:指马笼头。③簪花:唐宋时期,男性头上戴花是一种风俗和时尚。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开篇对比鲜明,诸将论说封侯之事,侃侃而谈,而词人却独自倚楼,和笛长歌。
B.“万事”一句叹世事荣辱淹没于历史长河,与“千古兴亡多少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C.项羽、刘裕等英雄已成为历史,词人举杯劝酒,希望在座各位及时建功立业,莫要迟疑。
D.全词用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叠词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也让情感的抒发更为强烈。
10.“白发簪花不解愁”一句,有人将“解”字释为“消除”,也有人释为“明白”,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6分)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