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3 语言文字运用(一)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3 语言文字运用(一)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4:19:03

文档简介

专题提升练13 语言文字运用(一)
[题组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2024·南京4月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 ,这是我方的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从本体论上看,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它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是说, ② ,难道我们能见小忘大、以偏舍全吗?祥林嫂置身封闭保守的鲁镇,饱经磨难和压迫,想要通过“捐门槛”来救赎自己而不得,最终惨死于祝福之夜,如果我们读这篇小说只关注祥林嫂“死”的结果而漠视事件发展的过程,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深意也读不到了。
第二,从逻辑上看,凡事有过程才会有结果,天道酬勤,做好“勤”,就意味着做好了过程,结果可能就不会令人失望。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班固写《汉书》花了20余年时间,曹雪芹写《红楼梦》耗费毕生精力……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读来皆是血。坐不得冷板凳,下不了真功夫, ③ ,只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三,从时空上看,结果往往只在一瞬间,而过程则往往需要广漠空间的漫长磨砺和数日经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否定甚至漠视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揭竿而起的一生不精彩吗?李白、杜甫一生才华横溢,满腔抱负,最终却困顿飘零,我们难道会因为他们结局不佳就不记得他们一生的孜孜以求吗?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请指出“我方”观点第二个理由的逻辑错误。(2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2024·沈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五千年。五千年的文明画卷里,战争与和平、王朝兴盛与危机最为引人注目,但构成其基本内容的却是物质生活的欣欣向荣和人类精神生活的奇异历险。科学和技术在文明史上始终占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它仿佛承载激流的河床,流水消逝了,河床留了下来。昔日的城堡、宫殿化为灰尽,昔日的赫赫战功已随岁月而烟销云散,但是支撑着每一时代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技艺却薪火相传,显示人类对自然界知识增进的科学理论传了下来。某种意义上,乔治·萨顿是对的。他说过,①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②但却是重要的部分,③是本质的部分,④是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进步的那一部分。
4.文中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分)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由四个分句组成,请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句式特点两个角度进行鉴赏。(5分)
                                    
                                    
                                    
[题组二]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2024·辽宁五校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 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领观众徜徉于 ① 的中华典籍之中,知来路,明去处。其中的第二季第九期,以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视角,走进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搜集9353个正篆作为字头,收列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采用“分别部居”的方法,提炼总结出540个部首,构建出一个庞大、严谨、精妙的汉字说解体系,有着经久不衰的价值。
节目讲述了许慎的故事,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展现了他丰富多彩的一生。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殚精竭虑的中年,再到饱受眼疾折磨却依然 ② 的晚年,许慎精益求精,为《说文解字》投注了毕生心血。尤为难得的是,他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有不明之处则称“阙”,乃空缺之义,体现出 ③ 的精神。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并列词语间的逗号改为顿号好不好?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4分)
                                    
                                    
                                    
8.《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红楼梦》中和玉相关的内容很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中以美玉比喻人物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形容黛玉“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写黛玉如白玉陷于泥潭,最后只能独伴青灯古殿。
B.《红楼梦》中有大量诗词歌赋用美玉表现事物之美,如众人咏白海棠时,宝玉写的是“捧心西子玉为魂”,黛玉写的是“碾冰为土玉为盆”。
C.以“珍、珠、环、琏”等跟“玉”有关、寓意美好的字来给贾宝玉同辈即贾珍辈的男子命名,寄予着贾府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期许和祝愿。
D.《红楼梦》中贾宝玉所佩“通灵宝玉”体现了神话色彩,作者将“玉”与“女娲补天”联系在一起,此玉是天地之神物,具有超自然之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0题。
师长和师部躺在距札莫希奇市三俄里的一片收割过的麦田里。各部正待命夜袭这个城市。军部通令全军,今夜务必夜宿于札莫希奇,所以师长在等待胜利的消息。
哗哗地下着雨。夜风和夜暗在湿漉漉的大地上飞翔。星星全被吸饱墨汁的乌云压熄了。筋疲力尽的马匹在黑暗中叹着气,抖着身子。没有马料可以喂它们。我把马缰绳拴在我腿上,裹上雨衣,躺到一个积满雨水的坑里。被雨水泡得胀鼓鼓的大地向我伸展开了令人慰藉的怀抱。马拉直了缰绳,拽着我的腿,把我拖向前去。马找到了一小丛草,低头吃了起来。这时我睡着了,梦见了一个堆满干草的草棚。草棚上边,尘土飞扬的金灿灿的打麦场上在轰隆隆地打麦。只见麦捆在空中乱舞,七月的白昼成了傍晚,密林似的晚霞仰面朝天地横卧在村庄的上空。
9.文中画横线句子与《荷花淀》中的环境描写特点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孙犁《荷花淀》)
                                    
                                    
                                    
1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胀鼓鼓”“金灿灿”“轰隆隆”,说说它们和“胀鼓”“金灿”“轰隆”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6分)
                                    
                                    
                                    
[题组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后来时移事迁,池塘里却变得“(  )”,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我每天到池塘边看上几次。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第二年,我翘盼的水面上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到了第三年,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颜色极惹人喜爱,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但是经过了漫长的夏天,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①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②去年在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③一夜之间,④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⑤而且叶片扩张的水平,⑥是惊人的快,⑦扩张的范围,⑧是惊人的广。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
11.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加点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在半山腰他们仿佛闻到一种什么花香。
B.正是对什么都好奇的年龄,很容易产生想法。
C.什么一天就能干完,这工作三天也干不完。
D.这是什么手套呀!一只厚一只薄的!
12.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半夜月明湖水白,五更日出海门红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C.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颜色鲜艳的、细弱单薄的绿叶”,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15.若上文中的池塘在廉洁文化主题公园内,请你为其命名并拟写标语。要求阐释准确,语言富有文采,不超过30个字。(4分)
                                    
                                    
                                    
[题组四]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2024·潍坊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不是说冷了就加衣吗?那为什么有时多穿几件衣服反而不如少穿来得暖和?
由于人体和外部环境存在温差,我们的身体时刻在产热也在散热。 A ,产热速度跟不上,我们就会感到很冷。因此保暖的本质, B 。最好的方法,就是往身上包裹一些热导率比较低的材料,羽绒、羊毛、棉等都是常用在保暖衣服中的材料。【甲】
对于一件衣服而言,除了本身的热导率要够低,它还需要能在面料表面制造适当厚度且稳定的空气层,才能取得良好的保温效果。【乙】我们穿的衣服,除了衣服材料本身的纤维间可以存储空气,层与层之间的空间也可以储存空气。那是不是层数越多, C ,整体的保暖性也就越强了呢?
事实上,空气层太厚会使空气层内外产生明显的温差,这就会导致空气流动,产生热对流。①而一旦产生了热对流,热量就会加速流失。此外,层数太多还会把空气层挤薄。当层数超过某个值,②衣服层与层之间的空气存量会随着衣服层数的增加而散失,③想要保暖的愿望会背道而驰。所以,想保暖别穿太多层,也别穿太紧,尤其是外套要稍微宽松一些。
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6分)
                                    
                                    
                                    
17.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目前世界上热导率最低的物质,是静止的空气。”这句话放在【乙】处比放在【甲】处更合适。
B.①处中“一旦”一词,引出“热量就会加速流失”这一结果的条件——产生热对流,增强了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C.②处中应将“散失”改为“减少”。
D.③处中的成语“背道而驰”使用错误,应替换为“适得其反”。
18.热导率(导热系数)是衡量材料传递热量速度的指标。请根据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的理解,参照下面表格中提供的信息,得出一条概括性结论,不超过35个字。(3分)
不同材料的热导率
材料类型 热导率/(W·(m·K)-1)
铁 80.2
水 0.599
棉 0.071
羊毛 0.055
羽绒 0.048
静止空气 0.02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2024·宿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9~20题。
桃源究竟在哪呢?
山路上,一老一小,丈量完公路,挺进山路。沿溪行,跨沟渠,过了横排登山坳,一路芒花浩荡飘摇。等通过那棵拱形的大树,终于进入桃源村,层层叠叠向上生长的梯田,像母亲的妊娠纹,又像父亲的肋骨,清瘦而绵延。
蝉声知了知知了,叫得稻浪翻滚。
课本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透着神秘的光芒,直接诱导少年的探寻之心。
我脚步打战,心中一直默念着: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我是跟着祖父进村的,他是村里的支书,处世利落,话不多,却句句切中要穴。那天,他照旧用伞柄扛着黑皮包出门,我照旧在门口的南杂店玩耍。那时候我们刚刚搬到圩镇,周围都是摊贩的铺面和新开的地基,尘土与声嚣从四面八方赶来。
从路人的寒暄里,得知祖父去桃源,我心中激动不已——桃源,课本里的地名,竟然就在自己脚步能丈量的范围之内。
19.作者在修改文章时,删去了文中画线处的“清瘦而绵延”,请说说删除的理由。(4分)
                                    
                                    
                                    
20.“蝉声知了知知了,叫得稻浪翻滚”打破了感觉限制,表达上新颖别致,请简要赏析。(4分)
                                    
                                    
                                    
8/8专题提升练13
1.解析:第①处,通读语段可知,这里在论述过程和结果哪一个重要。根据“如果我们……只关注……结果而漠视事件发展的过程,那就……什么深意也读不到了”“凡事有过程才会有结果”“结果往往只在一瞬间”可知,“我方”的观点应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第②处,根据上文“过程……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可知,结果是过程的一部分,再结合下文“难道我们能见小忘大、以偏舍全吗”可知,“小”“偏”指“结果”,“大”“全”指过程,所以此处应填“结果只是过程的一部分”。第③处,根据上文列举的例子可知,这些人都是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才有了辉煌的成就,且从“坐不得”“下不了”可以看出如果不注重过程,只追求结果,就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所以此处应填“一味追求最后的结果”。
答案: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②结果只是过程的一部分 ③一味追求最后的结果(每处2分)
2.解析:本题要求指出第二个理由的逻辑错误,可定位答题区间为第三段。常见的逻辑错误有:转移论题、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循环论证、双重标准等,据此来判断材料中的逻辑错误。“勤”只是做好过程的表现之一,要想做好过程,除了勤奋,还需要智慧、机遇等其他的因素,做到“勤”并不意味着做好了过程,这是以偏概全类逻辑错误。
答案:以偏概全——“勤”只是做好过程的表现之一,做到“勤”并不意味着做好了过程。(3分)
3.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①“广漠空间的漫长磨砺和数日经年的辗转腾挪”搭配不当,时间搭配“磨砺”,空间搭配“辗转腾挪”,应改为“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②“否定甚至漠视”语序不当,“否定”比“漠视”程度深,所以“漠视”在前,“否定”在后。
答案: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4分)
4.解析:“化为灰尽”中“尽”应为“烬”,“烟销云散”中“销”应为“消”。
答案:①“尽”改为“烬”;②“销”改为“消”。
5.解析:逻辑关系指的是句子之间的关系,包括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等;句式特点常见的有整散结合、倒装、排比、设问、反问等。先看逻辑关系,由“虽然”“但”可知①②句之间构成转折。②③④都是在强调科学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从“重要”到“本质”再到“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进步”,呈现出层层递进的趋势,所以三者之间是递进关系。再看句式特点,②③④三句话都用了“是……部分”的句式,所以这三句话构成排比句式。“重要的部分”“本质的部分”“唯一……那一部分”逐层递进,语意渐强,强调了科学的历史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1)逻辑关系:①与②之间是转折关系,②③④之间是递进关系,先转折,再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越来越突出科学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2分)
(2)句式特点:②③④三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通过“重要的部分”“本质的部分”“唯一……那一部分”强调了科学的历史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句子的气势,使表达更加强烈。(3分)
6.解析:第①处,此处用于修饰“中华典籍”,结合“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和“徜徉”可知,此处要表达中华典籍数量繁多,如茫茫大海之类的意思,可填“浩如烟海”。“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第②处,根据横线前的“饱受眼疾折磨却依然”和后文“许慎精益求精,为《说文解字》投注了毕生心血”可知,此处是说尽管许慎晚年深受眼疾的折磨,但仍然坚持《说文解字》的著述工作,他坚定执着,不忘初心,始终如一,故可填“矢志不渝”之类的成语。“矢志不渝”,指发誓立志,决不改变。第③处,结合“他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有不明之处则称‘阙’,乃空缺之义”可知,许慎根据实际情况著述,踏实认真,可填“实事求是”之类的成语。“实事求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答案:①浩如烟海 ②矢志不渝 ③实事求是(每处1分)
7.不好。(1分)①顿号是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语之间;而这里用逗号作为分隔,将词语变为了几个短句,停顿的时间变长。②使用逗号能够加强语气,既凸显动作行为的独立性,也强化了许慎不同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顿号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3分)
8.A [A项,“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说的是妙玉,且“最后只能独伴青灯古殿”的是惜春,说的都不是黛玉。]
9.解析:画线句:画线句是对札莫希奇市战前的景色描写。运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把本来用来描写鸟的动作的“飞翔”移用来描写“夜风和夜暗”,把本来用来描写灯火熄灭的“熄”移用来描写“星星”,生动地描绘出战前札莫希奇市昏暗、压抑、死寂的景象,用以渲染、烘托此时颓丧的气氛及“我”低沉的心情。
《荷花淀》:这是妇女们遇险时对荷花淀风光的描写,景物清新、充满活力。此处景物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荷叶”比作“铜墙铁壁”,把“粉色荷花箭”比作“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不仅生动地描写了白洋淀的景物,还暗示了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同时,“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暗示着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前途——昔日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烘托出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敌的英雄形象。
答案:①画线句:昏暗,压抑,死寂;烘托出战前颓丧的气氛,烘托“我”低沉的心情。②《荷花淀》:清新,充满活力;暗示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烘托出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敌的英雄形象。(每点2分)
10.①“胀鼓鼓”更能突出土地被雨水浸泡后膨胀的情状,“胀鼓”则没有这种效果;②“金灿灿”强化了打麦场金黄的颜色,比“金灿”的亮度更强;③“轰隆隆”比“轰隆”更能突出声音之大,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每点2分)
11.A [A项中的“什么”与文中加点的“什么”都是虚指,表示不确定的事物。B项中的“什么”是任指,用在“也”或“都”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C项中的“什么”表示不同意对方说的话。D项中的“什么”表示不满。故选A。]
12.C [根据文段内容可知,括号内应填能表示池塘中不见荷花、只有水的诗句。A项,写夜晚湖水的明亮和晨曦时分海门的红艳。B项,写护城河里春水半满,城中处处开着春花,而城里的无数房屋在轻烟细雨中模模糊糊看不清楚。C项,写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浮云的影子在水面上闪耀浮动。D项,写一眼望去,碧绿的荷叶仿佛一直接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辉映下更显得红艳别致。只有C项写的是有水无荷的池塘,故选C。]
13.解析:语句②,“去年在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语序不当,“去年”应调整到“在”字之后。语句⑤,“扩张的水平”与“惊人的快”搭配不当,“快”是用来形容速度的,可将“水平”改成“速度”。
答案:语句②,修改为: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语句⑤,修改为:而且叶片扩张的速度。(每处2分)
14.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长出绿叶上,原句的重点落在绿叶的状态上,原句强调莲叶柔嫩,与后文衔接紧密。②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直白,原句活泼俏皮,原句和整个文段的文风和谐一致。③修辞不同:改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原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可怜兮兮”把莲叶的细弱单薄写得形象生动,具有画面感。(每点2分)
15.解析:本题要求为池塘命名和拟写标语,命名要简短、有力,标语要通俗易懂,且都要贴合主题。根据公园主题“廉洁文化”可知,命名和标语都应强调“廉洁”。文中的池塘长满莲花,而“莲”与“廉”同音,因此池塘名字中可出现“莲”,可以命名为“植‘莲’塘”“践‘莲’塘”等。拟写宣传标语要结合“莲”的特性和“廉洁”来拟写,让主题更加鲜明,可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具有宣传性和鼓动性。
答案:(示例一)植“莲”塘。莲花多植塘自清,廉歌久唱行风正。
(示例二)践“莲”塘。莲,因洁而尊;人,因廉而正。(名字2分,标语2分)
16.解析:A处,前面说“我们的身体时刻在产热也在散热”,后面说“产热速度跟不上,我们就会感到很冷”,故此处应以“如果”开头,与后面的“就”构成假设关系,主要从“散热”的角度来说,故此处可填“如果散热太快”。B处,前面说“因此保暖的本质”,显然后面应说保暖的本质是什么,从后面“就是往身上包裹一些热导率比较低的材料”这些语句来看,应从“减少散热”的角度来说,故此处可填“就是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C处,前面说“那是不是层数越多”,后面说“整体的保暖性也就越强了呢”,这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从后面“事实上,空气层太厚会使空气层内外产生明显的温差,这就会导致空气流动,产生热对流”和“衣服层与层之间的空气存量会随着衣服层数的增加而散失”等内容来看,此处应是说“衣服层与层之间的空气存量”,故此处可填“衣服里存的空气就越多”。
答案:A.如果散热太快 B.就是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 C.衣服里存的空气就越多
17.A [A项,“放在【乙】处比放在【甲】处更合适”错误。从上下文来看,前面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往身上包裹一些热导率比较低的材料,羽绒、羊毛、棉等都是常用在保暖衣服中的材料”,后面说“对于一件衣服而言,除了本身的热导率要够低,它还需要能在面料表面制造适当厚度且稳定的空气层,才能取得良好的保温效果”,可见,“热导率”这个概念是在【甲】处提出的,且“世界上热导率最低的物质,是静止的空气”这句话放在【甲】处比放在【乙】处更合适,既照应上文,又引出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8.解析:从第二段的内容来看,保暖的本质是减少散热,最好的方法是往身上包裹一些热导率比较低的材料,如羽绒、羊毛、棉等;从表格中所给的材料来看,热导率越低,散热越慢。综合这些内容,可概括为“材料的热导率越低,传递热量的速度就越慢,保温效果就越好”。
答案:材料的热导率越低,传递热量的速度就越慢,保温效果就越好。
19.①作为比喻的相似点描述不准确;②感情基调不协调,“清瘦”不能体现“我”到了桃源村的激动心情;③删去既简洁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0.通感,把听觉上的“蝉声”转化为视觉上的“稻浪翻滚”。写出一种流动的节奏感,表达“我”进入桃源的愉悦之情。
1/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