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3 文学类(小说) 革命文化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3 文学类(小说) 革命文化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4:19:03

文档简介

专题提升练3
1.D [D项,“以‘羽翅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暗示化蝶者就是‘嘴里有光’的二爷”错误,前文写二奶说二爷“嘴里有光”,这里的“光”,是二奶对二爷开心快乐时露出半颗铜牙的观感,表现的是二奶对二爷的怀念;而蝴蝶羽翅“闪着金光”,客观上是因为阳光照射,实际上是为了表现“我”对二爷、二奶高尚人格的赞美,因此,文中两处写“光”,对象有别,情感不同。]
2.C [A项,“其实是不确定二爷的参军时间”错误,“我”明知二奶当年不太可能会唱这首民歌,但不愿意用肯定的语言加以否定,而是用不确定的“不知道”“是否”等加以表达,其言外之意是希望当年有这样的场景,是认为只有这样的场景才能表现二爷、二奶的深情。因此,“我不知道二爷走时,二奶是否已经会唱这首歌,她的歌声,是否留在二爷的记忆里”等几句,不是用来表达“我”对二爷参军时间的不确定,而是用文学性的笔调,含蓄表达了“我”对二奶、二爷爱情故事的感动和伤感。B项,“二者一实一虚”错误,文中两次写二奶吟唱《送郎当红军》,应当都属于回忆中的歌声,为虚写,并非“一实一虚”。D项,“手法相同”错误,古诗“孔雀东南飞”一句是比兴手法,“红日往上升”没有运用比兴手法,只是对早晨太阳升起的描写。]
3.①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铜牙是确认徐光明和找到二爷的关键,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铜牙展开。②使情节出现新的波折。“后记”中所述的铜牙位置与正文并不相同,这使故事出现了出人意料的新波澜。③使故事有余味。铜牙的位置不能确定,徐光明是不是二爷也最终成谜,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4.①“附录”的人物介绍和“后记”的补叙,与正文情节交错关联,使小说故事既曲折又合理。②“附录”“后记”的记述,使徐光明、二爷与所有革命烈士形象融合在一起,揭示了英烈形象的普遍意义。③“附录”“后记”具有的纪实笔调,能增强小说的现实意义(增强真实性)。④小说这一结构形式新颖独特,能带给读者新鲜的审美体验。
5.B [B项,“一生所有的事迹都与‘那棵树’有关系”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只能说喜忠的主要事迹与“那棵树”有关系。]
6.A [A项,“意在突出将军的英雄形象”错误,“让将军以当事人的身份回访”没有“突出将军的英雄形象”的作用,只是为了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7.①“红军树”是喜忠这一人物的化身,是对人物形象的礼赞,彰显了他具有的红军战士的品质。②蕴含着红军和群众血浓于水的深情,突出了红军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8.①慈祥可亲,平易近人。喜忠唱学会的红军的歌时,朱军长像慈父一样夸赞他。他像父亲一样的叮嘱喜忠,要自觉遵守红军纪律。②不搞特殊化,甘当普通一兵。带头下山挑粮,挑的担子比后面的兵们挑的还要沉。③艰苦朴素,克己奉公。衣食用度节俭,节省下的伙食费用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
1/2专题提升练3 文学类(小说) 革命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年代缔造了伟大的红色精神谱系,锻造出反映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与精神风貌的革命文化。试题深耕红色文化,彰显榜样力量,通过对革命英雄以顽强的意志投入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事迹的描述,表现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引导学生铭记历史,赓续红色基因,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铜 牙
曾 剑
17岁这年,我报名参军。
“你为什么要当兵?”一个穿军装的人问我。
“找到我二爷。”
“你要到部队去找你二爷,他在我们部队吗?”
我摇摇头,一脸茫然。
二爷是烈士,但我们后人没有找到他的遗骸。
我二爷徐绪银,12岁时,还是个放牛娃,那天跟红军的队伍去了军营。二爷瘦小的身影跟在红军队伍后面奔跑,显得那么弱小。我小脚的二奶,在他身后追,队伍越行越远,二爷越来越小,最后成一个黑点,眨眼间,二奶就看不见他了。
二爷再也没回来,直到许多年后,政府给我家送了一块牌匾,一个烈士证明,这成为我二爷的全部。
我很快知道,接兵干部叫李健一。我们要去的部队在苏北,徐州。真是巧合,我二爷就是牺牲在苏北。
新兵下连,李健一把我叫到他办公室,问我想不想到师史馆。
“你不是要到苏北来找你二爷吗?在师史馆,也许更容易找到他。”
我心里一动。新兵训练,太苦太累,我都忘记了我的二爷。
走进师史馆。那么多烈士的照片静静地挂在展板上。
我凝望着这些照片,我为他们感到自豪,但同时也替他们难过,毕竟他们太年轻了。有的烈士比我还小,不过十五六岁。很多烈士,无名无姓。那简短的文字,记录着他们在革命路上的壮举。
有一天,李健一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说:“徐东亮,你看,你像这个人。”
我抬眼看,照片上是一位年轻军人,约二十五六岁。他身着新四军军装,站在一排木门前,意气风发。细看,他方脸,眉毛很黑,大眼睛散发着坚毅的目光。的确,我像他。我说不清眼睛、鼻子、嘴角的轮廓哪里像他,但就是感觉像,可能是神似吧。
他莫非就是我二爷?
我失望了。我二奶说,我二爷叫徐绪银,而这个人,叫徐光明。
除了参与师史馆的正常工作,我每天晚上,把自己关在史馆,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里找寻,我渴望找到更多关于徐光明的资料。
与众多个夜晚一样,我百度“徐光明”,网页跳出一则“寻亲”新闻,网上说,红安籍烈士徐光明,1940年9月在苏北一场战役中牺牲。刘北江自1980年起,几乎每年都要到昔日战斗过的苏北,寻找老团长徐光明的遗体。1986年春天,刘北江在一具遗骨中发现了一颗黄铜假牙,他确认他就是老团长徐光明,徐团长这颗假牙,他闭着眼就会想起。
网上这些消息让我血流加快,一连几天彻夜难眠。
我二爷也有一颗铜牙。二奶说,二爷放羊,摔断了一颗牙。不久,有乡村牙医游走到我们竹林湾。二奶想给二爷把那颗断牙镶上。无奈那牙很贵。牙医说,用自家的材料,便会便宜些。二奶问什么材料,牙医说,比如黄金、白银、黄铜……
爷爷拿出一块铜,有火柴盒那么大,放着金色的光。牙医从那块铜上切下一块,牙齿大小,放进二爷嘴里,比量比量,用细铁锤捶捶打打,将那块铜安放在二爷嘴里,竟然严丝合缝。
好在那颗牙不是门牙,而是门牙下右第四颗牙。那牙平时是不露出来的,二爷只有特别开心快乐之时,才露出半颗铜牙,像嘴里射出一道金色的光。
“你二爷嘴里有光。”我记得二奶向我们描述二爷时的情形,她脸上飞起少女般的酡红。她低声细语,旁若无人地吟唱道:“早起开柴门,红日往上升。今天送郎当红军,小妹喜在心……”
多么熟悉的旋律!这是1930年在红安传唱的《送郎当红军》,我不知道二爷走时,二奶是否已经会唱这首歌,她的歌声,是否留在二爷的记忆里。
我立刻把这个情况告诉李健一,一刻都等不得。我说:“李干事,我二爷找到了,他就是徐光明,‘徐光明’之前,他应该叫徐绪银,这是我二爷最先的名字。”
第二年春,李健一干事代表老部队,我代表徐光明的后人,我们一同前往苏北这家烈士陵园。我们带回了二爷的骨殖。我们把二爷安葬在竹林湾的后山坡。安葬二爷那天,天空晴朗,满山的松树青翠欲滴。松树旁,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
附录:
鄂豫皖革命烈士纪念园名录之徐光明:徐光明,湖北红安(旧称黄安)人,一九一二年出生,十四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二七年,参加黄麻起义,一九三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方面军连长、营长和红二十五军某团团长等职。抗日战争初期调入新四军工作。一九三九年奉命进入苏南东部,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团参谋长。一九四○年,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独立团团长。同年九月六日,在对敌反击战中牺牲。时年二十八岁。
徐光明原名徐绪银,高桥镇竹林湾人。
名录上最后这句话,与上面字体一样,但字的色泽新鲜醒目,显然是后补上去的。
后记:
今年清明节,我回去祭拜我的二爷二奶。宋春芳听说我回了红安,过来小坐。她是我高中同学,现在在医院工作,牙医,医学博士。她看着我手机里收藏的图片和文字,目光停在徐光明留下的那颗铜牙上。
“你二奶说你二爷那颗铜牙是右下第四颗?”宋春芳问。
我点头说是。
“这是右下第五颗牙。”她的语气不容置疑。
“也许是我二奶记错了。”我说。
“你要想弄清楚也容易。”
我不语。
“DNA。”她说。
我说:“那还得刨坟,算了,不折腾了,让逝者安息。”
“万一不是,你二奶能安息吗?”
“我想,我二奶会认同我们的做法。”
“早起开柴门,红日往上升。今天送郎当红军,小妹喜在心……”二奶的歌声在我耳畔响起。她佝偻的身影,在我眼前渐行渐远。他们合坟那天的情景,在我脑海里呈现,那么明晰:两只金黄色蝴蝶在坟头翩翩起舞,羽翅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我相信我二奶旁边沉睡的,是我们朝思暮想的二爷,他叫徐光明,他最初的名字叫徐绪银。
愿二爷在地下安息!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写“我”和接兵干部的简单对话,引出了“二爷”这一故事人物,从而巧妙地切入对二爷参军及牺牲故事的叙写。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如写二爷“瘦小的身影”奔跑,突出了二爷对革命的向往和“我”对二爷的怀念。
C.小说正文以“那天”“二奶说”“我记得”等语句,提示了小说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的不同,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层次。
D.“后记”写合坟时蝴蝶飞舞的场景,以“羽翅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暗示化蝶者就是“嘴里有光”的二爷,富有浪漫情调。
2.下列对文中二奶吟唱《送郎当红军》部分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怀疑二奶送别二爷时是否会唱这首民歌,其实是不确定二爷的参军时间。
B.文中两次写二奶吟唱的歌声,二者一实一虚,都写出二奶深情温婉的形象特征。
C.这首歌与《党费》中黄新所唱歌谣的歌名相同,内容相近,其传唱背景也类似。
D.歌词中“红日往上升”一句,与古诗“孔雀东南飞”一句手法相同,意蕴丰富。
3.小说中的“铜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4.本篇小说由“正文”和“附录”“后记”三部分组成,这样的处理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红军树
程多宝
也不知怎么了,一家老老小小虽然一睁眼就没完没了地苦做,却照样穷得揭不开锅。喜忠想不通的时候,就倚靠在那棵树旁,对着大山放开嗓子,一顿狂吼。
在给东家放牛的路上,靠着那棵树吼上几声,哪怕曲不成曲歌不成歌,心里也畅快。
有天,山下突然过大兵,长长的队伍扛着枪,拉着几门小山炮,更多的人扛着大刀、长矛啥的。大兵穿着清一色的蓝不蓝灰不灰的粗布大褂,帽子上一枚用红布缝的五角星闪烁着,让人看着心生暖意。喜忠眼瞅着这支队伍沿着山道进了井冈山,没过些日子,又看到有些兵下山挑粮。有个中年人模样的带头,挑的担子比后面的兵们挑的还要沉,嘴里唱出的歌子欢快着呢。
喜忠听人家喊那人军长,更不明白了:军长,那得多大的官!怎么一点儿架子也没有?
喜忠的眼神和牛群的目光,开始追随这支挑粮的队伍。喜忠跟在队伍后面学唱他们的歌子。一来二往,喜忠居然学会了几首。他一亮嗓子,那位军长夸奖他时的表情,像极了父亲高兴时的模样。
秋天一过,喜忠放牧的那些耕牛都被东家拉到田里抢种抢收。白天里的喜忠,有了好些时间自己打发。可是,喜忠的心跟着歌声飞了,时不时地,总想倚靠着那棵树唱上一段。歌声一起,说不定他又能遇见军长他们呢。
那天,山下过的大兵里好多人成了伤兵,有几个躺在路旁呻吟,嘴里还唱着歌,仿佛歌声能止痛似的。
有个医生模样的人看见喜忠,便截住了他:“你不是那个喜伢子吗?朱军长可喜欢你了!能不能帮我们借扇门板?坡地不平坦,做手术不稳当,伤员要截肢,没门板不行啊!”
截肢,那就是锯手锯腿啊。喜忠还没缓过神来呢,他接过医生递来的几块铜板,转身跑进山里,借来了一扇门板。等到那扇门板上的血迹快要干掉的时候,怀揣的那几块铜板正热乎着……
后来,那支队伍悄然钻进了山里,喜忠一个放牛娃哪知道呢,大山深处的那场黄洋界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从这以后,仗越打越远,越打越惨烈。
有消息灵通的人从城里得到消息,说那位姓朱的军长带着队伍一路往西南撤退了。
后来,井冈山的人才知道,朱军长和队伍的那次撤退,其实是战略转移,史书上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些,喜忠自然是不知道的。当时的他,只记着那位像自己父亲一样的军长一脸慈祥地叮嘱:“我们为穷苦人打天下,流血牺牲算什么?很重要的一条是守纪律:守纪律的军队,得民心得天下。”
对,咱都会唱军长教的歌了,当然得守纪律。当时喜忠只想快点赶回去,给老乡上门板:虽然军长没有答应让咱当红军,咱守一回纪律,将来也算是当过红军的人啦。
没想到的是,那扇门板一时上不回去。喜忠背回来时,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门轴那端折了一截。“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两项,喜忠想起来了。他连忙递上医生给的几块铜板,但那个老乡根本不敢接:“喜伢子,你可把天捅了个窟窿。东家以后不会让你放牛了。”
东家真的不雇喜忠放牛了,喜忠只得进山打柴。
累了的时候,他就倚靠在那棵树旁,唱上几嗓子。
哪知道这边刚一唱,就引来了几个黑洞洞的枪口。那几个陌生人,喜忠不认识。一声“犬吠”炸雷一般响起:“别唱了,再唱一句,老子崩了你!”
“就唱!就唱!”倚靠在那棵树上的喜忠,真不知道哪来的劲儿,他怒吼出的歌声如奔涌的潮头,冲得对方腿肚子一抖一抖的,差点站不稳了:
太阳出来一地红
穷人光景满眼红
铁心跟着朱毛红
星火燎原万山红
……
“砰——”嘶哑的声音从其中一个黑洞洞的枪口逃窜出来,淡淡的青烟飘曳着,有了些蓝,还有了些红。
喜忠细细的身子滑向大地的时候,脑海又闪过那位像自己父亲一样的军长。鲜血沿着树干流淌,染出了一地鲜红,历经多年,永不褪色。
后记:
1956年的秋天,一位肩挂陆军少将军衔的将军奉命到井冈山一带调研卫生防疫工作时,突然间若有所思。
将军有个请求:能不能带他到喜忠牺牲的地方走一走?
这位从红军医生一路成长起来的将军,时任某大军区后勤部部长。
陪同人员里,有该县的地方志编写人员小陈。小陈向将军汇报了喜忠牺牲时的经过。
将军的眼睛蒙眬了,语气低沉了许多:“我记得有这么个喜伢子,需要的话,我可以作证。1928年秋天那会儿,一场遭遇战过后,就是这个喜伢子,给我们扛来了一扇门板,多亏了这扇门板啊。实不相瞒,部队实在付不起租门板的钱,当年给他的那几块铜板,还是朱老总攒下的伙食尾子,交给我们医院以备急用的。那时候的井冈山四面环敌,几天吃不到一点儿盐味,苦啊!朱老总经常亲自下山挑粮。”
一行人来到喜忠当年倚靠的那棵树旁,如今的它几人伸开臂膀都抱不过来,树下的那圈土,几十年下来,依然红彤彤的。
“为了保护好这棵树,县里想征集树名。”小陈说。
“我们当地人早就叫惯了,把这棵树叫作红军树。”随行的一位村民脱口而出。
“可是,喜忠……他并没有参加过红军啊!”小陈的嗓音细得只有他自己才能听见。
没承想,将军转过身来,朝这棵沉默无语的大树敬了一个军礼:“对,就叫红军树,我们的——红——军——树!”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帽子上一枚用红布缝的五角星闪烁着”“沿着山道进了井冈山”等语句,都暗示了小说中“大兵”的具体身份。
B.喜忠在“那棵树”下唱歌,遇到红军,最后又牺牲在树下,说明他一生所有的事迹都与“那棵树”有关系,人与物关系密切。
C.喜忠牺牲前“太阳出来一地红”的歌声,既突出了他爱唱歌的特点,也说明他在红军影响下思想已经觉悟。
D.小说记叙了一个普通少年与红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军民鱼水般的浓厚感情,富有启示意义。
6.关于文中后记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让将军以当事人的身份回访,意在突出将军的英雄形象,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B.补充叙述喜忠牺牲后发生的事情,与前文中他的事迹相照应,强化其牺牲的意义。
C.小说后记这部分内容,与当下重走长征路、不忘初心相契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D.后记部分是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前文情节的继续,也明确紧扣了小说标题。
7.小说以《红军树》为标题目有何寓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8.小说对朱军长这一人物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其品格特征。(6分)
                                    
                                    
                                    
1/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