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3.装饰色彩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装饰色彩的内涵,感受色彩写实性与装饰性的区别;了解民间艺术运用装饰色彩的规律,学习和掌握装饰色彩的用色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欣赏体验过程中自主探究装饰色彩的特点和表现方法,尝试运用装饰色彩进行艺术创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装饰色彩之美,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2学情分析
本学段的学生对色彩创作非常感兴趣,喜欢运用自己喜爱的颜色表现大自然中的事物。学生的色彩表现力趋于理性,开始追求通过色彩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但是对于装饰色彩的搭配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运用规律,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装饰色彩选择和使用的技巧,激发学生大胆设色、巧妙搭配,以艺术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21·世纪
教育网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装饰色彩的内涵及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装饰色彩创作既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的画面。www.21-cn-jy.com
4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农民画《耱地》及摄影作品《耱地》。
提问:两种形式的作品相对比,农民画《耱地》的色彩给你什么感受?(板书:鲜艳、对比强烈)
小结:这幅作品运用了装饰色彩。(板书:装饰色彩)www-2-1-cnjy-com
【感受色彩的写实性与装饰性的区别,使学生初步体会装饰色彩为画面带来的美感。】
二
初识新知:
1了解装饰色彩的特点
装饰色彩常常和现实生活中的色彩不一样,它源于自然,但不是对自然色彩的复制。你看,《耱地》里的牛多漂亮!可是生活中的牛真有这么多色彩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装饰色彩是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提炼、想象、夸张等艺术加工以后的色彩。它鲜艳、对比强烈,给人以质朴、真挚的感受。21教育网
【初步了解装饰色彩的基本特点,为下面的学习进行铺垫。】
2学习装饰色彩的用色方法
提问:《耱地》这幅作品运用了哪些颜色使画面比自然生活中的场景要美丽得多呢?(出示色卡: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蓝色和橙色)【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了解装饰色彩常用的颜色】
想一想,这三对颜色称为什么色?(板书:补色)补充:作者大胆使用三对补色,使色彩对比强烈,画面明快响亮、绚丽多彩。
抢答:快速说出这些颜色的补色。21·cn·jy·com
【巩固补色知识,为艺术实践奠定基础】
小结:在一幅作品中如果运用补色对比,画面就会显得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我国的民间艺术家在很早以前就已经研究出这种用色方法,并将运用到民间艺术作品中。
3欣赏民间艺术品。21cnjy.com
在这只风筝上你发现了哪对补色?在其它民间工艺品(小鱼挂饰、十二生肖挂饰)上你发现了哪些补色对比?你还发现了哪些用色技巧?请你和好朋友近距离去欣赏、研究。
【知道装饰色彩在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了解我国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特点和表现方法,解决教学重点。】2·1·c·n·j·y
4深入探究:
提问:如何掌握装饰色彩的用色技巧呢?
画面有主色调。
布老虎的身体主要运用了哪些颜色?起到什么作用?
哪幅画色彩运用繁而不乱、和谐统一?说说其中原因。
展示一幅运用补色对比,有主色调的装饰画作品。 21
cnjy
com
【学习和掌握装饰色彩的一般用色技巧】
色彩有明度变化。
仔细观察荷花的花瓣和鱼尾,在色彩方面运用了什么技巧?有什么作用?
(验证结论)哪一幅作品色彩变化丰富,画面色彩活泼生动,又和谐有序?说一说颜色运用的技巧。
展示一幅运用补色对比,有主色调,有色彩明度变化的装饰画作品。
【感受繁而不乱、和谐有序、活泼生动的画面效果】
欣赏美术书中的作品,把你最喜欢的作品和同学分享,了解民间色彩运用技巧。教师补充:民间美术在运用色彩时有“红喜绿,白为媒”的口诀,作品以白色穿插其间,可以增加色彩的纯净、明快之感。【来源:21cnj
y.co
m】
【解决教学难点】
5艺术实践:
创作提示:运用装饰色彩的基本规律,画一幅色彩既鲜艳又和谐的装饰画。
画法指导。
工具:油画棒、水粉画颜料。
画法示范
创作技法:油彩分离(教师演示)
创作思路:以不同明度的橙色、红橙色表现大海。船帆主要用橙色的补色蓝色,明暗变化。粗黑的线条使画面色彩和谐而鲜艳。2-1-c-n-j-y
【了解作画基本步骤,为学生创作奠定基础】
巡视指导。
6展示评价:
自评:作品中运用了哪些对比色?色彩的明度变化、黑色与白色的使用等方面分析自己作品最成功的地方是哪里?
互评:谈谈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出处:21教育名师】
【互相学习,提高欣赏与评价能力,感受成功的快乐。】
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装饰色彩作品装点在校园内。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