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5 文学类(散文) 个人成长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5 文学类(散文) 个人成长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4:19:03

文档简介

专题提升练5 文学类(散文) 个人成长
成长之路,是一个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时间的沉淀。杨绛先生曾说:“无论人生上到哪个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近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命题关注个人成长,引导考生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走好自己的生活之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在漆香中慢慢安静
林那北
上中学后,恰巧我们这个年段的美术老师是我母亲。看她在讲台上说着画着,①煞有介事的与平日灶台锅碗边那个浑身烟火气的中年妇女判若两人,觉得相当滑稽,不免一阵阵想笑。那时课堂已丧失基本尊严,所谓的课外兴趣小组倒是格外红火,学校美术小组由母亲负责,每周有两个下午活动,她于是想当然地也要把我拉进去。百折不挠这个品质,在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上,一次次得以明证。小时候我想必病得不轻,病名叫多动症。上树、下河、奔跑、跳跃才是强项,终日混迹宣传队运动队,身上潜藏的万千野性必须在挥汗如雨的动态中挥霍掉,让我拿笔安安静静画线条,真是对双方的折磨。②但母亲屡屡受挫还是屡屡幻想,甚至威逼我拜到另一位美术老师门下,练了一阵素描色彩,做起考美院的小梦,最终实在被我各种偷懒懈怠气得七窍生烟,才让绝望款款而至。若干年后,当我女儿也学绘画,整天趴在画板上涂涂抹抹时,我对家中上下两个美术人才熟视无睹,依然觉得自己是跑在另一条道上的马,井水不犯河水,永远不会有与她们重合的可能。
但是意外还是出现了,有一天我竟然也玩起了画——漆画。起步确实只是图个好玩。最初是正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女儿假期闲在家里,为杜绝她懒觉睡得太多,而把她带到做漆画的朋友那儿学。她试了一阵,痛惜手变得粗糙而放弃。看着作画的木板与各种漆材丢在那里刺眼,我索性就试着往下弄了。先用腰果漆做了几幅,然后迅速转向大漆。
大漆来自植物,是漆树被割开后,从韧皮里流出的白色黏性乳液,再加工成各种色泽的涂料,既防腐防潮,又耐酸耐碱耐高温。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那只7000多年前的朱漆碗,上面色泽犹存,就是大漆秀给世人的肌肉。我显然很快被这种奇特的液体迷住了,它可以那么柔软地流淌,又可以如此坚硬地凝固,对环境气温以及湿度不近人情地苛求,但只要你稍加用心,它又往往有超乎想象的完美呈现,剔透得宛若珠宝。
福州气候潮湿温润,与漆性相符,虽不产漆树,漆艺却一直遥遥领先,抬头低头间就会蓦然与一场漆画漆艺展或者一位漆艺漆画家相逢。“开了”,这是漆画界的一个术语。一幅画完成了,漆性却仍是活的,它还会按着自身的惯性缓缓成长,像一位含苞的女孩,在无人觉察间,自顾自地一步一步迈向最欲滴的饱满。贵如珊瑚、珍珠、宝石,贱似蛋壳、螺钿、炭粉、瓦灰、木屑、锡片、铝板、铁丝、麻绳、夏布……天底下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先一点点埋下,然后以漆一遍遍髹过,用砂纸一层层研磨,再不厌其烦地推光、揩清。整个过程像铿锵的奔腾,又像静穆的修行;是任性的挥洒,又是精致的磨砺。③斗转星移,肢体已在疲倦中一年年慵懒懈怠下来,欲望与杂念却与日生长。世事纷乱,心浮气躁,但漆味一起,霎时竟一切屏蔽,整个世界仅剩手中那块方形木板,凝神静气,弯腰俯背,眨眼间大半天就一晃而过。待直身长吁,顿觉天宽地阔,岁月无尘。
这把年纪了,完全没有想到还能这样,我自己也不免屡屡暗惊,然后暗喜。
大漆过敏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红疹一片,痒至骨头。不时听到某某某某,已经与漆打了一辈子交道,仍一辈子被咬不放,碰一次倒霉一次,脸霎时可能红肿如烂南瓜。所以总有人问我:你过敏吗?我摇头,不会,我皮厚。问的人一定会啧声连连,他们赞的是我天生拒“痒”。我却暗想,其实,这大概是大漆诱我深入而耍的小计谋,让我能走多远是多远。
确实,我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不谋划,不眺望,也不问结果;敞开自己,不为世俗名利驱使,剩下的便只是生命的自觉,天人合一的放纵了。看着它们一件件胡乱挂起,任性摆放,花花绿绿地热闹,我的目光里想必已经泛起浓浓的母爱了。
事实上,我尚不敢把它们领出家门,我清楚它们还不够好。目力所及,边界越辽阔高远,就越会明白自己站立处的低洼潦草。但我也从不自惭形秽,起跑线不同,目的地也迥异,那些制作精良的专业画作不过是一个标杆,它们可以在前方隐约地召唤,让我致以无限敬意,却未必能真正将我收归门下。
其实,当初将那些被女儿废弃的材料重新收拢利用时,我是暗揣“深入生活”的老套理念,为写一部与漆有关的小说做准备的。那些命运多舛的漆匠,一生短促黯淡匆匆而逝,可倾其心力创造的漆器却历久弥新,至今仍然光彩熠熠地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并且还会继续呈现下去,与更多的晨光暮色相见甚欢。这里头肯定横溢着几分难以言说的苍凉,它完全可以成为一部小说潜在的质地,把悲欢、恩怨以及万千无奈逐一承载。只是几年过去,小说尚未到来,随着一幅幅画制作完成,它们反而渐行渐远渐模糊,仿佛被大漆光芒一映衬,不免自卑了,胆怯了,退却了,萎缩了,一去千里。
我并不着急,在漆香中慢慢安静,慢慢神闲气定地等待。无论如何,总会等到它“开了”的一天吧?即使等不到,那也没关系。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母亲是当时学校美术小组负责人,因而她觉得有责任把我拉进小组学美术。
B.“我”生性好动,不爱绘画,多年后“我”仍觉得自己与母亲不是一路人。
C.“我”先前学漆画,并没有其他的目的,只是图个好玩,但后来却迷上了它。
D.制作漆画的原料简单而普遍,诸如蛋壳、木屑、铁丝、夏布等均可做原材料。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运用“煞有介事”一词,真实地反映了“我”与母亲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母子关系的特定心理。
B.文章重视前后照应,如画线的句子②照应了前文“百折不挠这个品质……一次次得以明证”一句。
C.句子③中运用“慵懒懈怠”“与日生长”等词,表现了“我”制作漆画时因其程序复杂而倦怠的心理。
D.文章语言平实自然又典雅优美,句式上整散结合、张弛有度,体现了作者对语言文字高超的驾驭能力。
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4.读完文章,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请简要概括。(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时光隧道里不熄的烛光
杨立秋
很多东西,因为时代的变迁消失了,但蜡烛没有。它仍存在着,并且很好、很体面、多姿多彩地存在着。如今,蜡烛不再仅仅用作照明,还成为渲染氛围的载体。它像是丑小鸭蜕变成的白天鹅。白天鹅固然美丽,但我无论如何忘不掉过去的丑小鸭,因为是丑小鸭伴我走过了人生行程中的那一段隧道。
那个时候,也就是我小的时候,家家离不开蜡烛。几乎每晚都有的定时停电,使千家万户的窗户里都摇曳着昏黄而幽暗的烛光。那时买蜡烛都成包买,一元一角一包,一包十根,有红白两种颜色,都是一个模子弄出来的统一的形状。
摇曳着蜡烛光晕的夜晚,往往是令我和弟弟害怕的夜晚。
那时,双职工的父母时常要加班或是值夜班,这样,家里就只有我和弟弟。于是,停电的夜晚,就是我们最难熬的夜晚了。天刚刚放黑,我把蜡烛和火柴准备好,和弟弟草草吃完锅里温热的晚饭,就静静地守候在蜡烛旁。只要灯光倏地一灭,两双小手就会麻利地配合着把蜡烛点上。一个划火柴,一个拿蜡烛,点燃后,倾斜一阵,借用滴落的蜡烛油的粘热性,把它粘在桌子上,然后,甩了鞋,麻利地爬上炕,各自蜷缩在两个角落里。
刚刚点燃的蜡烛,先是发出一阵“嗞啦啦”的声响,暴跳一番后,才趋于平静,把昏黄的烛光,懒洋洋地洒在屋子的角角落落里。这时,墙壁上,就映出被烛光颤动出的物体的黑影。这黑影,随着烛光的摇曳,时大时小,时倾斜时竖立……不知为什么,那时,我就是怕这些影子,特别是映在墙上的我和弟弟的影子。头和身子,总会在丝丝缕缕的青烟中,被摇曳的烛光,抻扯出不成比例的黑影,且又颤颤的、黑魆魆的,看着就害怕。越害怕,还越要看。
这时候,我们最盼望的就是能听到爸爸妈妈的开门声。
每当我们睁开惺忪的眼睛,看到明亮的灯光和灯光下爸爸妈妈的面庞时,立刻就会像小兔子似的一下子跳起来。那时,我们就会感到灯光格外的可爱明亮,爸爸妈妈的面庞也格外的慈祥可亲。不管多晚了,我们都要在明亮的灯光下,在幽幽的蜡烛的烟味中,蹿蹦几个来回。尽管我们害怕停电的夜晚,但那只局限在父母加班或是值夜班的时候,父母在家时,停电的夜晚,是很有趣的。那时,我可以十分坦然淡定地面对倏然的漆黑把我们完全吞没,并且,时常会在父母找蜡烛点燃的时间里,和弟弟边学猫叫,边捉迷藏。等父母点燃了蜡烛,一家人要么围着饭桌吃饭,要么各自做着什么事情,一切都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平和。
一家人晃动的身影,不时地投在墙壁上,一会儿分开,一会儿重叠,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短,一会儿倾斜,一会儿竖直,但我没有一点怕的感觉了。有时,我们会缠着爸爸在墙壁上用双手做出各种影像,有张嘴的大灰狼,有吃草的小兔,有戴草帽插秧的农民……那时,被烛光映照的墙壁,真的就像一块大屏幕,更像一个深藏着可怕和欢快的魔方。
这魔方,被时光的巨手,玩转成了一段愈来愈久远的记忆。然而,成就这魔方的蜡烛和烛光还在,它们正被另一只时光的巨手继续玩转着,玩转着温馨,玩转着浪漫,玩转着各式各样的烛光晚宴——当然,这是在生活过得平安顺利的日子里。
但也有例外的时候,顽皮的弟弟再一次从窗子上蹦下来,把左膀弄成了骨折,又多花了几十元钱。于是,刚好能够接续的生活费便断了线。先是妈妈脸上布满乌云,嘴里不断地吐出长长的叹息。这时候的家里就没了往日的欢笑。就像每次遇到困难都是爸爸站出来一样,他带着我每到星期天就去北山里拾柴火,再到柴火市场卖上无数个两元五角补贴家用。这才使断了捻儿的生活之光又重新燃起了温暖的火苗。
家里所有人脸上都有了笑意。
就是从那时候起,不到十岁的我便和父亲一起拾柴火拣焦子(俗称“煤核儿”),一直到我初中毕业弟弟接了班,我家里的柴火和焦子还是堆积如山。
那时,我们这些在大石河边生活的孩子们,在不同的季节玩着不同的游戏,打鱼摸虾,挖耗子洞,滑冰游泳烧蚂蚱。可我不行,我们爷俩有空就出去一天,不是拾一车柴火,就是拣一车焦子,每一次虽然累得小腿发软,可心里都是沉甸甸的,是那样的充实。也许就是这段经历培养了我不惧困难、不畏艰辛的顽强品格,才使我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越走越坚定。
有一年盛夏,我回父母家,刚进院子,双眼就被映照在夕阳下的满头白发晃了一下,不知为什么,像一道突然燃起的烛光。昔日里那位面对苦难生活永远能够想出无穷应对办法的父亲真的老了,腰弯了,腿不直了,眼睛也花了。
就在那一刻,我特别想对父亲说点什么,但不知从何说起。父亲不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赫利俄斯,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光明,也不是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划开天地之混沌。父亲就是父亲,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平民百姓,但是,父亲给儿子生命时光隧道里点燃了一支永远不会熄灭的蜡烛。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写“麻利地配合着把蜡烛点上”和“麻利地爬上炕”,都从侧面写出了晚上停电在当时是常有的事情。
B.作者回忆了他和弟弟睁开惺忪的眼睛看到灯光和父母时特别兴奋的场景,是为了表明停电对小孩的伤害之深。
C.“时光的巨手”玩转着“烛光晚宴”,这里的“晚宴”并不意味晚餐有多丰盛,而是强调那其乐融融的氛围。
D.父亲的满头白发像“一道突然燃起的烛光”,令作者忆起往事,同时意识到带着父爱的烛光一直燃烧在心中。
6.关于文中拾柴火拣焦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弟弟的意外骨折造成的家庭困难,父亲的积极行动与母亲的唉声叹气形成了比照,凸显出父亲乐观向上的品质。
B.从“没了往日的欢笑”到“都有了笑意”形象地表明:在父亲的带领下,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家人觉得满足而充实。
C.“我”和父亲拾柴火拣焦子时,在石子河边生活的其他孩子在玩游戏,这让“我”体会到了贫穷带来的无奈。
D.拾柴火拣焦子这段特殊经历对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影响至深,对“我”性格的形成、品格的锤炼具有重大意义。
7.本文是如何在平实的叙述背后隐伏丰富情感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8.有人给本文加了一个结尾:“这支蜡烛,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风险,都能平静地燃烧自己,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你认为合适吗?简要陈述理由。(6分)
                                    
                                    
                                    
                                    
                                    
                                    
7/7专题提升练5
1.B [A项,强加因果。母亲将“我”拉进美术小组学美术,可能有多种原因,如:当时课堂已丧失基本尊严,课外兴趣小组倒是格外红火;“我”生性好动,母亲希望通过学美术让“我”能稍稍安静下来;母亲是美术小组负责人,“我”学美术有着便利条件。C项,“并没有其他的目的”错误。根据“当初将那些被女儿废弃的材料重新收拢利用时,我是暗揣‘深入生活’的老套理念,为写一部与漆有关的小说做准备的”分析,“我”先前学漆画是有目的的。D项,“制作漆画的原料简单而普遍”错误。制作漆画的原料不仅有蛋壳、木屑、铁丝、夏布等,还有腰果漆或大漆等,文中并没有说这些漆简单而普遍,同时有时还要用贵重的珊瑚、珍珠、宝石等。]
2.C [“表现了‘我’制作漆画时因其程序复杂而倦怠的心理”错。句子③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渐渐变得慵懒懈怠,欲望、杂念与日俱增,与漆画制作的程序复杂毫无关系。]
3.①内容上:交代大漆的来源、特性及历史上的朱漆碗,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漆器这一艺术品及其历史。②结构上:承接上文“然后迅速转向大漆”,引出下文对大漆这种奇特的液体的描写,过渡自然。③效果上:由上文“迅速转向大漆”转而介绍大漆的来源等内容,使文章张弛有度。
4.①要相信自己,敢于尝试未知的领域,成功也具有偶然性;②应活出自我,享受过程,少问结果,不被功名利禄所羁绊,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安宁;③人生起跑线不同,目的地也迥异,无须强求自己。
5.B [“是为了表明停电对小孩的伤害之深”错,是为了突出小孩对父母的依恋。]
6.C [“让‘我’体会到了贫穷带来的无奈”错,是让“我”觉得“那样的充实”。]
7.从叙述特点和情感之间的契合角度考虑。①通过大量叙述与少量议论抒情的结合体现情感。如开篇对蜡烛进行多角度叙述后,紧跟“因为是丑小鸭伴我走过了人生行程中的那一段隧道”,让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露出一点端倪。②通过叙述内容的前后对比突出隐藏的情感。对比叙述同样是停电的夜晚“我与弟弟”的不同反应,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之情。③通过叙述以时间先后顺序为主体现时空广度,让情感绵长、深远。从“小的时候”到“以后的人生路上”,再到最近的“有一年盛夏”,情感之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涌动。④于细节性的叙述中渗透情感。比如父母在家时的停电夜晚的细节描绘,“一家人晃动的身影”“缠着爸爸”做影像等描绘,渗透了那段时光中最温暖的情感。⑤在叙述的语言背后蕴藏情感。如用六个“一会儿”开头的排比语句,体现童年的好奇和生活的温馨。
8.不合适。①内容上,原结尾最后一段已写平凡的父亲给予“我”的深刻影响,表达了对父亲的敬意,语意完整;②写法上,原结尾通过与神话人物进行对比,情感表达强烈,收束简洁,余韵无穷;③结构上,原结尾已经照应标题,结构严谨;④加的结尾,点明主旨过于直白,不符合文学作品含而不露的特点。
1/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