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20:5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奠(diàn)基 选聘(pìn) 疙瘩(gē dɑ) 任人宰割(zǎi)
B.昼(zhòu)夜 伴侣(nǚ) 调羹(tiáo gēng) 兀(wù)兀穷年
C.挚(zhì)友 校(jiào)对 澎湃(pén pài) 迥(jiǒng)乎不同
D.萦(yíng)带 卓(zhuō)越 咳嗽(ké sou) 锲(qiè)而不舍
2、下列汉字的字形没错的一项是(   )
A.瑶言 迭起 鲜为人知 慷慨淋漓 
B.秩序 吩咐 锋芒必露 深恶痛绝
C.小楷 薪金 家逾户晓 目不窥园
D.硕果 绞肉 鞠躬尽瘁 心不在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面对这样的禁酒宣传标语,一些司机不以为然,等出了交通事故才后悔不已。
B.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京当之无愧地获得青奥会主办权。
C.身为军人,为国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D.军人沈星勇救落水少年壮烈牺牲,英雄壮举可歌可泣,传遍大江南北。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石板至少重三百斤左右。
B. 实现中国梦要积极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凝聚新时代的力量。
C.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会引起人的内脏共振。
D. “小人物”虽然平凡,但在他们身上常常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嫦娥五号成功返回,意味着我国已经掌握了无人月球探测技术:“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标志着我国迈出了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北斗导航星座正向地球每一个角落源源不断地送去服务信号□为什么中国航天事业既能稳步前行又能跨越发展□毫无疑问,是因为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是因为科技的自主创新,是因为航天人永不言□败追求卓越的精神。
A. ; ! 、 B. …… ! ,
C. ; ? , D. …… ? 、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它的另个结果却是始料未及的。
②人们会在唯一的孩子身上投入过多的物质财富。
③计划生育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是不容置疑的。
④于是,小规模家庭反而变成高碳排放体。
⑤每个孩子人均能源消耗量大大提高。
A.③⑤①④② B.②④③⑤①
C.③①②⑤④ D.②③⑤①④
7.名著阅读
下面文字中“A”处原是“她”的名字,请写出这个人的名字,并联系《骆驼祥子》的相关情节,谈谈这个人的死对祥子产生的影响。
只要见了她,以前的一切可以一笔勾销,从此另辟一个天地……她不仅是朋友,她将把她的一生交给他,两个地狱中的人将要抹去泪珠而含着笑携手前进。曹先生的话能感动他, A 不用说话就能感动他。他对曹先生说了真实的话,他将要对 A 说些更知心的话,跟谁也不能说的话都可以对她说。
8. 学校组织了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活动。
【活动一】 激发心志——爱国人物故事会
  1958年,留美归国的邓稼先临危受命,接受了研制原子弹的任务。这以后的岁月里,他或紧张奋战在科研院所里,或深入到戈壁大漠,隐姓埋名几十年,锲而不舍,成功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他将殷红的热血洒在了他深爱的土地上,把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62岁!
(1)如果想在故事里引用诗句,下列选项中不吻合邓稼先的精神品格的一项(  )
A.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活动二】 陶冶心灵——爱国诗歌朗诵会
我的祖国,高山巍峨,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暮色苍茫,任凭风云掠过,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
我的祖国,大河奔腾,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激流勇进,洗刷百年污浊,惊涛骇浪拍击峡谷涌起过多少命运的颠簸。
(甲)我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美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大漠收残阳,明月醉荷花,广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还在熠熠闪烁。
(乙)我的祖国,人民勤劳,五十六个民族相濡以沫,东方神韵的精彩,人文风貌的风流,千古流传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
(2)班级准备朗诵诗歌《我的祖国》,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加点的两个词“巍峨”“俯瞰”都是动词。
B.文中画横线的词“从容不迫”“惊涛骇浪”是褒义词。
C.文中甲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对祖国的赞美。
D.文中乙句朗读时速度要轻快,语调要柔和舒缓。
【活动三】 时代有我——爱国对联创作会
(3)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表达爱国之情的话,请你将其修改成上联,使其与下联对仗工整。
  回忆那峥嵘岁月,真是生灵涂炭啊!山川都在悲哀低吟,漫长的黑夜何时才是尽头
上联:
下联: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欢唱,喜气洋洋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经为博士耶 为:成,当
B、但当涉猎 但:然而,却
C、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就
D.鲁肃过寻阳 过:到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11.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 请予以说明。

12.现在人们常用“吴下阿蒙”喻指什么 用“刮目相待”又是形容什么
(二)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完成各题。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
臧克家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化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的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3.请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章思路图梳理。

14.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第③段划线语句含义。
15.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方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论仁,多因材施教,会根据提问者的性情、志向、程度来指点。“颜渊问仁”章是孔子少有的关于仁的正面回答。颜渊以好学著称,闻一知十,提问能切中要害。问难愈多,夫子的回答则愈显精微;回答精微,则仁道的传得者愈众。颜渊问仁,在得到夫子“克己复礼”的回答后,又立刻“请问其目”,然后才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四勿”之教,可谓学生善学,老师善教,由此生发出孔颜授受、师生相印的乐趣,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上》)之乐,莫过如此。
从主题上看,该章阐述的仁礼关系既是关键处,也是争议处。关于“克己”为本还是“复礼”为本,历来争讼纷纭。此立场的选择还牵涉对下一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解释。不过对于理解仁与礼的关系而言,这些争议反倒是次要的。因为,无论是“以仁释礼”抑或是“以礼成仁”,无不是针对春秋以降礼崩乐坏的现状而展开的。礼崩乐坏的快乐,表现为视非礼之舞,听非礼之声,言非礼之时,动非礼之辂,要么源于放纵欲望,要么来自破坏规则,唯有在这样的现实处境中,方显疏食饮水、箪食瓢饮的快乐有多么难能可贵。
如果说“颜渊问仁”章体现了孔颜授受的内圣之学,那么“颜渊问为邦”章则对应孔颜授受的外王之学。颜渊以治国理政问之,孔子以礼乐答之。礼有文质之分,乐有淫正之别,当因袭损益,以通古今之变。损益、通变须有一尺度,仁即礼乐的尺度。当一个人以仁心行时、乘辂、服冕、乐舞,不违仁、不越礼,从心所欲不逾矩,不亦乐乎 面对礼崩乐坏、众生皆苦的生活现实,孔颜师徒没有选择在现实的困顿面前放纵欲望,也不像佛老之徒在伦常日用之外追求别的乐处,而是力行仁道以充实礼乐,在忧患中实现人生乐境。从这个角度看,孔颜之乐确实与孔颜授受的好学乐教有内在联系。
(摘编自王江涛《好学乐教与孔颜真乐》)
材料二:
颜回身居陋巷,处之泰然,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故而夫子贤之。但颜回究竟因何而乐,破解之道也就成了一面镜子,映照着每一个人的心性和品德,甚至成了时代精神的风向标。
第一,乐天。颜回安于穷困,与孔子粗茶淡饭,曲肱而枕,乐在其中,唯他能与夫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颜回顺乎天时,无所黏滞,身心谐和,鸢飞鱼跃,从心所欲,夫复何求 颜回不迁于物,不累于形,与天地同流,此心广大,与宇宙同一,令万物皆备于我,既能赞天地之化育,也就与天地同俦。
第二,乐学。颜回之德不仅仅在于品性醇厚,恬淡自守,不求闻达,甘于清贫,乐天知命,更在于以“为邦”为旨归的全面学习。颜回精通儒家之道,方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的深刻体悟。颜回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乐此不疲,不迁怒,不贰过,故夫子独称其好学。颜子博文约礼,进而不止,不知疲倦,乐在其中,才能于夫子之道无所不说,庶几近于化境。
第三,乐道。贫无可乐,“道”才是终极目标,苟有所得,即“道德”之古意,必然让人兴奋、战栗而幸福,岂是富贵可比 颜回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为后世君子之楷模。颜子所乐的“道”具体表现为“仁”,即颠沛造次于是而临难不辞的根本要求。颜回不仅自己不违仁,还能通过克己复礼,使得天下归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显隐无间,就是颜回之乐。
颜回之乐,孔子皆有之,而夫子之乐,则远超颜回矣。
其一,文教之乐。孔子喟然赞叹曾点在于其超然物外,遂性自然,静观天理流行;也在于其通过文教而风化天下,积极入世。“风乎舞雩,咏而归”,乐得其所,与圣人志同,就是尧舜气象。乐山乐水,终究归于“仁者”“知者”。暮春的风咏和雩舞,既是沂水之上的祭祀活动,也是一场修齐治平的实践课,其本质无关风月,亦非潇洒自乐,而是集诗教、乐教、礼教于一身的活动。孔颜之乐便有内外两层意蕴——个体超越与天下关怀,二者合而为一,方为真乐。夫子有教无类,让王官之学走入寻常百姓家,令所有人受益,俾能斯文不丧,则人类便可生生不息。
其二,制礼作乐。夫子乐在富民、保国、教化以及协和万邦,更在于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地删述修订旧文,制作典籍。如无孔子制礼作乐而构建文化事业,则“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明代李贽《赞刘谐》)恐非虚言。孔子作《春秋》,以一字褒贬,考证核实古人邪正,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所乐,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看似简单,非厚实的文教政制难以成之,亦非能绍明世者不足以当之———这才是真正的尧舜气象。乐民之所乐,以天下万代之乐为乐,其乐何极!
(摘编自程志敏《孔颜所乐何事》)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老师的孔子善教,作为学生的颜渊善学,这在颜渊“问仁”而孔子给出“四勿”之教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B.与放纵欲望或破坏规则的视非礼之舞、听非礼之声、言非礼之时等相比,人们在疏食饮水、箪食瓢饮的时候更快乐。
C.颜回之乐与孔子之乐是可以等量齐观的,因为颜回身居陋巷,处之泰然,箪食瓢饮,不改其乐,颜回被孔子赞为“贤”。
D.“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表明孔子制礼作乐而构建文化事业的作用,如孔子考证古人邪正使乱臣贼子改邪归正。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好学,闻一知十,提问能切中要害;颜回还乐学,博文约礼,进而不止,不知疲倦。
B.可以认为“颜渊问仁”“颜渊问为邦”两章分别体现了孔颜授受的内圣之学和外王之学。
C.颜回“乐天”,体现在顺乎天时、身心谐和、从心所欲、不迁于物、与天地同流等方面。
D.孔子赞成曾点的原因是“风乎舞雩,咏而归”蕴含着通过文教而风化天下的入世理想。
18.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颜回(颜渊)“乐道”的一项是( )
A.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B.子曰:“盍各言尔志 ”颜渊曰:“愿无伐(夸耀)善,无施(夸耀)劳。”
C.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较短的时间)至焉而已矣。”
D.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19.两则材料都谈论了孔子和颜回,但阐述的主要内容不同,请简要分析。
20.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来谈论学习。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你对学习上“乐之”的理解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塘河,江南的一首词
王剑冰
①这里的水是免费的,景是免费的,一丝丝的风也是免费的,但你又感觉它们是最贵的,所以你就有了珍惜,有了不舍。你得慢慢消受。
②不同的时间来,你会发观,塘河的姿态是不一样的,即使一天中的一早一晚,也是不一样的。水的色光,水的纹理,甚至水边的衬托也会发生变化。到底是怎样的变化,一下子也说不清。
③塘河是温州享受不尽的福利,外地人只有一次次来蹭这福利。在外来的客人中,还有鸥鸟、白鹭和黄鹂,它们同样喜欢这片水域,喜欢来这里恋爱,生子,将自己变为永久居民。
④过了划龙桥,过了妙鸿桥,一座座的桥还在前面等着。据说唐宋以降,桥多为木制,这些石桥不知起于何时。一根根石柱子深扎于水,绿色的苔藓爬上了顶端。
⑤顺着塘河往前,还会看到山峦,山峦不高,但很有特色。其中的仙岩,就跌落一个仙瀑,跌成了朱自清笔下的一潭“女儿绿”。
⑥不知道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道都通往哪里,叶适等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在哪一处水边隐居?
⑦塘河据说从晋代就有了,水流直通飞云江与瓯江,而后通向大海。王羲之任永嘉太守时,曾一次次登舟,体味“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美妙。而另一位太守谢灵运的小舟,也让塘河泼洒出一条山水诗路。
⑧有人在水边垂钓,我知道,他不是为了一时的欢腾,他是为了那种自在。
⑨水边还有许多的台阶,也就有了洗洗涮涮的女子,在手上弄出一圈圈的涟漪。男人们喜欢坐在高处,在这些涟漪里沉迷。
⑩间或有雨下来,让画境更有一种水墨氤氲的气息。随着清新深长地吸入,再深长地吐出,心神顿时爽快极了。这时再看水,水上已经烟尘缥缈,船儿在烟尘间钻进又钻出,做了画中的自己。
看着时,着木屐的谢灵运、穿长衫的朱自清在水边闪现。或许还有浣纱的西施,人们传说她曾随范蠡在这一带隐居。
水环抱着温州,也藏着秘籍。
你随便从哪一处上岸,都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等在那里的不是一座安静的老城门,就是端肃的老祠堂,或是一片热闹的新街市。明清的遗存与巴洛克建筑及现代的楼群交相辉映,让人感觉这是一座韵味十足的城市。
我以为,塘河既是温州的母亲河,也是温州的代言者。它透露着一种温州气象,这种气象比你看到的其他数字更有价值。在外人的印象里,来温州就是来感受现代的节奏,感受房地产的晴雨表。不,我说你应该来看看塘河,来感受一下江南的温州,感受一下温州的舒缓与润泽,清新与透彻。
塘河两岸还有不少梅花,入冬时节一片灿白又一片炫黄,古代就有文人雅士划船赏梅的传统。还有杨梅林海,初入梅雨期也正赶上梅熟。那时你来,会看到河两边满是梅子的艳红。温州人会叠声地说:“入梅了!”入梅一词,意味隽永。
船已经行走很久,塘河还在绕着,无有穷尽地绕着,它不是山呼海啸那种铺排,它是轻拢慢捻那种悠然。大海在不远处候着,它不急,它要在这里好好地绕一绕。温州对于它,有着太多的不急。它望见了八百里大罗山,起起伏伏,郁郁葱葱,成为温州的壮丽画屏,望见了山洼处有高高的状元坊,望见了叠着黄色的卧云寺。
弃舟上到山上,竟然清晰地看到了这条河。此时正是黄昏,夕阳在山,放射出最后一缕光芒,这缕光芒将温州美丽地映现出来,尤其是塘河,现在镀上了一层金黄,就像温州围着的一条华贵绶带。
渐渐地,颜色在变,已经变成了深红,深红一点点远去,那里,或就是大海的方向。
21.简析文章开篇用第二人称叙述的作用。
22.分析第⑤~⑦段写与塘河有关的古今文化名人的用意。

23.赏析第 段“绕”字的表达效果。

24.文章以“塘河,江南的一首词”为题有何作用?
三、写作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需求,如衣食住行、健康与安全、娱乐和交友、获得尊重与认可、实现理想和价值等。有人说,需求得到满足会让自己感到快乐;也有人说,满足他人的需求会让自己感到快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A 2.D 3.A 4.D 5.D 6.C 7.A:小福子。影响 虎妞去世后,小福子成了祥子好好活下去的希望。小福子上吊自杀后,祥子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他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开始厌恶劳作,吃喝嫖赌,到处骗钱,最后沦为“城市垃圾” 8.(1)C (2).D (3)(3)忆峥嵘岁月,生灵涂炭,山川低吟,长夜漫漫
9.B
10.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理由)来推托。(或:吕蒙借口军中事务繁忙来推托)
11.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鲁肃见到吕蒙时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学习使吕蒙有了巨大变化。
12.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指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13、答案示例:①说了就做,行动与言论完全一致 ②寻求文化救国之路
③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④起稿政治传单
⑤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献出生命 ⑥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言行一致)
14.答案示例:“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之内”一句闻先生的自述,表达了他对日常生活一般规则,如,个人形象卫生、吃饭睡觉时间、物品的整齐摆放等琐事无暇顾及,他把自己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为寻求救世的文化药方,呕心沥血、锲而不舍。
15.从寻求文化救国之路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使他采取了说和做不同的言行表现。
16、A 17.D 18.C
19、①材料一以“颜渊问仁”章为例,主要阐述了颜回善学好学,孔子善教乐教,指出孔颜之乐与孔颜授受的好学乐教有内在联系。②材料二主要阐述了颜回之乐的内涵,颜回乐天,乐学,乐道;还指出孔子之乐包含颜回之乐,但远超颜回之乐。
20.(1)理解:①颜回乐学,以“为邦”为旨归。与“知之”“好之”相比,“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能为了远大的理想而甘愿学习,心无旁骛,乐此不疲。②颜回好学,进而不止,并且乐在其中。“乐之”意味着“我爱学”,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能够持久地进行。(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2)启示:①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立下宏伟的志向,心甘情愿地学习,热爱学习。②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学习为乐,让学习能够持久且高效。
21、缩短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人感到亲切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能引发读者对塘河的向往。
22、几段文字先后写到朱自清笔下文字、叶适的隐居、王羲之、谢灵运等人的行舟等古今名人与塘河相关的活动,进一步凸显了塘荷的风景之美,丰富了塘河的文化意蕴,也为下文进一步展现水边世俗生活的自在美好做铺垫,并与第 段呼应,虚实相生,令人遐想。
23、“绕”运用了比拟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塘荷曲折蜿蜒的自然形态,凸显了塘荷对故乡的留恋,字里行间寄托着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之情。
24、(1)标题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塘荷比作一首词,暗示了塘荷、温州以及江南温婉、清雅的美,这与文中所表现的“氤氲、缥缈、舒缓、润泽、清新、透彻”等特色相一致;(2)“荷塘”是文章描写的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3)以“塘荷”反映“江南,”表明了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作者是以荷塘的特点来凸显江南的特点的;(4)定下了文章的情感基调,表现了作者对塘荷、对江南的欣赏、热爱。(5)标题别致新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