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26 精细分析筛选,速解主观概括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26 精细分析筛选,速解主观概括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5:29:50

文档简介

专项对点练26
1.解析:“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齐桓公能够称霸,主要是管仲的辅佐,管仲托起了齐国,所以说“国以一人兴”。“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管仲临终时没有向桓公举荐合适的继承人,导致齐国发生内乱,同时他没有安排好身后事宜,导致小人作乱,所以说“以一人亡”。苏洵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评价管仲,主要是想说明国家的兴亡关键在人事安排是否得当。
答案:①齐桓公能够称霸,主要是管仲的辅佐,管仲托起了齐国,所以说“国以一人兴”。②管仲临终时没有向桓公举荐合适的继承人,导致齐国发生内乱,同时他没有安排好身后事宜,导致小人作乱,所以说“以一人亡”。③苏洵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评价管仲,主要是想说明国家的兴亡关键在人事安排是否得当。
【参考译文】
先君曾说:管仲九次汇集诸侯,匡扶天下,辅佐齐桓公称霸,连孔子都称赞他的仁义,然而仍然不能阻止五位公子为了争夺君位而相互残杀,使齐桓公死后不能下葬,说:“大概是由于管仲才达到这种地步啊! ”
管仲自己有三个藏金宝库,齐桓公宠爱的侍妾有六个人,管仲却不劝谏其错误,这本来就是嫡庶争夺君位的祸患的起源。然而齐桓公老了,管仲为齐桓公身后之事打算,知道各位皇子一定会争夺君位,于是把世子托付给宋公。父子之间的事,竟然要由别人来介入,有智慧的人难道会这样做吗?
《左传》说:“管仲快要病死了,桓公问谁可以任宰相。管仲说:‘了解臣下的,没有人能比得上君主。’桓公说: ‘易牙怎么样?’(管仲)回答说:‘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取悦国君,是不近人情的,不可任用。’桓公道:‘开方怎么样?’(管仲)回答说:‘背弃自己的父母来投合君主,不近人情,难以接近。’桓公说:‘竖刁怎么样?’ 管仲答:‘他残毁了自己的身体来投合君主,不近人情, 难以亲信。’管仲死后,桓公不采用管仲的意见,最终亲近、任用了这三人,仅仅两年祸乱就发生了。”世上不曾没有小人,有君子来阻隔他们,那么小人不能发挥他们的才智。《国语》说:“舜得到天下,从众人中选用人才,推举了皋陶,那些不仁德的人就都远离了。汤得到天下,从众人中选举人才,推举了伊尹,不仁德的人也都远离了。”管仲知道小人不能任用,却没有办法阻止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又有什么帮助呢?
在内不能修养自身,在外又不能任用人才,拿朝代更迭的忧患托付给宋襄公,让祸患已经形成,而后宋人只能用战争来纠正它。这时候就很危险了。
2.解析:在概括人物形象时,考生可以结合文本的行文思路确定答题区间。如本题要求分析越王之“贤”,申包胥的评价“善则善矣”就明确了答案在越王与申包胥的对话之中。根据“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中的“未尝不分”可知,越王把食物分给身边的人,与民同甘共苦。根据“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修令宽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中的“博爱”“忠惠”“宽刑”可知,越王爱民如子,放宽刑罚。“施民所欲,去民所恶”,布施民众追求的东西,去除民众憎恶的东西。根据“邦国南则距楚,西则薄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中的“奉币、玉帛”可知,越王注重交好邻国。越王与楚国、晋国、齐国都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
答案:①勤俭节约,与民同甘共苦。越王将食物分给身边的人,饮食节俭,不贪享乐。②爱民如子,放宽刑罚。越王布施民众追求的东西,去除民众憎恶的东西。③交好邻国。越王与楚国、晋国、齐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
【参考译文】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又全部调动国内的士兵攻打吴国。正好碰上楚国派申包胥到越国访问。越王就问申包胥说:“吴国可以攻打吗?”申包胥说:“那吴国,是个善良的国家啊,在诸侯各国都传颂着他们的贤德。我胆敢问一下大王凭什么和他们作战?”越王说:“在我身边的人,我喝酒吃肉的时候从来没有不分给他们的;我饮食不吃遍所有的味道,听音乐不听五音俱全的曲调。希望凭借这些去作战。”申包胥说:“这些做法好倒是好,但还不可以靠它们去作战。”越王说:“越国之内的民众,我以博大的爱心把他们当作子女来对待,以忠厚仁爱之心供养他们;我修改法令,放宽刑罚;布施民众追求的东西,去除民众憎恶的东西;赞扬他们的善行,掩盖他们的罪恶。希望凭借这些去作战。”申包胥说:“这些做法好倒是好,但仍不可以靠它们去作战。”越王说:“我越国(在天下之中,)南边则到楚国和他们结交,西边则依附晋国,北边则敬仰齐国,一年四季拿财物、礼品贡献给他们,从未敢断绝。希望凭借这些去作战。”申包胥说:“好啊!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个了,但还不可以去作战。”
3.解析:题干要求分析子恪兄弟“各以寿终”的原因,即武帝没有杀害他们的原因。从“固知有天命者非人所害”“卿兄弟果有天命,非我所杀;若无天命,何忽行此!适足示无度量耳”来看,武帝懂得天命,认为有天命的人别人害不了,没天命的人没必要杀掉,由此可得答案①;从“正以江左以来,代谢之际,必相屠灭,感伤和气,所以国祚不长”来看,武帝认为杀掉子恪兄弟会伤和气,影响国运,由此可得答案②;从“我与卿兄弟虽复绝服,宗属未远,齐业之初亦共甘苦,情同一家”来看,武帝是重情义的人,他们曾同甘共苦,情同一家,关系密切,由此可得答案③;从“我起义兵,非惟自雪门耻,亦为卿兄弟报仇”来看,武帝起兵既是为自雪家耻,也是为子恪兄弟报仇,自然不会杀害他们,由此可得答案④;从“子恪兄弟凡十六人,皆仕梁……并以才能知名,历官清显,各以寿终”来看,子恪兄弟们有才能,都在朝为官,且为官清高、显要,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武帝更没有理由杀他们,由此可得答案⑤。
答案:①武帝知天命,有天命的人害不了,没天命的人不必害,杀掉子恪兄弟显得武帝没有度量;②武帝认为,每次改朝换代时总要残杀屠灭,这种行为有伤和气,会影响国运;③创业之初,武帝和子恪兄弟曾同甘共苦,情同一家,关系密切;④武帝起兵既是为自雪家耻,也是为子恪兄弟报仇;⑤子恪兄弟有才能,为官清高、显要,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参考译文】
南齐南康侯萧子恪以及其弟祁阳侯萧子范曾经因事入见武帝,武帝从容地对他们说:“天下的名位、爵禄,不可以力取,假如没有运气,即使有项羽之力,终究还是要失败。宋孝武帝生性猜忌,兄弟中稍有些好名声的,都被他用毒药害死,朝廷中的臣子们因被猜疑而冤枉死去的一个接着一个。然而,有的虽然被猜疑却不能把他除去,有的虽然不被猜疑却终于成为后患,比如你们的祖父高帝因才略而被猜疑,却拿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湘东王刘彧因为平庸愚笨而未遭猜疑,但是孝武帝的子孙都死在他手中。我在那时已经出生,刘彧他岂知我会有今天呢?因此可知,有天命的人是别人害不了的。我刚平定建康之时,人们都劝我除掉你们以便统一人心,我当时如果依照这一建议而行事,谁会说不可以呢?(我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正是由于考虑到江左以来,每到改朝换代的时候,总是要进行残杀屠灭,以致有伤和气,所以国运都不能长久。另外,由齐而梁,虽然说是改换天命,但是事情与前代不同,我与你们兄弟虽然出了五服,但是宗属关系并不太远,而且齐国创业之初,也曾经同甘共苦过,情同于一家,难道可以一下子就变成行路之人一样互不相认了吗?你们兄弟果然有天命的话,就不是我所能杀得了的;如果没有天命的话,我又何必忽然要那样做呢?那样做只能向世人显示我无度量罢了。况且,明帝在建武年间诛杀高帝、武帝的子孙,使你们家门遭殃,所以我起义兵,不但是自雪家耻,也是为你们兄弟报仇。你们如果能在建武、永元年间拨乱反正的话,我哪里能不放下干戈而推奉拥戴呢?我是自明帝家取来天下的,并非从你们家取来的。过去,刘子舆自称为是汉成帝的儿子,汉光武帝说:‘就是使汉成帝再生,天下也不可能会重新得到手,何况刘子舆呢?’曹志,是魏武帝的孙子,是晋朝的忠臣。更何况你们现在仍然是皇家宗室呢?我坦诚地讲了以上这些,希望你们不要再有见外之意。很快,你们就会知道我的寸心了。”萧子恪兄弟一共十六人,都在梁朝做官,萧子恪、萧子范、萧子质、萧子显、萧子云、萧子晖一并以才能而知名,历任清高而显要的官职,各人都能得天年而善终。
4.解析:题干不仅要求分析孟子言论的目的,还考查了类比的手法,可谓一箭双雕,十分新颖。首先考生要从文中找出孟子言论中提及“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的相关内容,明确孟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然后找出孟子提出的关键词“耒耜”的类比点。考生要理解“耒耜”是古代农具,孟子以农夫无论到哪里都不会舍弃自己的农具,类比前文提到的士“出疆必载质”,即读书人外出求官一定要带见面礼。并且文中还隐含了另一个类比,即以农民不舍弃农具类比读书人想做官,同时也解释了孔子去他国要带见面礼的原因:谋求仕途。
答案:以农夫不丢弃自己的农具类比读书人外出求官一定要带见面礼,解释孔子去他国要带着见面礼的原因:谋求仕途。
【参考译文】
周霄问道:“古代的君子做官吗?”孟子答道:“做官。《传》上说:‘孔子要是一连几个月没有君主任用他,就惶恐不安;离开一个国家,一定要带着见面礼(以便和别国国君见面)。’公明仪也说:‘古代的人一连几个月没有君主任用,就要去安慰他。’”(周霄便说:)“一连几个月没君主任用就去安慰他,不是太性急了吗?”(孟子)答道:“士失掉官位,就好像诸侯失去国家。《礼》说过:‘诸侯亲自参加耕种,是为了供给祭品;夫人亲自养蚕缫丝,是为了供给祭服。牛羊不肥壮,祭品不洁净,祭服不具备,不敢祭祀。士若没有(供祭祀用的)田地,那也不能祭祀。’牛羊、祭具、祭服不具备,不敢祭祀,也就不能举行宴会,这难道不应该安慰他吗?”(周霄又问:)“离开国界一定要带上见面礼,为什么呢?”(孟子)答道:“士做官,就好像农民耕田。农民难道会因为越过国境线便放弃他的农具吗?”
5.解析:本题要求分析魏征与褚遂良在对待高昌的问题上观点的相同之处。通读材料,材料一体现魏征的观点,材料二体现褚遂良的观点,解答时需要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概括。根据材料一中的“罪止文泰可矣,宜抚其百姓”和材料二中的“叛而执之,服而封之”可概括出相同点:都认为怒不迁众,应抓获叛逆者治罪,以安抚其他百姓。根据材料一中的“存其社稷,复立其子”和材料二中的“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可概括出相同点:都认为应该再立高昌国王。根据材料一中的“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十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所谓散有用以事无用,臣未见其可”和材料二中的“陛下兴兵取高昌,数郡萧然,累年不复;岁调千余人屯戍,远去乡里,破产办装。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陈……奈何糜弊本根以事无用之土乎”可概括出相同点:都认为将高昌设为州县消耗财力、物力、人力,且得不偿失。根据材料一中的“存其社稷”和材料二中的“且陛下得突厥、吐谷浑,皆不有其地,为之立君长以抚之,高昌独不得与为比乎”可概括出相同点:都认为应保留高昌属国地位而非设置行政区域。根据材料一中的“则威德被于遐荒,四夷皆悦服矣”和材料二中的“叛而执之,服而封之,刑莫威焉,德莫厚焉”可概括出相同点:都认为保全高昌有利于宣扬唐朝威德。
答案:①都认为怒不迁众,应抓获叛逆者治罪,以安抚其他百姓。②都认为应该再立高昌国王。③都认为将高昌设为州县消耗财力、物力、人力,且得不偿失。④都认为应保留高昌属国地位而非设置行政区域。⑤都认为保全高昌有利于宣扬唐朝威德。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宗想将高昌改为州县建置,魏征劝谏道:“陛下刚即位时,文泰夫妇首先来到朝中拜谒,此后逐渐骄傲自大,所以陛下加以诛伐。只问罪文泰一人就可以了,应当安抚高昌百姓,保存其社稷,扶立他的儿子为王,那么皇上的威德就可以达到荒远的地方,周边国家就都会心悦诚服了。如今要是贪图高昌的土地将它改置成唐的州县,那就必须要有一千多人常年在那里镇守,几年一换,来来往往死掉十分之三四,置备衣物,远离亲人,十年以后,陇右一带将耗费殆尽。陛下最终还是不能得到高昌的一点粮食一丝布匹来供给大唐,这就是所说的分散有用的资财来供奉无用的东西,我觉得不可行。”太宗没有听从魏征的意见,九月,将高昌所在地改置成西州,把可汗浮图城改置成庭州,并各设所辖县。乙卯日,又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留下兵力镇守。
材料二:
起初,平定高昌以后,唐朝每年征发一千多名士卒驻守在当地。褚遂良上奏,认为:“自古圣王治理天下,都是先华夏而后四方边族。陛下派军队攻取了高昌,当地数郡一片萧条,多年恢复不了;又每年征调一千多人驻扎戍边,远离乡土,破产来置备行装。而且又将犯人流放到此地,这些人都是些无赖之徒,正好骚扰边境,哪能有益于排兵布阵!这些人又多次逃亡,白白地增加追捕的烦恼。再加上一路上所经过的地区,千里大沙漠,冬季风吹如刀割,夏季风吹如火烧,行人来来往往,遇见这种情况往往难逃一死。假使张掖、酒泉有烽火报警,陛下难道还指望用高昌的一个兵一斗粮吗?最终还是要征发陇右各州兵马粮草赶赴救援。然而河西地带,是我大唐的心腹;高昌,不过是他人的手足;为什么要荒废根本来占有无用的土地呢?而且陛下打败突厥、吐谷浑后,都没有占有他们的土地,而为他们重立君长加以安抚,唯独高昌不能与他们相比吗!叛离者将其抓获,服顺者封授他们官职,刑罚没有比此更威严的,恩德没有比这更高厚的。希望陛下另外选择可以立为国王的高昌王子,让他成为高昌的一国之主,子子孙孙,感念陛下的大恩大德,永远做大唐帝国的藩王。内部安定外围宁静,这不是很好的事吗?”太宗没有听从他的意见。等到西突厥进犯,太宗十分后悔,说道:“魏征、褚遂良都劝朕再立高昌国王,朕不采纳他们的建议,如今正是咎由自取呀。”
6.解析:题干要求说明选段是如何逐层论述勤学问题的,即要求考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由“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可知,选段首先通过立志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由“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可知,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进一步强调观点。由“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可知,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
答案:①首先通过立志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②然后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进一步强调观点。③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
【参考译文】
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把聪慧机警敏捷为上选,而是把勤奋踏实、谦逊低调作为首要条件。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以虚作满,以无装有,忌讳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忌妒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讲大话骗人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特别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人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人吗?他固然可以用这些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人吗?假若有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坚定意志努力行动,勤学好问,称赞别人的长处而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乐观和蔼,平易近人,表里如一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非常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人吗?他固然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并且不求超过他人,别人果真就认为他没有能力,有不尊敬崇尚他的人吗?各位同学看到这些,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
1/7专项对点练26 精细分析筛选,速解主观概括题
1.(2024·广州二模,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先君尝言: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称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乱,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
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议为非,此固适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与桓公为身后之计,知诸子之必争,乃属世子于宋公。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
《传》曰:“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何如?’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何如?’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夫世未尝无小人也,有君子以间之,则小人不能奋其智。《语》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
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
(节选自苏辙《管仲》)
苏洵在《管仲论》中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来评价管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评价。
                                    
                                    
                                    
2.(2024·合肥三模,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可伐耶?”包胥曰:“夫吴,良国也,传贤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战者何?”越王曰:“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越王曰:“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修令宽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邦国南则距楚,西则薄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绝。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哉!无以加斯矣,犹未可战。”
(节选自《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
有人评价吴越争霸后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越王之“贤”在材料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齐南康侯子恪及弟祁阳侯子范尝因事入见,上从容谓曰:“天下公器,非可力取,苟无期运,虽项籍之力终亦败亡。宋孝武性猜忌,兄弟粗有令名者皆鸩之,朝臣以疑似枉死者相继。然或疑而不能去,或不疑而卒为患,如卿祖以材略见疑,而无如之何。湘东以庸愚不疑,而子孙皆死其手。我于时已生,彼岂知我应有今日!固知有天命者非人所害。我初平建康,人皆劝我除去卿辈以壹物心,我于时依而行之,谁谓不可!正以江左以来,代谢之际,必相屠灭,感伤和气,所以国祚不长。又,齐、梁虽云革命,事异前世,我与卿兄弟虽复绝服,宗属未远,齐业之初亦共甘苦,情同一家,岂可遽如行路之人!卿兄弟果有天命,非我所杀;若无天命,何忽行此!适足示无度量耳。且建武涂炭卿门,我起义兵,非惟自雪门耻,亦为卿兄弟报仇。卿若能在建武、永元之世拨乱反正,我岂得不释戈推奉邪!我自取天下于明帝家,非取之于卿家也。昔刘子舆自称成帝子,光武言:‘假使成帝更生,天下亦不复可得,况子舆乎!’曹志,魏武帝之孙,为晋忠臣。况卿今日犹是宗室,我方坦然相期,卿无复怀自外之意!小待,自当知我寸心。”子恪兄弟凡十六人,皆仕梁,子恪、子范、子质、子显、子云、子晖并以才能知名,历官清显,各以寿终。
(节选自《资治通鉴》)
子恪兄弟凡十六人,皆仕梁,为何都能“各以寿终”?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以“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作类比,其目的是什么?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材料一:
上欲以高昌为州县,魏征谏曰:“陛下初即位,文泰夫妇首来朝,其后稍骄倨,故王诛加之。罪止文泰可矣,宜抚其百姓,存其社稷,复立其子,则威德被于遐荒,四夷皆悦服矣。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十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十年之后,陇右虚耗矣。陛下终不得高昌撮粟尺帛以佐中国,所谓散有用以事无用,臣未见其可。”上不从,九月,以其地为西州,以可汗浮图城为庭州,各置属县。乙卯,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材料二:
初,高昌既平,岁发兵千余人戍守其地。褚遂良上疏,以为:“圣王为治,先华夏而后夷狄。陛下兴兵取高昌,数郡萧然,累年不复;岁调千余人屯戍,远去乡里,破产办装。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陈!所遣多复逃亡,徒烦追捕。加以道涂所经,沙碛千里,冬风如割,夏风如焚,行人往来,遇之多死。设使张掖、酒泉有烽燧之警,陛下岂得高昌一夫斗粟之用?终当发陇右诸州兵食以赴之耳。然则河西者,中国之心腹;高昌者,它人之手足;奈何糜弊本根以事无用之土乎!且陛下得突厥、吐谷浑,皆不有其地,为之立君长以抚之,高昌独不得与为比乎!叛而执之,服而封之,刑莫威焉,德莫厚焉。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内安外宁,不亦善乎!”上弗听。及西突厥入寇,上悔之,曰:“魏征、褚遂良劝我复立高昌,吾不用其言,今方自咎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在如何对待高昌的问题上,魏征与褚遂良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节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选段谈的是勤学的问题,请简要说明选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
                                    
                                    
                                    
4/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