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对点练28 精微品“字”赏“格”,把脉诗歌语言赏析题
一、(2025·泰安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9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使用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营造了今又话别情韵浓郁的意境。
B.五更时分,凉风飕飗,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知道“秋”回来了,正面点题“始闻秋风”。
C.“一年颜状镜中来”一句,抒写由“始闻秋风”生发的感慨:时光飞逝,容颜已改。
D.“为君”照应首句,使诗的结构完整。“扶病”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
★2.有人认为,《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析其“高亢”的特点。(6分)
二、(2025·菏泽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火后问舍至城南有感①
陈与义
魂伤瓦砾旧曾游,尚想奔烟万马遒。
遂替胡儿作正月②,绝知回禄③相巴丘。
书生性命惊频试,客子茅茨费屡谋。
唯有君山故窈窕,一眉晴绿向人浮。
【注】 ①靖康之变爆发后,陈与义开始了“避地湘、汉,转徙湖、湘间,逾岭峤”的生活,时诗人借住王粹翁的君子亭。②正月:匈奴习俗,每年正月各级官长会于单于王庭,举行春季祭祀。③回禄:相传本为火神之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着火后的瓦砾,诗人“魂伤”不已,甚至想象到火烧时的情形。
B.“书生性命惊频试”一句写出了诗人避难时的惊惧和艰难的情状。
C.“客子茅茨费屡谋”体现了诗人的困顿与客居他乡的心酸。
D.诗歌运用了比喻、反衬、反问等手法道尽了诗人流落生活的艰辛。
★4.学者董秋月认为,在靖康之变之后,陈与义的诗歌总体风格就是雄浑悲壮。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陈与义诗歌的这种风格。(6分)
三、(2024·襄阳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捣 衣
杜 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①辞捣熨倦,一寄塞垣②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注】 ①宁:岂,怎能。②塞垣:指丈夫征戍之地。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戍不返”既指戍边秋至不能返家,也含难以生还之意,沉痛悲凉之意毕现。
B.颈联“深”字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一语双关,还呼应了首句“不返”。
C.尾联写妇人用力捣衣,声音响彻云外,而丈夫也听到了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
D.诗歌借捣衣妇之口,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片段,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6.诗中大量运用虚字,如“亦”“已”“况”“宁”,前人评价此诗用虚字“曲而弥挚”“何等宛转呜咽”。请结合诗歌前三联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些虚字运用的妙处。(6分)
四、(2025·南充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巴丘①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②须鲁肃③,腐儒空白九分头。
【注】 ①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②上流:巴丘处在东吴上游。③须鲁肃:周瑜至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荐鲁肃以自代。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用“三分书”而不用《三国志》,暗示当时河山分裂,中原沦陷的局面,引出下句避乱巴丘的现实。
B.颔联写的景色苍凉激越,意境雄浑阔大。这两句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用的艺术手法不尽相同。
C.尾联用“九分头”去呼应首句的“三分书”,写自己避难漂泊中,仍念念不忘国事,焦急得头发都全白了。
D.本诗含蓄蕴藉,感时伤事,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和杜甫诗忧国忧民的风格相近。
★8.《唐宋诗举要》中赞赏本诗颈联的“吐”字,说“言水落而洲出也,‘吐’字下得奇警”。“奇警”是指文字或言论含义新颖、深切,请结合诗句鉴赏“吐”字的“奇警”之处。(6分)
五、(2025·信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
送李中丞之襄州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①,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注】 ①征南将:代指李中丞。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征南将”点明友人身份,他曾率领十万军队,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和显赫身份,与如今流落对比鲜明。
B.“无旧业”实写友人回到襄阳之后无恒产相持的困窘,也透露出其任南征统帅、为国立功期间的清正廉洁。
C.“独立”与“三边”,对照鲜明,突出其以一人之力系三边安危,“静”字,更显示出边塞地区晏然之景。
D.“轻生”接以“一剑知”三字,化抽象为具象,表现视死如归的品质。字锤句炼,又明白如话,自然流畅。
★10.请赏析“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两句的妙处。(6分)
4/4专项对点练28
1.A [A项,“从对方着墨,生动地营造了今又话别情韵浓郁的意境”错,从自己着墨,不是从对方着墨。诗人把秋风拟人化,说去年看黄菊与秋风告别,今年秋风又回来了,没有“话别”的情韵。]
2.诗的颈联写“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精神振作,豪情万丈。(2分)尾联写诗人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激情满怀。(2分)既表现了诗人对秋的热爱,更凸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1分)格调高昂,风格雄健。(1分)
[诗意疏通]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五更的风声飕飗使我醒来,一年的颜状变化在镜子中显现出来。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3.D [D项,“反问”错,诗歌有比喻“尚想奔烟万马遒”,有反衬“唯有君山故窈窕”,并未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4.①诗歌思想内容充实、深厚,诗人在写自己艰辛的流落生活的同时,也有着对国家战乱的感慨,境界宏大。②诗歌首联,写诗人面临已被烧成瓦砾的房舍,将火烧时的情景比作万马奔腾,悲伤中不乏豪壮之情。③尾联反衬,以君山风景的冷漠反衬诗人内心的苍凉,落寞中不乏淡然之情,可见其心胸豁达。(每点2分)
[诗意疏通]
看到瓦砾和废墟,不禁感到心痛,回忆起曾经在这里的游历,仍然能够想象到当年战火纷飞、尘烟滚滚的场景。由于火灾的发生,作者决定将正月的时间进行调整,从而深刻认识到火灾对巴丘的破坏程度。书生的生命经常受到考验,客居他乡的人则多次谋划着如何生存下去。只有洞庭湖中的君山岛景色依旧优美,君山岛在晴朗天气下,像是一枚青螺浮在水面上,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生机和美感。
5.C [C项,“而丈夫也听到了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错误。妇人用力捣衣,是希望丈夫听到。]
6.①起句“亦”字写得极为沉痛,因为战乱,“戍不返”已是常态,“亦知”两字,深深表达了思妇的苦痛、无奈之情。②颔联“已”“况”两字把天冷与久别连缀叠加,强化了思妇捣衣时的内心之苦。③颈联写思妇为做棉衣,不辞辛劳疲惫。一个“宁”字,表达出对丈夫深深的爱。④这些虚字既连通了思妇的内心情感脉络,又强化了思妇的苦痛和思念之情,使得全诗的情感宛转而深挚。(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诗意疏通]
知道你在卫戍边疆,不会回家门。秋天到了,轻轻拂拭平平的捣衣砧。此时的季节,已是苦寒的月份。我们已经长期久别,时刻怀念在心!我不能拒绝捣衣熨衣的那份沉重的劳倦,因为要把它寄向遥远的边城。我在家中用尽力气捶打,希望远隔千山万水的你能听到这响彻天外的声音。
7.C [C项,“仍念念不忘国事,焦急得头发都全白了”错,诗句用的“空白九分头”,意为“大部分头发都白了”。]
8.①“吐”字化静为动,新奇特别。诗人眼前是洞庭湖中的沙洲因水少而露出来的静景,诗人用“吐”写出了江湖主动吐出沙洲的动态。②“吐”字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出了生命,生动形象。江海是自然之物,诗人赋予它们生命力,能吞吐沙洲。(此条答“比拟”也可)③“吐”字包含了诗人奇特丰富的想象:丰水期江湖吞没了沙洲,枯水期江湖吐出了沙洲。(此条答“虚写”也可)(每点2分)
[诗意疏通]
我在《三国志》里早就认识了边防重镇巴丘,而今年岁老迈,只因避难才得以初次一游。听到寒风吹刮树木的飒飒声响充满了广阔的洞庭原野,又见惨淡的日光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岳阳楼。四年来的风餐露宿、辗转奔波使我的生活饱受侵扰;已到十月,洞庭水落,吐出了纵横错落的沙洲。唉,朝廷未必会派鲁肃这样的良将镇守上游,我这个书呆子却空自焦急,几乎全白了头。
9.B [B项,“‘无旧业’实写友人回到襄阳之后无恒产相持的困窘”错,“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意思是想到友人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可看出此为诗人想象分别之后友人的生活情景,非实写。]
10.①以景结情。实写眼前之景,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传达出不舍与担忧之情。②以问结尾,照应开头。末尾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首“流落”语意连成一片,写出对友人的关切。③使用叠词。“茫茫”不仅形象具体地写出友人乘船远去,消失在浩渺江面的情形,也渲染悲愁气氛,暗示友人的流落生涯也茫茫未知,传递深切忧虑。(每点2分)
[诗意疏通]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在茫茫的汉江上漂来荡去,天色已晚你还想要去哪里?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