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29 灵活界定手法,直击诗歌表达技巧分析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29 灵活界定手法,直击诗歌表达技巧分析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5:29:50

文档简介

专项对点练29 灵活界定手法,直击诗歌表达技巧分析题
一、(2024·汕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行行且游猎篇
李 白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趫。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鸧迸落连飞髇①。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注】 ①髇:鸣镝,即响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边城儿不务读书,专事游猎,以轻捷相夸,由此引出下文对游猎场景的具体描摹。
B.秋天草白马壮,边城儿纵马游猎,乘醉呼鹰。其骑骋之迅疾,似可赶上日影。
C.“海”即“瀚海”,引申为“四海”之义。此句指全天下之人都为边城儿的气势震慑。
D.全诗笔触流利,一气呵成,绝少板滞之感。边城儿的猛气英风贯穿始终,溢于言外。
★2.古文状物写人,追求“千古若活”“真如活现”的传神效果。而本诗对“边城儿”形象的刻画,同样也达到了类似的艺术效果。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塑造的。(6分)
                                    
                                    
                                    
二、(2024·大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狂 夫①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 ①本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之时,曾靠朋友接济,分赠禄米。②篠(xiǎo):同“筱”,细小的竹子。③裛(yì):同“浥”,沾湿。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提及“即沧浪”三字,“沧浪”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即”字写出景外之韵,有悲凉之感。
B.颔联饶有情趣,“含”“裛”两个词细腻生动,“含”字写风,轻柔多情;“裛”字写雨,润物无声。写景极具画面感。
C.颈联中“厚禄故人书断绝”是家人“恒饥”的原因之一,因为常常忍饥挨饿,家中幼子尚且“色凄凉”,他人自不必说。
D.尾联中诗人“自笑”耐人寻味,与苏轼“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和“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笑”意味不尽相同。
★4.诗歌题为“狂夫”,其“狂”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句进行概括分析。(6分)
                                    
                                    
                                    
三、(2024·宁波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9分)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①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 ①徽宗崇宁元年(1102),黄庭坚离开谪居已久的川蜀,次年又被贬往广西宜州。本诗就写于两次贬谪之间。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致虚庵”是胡逸老的书斋,首句“藏书万卷”既写出了藏书之多,也照应了诗题。
B.“必有明月生蚌胎”一句与《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句都营造了凄冷的意境。
C.诗人赞叹胡逸老观山观水都能得其妙处,借山水的妙境使人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
D.本诗借为书斋题诗,既写出胡逸老心性豁达闲适,也流露出黄庭坚自己广阔的胸襟。
★6.全诗是如何塑造胡逸老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四、(2024·铜川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忧 国①
陆 游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②。
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
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
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
【注】 ①此诗绍熙五年(1194)作于故乡山阴。淳熙十六年(1189)诗人被劾罢官,至此已有五年多。②华颠:白头。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回到故乡已经六年,他发誓要在耕作中度过余年。“饯”是送的意思。
B.“养心虽若冰将释”形容自己已彻底心灰意冷,即便为国事忧虑也无法重燃希望。
C.本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以自身的隐居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他对国家深沉的爱。
D.本诗在抒情方式上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有相同之处,都采用了叙事抒情和直抒胸臆。
★8.本诗采用了双问双答的形式,请对其效果做简要品析。(6分)
                                    
                                    
                                    
五、(2024·福州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9~10题。(9分)
戏为六绝句(其六)①
杜 甫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②复先谁?
别裁③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论诗十绝(其四)
戴复古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从横。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当时人们对南北朝庾信和初唐四杰多有批评。杜甫作《戏为六绝句》予以回应。②祖述:效法;仿效。③别裁:区别淘汰。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诗和戴诗题目相近,题材相同,以绝句形式从不同角度表达各自的诗歌创作理念。
B.杜诗首句指出比不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戴诗首句强调创作要精心构思追求变化。
C.杜诗表示借鉴不分先后,与《师说》“庸知其年之先后”相似,戴诗对此无涉及。
D.杜甫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追求风流儒雅,戴诗认为诗歌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10.化用前人诗句是诗歌创作的普遍现象,如戴诗第二句“笔端有力任从横”化用了杜甫的“凌云健笔意纵横”。请结合两首诗主题,谈谈你对诗歌创作化用现象的理解。(6分)
                                    
                                    
                                    
4/4专项对点练29
1.C [C项,“引申为‘四海’之义”说法错误。“海”指“瀚海”,意即“沙漠”,同时呼应下文的“沙碛”一词,并没有引申为“四海”之义。]
2.①动作描写(理解为正面描写亦可)。写边城儿挥鞭策马,乘醉呼鹰,弯弓射猎,箭射双鸧,以“骑”“拂”“呼”“弓弯”等一系列动作刻画边城儿矫健的身姿和高超的射箭技艺,展现了边城儿英武豪迈的气概。②侧面描写。写观者为边城儿的英风所惊服,全部避让,以“观看的人”的表现来侧面烘托边城儿高超的射箭技艺和英武豪迈的气概。③夸张,写边城儿骑骋迅疾,似可赶上日影,以夸张的笔法写边城儿驰骋的情景,展现边城儿矫健的身姿。④比喻,写边城儿挥动的白色马鞭,宛如雪花飞舞;拉开的弯弓,宛如满月,展现边城儿策马游猎时的矫健身姿。(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诗意疏通]
看这些边境线上长大的男儿,一辈子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就知道骑马游猎,各自夸敏捷。秋风起,牧草白,正是马肥牛壮好时节,飞马追影,马背上的骑手多么洋洋自得啊!酒足饭饱后架起猎鹰就去远郊狩猎,镶金的白玉马鞭一挥舞,就像雪花纷纷飞舞,鸣镝声萧萧。能挽弯弓如满月,箭箭中的无虚发,一箭穿空落双鸧。草原上围观的人不由自主地退避,生怕被箭风伤到,整个沙漠都被骑手的英雄气概震撼笼罩。儒生哪比得上游侠儿,下帷苦读就算到了白头又有什么用!
3.A [A项,“有悲凉之感”错,“即”传达出知足的意味。也就是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4.诗中的“狂夫”是一个穷困潦倒,但旷达乐观的形象。①景物烘托。诗的前两联通过对优美景致的描写,表现了“狂夫”虽饱经磨难但还能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②反衬。颈联写自己靠人接济,故人音信断绝,一家人不免挨饿,在几乎快饿死的情况下,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打击,反衬了“狂夫”的乐观旷达。③直抒胸臆。诗的尾联通过狂夫的直抒胸臆,自嘲“狂夫”,表现了诗人在岁月流逝中面对严酷现实愈加顽强的旷达。
[诗意疏通]
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草堂,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细雨滋润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做了大官的朋友早与我断了书信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
5.B [B项,“都营造了凄冷的意境”错误。本诗借“明珠出于蚌胎,佳子弟出于门庭”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意境高洁。《锦瑟》中用“鲛人泣泪”传说表达的是复杂难言的怅惘情绪,意境凄美。]
6.①首联以诗书传家与遗金满箱对比,赞美了胡逸老诗礼传家的清高品格。②颔联借灾年与贫人共享粮食之事例以及运用典故,赞美胡逸老行善积德的仁爱之心。③尾联借山水妙境赞美胡逸老不慕世俗功名利禄、宦途得失的高洁情操。(每点2分)
[诗意疏通]
藏书万卷可以用来教子,留金满箱往往成为祸灾。能与贫人共享年谷,定有明珠生长在蚌胎。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观山观水都能领略妙趣,还有什么能污染灵台?
7.B [B项,“形容自己已彻底心灰意冷,即便为国事忧虑也无法重燃希望”错误。“养心虽若冰将释”并不是说诗人已经彻底心灰意冷无法重燃希望,而是形容自己虽然心境已经平和,像冰即将融化一样,但仍然保持着对国家的忧虑和关心,像火还没有熄灭一样。诗人并没有彻底放弃希望,而是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
8.①本诗的颈联、尾联采用两组问答:“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和“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首先暗示自己不能忘记忌讳,不能放弃对国家的关注,进而向当政者提出要广开言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②这样问答的形式,比起陈述句而言,更有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表达方式更灵巧活泼,更易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诗意疏通]
皇上恩许辞官还山已经六个年头,发誓要依靠种田为生到老。调养内心虽然像冰一样将要融化,忧虑国家的问题仍然像火一样未被扑灭。讨论谈论哪里能够忘记忌讳,人才的选拔应当超越狭隘的限制。众位贤公们也肯采纳我这普通百姓的意见吗?要是这样,那么,“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就将展现在我们眼前。
9.D [D项,“追求风流儒雅”错。杜诗的第三句指出我们学习前人,要学习“风雅”,此处的“风雅”指的是《诗经》“风”“雅”的传统,风雅传统最主要的就是比兴、美刺,就是诗歌创作要言之有物,要刚健,要有寄托,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要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选项把“风雅”理解为“风流儒雅”错误。]
10.①化用现象,应该像杜诗所说要多方面向前人学习,既有所选择批评,又充分尊重、博采众长;②又要如戴诗所说贵在创新,强调独创,不应该因循守旧。(每点3分)
[诗意疏通]
《戏为六绝句(其六)》: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继承前人、互相学习的优秀传统应该是不用分先后的。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各位前贤学习,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
《论诗十绝(其四)》:精妙的构思出神入化,变化无穷,刚劲的笔触纵横恣肆,任意驰骋。应该让诗句从我的肺腑中发出,切忌跟在别人的脚后走。
1/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