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对点练31 拓展思维路径,通解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一、(2024·济南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9分)
台山杂咏
[金]元好问
其 四
颠风作力扫阴霾,白日青天四望开。
好个台山真面目,争教坡老不曾来?
其 五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四诗人运用比拟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不仅描写了大风过后青天白日下的台山,而且在最后一句与苏轼关联。
B.其四前两句是作者置身峰顶,将台山四周尽收眼底的观感;其五前两句是远望所见,从色彩角度赞美台山景象。
C.“吞吐”二字写出山间云雾在青翠山峦间飘荡出没,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相近。
D.其五化用杜甫《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以天上美景相夸,抒发了诗人对台山的赞叹及热爱之情。
★2.谈谈《台山杂咏》(其五)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与苏轼《题西林壁》所揭示的哲理有何不同。(6分)
二、(2024·湛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
欧阳修
经年迁谪厌荆蛮,惟有江山兴未阑。
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武牙滩①。
野花零落风前乱②,飞雨萧条江上寒。
荻笋时鱼③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
【注】 ①青草渡与武牙滩均为峡州境内地名。②乱,这里有飞舞之意。③时鱼,即鲥鱼,为名贵食用鱼。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联回忆,诗人深情赞美峡州的山水风物,并常在“醉里”“梦中”回到峡州。
B.颈联写景,到了冬天,峡州野花飘落,一片狼藉,江上飞雨,让诗人特别感伤。
C.尾联抒情,诗人在享用当地物产的美味时,想起了好友,遗憾不能与好友共享。
D.这首诗的结构非常严谨,首联点明了题意,中间两联承接自然,尾联富有情味。
★4.本诗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都写到自己的“迁谪”,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2023·苏北四市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9分)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
九域志泫然有感①
陆 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 ①本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秋,诗人闲居山阴。九域志:北宋历史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年间的四京、二十三路为标准,分路记载府、州等的户口、乡镇等信息。泫然:流泪貌。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泫然”一词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首联写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6.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9题。(12分)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出秋景萧瑟。
B.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
C.“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
D.尾联借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
8.“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写作者联想到远在楚地襄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抒发内心情感。以下句子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C.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9.本诗第六句“孤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归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6分)
五、(2024·华南师范附中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11题。(9分)
牧牛图
田 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牧牛图》是一首题画诗。画里送军粮的牛车,就像流水一样,写出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B.《牧牛图》中诗人所描绘的“承平”社会场景指的是,一幅在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美好画面。
C.《病牛》首句写牛为主人耕田千亩,收获千箱,两个“千”字显出牛的辛劳,突出牛的功绩,虽无病字,却有病因。
D.李纲对杜甫极为推崇,“但得众生皆得饱”,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感很相似。
★11.两首诗均以牛入诗,主要手法与主旨却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4/4专项对点练31
1.C [C项,“意境相近”错误。“吞吐”二字写出了山间云雾时隐时现的美妙景象,空灵活脱,情趣盎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意境不同。]
2.①苏轼《题西林壁》所揭示的主要在于“不同角度全面看事物”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②其五“岂知身在妙高峰”旨在告诉人们:站得高就看得远、看得清。(每点3分)
[诗意疏通]
《台山杂咏(其四)》:狂风用力扫除了阴霾,使得白日下的天空变得清澈明亮,四下望去一片晴朗。好个台山真面目,怎么教苏轼不曾来此?
《台山杂咏(其五)》:山间的云雾在山间吞吐,山色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淡绿”和“深青”深浅变化,很有层次。这种美景只应存在于天上,哪里知道我正身处妙高峰?
3.B [B项,“一片狼藉”理解错误,诗句意思是“即使是冬天,峡州也有野花迎风起舞”;“特别感伤”不符合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4.①本诗写自己曾被贬官到峡州,虽然厌恶那里的习俗,但对那里的山光水色颇有兴味,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②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迁谪”,是由琵琶女演奏悲愤的琵琶曲引起的,诗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流露出的是一种被贬后的愤懑之情。(每点3分)
[诗意疏通]
经过多年的流放,我已经厌倦了在陌生的荆蛮之地的生活。只有对江河山岳的兴致还未减退。酒醉之中,我仿佛回到了曾经的青草渡。睡梦里,我乘着船驶过了武牙滩。野花凋零,在风中飘散。江面飞雨飘落,感觉一阵寒冷。荻芽嫩笋时节,鱼儿才有滋味。我心中遗憾的是,没有佳客与我共享那美酒佳肴。
5.C [C项,“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错误。“愁生新雁寒初下”中的“愁”字已表明诗人内心所感,即“哀愁”。]
6.解析:首先分析两个“书生”形象的相同之处,从“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来看,本诗中的“书生”想驱逐敌人,建功立业,从《沁园春·长沙》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来看,毛泽东词中的“书生”想担起国之重任,激浊扬清,由此可见,两个“书生”形象都是有理想、有抱负,具有拼搏精神的爱国者。然后分析其不同之处,对比本诗中的“行年七十初心在”和《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可知,两个“书生”形象在年龄、身份上存在不同,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位年已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毛泽东词中的“书生”是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革命青年。
答案: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都有拼搏精神。
异:本诗中的“书生”指诗人自己,诗歌展现了一个年已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形象;《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革命青年。
7.C [C项,“客”是旅居他乡的作者自称,而非友人。“内心的乡思”是“直接点明”,而非“衬托出”。]
8.D [D项,词句是作者眼前所见所感,而非“以虚映实”。]
9.同:“孤”字和“归”字都能表达思乡之情。异:“孤”字自况处境,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归”字则想象家人盼望自己、遥望天际归帆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10.A [A项,“画里送军粮的牛车”错。田诗前两句写社会现状,现实中送军粮的牛车如流水一般多;后两句写画中场景,画中的牧童在秋天的原野上吹笛放牧。]
11.①《牧牛图》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现实的战乱“干戈扰扰遍中州”,与画里的和平“短蓑长笛一川秋”,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3分)
②《病牛》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看似句句写牛,实则句句写人,诗人以牛自况(或运用托物言志、象征),抒发了忧国忧民、甘于奉献的情怀。(3分)
[诗意疏通]
《牧牛图》:中州大地无处不被战争侵扰,运送军粮的牛车好似流水一般。什么时候才能像画里这般天下太平,秋天的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
《病牛》: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但为了众生都能够吃饱,即使拖垮了病体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