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3 正确使用成语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3 正确使用成语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5:29:50

文档简介

专项对点练33 正确使用成语
1.(2024·揭阳二模)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我曾经在陈忠实先生《我的秦腔记忆》中,读到过对秦腔饶有兴致、情感浓烈的描写,进而对秦腔有了一点最初的印象;在央视春晚舞台上,听到过某歌星与一帮白褂子红围巾的关中爷们,慷慨激昂地高唱华阴老腔,还以为那就是秦腔;更早以前,看过西影厂拍摄的戏曲片《卷席筒》,结果 ① ,闹了笑话,人家那是河南曲剧,并不是秦腔。直到我听了秦腔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秦腔的魅力。那是多年前一个深秋的晚上,我和满场观众静坐在台下, ② 、完完整整地观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全本大幕剧《周仁回府》。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里,当那一阵阵高亢激越的唱腔回荡在舞台上空,我心里也止不住一阵阵热流涌动,波滚浪翻。没有想到,秦腔这种艺术形式竟是这般的 ③ 、这样的触动情怀。印象最深的,当是秦腔独有的极其暴烈的吼唱。
              
2.(2024·龙岩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清代郑板桥为什么在画好芝兰后,还着意添加几笔荆棘?
他在《荆棘丛兰图卷》中认为,像兰草这样的君子,要对荆棘有颗包容之心。表面是让芝兰与荆棘各安其命,“君子容之又何怕”。深层次却是“不容荆棘不成兰”,让荆棘保护芝兰,让小人成全君子。
这似与宋人诗中所写的小松 A ,小松树因有杂乱的小杉树庇护,才“未怕林间走鹿馋”,让嘴馋的山鹿无此口福。就因有荆棘的庇护,感恩的兰花才绽放得更加平安和硕茂。反之,若没有荆棘和小杉树这些守护神,芝兰和小松何止险象环生,更是 B 。所以郑板桥才公允地说,不容荆棘不成兰。荆棘并非 C ,怎能完全与小人等量齐观。进一步从社会意义说,君子掩恶扬善,有益于德化也,这自是君子的担当和使命。
当然从人生审美角度看,就如同没有漫长冬夜便无法衬托冬天温暖的太阳,没有小人之恶就无法反衬君子之美。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下列句子中的“自”与文中加点的“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
B.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
C.人的生死富贵自有定数,任何人都无法强求。
D.全县2574个生产队,除300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
3.(2024·厦门二检)文中两个画横线成语的运用有哪些共同特点?(3分)
说说草滩吧。自然要从春天说起,从零零星星的鹅黄说起。米粒儿大的草芽拱出土层的时候,还异想天开地顶起一小撮泥土,像顶了一个小小的斗笠。草滩上,草不像嫩绿的时候那么内秀:到处乱跑,勇敢而又偏执;自信满满,甚至有一些疯狂。熟草蔓,单是这名字,就有鸡鸣、炊烟、羊肠小路的味道。在草滩上,它是熟练的偷渡客,巧舌如簧的媒婆。
                                    
                                    
                                    
4.(2024·安徽部分学校4月调研)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含有“兰”字的成语。(3分)
学画之人,常以画兰为画法初步,画者往往在描摹中,墨迹毫端不知不觉地凸显了自我;也借兰叶葳蕤的线条,延伸拓展,洗礼一己心魄,澄怀观道,由丹青中,透射出永恒恬静的气象。所谓 A ,说的是女子高雅而美好;桂子兰孙,是称羡他人子孙,一如 B ;而桂馥兰馨,则是比喻别人后嗣蕃昌,世德流芳; C ,金喻坚,兰喻香,用以说明交情甚笃,这一切,显示兰是突出的,是真善美的化身。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赣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那么,如何让赣剧得到传承和发扬?今年南昌大学的赣剧鉴赏课给出了一个值得参考的答案。课堂上,老师着戏服,舞水袖,耍刀枪,学生不仅看得 ① ,还积极上台参与表演。这样的赣剧课,区别于传统的书面传授、语言诠释,而是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之美看得见、听得到、可参与。
青年天生对美的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和热切的追求。一些传统文化之所以会成为“奶奶辈”的艺术,不是因为年轻人不喜欢,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欣赏。因此,艺术家、教育者要主动走进青年当中,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通过近距离接触、体验传统文化, ② 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下列句子中的“着”和文中加点的“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孩子们喜欢坐在宽阔的炉顶上,彼此谈着心里想到的一切。
B.石桥附近田村商号磨粉的声音,都仿佛带着一缕缕的哀愁。
C.一大堆车辆飞快地朝着这个混乱的中心赶来,愈发难解难分,没个头绪。
D.搬东西时,手可要轻着点,不单因为这东西价格昂贵,还因为它承载着主人的情感。
6.(2024·郑州4月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
“互文”,就是词异而义同:你说明我,我训释你。双音词中“互文”现象很常见,这是因为汉语形声文字的特性。我们必须把两个近义词中的重叠义项拴在一起,才能将词语的含义固定住,彰显出来。
互文作为一种修辞,在古诗文中也很常见,指上下两句或一句(短语)中的前后部分,上句或下句(一句或短语的前部分或后部分)隐含着下句或上句(一句或短语的后部分或前部分)里出现的词语,使上下句或一句(短语)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因此,互文的特点是通过上下句或一句(短语)前后两部分表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内容。比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如果将其理解为“烟雾只笼罩寒水不笼罩沙,月光只笼罩沙不笼罩寒水”就错了,因为“烟笼”和“月笼”、“寒水”和“沙”互相补充,正确的解释应是“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
(1)下列句子中的“通过”与文中加点的“通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路太窄导致汽车不能通过。
B.该提案以多数票获得通过。
C.这件事要通过群众才能做出决定。
D.通过老艺人收集民间故事。
(2)请根据画波浪线部分解释互文现象的方法,任选下面两个成语解说其互文现象。(6分)
南征北战 神出鬼没 名缰利锁 游山玩水
                                    
                                    
                                    
7.(2024·扬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终于“收蚕”的日子到了。四大娘心神不定地淘米烧饭,时时看饭锅上的热气有没有直冲上来。老通宝拿出预先买来的香烛点起来,恭恭敬敬放在灶君神位前。阿四和阿多到田里采野花。小小宝帮着把灯芯草剪成细末子,又把采来的野花揉碎。一切都准备齐全了时,太阳也近午刻了,饭锅上水蒸气嘟嘟地直冲,四大娘立刻跳了起来,把“蚕花”和一对鹅毛插在发髻上,就到“蚕房”里。老通宝拿着秤杆,阿四拿了那揉碎的野花片儿和灯芯草碎末。四大娘揭开“布子”,从阿四手里拿过那野花碎片和灯芯草末子撒在“布子”上,又接过老通宝手中的秤杆来,将“布子”挽在秤杆上,拔下发髻上的鹅毛在“布子”上轻轻儿拂;野花片,灯芯草末子,连同“乌娘”,都拂在那“蚕箪”里了。一张,两张,……都拂过了;最后一张是洋种,那就收在另一个“蚕箪”里。末了,四大娘又拔下发髻上那朵“蚕花”,跟鹅毛一块插在“蚕箪”的边儿上。
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那好比是誓师典礼,以后就要开始一个月光景的和恶劣的天气和噩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的大决战!
(1)请用谐音方式就文中的“秤杆”“灯芯草”联想一个成语,以表达蚕农祈求顺遂的心愿。写出该成语,以及与它意思相近和相反的成语。(3分)
谐音成语:①      
近义成语:②      
反义成语:③      
(2)下列对文中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时”“恭恭敬敬”“轻轻儿”等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也强化了语意。
B.第一段通过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撒”“挽”“拂”等,具体细致地展现了“收蚕”的全过程。
C.“布子”“乌娘”“蚕箪”等词,是蚕事活动中特有的名词,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农事色彩。
D.用“千百年”“誓师典礼”形容普通的蚕事活动,大词小用,极尽夸张,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
5/5专项对点练33
1.解析:第①处,根据后文“人家那是河南曲剧,并不是秦腔”可知是作者把西影厂拍摄的戏曲片《卷席筒》当成了秦腔,故可填“张冠李戴”或意思相近的成语。张冠李戴: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第②处,根据后文“完完整整地观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全本大幕剧《周仁回府》”可知作者是把《周仁回府》从头到尾看完,故可填:“从头到尾”“从头至尾”“由始至终”或意思相近的成语。从头到尾:是指某件事物的全过程或全部内容。从头至尾:从开头到末尾。指事情发展的全过程。由始至终:从开始到结束,表示从头到尾,用来强调事情的完整性。第③处,根据“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里,当那一阵阵高亢激越的唱腔回荡在舞台上空,我心里也止不住一阵阵热流涌动,波滚浪翻”可知《周仁回府》这部剧给作者内心很大的震动,故可填“震撼人心”或意思相近的成语。震撼人心: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
答案:①张冠李戴 ②从头到尾/从头至尾/由始至终 ③震撼人心(每空1分)
2.(1)解析:A处,此句为总领句,由“小松树因有杂乱的小杉树庇护,才‘未怕林间走鹿馋’,让嘴馋的山鹿无此口福。就因有荆棘的庇护,感恩的兰花才绽放得更加平安和硕茂”可知,二者非常相似,故可填“如出一辙”或意思相近的成语。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B处,由“更”可知,此句比“险象环生”更严重,如果没有荆棘和小杉树的保护,芝兰和小松就可能死亡,故可填“岌岌可危”或意思相近的成语。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C处,荆棘能够保护芝兰,并非没有用处,故可填“一无是处”或意思相近的成语。一无是处:指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比喻一个人或物没有一点用处。
答案:A.如出一辙 B.岌岌可危 C.一无是处(每处1分)
(2)C [原句是副词,本来。A项,介词,从。B项,代词,自己。C项,副词,本来。D项,代词,自己。故选C。]
3.①拟人,这两个成语原是形容人的,在文中则分别形容草芽和熟草蔓,给人以生动活泼之感。②贬词褒用,这两个成语都是贬义词,在这里表达积极意义,表现了作者对草的喜爱和赞美。
4.解析:本题限定了考生填写成语的范围,即含有“兰”字的成语。A处,由横线后“女子高雅而美好”可知,要重点突出女子高雅而美好的品质,可填“蕙质兰心”。B处,根据“一如”可知,此空应填写与“桂子兰孙”语意相似的成语,即“称羡他人子孙”的含有“兰”字的成语,可填“芝兰玉树”。C处,由“金喻坚,兰喻香,用以说明交情甚笃”可知,此处所填成语要含有“兰”字和“金”字,而且要有交情甚笃之意,故可填“金兰之契”。
答案:A.蕙质兰心 B.芝兰玉树 C.金兰之契(每空1分)
5.(1)解析:第①处,所要填写的成语在“学生不仅看得”之后,应作句子的补语;根据上文“课堂上,老师着戏服,舞水袖,耍刀枪”可知,所填的成语应能表达出学生们看得很专注或很有兴致,故应填写“津津有味/聚精会神/如痴如醉”或意思相近的成语。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聚精会神: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第②处,所要填写的成语在“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前,应作句子的状语;根据上文“通过近距离接触、体验传统文化”可知,所填成语应表现出亲自去看、去参与的意思,故应填写“身临其境”或意思相近的成语。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答案:①津津有味/聚精会神/如痴如醉 ②身临其境(每空1分)
(2)B [文中加点的“着”表示状态的持续。A项,“谈着”中的“着”表示动作的持续;B项中的“着”表示状态的持续。C项中的“着”加在动词“朝”后面,构成介词。D项,用在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加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故选B。]
6.(1)D [文中的“通过”是介词,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A项,“通过”为动词,指从一端或一侧到另一端或另一侧;穿过。B项,“通过”为动词,指议案等经过法定人数的同意而成立。C项,“通过”为动词,指征求有关的人或组织的同意或核准。D项,“通过”为介词,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与文中加点的“通过”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D。]
(2)(示例一)“南征北战”,如果将其理解为“只在南方出征,只在北方作战”就错了,因为“南”和“北”、“征”和“战”互相补充,正确的解释应是“到处出征作战”。
(示例二)“神出鬼没”,如果将其理解为“只像神一样出现,只像鬼一样隐没”就错了,因为“神”和“鬼”、“出”和“没”互相补充,正确的解释应是“像神和鬼一样一会儿出现、一会儿隐没”。
(示例三)“名缰利锁”,如果将其理解为“名声只像缰绳那样束缚人,利益只像锁链那样束缚人”就错了,因为“名”和“利”、“缰”和“锁”互相补充,正确的解释应是“名声和利益像缰绳和锁链,会把人束缚住”。
(示例四)“游山玩水”,如果将其理解为“只游览山,只观赏水”就错了,因为“游”和“玩”、“山”和“水”互相补充,正确的解释应是“游览、观赏山水风景”。(一个成语3分,共6分)
7.(1)解析:解答本题,重点在明确“秤杆”“灯芯草”中的谐音字上。由“秤”“芯”想到谐音字“称”“心”,再加上题干要求这个成语能够“表达蚕农祈求顺遂的心愿”,由此可想到成语“称心如意”。称心如意:符合心愿;心满意足。与此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心想事成”“心满意足”“如愿以偿”等,心想事成:心中想要的都能圆满达到。心满意足:指心愿满足,多用来形容人的满足和如愿以偿的心情。如愿以偿:泛指追求的理想、愿望实现了。反义成语有“事与愿违”“大失所望”等。事与愿违:事情的发生、发展跟主观愿望相违背。指事情的结果不能称心如意。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答案:①称心如意 ②心想事成/心满意足/如愿以偿 ③事与愿违/大失所望(每空1分)
(2)D [D项,“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错误,整个语段表现的是“收蚕”仪式的隆重。“千百年”“誓师典礼”,大词小用,起到的是强调作用,突出了收蚕的重要性,表现了蚕农对“收蚕”的高度重视。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诙谐幽默的风格。]
1/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