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6 关注内外语境,剖析观点印证与迁移运用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6 关注内外语境,剖析观点印证与迁移运用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5:29:50

文档简介

专项对点练6 关注内外语境,剖析观点印证与迁移运用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从西方历史看,古代希腊时期,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思想学说。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但丁、薄伽丘等一批文化和思想大家,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们对社会构建的思想认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产生了霍布斯、洛克、伏尔泰等一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形成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思想和观点。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马克思主义批判吸收了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摘编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根本前提和内在动力,而且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种重要的思想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20世纪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得以发展,其社会影响与日俱增,成为“公众最关注和最寄予希望的科学”。这是源于现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社会问题的重新发现(特别是在60年代)引起了对社会科学的重视和注意。这些问题是:种族歧视、贫困、家庭破裂、住宅环境恶劣、种族骚动、生态与环境问题等等,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的建议!”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现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这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都曾对政府的决策、社会的改良或经济的增长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鉴于此,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哲学社会科学正在变成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硬科学”。
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它离不开一定的思想资源。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资源。进入20世纪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对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更加显著。这突出地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对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上,列宁、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创立并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20世纪以来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资政。即为社会规划、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有关决策提供咨询,亦即为治国理政建言献策。从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情况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资政功能的实现都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越来越具有面向现实的特点,并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问题的创造性研究,不仅为党的理论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有效地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政功能。
育人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功能。这里所说的“育人”是广义的,实际上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教化”,它既包括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也包括思想的改造和观念的更新。它是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社会受到人们高度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
(摘编自汪信砚《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之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哲学社会科学既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又在理论走向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彰显出非凡地位。
B.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可以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一个更宽广的视角。
C.我们要解决种种重大的社会问题只有靠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的建议”,而自然科学参与其中作用不大。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这些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在其中的功能发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则材料均谈到了哲学社会科学,但前者侧重阐述其在西方的发展史,后者则论证其主要功能。
B.材料一举了大量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家之例,旨在表明我国要向西方学者学习。
C.当今时代,不管哪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越来越面向现实是其鲜明的特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在现实生活之中,客观上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自然科学发展这一手比较硬。
B.康德说:“宗教无力也不能解决人的问题,所以人类基本精神价值不能建立在宗教上。”
C.在工业化革命的发展进程中,科学理性、技术理性遮蔽了价值理性和“人的内在尺度”。
D.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大众哲学》激起无数爱国热血青年奔赴延安、投身抗日前线。
★4.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论断加以分析。(4分)
                                    
                                    
                                    
5.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较大发展,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你认为我国还应从哪些方面继续发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迈向新台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1927年)、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早已为人熟知。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
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也就是说,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总的来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
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与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它“并没有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颛顼”,“很多国家和历史人物都被认为是帝俊或颛顼的后代”,后稷“作为进入农耕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也被“认为是帝俊所生”,而非中原传统说法谓之为黄帝的后裔,由于该书“从不以黄河中游地区作为天下之‘中’”,而是把“古巴、蜀、荆楚之地都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
(摘编自尹玲玲《“洪水”新解——
兼及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学术史梳理》)
材料二:
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学者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边缘发展现象,1968年就提出农业起源始于边缘地带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随着狩猎采集群体的人口增加,社群终将分裂,部分群体不得不进入边缘地带。为了生存,这些群体开始广泛利用资源,进而强化利用部分有驯化潜力的物种,驯化由此发生。以此为基础,人类的生计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
边缘地带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与扩散。早在人类起源阶段,就可以看到边缘发展现象。人类灵长类祖先原本生活在热带雨林环境中,但是随后出现的气候变化,让部分地区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人类祖先不得不改变体质以便适应,发展更好的直立行走姿态,减少阳光下暴晒的面积;以出汗的形式,更高效地散热。同时,旱季时为了利用埋在地下的植物根茎与死亡的动物,发展出挖掘与切割工具。按照“撒哈拉泵”假说,当气候适宜的时候,撒哈拉大沙漠变成人类可以利用的环境,部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进到这里,然后随着气候的变干,他们又被迫离开。部分人群无法回到原处,向北走出撒哈拉,人类由此走出非洲,正是边缘条件造就了人类的扩散。
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因为这里的内部阻力更小。在农业起源进程中,与中心群体较多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约不同,生活在边缘地带的是从中心群体中分裂出来的人群,闯入新领地中的移民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旧的文化系统往往对发展存在巨大阻力,而在边缘地带的人群遇到阻力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类似之,在文明化进程中,传统的等级不明显的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挑战无疑是严峻的,阻力小的地方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此时边缘地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边缘效应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样的机会不是没有成本的,由于边界容易发生变化甚至战争,边缘更不稳定,迫使物种不得不频繁迁徙,不得不在适应上保持更高的弹性,以利用时空分布上不那么确定的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环境条件的内涵从完全指自然环境,逐渐过渡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并重,甚至有时完全指社会环境,这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表现尤为明显。由此,边缘的含义也随之扩充,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意义上的。
总之,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界已普遍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区域、多层次、多阶段的特征,其中可能存在多样的模式。边缘发展模式是其中的一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尝试从史前文化边缘发展模式的角度,从理论上解读中华文明起源过程。
(摘编自陈胜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舒铁针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了较好的梳理与回顾,认为20世纪学者们的研究在学界影响深远。
B.傅斯年认为,在两千多年的对峙期间,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历程已不可考,所以难以进行针对性研究。
C.部分人类群体进入边缘地带,广泛利用资源并驯化潜力物种,谋生方式随之从狩猎采集逐渐转向农业。
D.人类祖先直立行走、出汗散热、使用挖切工具,都是不得不改变体质或生活方式以适应边缘环境的证明。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海经》中对于古代帝王的记载与先秦时中原文化说法不同,这与该书对天下之“中”的认知不同有关。
B.撒哈拉地区边缘气候适宜与干旱交替变化,使得生活在此处的人类被迫离开,进而走出非洲,形成扩散。
C.材料一提出“满天星斗说”承接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介绍了学术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看法的发展历程。
D.材料二提出“中心群体”与“边缘地带”人群形成对比,从阻力角度论证了边缘地带更有利于革新的观点。
8.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末次冰期结束后,海陆边缘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舞台。
B.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认为,世界上最具权力潜质的场所,是欧亚大陆边缘地区。
C.地处秦晋蒙交界的石峁古城战争防御设施先进,古城遗址显示其陶寺曾被入侵。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本位于西方边缘的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西方中心。
9.材料一多处使用了引号,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10.材料二认为,“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请结合材料二对以下材料进行简要分析。(6分)
红山文明形成于距今约5300~5000年间,对中原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特点:一是以建筑和玉雕为代表的高等级技术能力的出现;二是等级制度和特权阶层的出现;三是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以祖先崇拜、天地崇拜为代表。此外,由于处在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带,以种植粟、黍为主导的农业和发达的渔猎经济,助推了文明诞生。
                                    
                                    
                                    
7/7专项对点练6
1.C [“而自然科学参与其中作用不大”于文无据,根据文中“这些问题是:种族歧视、贫困、家庭破裂、住宅环境恶劣、种族骚动、生态与环境问题等等,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的建议”可知,这里只是表明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参与,而没有说自然科学参与其中作用不大。]
2.B [选项推断结论与原文相悖。材料一说“从西方历史看,古代希腊时期,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思想学说。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但丁、薄伽丘等一批文化和思想大家,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们对社会构建的思想认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产生了霍布斯、洛克、伏尔泰等一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形成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思想和观点”,根据材料一内容来看,文中所举大量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家之例主要是为了阐释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态。]
3.D [材料二主要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根本前提和内在动力,而且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种重要的思想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A项,强调“自然科学发展”,没有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B项,列举康德的言论强调宗教的弊端,没有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C项,论述“科学理性、技术理性”的副作用,没有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D项,讲毛泽东的《大众哲学》激起爱国热血青年奔赴延安、投身抗日前线,表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4.①培根的这一论断是说读历史可以使人通达事理;读诗歌使人聪慧灵秀;自然哲学可以使人透彻深入;伦理学可以使人庄重不轻浮。它既包括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也包括思想的改造和观念的更新。②培根在这里就道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广义的育人功能,表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5.①从中西方大量鸿篇巨制中学习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重要依据。②提升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使之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③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④极力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⑤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理念,营造全社会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的氛围并践行之,继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各项功能作用。
6.B [“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历程已不可考,所以难以进行针对性研究”错,曲解文意,原文“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可见选项对傅斯年的观点理解不正确。]
7.B [“撒哈拉地区边缘气候适宜与干旱交替变化,使得……”强加因果,原文“当气候适宜的时候,撒哈拉大沙漠变成人类可以利用的环境,部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进到这里,然后随着气候的变干,他们又被迫离开”,可见造成人类离开的原因是气候变干,而不是选项中说的“气候适宜与干旱交替变化”。]
8.C [边缘效应收益是说边缘地带能够促使人类扩散,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有利于革新的产生。C项,“战争防御设施先进”与边缘效应收益无关,不能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
9.解析:①材料一中很多引号是直接引用学界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如“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与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这些引号引用的都是学界有影响力的观点,能够有力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②材料一中还有些引号表示突出强调某些特定称谓,如“中原中心说”“满天星斗说”,这样的引用体现学术性,使表述更为严谨。
答案:①引用学界观点,阐明(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②突出强调某些特定称谓,体现学术性,使表述更为严谨。
10.①技术层面,交流有利于革新,出现以建筑、玉雕为代表的高等级技术能力;②社会层面,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出现等级制度、特权阶层;③意识形态层面,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迈入文明新阶段;④经济层面,交错地带农业主导,渔猎经济发达,助推了文明诞生。
1/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