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对点练7 品悟情境设置,研读看法措施与实际应用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知识、能力的渠道,媒介素养是人们对于媒介传播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和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随着社会生活数字化的推进,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具体而言,即将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并在世界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进程中,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东鸣西应,实现新旧媒介技术结合,形成新的传播手段与媒介形态。此种媒介融合背景下所发生的社会变革具有广泛性、深刻性,因此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十分重要。
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有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发展。一方面,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提高青少年学习能力,培养青少年生活技能。在学习层面,媒介素养教育的出现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媒介素养教育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自学平台、线上测试等的能力。在生活层面,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设备、网络社交软件、网络购物平台等媒介工具。另一方面,在道德品质层面,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具备良好的媒介道德和法律意识,同时拥有合理甄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包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谣言以及不被媒体负面信息影响。随着科技发展,影像、VR、AR等新型媒介形式带来直观强烈的视觉快感,使得青少年容易沉浸于碎片化世界中,导致深度思考、创造想象、评价鉴赏能力的降低,而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提升以上这些能力。
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伴随着趋于成人的生理条件同相应社会性知识能力缺乏之间的矛盾,此种矛盾会引发青少年的情绪焦虑,特别是社交焦虑。互联网这一非实体的隔断物,为青少年创造了一个隐蔽的焦虑排解与宣泄空间。当青少年媒介素养低下,焦虑排解与宣泄方式不合理时,青少年的网络生活便成为网络空间运行的不稳定因素。另外,受资本控制影响的互联网相关媒介产业,为了达到自身的盈利目的,亦会对外输出不良信息,例如铺张浪费的“粉丝经济”、攀比式的“品牌效应”、快餐式的低俗娱乐信息等,都会直接给青少年的观念塑造带来不良影响,引发多种矛盾。青少年在持有正确价值观、良好判断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的媒介输入、输出,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有助于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青少年在此种环境下,如若缺乏较高的媒介素养,便难以辨别其中的有害信息、获取有益信息,从而加剧互联网的“乌烟瘴气”。
媒介的发展在促进新时代青少年成长的同时,其多样繁杂的特点也给青少年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因此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变得尤为迫切。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应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媒介素养培育体系;二是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实践基地作用和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
(摘编自王鹏烽、薛志博《媒介融合背景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研究》)
材料二:
近日,一些短视频新闻频频“翻车”。9月1日,湖南一宝妈上传了一段双胞胎兄弟在肚子里打架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据视频显示,双胞胎兄弟在肚子里的时候就互不相让,在妈妈肚子里“拳打脚踢”,妈妈的肚子也跟着起伏变化,果然,双胞胎出生后身上就到处是淤青。该视频被媒体报道后登上热搜,但在9月4日,产科医生辟谣了,原来,双胞胎在肚里打架的情况,不大可能发生,网友对很多医学常识缺乏了解。8月30日,有海南三亚居民拍摄到一只猴子在海中游泳。拍摄者表示,当时看到猴子在海里游泳就很惊讶,网友也开始怀疑这是不是传说中的“水猴子”。但在视频引发热议后,就有专家辟谣,原来,大多数哺乳动物都具备学习游泳的能力。
类似的短视频新闻“翻车”事件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网络媒体从短视频平台搬运视频现象严重,对新闻的审核存在疏漏,未经核实就发布报道,导致一些违反医学常识、耸人听闻的新闻误导大众。此外,一些新闻还存在虚假内容拼接现象。某些纯属娱乐的视频,却被媒体当成新闻真实事件报道出来,这难免会最终“翻车”。
二是网民对网络视频的判断能力存在偏差,面对似是而非的视频内容存在盲目相信、胡乱猜测等行为,网民的媒介素养和科学素质有待提升。如“水猴子”事件中,如果网民有一定的科学常识,就不会随意相信网络上各种“水猴子”传言。如在“双胞胎在肚里打架出生后浑身瘀青”事件中,如果网民对怀孕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或及时向产科医生求证,提出疑问,上述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摘编自李华锡《短视频新闻频“翻车”挑战媒介素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合理甄别媒介信息,对其成长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B.互联网是一个隐蔽的焦虑排解与宣泄空间,所以青少年的网络生活便成为网络空间运行的不稳定因素。
C.相关专家辟谣,在海中游泳的猴子,并不是网络传说中的“水猴子”,因为哺乳动物都具备学习游泳的能力。
D.一些短视频新闻“翻车”事件,暴露了媒体公信力和网民媒介素养的不足,需要采取措施,营造健康网络空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使用层进式结构,先提出观点,再具体论述“媒介素养”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后提出培养措施,文本脉络清晰。
B.材料一聚焦于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关注青少年成长,指出当下互联网相关媒介产业的问题,阐述具有针对性。
C.材料二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摆现实乱象,析形成原因,内容具体,分析透彻。
D.材料一语言严密,逻辑清晰,是一篇严谨的学术文章;材料二语言平实,事例典型,是一篇贴近生活的新闻短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高中生小李沉迷追星,在某网络平台为偶像疯狂“打投”“控评”,以此逃避现实生活的烦恼。
B.某UP主制作并在网络上传科普电子数码产品相关知识的优质视频。
C.小明同学对于网络平台报道的重大新闻事件的记忆能力很强,很久不会忘记相关内容。
D.小陈同学有意识地控制短视频浏览时间,降低社交媒体软件使用频率,适度使用手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4分)
★5.复兴中学高一学生打算召开“清朗网络空间,提高媒介素养”的座谈会,假如你是会议发言人之一,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8分)
材料一:
公共艺术泛指公共空间中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形态及艺术活动,是创造性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一种地方公众共同参与并享有的具有在地性的文化艺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国家对乡村建设愈加重视,因其满足艺术的公共性和促进文化发展的双重特点,人们对公共艺术应用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需求更加强烈。
公共艺术以自由开放的空间来设计和制作具有文化意义的艺术作品,将公共艺术引入乡村建设中,有利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基础。同时,公共艺术建设也是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要体现,以这种全新的方式来展示新时代农村面貌,不仅能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还能增强全村居民的凝聚力,使乡村文化更加多元化,从而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不断提升。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乡村经济建设的有效助推力,更是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以文化自信为本,突出艺术赋予乡村空间的特色。在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规划时,重视本土地域特色,应选择部分与当地人文环境相关的设计理念,加入乡村文化建设中,利用艺术的优势,用符号、图画、文字等艺术手法展示和推广乡村本土文化,真正反映当地居民的心声,引起村民与观赏者的共鸣,产生乡土认同感和文化参与感,进一步形成乡村文化自信。当代乡村社会尽管经历过很多挑战和失败,却依然保留了很多具有鲜明人文特质的古老村落,这给“艺术乡建”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社会文化空间。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引入公共艺术,充分利用乡村独特的社会文化空间资源,以艺术的力量,树立民族文化的信心,挖掘乡村优秀历史与民俗文化,并对其进行艺术的精练与符号重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以文化传承为纲,丰富乡村艺术文化产业发展。公共艺术应用于乡建的策略,符合现阶段乡村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当前农村实际情况。中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个时期的文化风俗都有差异,每个村落的创立条件都不相同,其所产生的礼仪文化和风俗也相差甚大。将公共艺术引入乡村文化发展中,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状况、礼仪文化和风俗中蕴含的文化因素,选择合适的建设路径,丰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形式,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例如,在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传统古村落的乡村发展人文旅游,提供传统文化体验服务和相关纪念品;在环境优越、有独特自然风光的乡村提供旅游观光,同时发展民宿、生态农场产业等。
(摘编自陆姗姗《公共艺术赋能乡村建设》,有删改)
材料二:
按照学者陈伟煊对传统村落类型的划分方法,传统村落可以分为历史积淀类、村域格局类、传统建筑类、民俗文化类、全面综合类五大类型。对传统村落文化创意资源的挖掘可以按照不同类型探索可用元素。如湖南省现存传统村落多形成于明清时期,有汉族、瑶族、苗族、土家族等多民族聚居,而民族文化的不同和地域特征的差异,又形成了风格多样、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和建筑特色,极大地丰富了湖南省传统村落的资源价值。
文创产品设计,重“形”也要重“意”。从传统村落文化中所蕴含的建筑造型、装饰图案、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角度入手,对建筑造型、装饰图案、非遗文化等物质形态进行“形”的提取,然后对原生文化符号“形”按照形式美法则设计解构再现,并在设计创新后能保持原生文化“意”的表达。文创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往往与文化的物质载体和文化内涵密不可分,基于物质载体使蕴含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的设计具有可行性。对文化内涵的挖掘程度决定了文创产品创意水平的高低,因此文化内涵是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核。以传统村落为物质文化载体进行文化符号挖掘,使用现代设计手段与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多方面对传统村落文化符号进行创意转化和创新设计,拉动乡村文旅产业经济发展,赋予传统村落文化更多的社会服务功能。
文创产品是基于文化精神产生的,是文化传承融合与创新的物质载体,基于传统村落文创产品设计资源挖掘的基础,可以在文创产品外观造型设计、色彩设计、图案意蕴表达、实用功能、材质等方面对传统村落资源创新应用,设计出具有当代社会审美和使用功能的创新型文创产品,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角度让传统村落文化活态传承下去。
艺术介入乡村振兴,挖掘传统村落文化中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基因,活化重塑传统村落文化中的价值点,以现代美学、设计学为手段,用文化和创意让传统文化以新时代面貌与消费者见面,赋予其更多审美和实用价值,使传统村落文化转化为新型生产力。
(摘编自刘春侠《传统村落文创设计助力文化传承》,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共艺术是创造性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独特艺术,由地方公众共同参与,共同享有,是一种具有在地性特点的艺术形式。
B.利用乡村独特的社会文化空间资源,挖掘优秀历史与民俗文化,进行艺术精练与符号重构,可以促使乡村文化自信形成。
C.在有传统古村落的乡村发展人文旅游,提供传统文化体验服务和相关纪念品,就可以达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
D.在挖掘传统村落文化创意资源时,可探索建筑造型、装饰图案、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可用元素,进行“形”的提取。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湖南省传统村落资源非常丰富,为当地“艺术乡建”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
B.文创产品的设计要重“形”又重“意”,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核就在于此。
C.在乡村振兴中引入公共艺术,有利于丰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形成独特发展模式。
D.创新应用传统村落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离不开现代美学、设计学。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对杨柳村老宅的青石板颜色等图案进行元素提取后设计的两款手机保护壳销量火爆。
B.田铺大湾村瞄准市场需求,围绕“乡村创客”主题打造了河南省首个乡村创客小镇。
C.江头村有机融合纪念性、文化性、地域性特点,打造出“爱莲”文化旅游文创产品。
D.“三峡渝礼”系列产品以《千里江山图》为元素,结合三峡的自然人文风光设计而成。
9.下面是黑龙江海林市雪乡旅游发展一览表,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当地旅游发展进程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时间 事件
2013年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及《爸爸去哪儿》等电视节目的热播带火雪乡。
2015年 省旅游局局长组建“局长导游团”推动旅游发展。
2016年 发河生态园特色餐馆住宿区、野外烧烤区、木质观光栈道等改造工程竣工。
2017年 景区开发种类繁多、富有冰雪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丰富了游客活动内容。
2022年 冬博会前期带动冰雪旅游目的地再次发展。
2023年 接待游客72.5万人次,同比增长10倍,雪乡已成为冰雪经济中的“热土”。
A.引入公共艺术,是雪乡振兴进程中的创新性举措。
B.管理部门推介,强化了雪乡认同感和文化参与感。
C.发挥地域和自然优势,展示和丰富雪乡本土文化。
D.雪乡旅游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与发展驶入快车道。
★10.下面是某古镇所拥有的独特资源优势,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该镇打造传统特色文化品牌的建议。(6分)
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四面环水,出入以舟代步;风景优美,水产丰富,以渔业和旅游业为主;历史悠久,有皇宫所、皇粮殿、石板街等历史遗存,至今还有祭水神、赶庙会等传统民俗活动。
8/8专项对点练7
1.D [A项,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的原文结尾可知“媒介素养教育”对于“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十分重要”,选项中“最为关键”这一表述程度加深,夸大其词。B项,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只有“当青少年媒介素养低下,焦虑排解与宣泄方式不合理时,青少年的网络生活便成为网络空间运行的不稳定因素”。C项,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一段原文表明“大多数哺乳动物都具备学习游泳的能力”,而非“哺乳动物”,扩大范围。]
2.C [“对比论证”错误,材料二没有使用对比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中的假设论证。]
3.C [材料一的观点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十分必要。A项,小李的行为缺乏媒介素养,排解焦虑的方式不恰当,可以从反面论证观点。B项,某UP主体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C项,小明同学对于信息的记忆能力强,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无关。D项,小陈能有意识培养媒介使用习惯,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
4.首先,总说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发展。然后,具体从学习能力、生活技能和道德品质方面,分析良好的媒介素养对青少年成长的促进作用。最后,联系当下实际、着眼青少年易沉浸于碎片化世界的问题,阐明媒介素养教育对于青少年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5.①加强互联网媒介平台的建设和监管,保证媒介公信力。对网络平台的内容严格把关,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②提升大众媒介素养。网民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和科学素质,自觉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判断能力,合理、正确地使用媒介。
6.C [“就可以达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错,材料一只是说“在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传统古村落的乡村发展人文旅游,提供传统文化体验服务和相关纪念品”,并没有说就可以达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且选项的说法太绝对。]
7.B [选项错置推断前提。材料二说“文化内涵是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核”,而文化内涵的核心重在“意”,“形”为物质载体的体现。]
8.C [材料二基本观点是“传统村落文创设计助力文化传承”。A项,强调的是文创产品的销售情况,不能支持材料二的观点。B项,没有提到挖掘传统村落文化并进行创意的应用与开发,不能支持材料二的观点。C项,体现对传统村落“爱莲”特色文化产品开发,与材料二观点一致。D项,“三峡渝礼”系列产品不属于传统村落文化的挖掘与应用,不能支持材料二的观点。]
9.B [“管理部门推介,强化了雪乡认同感和文化参与感”,条件关系不成立。材料一说“重视本土地域特色,应选择部分与当地人文环境相关的设计理念,加入乡村文化建设中,利用艺术的优势,用符号、图画、文字等艺术手法展示和推广乡村本土文化,真正反映当地居民的心声,引起村民与观赏者的共鸣,产生乡土认同感和文化参与感”。可见,管理部门推介并不是强化雪乡认同感和文化参与感的条件。]
10.①重视本土地域特色,挖掘文化创意资源:古镇地理位置独特,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有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皇宫所等历史遗存,且有形式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②基于文化精神传承,挖掘多种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设计出符合当代民众需求的文旅项目,如“运河文化体验长廊”“渔家风情街”等。③丰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形式,综合开发旅游、水上运动、文化体验、文创产品研发等项目,形成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