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对点练8 理清脉络主线,突破情节结构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西线轶事
徐怀中
行军速度很猛,总机班六姐妹一个个走得歪歪倒倒的,脚底都打泡了。可是,六姐妹很顽强,没有一个掉队,也没有一个愿意接受男同志的“互助”。
走得最狼狈的要算路曼,她昨夜里露营着了凉,这会儿正发着烧。肖群秀见她一步一咬牙,一摸她脸,滚烫滚烫,转身要报告班长,被路曼一把拉住了。
路曼威胁说:“你讲了,以后不和你好啦!”肖群秀着急道:“可你这么硬撑怎么行呐。”路曼小声说:“你和班长说了,还不是她悄悄替我值机。班长这几天多累呀!”
经过两小时的急行军,九四一部队终于到达了指定位置并立即开设了电话站。
可总机刚开不久,一号首长就从前沿要来电话:“喂,总机班,找你们连长讲话,怎么搞的,我和指挥部刚讲两句话,线路就不通了!”
原来,通往指挥部的线,有一段是明放在公路上的,被坦克轧得一截一截的,有的地方被骡子和着青草嚼烂了。必须把这条线改为高架,路曼、肖群秀担负了这项任务。
她俩一路把线改架在竹子上,或是挂在岩石上,让骡子够不着。等来到公路边时,忽然枪声大作。早上被打垮的一股敌军躲进丛林后,现在正冒出来居高临下地封锁公路,阻止我们的后续部队前进。
路曼和肖群秀焦急万分,想尽快架好线,保障指挥畅通。急人的是,近处没有高大的树木,好不容易发现一棵木棉树可以利用,正要过去,隐蔽在茅草中的士兵喊她们趴下,说木棉树那里太暴露,去不得。她们俩只管猫着腰跑过去了。
没有悬线杆,没法把线挑到树杈上,非得上树不可,而女兵班没有学过徒手攀登,这可难坏了她俩。肖群秀急中生智,蹲下让路曼踩着她的肩膀上去。
按规定,高架线路必须在四米以上,可是她们搭的两节人梯,高度根本不够。肖群秀拼命向上踮脚尖,差着老高的一截,踮脚尖顶什么用呢。
正当这时,呼地从草丛里窜出一个战士,扑向木棉树。他很不客气地叫肖群秀分开腿站好,然后弯下腰,让肖群秀骑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猛地挺身站立起来,成了三节人梯。
敌人发现了他们,拼命向这边扫射。殷红殷红的木棉花纷纷扬扬落下来。肖群秀觉得下边战士的身子忽然一抖,差点倒下,随后又稳住了。路曼迅速把电话线在树枝上绕了两道,打了一个双环结,欢快地叫道:“好啦!”
两个女电话兵下了地才看清,这个战士高高大大的,身材很匀称,皮肤那样白净,两道浓密的眉毛黑黢黢的。
路曼感激道:“同志,太感谢你了!”
战士笑笑说:“一点小事,用不着表扬。”
“那,怎么感谢你呢?”
战士扯起军用水壶给她们看。水壶的背带断了,断头处燎得黑黑的,军服下摆也穿了几个洞,路曼和肖群秀明白了,刚才她们觉得这位战士一哆嗦,要倒下去,原来是他险些被打中。他没有作声,也没有躲闪,直到她们把线架好。
“怎么样?伤着没有?”路曼、肖群秀顿时紧张起来。
“我觉得腰上烫了一下,一摸,没事儿,虚惊一场。”
说着,随手解下水壶,递给肖群秀。
肖群秀接过水壶,放出了多余的一截背带,把两个断头一并,打了个丁字结,还给了战士。那结儿打得又牢靠又好看,电话兵是受过这种专门训练的。
彼此问起来才晓得,原来这个战士是“九四一”的步话机员。路曼亲切地说:“弄了半天,原来是同行。只不过我们是有线的,你是无线的。”
战士说:“怎么敢和你们相提并论呢,你们是‘九四一’的中枢神经,我是神经末梢。回去请代问总机班各位同志好。”
路曼俏皮地问:“怎么替你问好呢?我们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
步话机员支吾了一下。
肖群秀笑着说:“还是不要当无名英雄吧。”
“就说一名‘无线’战士,向‘有线’的战友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战士说完,一溜烟儿跑了。
指挥部调上来一个坦克中队,很快掀掉了敌人半山腰的火力点。一度中断的交通又恢复了通行,长长的车队,一辆接一辆地向前流动。
路曼、肖群秀站在路边,看见那个没有留下姓名的步话机员,高高地坐在一辆弹药车上。她俩扬起手向他打招呼:“喂!再见!”
战士大声答道:“再见!再见面怕你们就认不出我是哪一个了。”
汽车开出好远了,步话机员还回头望着她们。尘土飞扬中,一张白净的面孔现出坦然愉快的笑容。
几天以后,战斗结束了。部队基地指挥所设立了伤员和烈士遗体转送处。烈士遗体要在这里进行登记,清洗整理,然后转送回国。转送处人员不多,女电话兵们常来帮助照料伤员,清洗烈士遗体。
这天,路曼、肖群秀又来到转送处,见到抬下来一位烈士,担架上放着一个军用水壶,水壶带是断过的,打着电话兵们所熟悉的丁字结。路曼和肖群秀一惊,急步上前,但烈士的脸几乎整个缠着绷带,无法辨认。跟担架的一个小战士,失神地蹲在旁边,两颊有着明显的泪痕。路曼问小战士:“这个水壶,是他的吗?”小战士点点头。
路曼紧接着又问:“他是不是步话机员?”
小战士诧异地反问:“怎么,你们认识他?”
路曼和肖群秀抚弄着水壶背带,许久,她们才问:“他叫什么名字?”
小战士含着泪回答:“他叫刘毛妹。”
看到两人疑惑的表情,小战士继续说道:
“他长得白净,头发卷卷的,又那么文静,衣服总是整整齐齐的,像个小姑娘,大家都喜欢喊他‘毛妹’,喊来喊去都忘了正式的名字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军露营、急行军和敌军封锁公路这些情节,为下文写搭架电话线以及刘毛妹牺牲的情节做了铺垫。
B.高烧坚持行军,不惧危险完成任务,表现出肖群秀的坚韧勇敢,而之后的战友闲谈则展现出她俏皮可爱的一面。
C.本篇小说与《百合花》都借助细腻、有层次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出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D.本文情节张弛有度,从“战斗结束了”到转送处打着丁字结的水壶的出现,渐趋平缓的情节再度掀起波澜。
2.关于文中三人合作搭架电话线及完成任务后谈话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人遭到敌人射击时,“殷红殷红的木棉花纷纷扬扬落下来”,此处的描写既是战场写实,也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战争氛围。
B.步话机员把总机班比喻成部队的“中枢神经”,步话机班是“神经末梢”,可见这些女兵们在战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
C.女战士眼中的刘毛妹很“白净”,下文两次描写其外貌也强调了这一特点,这和他英勇无畏的内在品质形成了反差和对比。
D.本部分内容采用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描摹了步话机员冒着枪林弹雨帮战友们搭设电话线,甘做无名英雄的纯粹战士形象。
★3.这篇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你从文中找出两组伏笔与照应的细节,并分析其作用。(4分)
4.《百合花》对通讯员牺牲的经过进行了描述,而这篇小说对步话机员牺牲的情节只字未提,有同学认为这是这篇小说的不足之处。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L教授的火车
安石榴
L教授20世纪50年代末出生,家中老大,父母可能因为贫困也可能因为天天吵架,早亡。
L教授的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不,还要加上两个弟妹、三个妹夫——其中一个妹妹结了两次婚,和八个侄辈,十七人,全由L教授一手辅助长大。虽然他和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年龄相距一岁和两岁,可他们还是由他带大。
L教授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一棵大树,而他们是树上的红果子。有时候又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就重合了历史书中的一幅插图:张衡地动仪。自己是中间那部分,而他们是那一圈张着嘴的蟾蜍,等着每一次地动,等着“珠子”掉进比脸大的口中。①不过说实话,L教授想象自己是大树的时候更多,因为他喜欢绿树红果。
L教授没结过婚,也就没有老婆,没有孩子。他的两个妹妹总是哭着说他们连累了他。他解释过很多次,他说没那回事,与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他就是那么怪僻。他们都不信,就是不信,就像不信他没有安排好自己的遗嘱一样。他们总会抽冷子问上一句:将来这个大别墅给谁呀?其中两个侄子、一个外甥受他引领资助留学过欧洲和北美,谈论这个的时候加上一句洋腔儿:我无意冒犯。
L教授退休后没有停下来,开讲座、参与学术研究、给企业当顾问、为客户上庭辩护,这些和他在教职的时候没有什么变化。
②生活在继续。
L教授捐助的事情也依然在继续。他每个季度匿名登录一次网络捐赠平台,他并不查验求助者的申请资料,排名前十名的账号,他依次每个捐助200元人民币。有时候也会因为暴雨如注,它们在他的窗玻璃上不停地倾诉;或者落叶飘飞,他在树篱下见到一只僵直的红尾巴蜻蜓;或者大雪迷离,他隔窗追随着一个孤独的人踽踽独行,这时候,这样的情形下,L教授就继续滑动手机屏幕,捐助的名额可能二十名。
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照例所有亲眷都集中在L教授家里,整个家族欢聚三天。L教授事先预备下丰盛的食物塞满厨房和两个立式超大冰箱,并总在新年钟声响过之后,拎起他的拉杆箱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亲眷们把他送到车上,他叮嘱他们在他的家里玩儿好吃好,便驾驶他的车,离开郊区别墅小镇,直奔市中心。
市中心一处超高建筑中有他一个公寓房间。③这是L教授人间唯一的秘密,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知道。房间里家具和摆设一律当代北欧风格,隔音做成家装中的顶流。房间正中间被一座超大火车沙盘占据了。这个巨大沙盘里的所有模型都精工制作,和实物一模一样,只不过微缩了不等的倍数。
L教授输入指纹解锁房门,把拉杆箱推到角落里的柜子中,拉上窗帘,摁下几乎所有开关,房间里立马雪亮,一列火车奔驰而来!它从一座山中隧道呼啸而出,奔向一片松林,闪过与铁轨平行的高速公路上的各种车辆,进入高楼耸立的城市,但它没有停,继续奔驰。它爬上一架铁路桥,桥下江面开阔碧蓝,④却只有一叶扁舟漂浮在水中,大江两岸绿色田野的尽头错落着几点黑瓦粉墙的农舍,平畴当中偶尔有一两棵孤独的树挺立着。火车车轮与铁轨摩擦出令L教授沉醉的声音,前方已见一个沿铁路铺展的小镇,在镇外一条乡间小路与铁道交界处,黑黄条纹隔离杆外站着一个西装男,他拖着一只黑色拉杆箱,目光越过铁轨,注视着远方。
火车前途上依然千山万水,高峻的岩石山、茂密的竹林交错横陈,岩羊在山坡回望,溪流掩映在竹林中,更远处还有水库、风力发电大翅膀、湖泊,半圆形欧洲风格的机车库……这时候,另一列火车相向而来,火车带起细腻风声,瞬间交缠一股复杂的流变。它们在小镇水塔旁边相遇,又各奔前程。相向而来的火车驰过十字路口的西装男,他的目光未变。火车循环往复、嘶嘶作响、风起风息,一次一次经过十字路口的西装男,他拖着他的黑色拉杆箱,一直注视着远方。
L教授已经换了一身居家服,左手端着一杯红酒,舒舒服服坐在自己房间西南角上的皮质单人沙发中。他这个位置正好与十字路口拖着拉杆箱的西装男遥遥相望——他是巨型沙盘中唯一的人类。火车还在奔驰,铁道口的信号灯亮起红色,L教授隔着山山水水、铁轨、红色信号灯、铁轨与车轮间辗转的嘶嘶声、空气中微微震颤的风声,向那个人举起了杯。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L教授的父母早逝,他承担起照顾整个家族的责任,但他无怨无悔,且甘之如饴。
B.L教授退休后,之所以还继续从事各种工作,是因为他不得不在经济上一直资助家中亲眷。
C.通过网络捐赠平台匿名定期捐助他人,说明L教授心系社会,关注帮扶弱势群体。
D.在新年阖家团圆之后,L教授每年都独自离家,只为静享专属于自我的释放空间。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L教授更愿意将自己想象成“大树”,默默为家人付出,给他们提供遮阴和保护。
B.句子②单独成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强调L教授退休后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C.句子③中的“唯一的秘密”不仅指L教授的秘密公寓,更指他在公寓暂获轻松与安宁。
D.句子④中的“一叶扁舟”表明L教授不想再为生活继续“奔驰”,想像小舟一样闲适漂荡。
★7.小说中拖着拉杆箱的“西装男”多次出现,身着家居服的L教授向他举杯,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4分)
8.小说题为《L教授的火车》,有人认为应该叫《L教授的公寓》更合适,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6/7专项对点练8
1.D [A项,“为下文写搭架电话线以及刘毛妹牺牲的情节做了铺垫”错误。我军露营、急行军和敌军封锁公路这些情节没有为刘毛妹的牺牲做铺垫。B项,“高烧坚持行军,不惧危险完成任务,表现出肖群秀的坚韧勇敢”错误。根据原文“走得最狼狈的要算路曼,她昨夜里露营着了凉,这会儿正发着烧”可知,坚持高烧行军的是路曼。C项,“本篇小说与《百合花》都借助细腻、有层次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错误。本文更多是通过行动描写和对话描写来展现主题,没有细腻、有层次的心理描写。]
2.C [“这和他英勇无畏的内在品质形成了反差和对比”错误。刘毛妹的外貌和内在品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他的英勇无畏并非与外貌形成对比,而是与他的外貌特征并存,共同展现了人物的多面性。]
3.①伏笔:搭架电话线时,肖群秀觉得下边战士的身子忽然一抖,差点倒下,随后又稳住了。照应:原来是这位战士险些被打中。作用:使情节更合理;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刘毛妹勇敢坚毅的形象。②伏笔:肖群秀把刘毛妹断了的水壶背带,打了个丁字结。照应:肖群秀和路曼通过熟悉的丁字结认出了脸部缠着绷带的刘毛妹。作用:前后照应,让情节更合理;增强了作品的曲折性和吸引力。③伏笔:分别时,刘毛妹说“再见面怕你们就认不出我是哪一个了”。照应:刘毛妹被送到遗体转送处时脸部缠着绷带,无法辨认。作用:前后照应,让情节更合理;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悲剧色彩。
4.(示例一)不认同。①这样处理能突出主要情节,详略得当。小说的主要情节是步话机员帮助女战士搭架电话线,他的牺牲不是故事的主线,简略处理使结构更紧凑。②这样处理适度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③这样处理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刻画。文章虽然没有详细描写步话机员牺牲的情节,但是前文他不顾危险帮助女战士搭架电话线的情节,已经展现出他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品质。
(示例二)认同。①如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写,会使人物形象更突出。前文步话机员帮助女战士搭架电话线的情节,初步展现出他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品质,如再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述,会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突出。②如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写,会使主题更深刻。小说歌颂了普通年轻战士的献身精神,而对牺牲过程的描写更有利于主题的凸显。③如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写,能够增强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恰当而生动的细节能够增强内容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从而使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5.B [“是因为他不得不在经济上一直资助家中亲眷”错误,强加因果。文中有提到L教授照顾和资助家庭成员,但写L教授退休后仍然坚持工作,是为强调他仍然保持生活热情。从后面他匿名捐款也可看出,他的经济状况良好,不是因为经济问题而继续工作负担家庭。]
6.D [“不想再为生活继续‘奔驰’,想像小舟一样闲适漂荡”错误,过度解读。“扁舟”意象固然蕴含着L教授对宁静和闲适的渴求,但根据前文他心甘情愿为家庭默默付出,退休前后都对生活保持热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等可知,“一叶扁舟”并不代表他就想放弃当下的生活,不再继续“奔驰”,更多表达的是他想暂停“奔驰”,寻求暂时的休憩。]
7.①突出人物形象。“西装男”隐喻L教授本人,多次出现突出了L教授半生“奔驰”,关爱家人、关注社会的无私善良形象。②深化小说主题。身着家居服的L教授最后向“西装男”举杯,两者对比,形成反差,强化小说主题:实际他是在致敬一路“奔驰”——努力实现人生美好与价值的自己。③串联相关情节,使结构紧凑。
8.解析:本题为开放性探究试题,涉及小说标题的作用和意蕴,无论认为哪个标题更好,都应该从标题的作用——环境、情节、形象、主题等角度,标题的意蕴——表层和深层、双关和象征等角度,结合文本,做具体考量。
答案:观点一:以《L教授的火车》为题更好。
理由:①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看,一路奔驰的“火车”象征着半生不断操劳奔波,既照顾自身家庭又关注社会的L教授。②从情节设置角度看,标题与后三段描写的主体“火车”前后呼应,使得小说结构严谨。③从突出小说主题角度看,“火车”不断奔驰,沿途经历美好,也不断输送美好,敦促我们投身于关爱、关注、提升和追求的旅程。
观点二:以《L教授的公寓》为题更好。
理由:①从标题本身看,“公寓”与后文“唯一的秘密”相呼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从环境塑造的角度看,“公寓”创设了一个独立的环境,是L教授在一年的劳累和奔波后释放自我的绝密空间。③从突出小说主题角度看,小说一方面赞扬L教授为家庭、社会无私付出,另一方面,也强调他需要自我与独处,而“公寓”恰好是他暂享孤独与宁静的处所,深化主题。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