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5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类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5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类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5:29:50

文档简介

专项对点练15
1.C [A项,“小巷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和记忆”错误,范围太宽,也太绝对。“渐行渐远”指的是小巷所代表的历史与生活方式渐渐离我们远去,而非人们早已忘记小巷了。B项,“同时又写出了小巷的陈旧与破败”错误。小巷的灰色深邃幽远,但相互提气,呈现的是安宁祥和,并非“陈旧与破败”。D项,“教给了‘我’怎样做人、怎样生活”错误,于文无据。]
2.C [“善于运用川剧的腔调进行叫卖的特点”错误,文中只是说小贩们的吆喝声“如川剧”。]
3.①先整体介绍。移步换景,由赏析外部整体意境、风格,到细品内部古旧的灰色体现出的安宁祥和的气质。②再局部细赏。以街道旁的四合院为例,从氛围情调,到建筑布局,到门额文化,逐层赏析。
4.①老街沉淀着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与文化,是作者灵魂深处最深刻的文化记忆。②老街见证着作者的成长,留下了童年的欢声笑语,记录着青葱岁月,是作者灵魂深处最欢乐的成长记忆。③老街有独具特色的、熟悉的吆喝声,有爆米花的香甜与爆响,弥漫着浓浓的市井烟火气息,是作者灵魂深处最温馨的生活记忆。
5.D [“为了填补这种差距,也为了缓解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无奈,‘我’只能通过想象来实现”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内容可知,通过想象,“我”可以回顾过去的经历,而重新审视和解读这些经历,“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而不是“为了填补这种差距”,更不是“为了缓解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无奈”。]
6.B [“含蓄地表达了‘我’的惶恐不安”错误,第一次出现“呼啦一下”,是“一辆黑色汽车,卷起一股白雾,还未在桥头站稳,周边……如被开关操纵一般齐整,呼啦一下围在轿车两侧”,这时的作者,作为一个旁观者,并没有感到惶恐不安。]
7.①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详细描述这位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展现其辛勤的劳动和朴实知足的生活态度,塑造其勤劳、坚忍、乐观的人物形象。②点面结合,与下文描写同乐桥头的农民工群体形成呼应,既展现了农民工个体的生活状态,又反映了这一群体的精神面貌,使作品更具广度和深度。③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农民工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引发读者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呼唤人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8.表层含义:指人们在城市中穿行。无论是安阳男人,还是同乐桥头的农民工,抑或是“我”,都在这座城市中穿行。
深层含义:①“穿城而过”是对农民工生活现状的描绘。这些农民工忍受着孤独和劳累,在城市中打拼,非常艰辛和不易。②“穿城而过”蕴含着“我”对自己身份的思考,“我”的骨子里有着农民的基因,这让同样“穿城而过”的“我”对这些农民工抱有悲悯之心,同时也加深了“我”的乡土情怀。
1/2专项对点练15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渐行渐远的老街
李志能
其实,这条巷子并不宽,一条不太平整的马路,窄窄的,蜿蜒曲折,路两边梧桐树投下或阴或暗的影子,街沿是清代留下的庭院或瓦房,房舍青瓦白墙,红门朱檐,以及那耀眼的花墙裙,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真是“千年历史写满墙,少城①文化写满房”。旧时的青砖,旧时的月亮,一不小心就把那久远的故事泄露了出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安静而整洁,这在当时简直就是闹市中的一块净土,如果说它是世外桃源的话,那静如处子的这条小巷就更是桃源中的桃源了,让人能切实地领略到“古巷风华幽意远,少城清韵小园多”的意境。
走进巷内,到处都是灰色的墙身,灰色的土瓦,灰色的院落,这里每一座院内的板壁都是以灰为底色,灰之上有积年灰尘的黑,黑之外有潮湿霉变之后的点点藏青,还有被陈年的灶烟熏暗,显得深邃、幽远,没有层次的颜色。它们在这里不动声色地交融着,却相互提气,彼此映照,呈现出一片安宁祥和。
小巷从整个建筑风格来看,十分的对称匀整。从每一户的大门进入,便进入了一个整洁的四合院。每一座院内四面均是厢房,小青瓦、穿斗梁,少有气度不凡的大厅,宛如小家碧玉,有极佳的生活氛围、极浓的生活情调,置身其中,既亲切,又热烈。
这些庭院有开有合,有虚有实,高低错落,步移景变。并且,庭院多小巧玲珑,几尺之外是典型的二进天井,方方正正的青石板铺成一个很规则的坝子,排水的“龙眼”是石板雕成的莲花,从院子入口通向堂屋的步道上,铺的是雕刻了人物和花鸟虫鱼的石板,柱子底座和台阶也雕了花,苔藓散漫而坚韧地生长在上面。
在每一座庭院的门额上,雕刻有“喜鹊闹梅”“鸳鸯藕荷”“百鸟朝凤”等花纹,且每一户人家都贴有一些传统文化寓意较重的“礼乐诗书是传家至宝,精神道德为宴尔金丹”的对联,横批多为“耕读传家”;其中,尤其有一副文化气息盎然的对联,给人留下了至今难以忘怀的印象:“爽借秋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在这里充分表达出了这户主人超脱的生活情操和自己对风、月,以及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之情。
那时,我和同学们常常结伴,浩浩荡荡,骑着自行车上学、放学,一路呼啸打闹,迤逦而来,把车铃铛转得山响。并且,总是爱低弓着瘦小的身子,迎着扑面吹来的劲风,像开弓的箭一样,相互追逐嬉戏,穿行在这弯弯曲曲的小巷子里,随着一串串爽朗的欢声笑语,释放着青春所赋予的蓬勃生机。并且,永不厌倦地沉浸在这条老街小巷里的迷人夜景,以及一户户人家橘黄灯光从窗口透露出来的温馨夜生活之中。偶尔兴起,就和同学一起拎着老式照相机到那些老房屋前留影拍照。那些灰砖土墙,那些门外雕刻的石兽,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木门,特别是那些拴马的石孔,既隐约透露出昔日岁月的痕迹,又为我们的黑白照片增添着一份弥足珍贵的记忆。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青春年少的我,双手背在后面,慵懒地斜靠着一扇半开的斑驳木门,摆出一副邻家少年青葱的模样,背景是长满花花草草的小花园和古旧的砖瓦木房。花园里晾晒着各式洗净的衣裳、床单,使本来就有些杂乱的空间显得更加沧桑。
昔日的这条老街小巷虽然静谧,也是有着勃勃生机的。当年,这条小巷时不时有卖“爆米花”的小贩兜揽生意,而且最受孩子们的欢迎,特别是随着嘭的一声惊天炸响,那喷香四溢、热气腾腾的爆米花就这样新鲜出锅,隔着马路老远,都能闻到爆米花的香味。小小的一茶缸糯米或玉米粒,就可以换回一大袋子的爆米花,又香又甜,如今回味起来仍旧齿颊留香、余味无穷。那些磨刀匠、收荒匠、剃头匠,三轮车夫和卖菜的,卖麻糖的,炸油条的,肩挑红油担担面、凉粉、凉面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各色小贩们也经常从这里经过,小巷的深处时不时传出的那些吆喝声,其声调或高扬或低沉,节奏疾徐有致,高昂者如飞瀑泻地之迅猛,低沉者如白云出岫之舒缓,声声震耳,尾音缭绕,如川剧的高腔,悠扬而婉转,组成了一曲动人的市井小调,凸显出老成都人独有的那种生活气息。
实际上,成都这座充溢着灰瓦、土墙、宅院和悠远历史的古城,以及那条幽深的小巷,早已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它仍然是众多生于斯、长于斯的成都人灵魂深处最深刻的记忆。那些普普通通的砖石瓦块上,都沉淀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浮现着它所有平静的时光与平缓跳动的心律。那些记载着成都风雨的城市建筑依然清晰如初,与其说人们是在珍藏一段记忆,不如说是对这座城市、建筑、文化的一种缅怀,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吟唱,一种对精神家园的永久向往!
(有删改)
【注】 ①少城:清政府为了巩固政权,在康熙六十年(1721),经四川巡抚年羹尧向朝廷奏准,在成都修建满城,即少城。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标题不言“小巷”而言“老街”,突出它的历史感,“渐行渐远”指的是小巷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和记忆。
B.小巷内灰色的墙身、灰色的土瓦、灰色的院落等,给人一种沧桑、深邃、幽远的感觉,但同时又写出了小巷的陈旧与破败。
C.儿时的“我”与同学们追逐嬉戏,给原本宁静祥和的小巷增添了无数的欢声笑语,可以说,小巷见证了青春赋予我们的生机。
D.虽然成都以及小巷渐行渐远,但对“我”来说,它们教给了“我”怎样做人、怎样生活,给了“我”难忘的记忆,是“我”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引用“千年历史写满墙,少城文化写满房”之句,凸显了小巷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恰当的引用增加了文化底蕴。
B.文章调动了听觉、嗅觉等感官对老街上的爆米花进行了描述,丰富细腻,读后如临其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C.文章以“飞瀑泻地”“白云出岫”来比喻小巷深处传出的吆喝声,突出了小贩们善于运用川剧的腔调进行叫卖的特点。
D.文章语言古朴典雅,简洁流畅,读来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透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功底。
★3.作者对小巷建筑风格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简要分析。(4分)
                                    
                                    
                                    
4.老街是作者的精神家园,请结合文本内容,谈一谈老街对作者有着怎样的意义?(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穿城而过
杨 枥
从郑州回洛阳的火车上,我遇到一个安阳男人。58岁的他,要坐22个小时的硬卧,到成都去。他说,托一个沾亲带故的老乡的福,他觅得了一份在建筑工地上看守搅拌机的差事,一个月五千元,管住不管吃。当他娓娓道来时,他脸上满溢着知足、欣慰和庆幸,几个词汇拉近了他与幸福的距离,让我也跟着愉悦起来。
通过他的描述,我仿佛看到几千里之外,一间十几平方米的铁皮房,一个简易灶台,一张床,一个木箱,在异乡构建起一个人的容身之地。他一个月的生活费,四五百就能打发。年复一年地背井离乡,他供给着一家老小的花销。老婆在家,守着几亩地和年迈的老人,十天半个月才和他通上一个电话。这些他们都习惯了,并没有因为两地分居而影响生活的前行。
旅途中,我们还谈到了洛阳和安阳的渊源,谈到了韩琦,谈到了甲骨文和周文王,可无论说到什么,他的神色里都不带一点现实生活的磨砺之苦。通过谈吐,能够看出他是个有学问的人,这一点让我不由得钦佩。他从安阳到成都,穿过了很多座城,失落、孤独、劳累都是难免的,可始终没有挫败他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之心,除了年底那笔工钱,这大概也是他最大的收获吧。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我每天都能遇到。
我家往东数米就是同乐桥,是涧河穿城而过的第一座桥。每天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总能超越高楼,洒在河面上——如我,每天骑车上班路过,我要穿过两条河、两座桥,才能到达单位。在两座桥头上,总能看见一群男人,他们的穿着打扮最少要倒退十几二十年,热天汗衫白色和红色居多,后背印着某某牌油漆、某某牌水管的字样;冷天是夹克、棉衣,前襟和袖头上,斑斑点点的油漆,或者白色的涂料。商量好似的,他们不管上身穿什么,脚上十有八九是黑底粗纹的黄胶鞋,夏天也不例外——只有卖力气的人才清楚,一双合适的鞋,有多重要。天天爬高上梯,搬搬抬抬,穿个溜光底儿,不亚于谋害自己的性命。
通常,道沿上会搁着个帆布工具包,拉链敞开着,露出几样工具。他们的手掌和骨节,因为劳作而粗糙,布满老茧,异常粗大。而那些工具,反而裹上了岁月的包浆——但凡木质的把啊,柄啊,均泛着莹润的光泽。这些实物证据,说明他们是如假包换的手艺人。也有心思细密的,工具包前靠着张纸箱板,上面写着极其认真却仍歪歪扭扭的大字:水电改造。
早上六七点,只要天气不太恶劣,他们准在同乐桥头聚拢。年轻的有五十开外,年近七旬的,也不少见。他们或聚堆闲侃,或蹲着抽烟、打纸牌,或背靠大树,双目无神。也有人端着音量巨大的手机,时不时发出“嘎嘎”的笑声。最初我有个错觉,以为这是一群身份卑微、不思进取的流浪汉。事实上,这群本该出现在周边农村田间地头的男人,失去了土地,或者是他们抛弃了土地,天天守候在桥头,只为等候用现钱买他们的汗水和力气的人。
刚入冬的一个早上,雨丝细密寒冷,河面看起来像一条狭长的渔网。一辆黑色汽车,卷起一股白雾,还未在桥头站稳,周边闲侃的、抽烟的、发呆的、双目无神的,统统来了精神,如被开关操纵一般齐整,呼啦一下围在轿车两侧。
每天走到这儿,我都会放慢步伐,仔细瞅上几眼。他们灰头土脸,却保持着各自的机警,肢体处于高度机动状态。手里不管是捏着扑克牌还是手机,两只眼睛都滴溜溜转着,巡睃着来来往往的车流人群。反应迟钝的人,要么是新手,要么是老手。一个行当里的新手,他的职业素养,除了自身的机灵劲儿,还需要时间来打磨。唯有经过时间和实践磨砺的老手,才具有气定神闲的风度。
这群人收入应该还可以吧,否则天天守在此地,不是画地为牢吗?不过也难说。按理,我早过了以貌取人的年纪,可每天,不知怎的,目光里总带着零星的悲悯投向他们。一次偶然说起,朋友讪笑我,说人家也许得了好几套房,银行存了几十上百万呢,咱一个小小的工薪人士,还有闲心去悲悯人家?朋友不懂我的悲悯来自何方。
我除了悲悯情怀,还喜欢和不同的人群聊天,出租车司机、卖菜大婶、卖西瓜大爷、商场导购、饭店服务员……但凡接触到人,一旦话题打开,我感觉就像推开了一扇不同的门;或者说,翻开了风格迥异的几页书。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酸,让我由衷感慨,小人物的世界,酸的更酸,甜的更甜,更深刻,更幽微,更能唤醒我唯恐麻木的感知。可我,始终没有勇气停下来,去和这群人闲聊。有一次,我刚一停留,几个人呼啦一下就围了过来。“大姐,刷墙吗?”“大姐,铺砖吗?”我摆摆手,几个人眼里的疑惑和不满让我仓皇而逃。
我骨子里是农民的基因,可还算得体的穿戴,让我从他们的目光里,看见了一个突兀的另类的我。如果我贸然留下,许会获取气恼。一旦得知我不是雇主,另怀目的,他们指不定会说出什么让我尴尬、让同行哄笑的话来。所以,我只有经过,离开,然后想象,随之复苏一些类似的记忆,来填充生活与思想脱节的缝隙。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安阳男人背井离乡,工作辛苦,但从与他的交谈中,“我”能看出他是一个有学问的、精神充实的人。
B.和同乐桥头的农民工一样,“我”也主动或被动地失去了土地,穿行在城市中,成为小人物世界中的一员。
C.文中提到“我”的悲悯,这种悲悯来自对底层劳动者的深刻理解。同时与不同人群交流,“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这种理解也加深了“我”的悲悯之情。
D.“我”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与农民工对“我”的认知存在差距,为了填补这种差距,也为了缓解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无奈,“我”只能通过想象来实现。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胶鞋耐穿、防滑,非常适合在工地等复杂环境下工作的人穿,通过描写黄胶鞋,作者成功地刻画了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形象特征,突出了他们的职业特点。
B.“呼啦一下”在文中出现两次,不仅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工找活时的热切情状,还含蓄地表达了“我”的惶恐不安。
C.文中一些语句耐人寻味,例如“小人物的世界,酸的更酸……更能唤醒我唯恐麻木的感知”,表达了“我”对小人物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D.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兼顾写人与记事,从而使得隐含的情感更为真实动人,体现出一定的人文精神。
★7.本文开头部分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一位农民工的生活状况,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8.这篇散文的标题《穿城而过》有什么样的含义?(6分)
                                    
                                    
                                    
                                    
                                    
                                    
7/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