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对点练11 提高欣赏素能,准解语言技巧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晓风杨柳
唐 弢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
风吹动宅边的柳枝,时时落下一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院子静悄悄的,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心思想了一会,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
赵老连殷勤地招待着。
小圆桌上放着一盆青豆,一盆河虾,碗里的是猪肉、鲤鱼、菜蔬。席地围坐在桌子周围的,连主人一共五个人。
对面那个酒糟鼻子把酒杯拿到嘴唇边碰了一下,便满口称赞起来:
“好酒,这酒的确不错,陶先生,你倒试试看,真不错,头等货色!”
渊明尝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请呀!请呀!”主人的筷子指着菜肴说。
渊明的肚里装下几杯酒,面上热辣辣的,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①的消息。
“宋王是一个星宿。”旁边的教书先生非常认真地说,“他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和这碗里的鲤鱼一样。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说着把大拇指高高地举了起来。
渊明的心也随着举了起来。他满满地喝了一杯。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
阿宣也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到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
“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
“吱!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楚了,但现在就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错的。”
“吱!吱吱!吱吱!”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床底下打架的老鼠吱过了最后一通,逃跑了。
“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刚进门的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的,兀自生着气。他悲愤,悔愧。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
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②,写了《咏荆轲》③,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注】 ①宋王:永初元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②《述酒》:反映了晋恭帝被刘裕杀害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篡权丑行的极大愤慨。③《咏荆轲》: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渊明“来回踱步”,自言自语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说明陶渊明已经预感到东晋王朝岌岌可危。
B.教书先生认为刘裕是一个大人物,有了他皇帝不用愁,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刘裕的认可,对当时的政治局势非常了解。
C.陶渊明告诫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却不曾想到自己“乐天安贫”的思想已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D.刘裕称帝改元,陶渊明一家被迫成了遗民,他的儿子却主张“不食宋粟”, “淡泊”“清静无为”,这让陶渊明十分失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是故事新编,作者基于真实的历史记载,又结合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虚构了人物的言行和心理,赋予历史故事以新的思想内涵。
B.本文以陶渊明的视角,写了陶渊明与儿子们的对话,看似散漫,实则展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使本文的主题更加深刻。
C.在陶渊明与儿子们交谈的过程中,作者多次写到老鼠“吱吱”叫,既烘托了气氛,也使文章生动而饶有趣味。
D.结尾部分陶渊明表示“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连用三个“我”字,突出了陶渊明面对现实个体意识的觉醒。
★3.小说结尾,陶渊明为何“写了不少诗”,为何“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得写下去”?你有何理解?(4分)
4.鲁迅曾这样评价陶渊明:“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飘飘然。”本文中陶渊明展示出的形象,与《归园田居(其一)》等诗文中的有何不同?(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正红旗下①(节选)
老 舍
以我们家里说,全家的生活都仗着父亲的三两银子月饷,和春秋两季发下来的老米维持着。多亏母亲会勤俭持家,这点收入才将将使我们不至沦为乞丐。
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是呀,以大姐的公公来说吧,他为官如何,和会不会冲锋陷阵,倒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亲友仿佛一致认为他应当食王禄,唱快书,和养四只靛颏儿。同样地,大姐丈不仅满意他的“满天飞元宝”,而且情愿随时为一只鸽子而牺牲了自己。至于因此而引起纠纷,那,他就敢拿刀动杖,舍命不舍鸽子,吓得大姐浑身颤抖。
是,他们老爷儿俩都有聪明、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他们在蛐蛐罐子、鸽铃、干炸丸子等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
妇女们极讲规矩。是呀,看看大姐吧!她在长辈面前,一站就是几个钟头,而且笑容始终不懈地摆在脸上。同时,她要眼观四路,看着每个茶碗,随时补充热茶;看着水烟袋与旱烟袋,及时地过去装烟,吹火纸捻儿。她的双手递送烟袋的姿态够多么美丽得体,她的嘴唇微动,一下儿便把火纸吹燃,有多么轻巧美观。这些,都得到老太太们(不包括她的婆婆)的赞叹,而谁也没注意她的腿经常浮肿着。在长辈面前,她不敢多说话,又不能老在那儿呆若木鸡地侍立。她须精心选择最简单而恰当的字眼,在最合适的间隙,像舞台上的锣鼓点儿似的那么准确,说那么一两小句,使老太太们高兴,从而谈得更加活跃。
在我降生的前后,我们的铁杆儿庄稼②虽然依然存在,可是逐渐有点歉收了,分量不足,成色不高。赊欠已成了一种制度。卖烧饼的、卖炭的、倒水的都在我们的,和许多人家的门垛子上画上白道道,五道儿一组,颇像鸡爪子。我们先吃先用,钱粮到手,按照鸡爪子多少还钱。母亲是会过日子的人,她只许卖烧饼的、卖炭的、倒水的在我们门外画白道道,而绝对不许和卖酥糖的、卖糖葫芦的等等发生鸡爪子关系。
虽然我们的赊账范围并不很大,可是这已足逐渐形成寅吃卯粮的传统。这就是说:领到饷银,便去还债。还了债,所余无几,就再去赊。假若出了意外的开销,像获得作娶亲太太之类的荣誉,得了孙子或外孙子,还债的能力当然就减少,而亏空便越来越大。因此,即使关③下银子来,母亲也不能有喜无忧。
姑母经常出门:去玩牌、逛护国寺、串亲戚、到招待女宾的曲艺与戏曲票房去听清唱或彩排,非常活跃。与姑母相反,母亲除了去参加婚丧大典,不大出门。她喜爱有条有理地在家里干活儿。她能洗能作,还会给孩子剃头,给小媳妇们绞脸——用丝线轻轻地勒去脸上的细毛儿。可是,有时赶巧了,父亲正去值班,而衙门放银子,母亲就须亲自去领取。我家离衙门并不很远,母亲可还是显出紧张,好像要到海南岛去似的。领了银子(越来分两越小),她就手儿在街上兑换了现钱。
拿着现钱回到家,她开始发愁。二姐赶紧给她倒上一碗茶——用小沙壶沏的茶叶末儿。母亲喝了茶,脱了刚才上街穿的袍罩,盘腿坐在炕上。她抓些铜钱当算盘用,大点儿的代表一吊,小点的代表一百。她先核计该还多少债,口中念念有词,手里掂动着几个铜钱,而后摆在左方。左方摆好,一看右方(过日子的钱)太少,就又轻轻地从左方撤下几个钱,心想:对油盐店多说几句好话,也许可以少还几个。想着想着,她的手心上就出了汗,很快地又把撤下的钱补还原位。不,她不喜欢低三下四地向债主求情;还!还清!剩多剩少,就是一个不剩,也比叫掌柜的或大徒弟高声地申斥好得多。
左方的钱码比右方的多着许多!母亲的鬓角也有了汗珠。她坐着发愣,左右为难。最后,二姐搭讪着说了话:“奶奶!还钱吧,心里舒服!这个月,头绳、锭儿粉、梳头油,咱们都不用买!咱们娘儿俩多给灶王爷磕几个头,告诉他老人家:以后只给他上一炷香,省点香火!”
母亲叹了口气:“唉!叫灶王爷受委屈,于心不忍哪!”
“咱们也苦着点,灶王爷不是就不会挑眼了吗?”二姐提出具体的意见:“咱们多端点豆汁儿,少吃点硬的;多吃点小葱拌豆腐,少吃点炒菜,不就能省下不少吗?”
“二妞,你是个明白孩子!”母亲在愁苦之中得到一点儿安慰。“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你去,还是我去?”
“您歇歇吧,我去!”
二姐走后,母亲呆呆地看着炕上那一小堆儿钱,不知道怎么花用,才能对付过这一个月去。以她的洗作本领和不怕劳苦的习惯,她常常想去向便宜坊老王掌柜那样的老朋友们说说,给她一点活计,得些收入,就不必一定非喝豆汁儿不可了。
在关饷发愁之际,母亲若是已经知道,东家的姑娘过两天出阁,西家的老姨娶儿媳妇,她就不知须喝多少沙壶热茶。她不饿,只觉得口中发燥。除了对姑母说话,她的脸上整天没个笑容!可怜的母亲!
(有删改)
【注】 ①节选自《正红旗下》第二章,有删改。《正红旗下》是老舍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清代的八旗之一。②铁杆儿庄稼:清代男性旗人无论是否当差,都可以享受朝廷给的俸禄。因为这些钱粮旱涝保收,因此被誉为“铁杆儿庄稼”。③关:发放或领取。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历史尘垢”“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等语言点出旗人家境没落和清朝行将覆灭的主要原因。
B.大姐的丈夫好养鸽子、蛐蛐,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追求贪图享乐而没有担当,是晚清没落旗人的代表。
C.小说中“我们的,和许多人家的门垛子”上那些“颇像鸡爪子”的“白道道”,照应了前文“没钱的穷讲究”。
D.母亲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委屈灶王爷,是希望灶王爷能帮助全家摆脱困境,过上姑母那样衣食无忧的生活。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我”为叙述者,通过“我”的视角来讲述晚清时普通旗人的生活状态,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如大姐侍奉长辈时的场景描写,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一个卑微媳妇的形象。
C.小说语言沉静克制,但不时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使表达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那段时光里的温情与轻松。
D.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故事性也不强,但作者善于在场景中刻画人物,出场的人物众多,但都形象鲜明。
7.小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母亲还钱前后的场景,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使语言风趣幽默,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5/8专项对点练11
1.B [B项,“对当时的政治局势非常了解”错误,教书先生认为刘裕是一个大人物,出身不凡,有了他皇帝不用愁,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民众对刘裕的认可,但对政治局势并非了解,而是无知,感觉迟钝。]
2.C [C项,“生动而饶有趣味”错误,文中多次写到老鼠,是为了烘托气氛,而非使文章生动而饶有趣味。]
3.①在政权交替期,陶渊明的内心矛盾复杂,充满悲愤、愧悔,心里一片乱麻,所以写诗抒怀。②陶渊明以诗言志,以诗的方式进行反抗,写《述酒》和《咏荆轲》,表达自己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以及铲强除暴的愿望。③陶渊明对儿子的处世态度失望,对儿子的柔弱、不反抗内疚,对自我选择悲愤、愧悔,希望能够留点教训,所以一直写下去。
4.①《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形象是热爱田园、安贫乐道、具有隐逸情怀的隐者形象。②本文中陶渊明关注时局,为国家命运而忧虑。陶渊明虽身在乡野,却心念朝廷,忧虑朝政;阿舒、阿宣等人“乐天安贫”,只关心自我生存,以至于“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③本文中陶渊明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小说中写陶渊明教训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明确表露出陶渊明的思想是渴望干一番事业,留名青史。
5.C [A项,“旗人家境没落和清朝行将覆灭的主要原因”错误。小说的开篇虽然提到了“历史尘垢”和“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但这些句子更多的是在描述旗人家庭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社会氛围,而非直接指出旗人家境没落和清朝行将覆灭的主要原因。小说主要是通过描写旗人家庭的生活细节来反映社会的变迁和家庭的困境。B项,“是晚清没落旗人的代表”错误。节选的部分主要描述的是“我”的家庭生活状况,并没有涉及大姐的丈夫及其行为特征。D项,“是希望灶王爷能帮助全家摆脱困境,过上姑母那样衣食无忧的生活”错误。在小说中,母亲对灶王爷的尊重和供奉更多的是一种传统的信仰和习俗,而非希望灶王爷能帮助全家摆脱困境。]
6.C [C项,“写出了那段时光里的温情与轻松”错误。小说描述了旗人家庭在晚清时期的困顿生活,其中没有表达出“温情与轻松”的情感。相反,文中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氛围。]
7.①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描述母亲对铜钱的计算、发愁、呆滞的神情等细节,展现了母亲节俭、勤劳且精打细算的性格特点。②揭示社会背景:母亲的困境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生活的艰辛。③渲染氛围:通过母亲沉重、压抑的心情,反映整个社会的沉重和不安。④深化主题:通过母亲还钱前后的场景描写,小说深化了晚清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难的主题。
8.①比喻和夸张,如文中“历史尘垢”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旗人形成的惰性,而将“尘垢”积累的时间拉长到“二百多年”,运用夸张手法描绘旗人长期以来的弊端。②反语和讽刺,如“真讲究”和“穷讲究”使用了反语的手法,讽刺了旗人忽略实际的努力和进步的做法。③细节描写,如“喝多少沙壶热茶”,生动的细节,夸张地点出了母亲喝茶的数量。“沙壶热茶”这个比喻也增添了幽默感。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