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对点练12 体会作者意图,深析主旨、标题意蕴探究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无价之宝
肖建国
羊城西门的如意茶庄有两个伙计,一老一少。老的叫黄师傅,负责店里的买卖。少的叫阿康,是个杂工,只是每天皱眉多,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阿康心里知道黄师傅有些能耐,以前老东家在世时很倚重黄师傅,客商来时必让黄师傅烹茶鉴茶。只见他随手舀出一勺茶叶放在壶内加水烹煮,眯着双眼,盯着壶内的水泡,只一会热气升腾满室飘香,便倒出一盅,放到鼻端,用力一嗅,随后细咂一口,跟着报出:武夷头水岩茶、安溪明前铁观音、福州香片六月白、杭州龙井……
现在老东家下世了,少东家做主了,如意茶庄的生意也一年不如一年,如意茶庄不得不精减人员,只卖些茶叶茶具维持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少东家自当家后,就有点嫌黄师傅碍眼。黄师傅背驼了,头发也白了,除了眼睛,身子骨也一年不如一年。少东家的这种想法竟被阿康看穿了。
一日,趁黄师傅不在。阿康就向少东家提出:他想跟黄师傅换换位置,工钱只拿黄师傅的一半就行。少东家有些犹豫,怕阿康不懂行情。阿康说:“做买卖这活,全靠眼睛灵活,俩钱买三钱卖,薄利多销,胜似利高。”
黄师傅一回来,看阿康脱了粗布短褂,穿上长衫在店里招呼客人,黄师傅心里明白,这少东家是变着法儿在撵自己走呢。阿康原本的活计是收垃圾、搬煤球,拖地板、烧茶炉,干的活是又脏又重,换位半个月下来,黄师傅就病倒了。等黄师傅病愈后一结账,不但几个月的工钱被扣完,反而欠下少东家20个大洋。少东家显得挺仁义,说:“看在你跟我们家几十年的份上,这些欠的钱就不要了,病好后,你早日返乡吧。”
黄师傅很平静地看着少东家说:“欠钱是要还的,否则我就是死了也不会安心的。这样,你的店再让我打理几天,我若能多卖出钱来,就算还债和路费如何?”
这几天,少东家怀着好奇的心情早早起了床,来到了店里,就见黄师傅换上一身干净的衣衫,精神抖擞地和阿康站到了一起。
到了第四天下午,来了一个鹰钩鼻子蓝眼睛的洋买办。少东家认识,这个洋人叫吉姆逊,是个有名的中国通。吉姆逊先闻茶叶,再看茶具,看完一圈,嘴里直叫NO。跟在他屁股后面的阿康忙把吉姆逊领到了精品小柜前,吉姆逊挨个拿起,敲了敲,闻了闻,又用手背在壶底来回摩擦几遍,然后大大咧咧地说:“这些声杂、味腥、有毛刺,我需要真正的宜兴陶器。”几句话,全说到点子上了。阿康蔫了,少东家也无语。吉姆逊轻蔑地一笑,就要跨出门去。就在这时,黄师傅说了一声:“请留步”。吉姆逊转过头来,很纳闷地看着黄师傅。黄师傅笑着问:“吉先生,要是好壶,你可出得起价钱?”吉姆逊指指外面的洋车,得意地说:“钱是不成问题的。”
黄师傅转身进屋拿出一把壶来。
吉姆逊一看,眼里就放出两道蓝光。这是一把紫砂小壶,形同鼓肚,耳把浑圆,肩起腹收。壶身轻而平滑,上面细细刻有二十四行行草。壶底篆刻五个小字:“平生一片心”。吉姆逊用中指的戒指轻叩壶身,随即发出清脆之音。他又用手背轻拂壶口,除了有平滑如玉的感觉外,还带有一丝凉气侵入肌肤。吉姆逊看完,良久才说:“这是一把曼生壶。”
听吉姆逊这么一说,连少东家都吃了一惊。曼生是乾隆年间宰相陈鸿寿的名号,他一生爱茶爱壶,曾亲手绘制十八壶式,乾隆赞不绝口,但流传下来的壶式却极少。难道这真是一把价值不菲的“宝壶”?
黄师傅却说:“吉先生,你只看对了一半,这是一把‘三绝壶’。其一绝就是你看到的,这是曼生壶式,确确实实为陈鸿寿所绘;其二绝就是上面的诗是唐朝诗人卢仝所作的‘七碗茶诗’。这‘七碗茶诗’虽被文人雅士广泛传颂,可谁也没见过卢仝的真迹。没想到到了清朝,这手迹却落到了宜兴制陶大师叶时春手里。他一看到卢仝的手迹,不禁拍案叫绝,这些字可谓铁画银钩,力道逼人,于是,叶时春选用了曼生的壶式,把卢仝的字成倍缩小,一刀一刀地刻在壶上。这把壶集了曼生的款、卢仝的诗、叶时春的手才得以问世,故称‘三绝壶’。”
一席话,听得几个人都如同天书,不知是真是假。吉姆逊更是张大了嘴巴,要求用茶一试。这是检验好壶最有效的办法。
黄师傅舀出一勺茶叶,放在壶内,加水烹煮。他眯着湿润的双眼,亲自掌握火候,不时调大调小,不一会儿,热气升腾,茶味从壶嘴喷出,刹那间满室飘香,众人却闻得一声低低的叹息。黄师傅倒了一盅递给吉姆逊,吉姆逊慢慢品尝了一下,只觉一道热浪过后,腹腔甘甜,口舌生津,不禁连声赞道:“好茶!好壶!”
吉姆逊一下子就掏出一千块钱来放到了柜台上。这下把少东家和阿康都喜得头脑发晕了。黄师傅倒不见得怎么高兴,反而问吉姆逊:“你出这么多钱,不怕被我骗了?”
吉姆逊直视了黄师傅一会,说:“你的眼睛告诉我,你是一个坦诚的人,这把壶若是真正的‘三绝壶’,那就是国宝了,像你这样的人也不会卖给我的。这把壶肯定就是赝品,但它仿造的工艺绝对值这个价钱。更主要的是,这把壶可以说是让我找到了了解你们中国茶文化的钥匙,这才是无价之宝。”
吉姆逊说完,驾着洋车走了。黄师傅也提起早已准备好的包裹,只拿了10个大洋就大踏步出门而去。好半天,少东家才醒悟过来,他忙叫阿康赶紧去追。阿康说:“洋人的汽车跑得那么快,怎么追得上?”少东家说:“你真是个笨蛋,我让你去追黄师傅,他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啊!”
可门外早已不见了黄师傅的踪影了。
(有删改)
1.对文中买、卖、鉴“三绝壶”情节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吉姆逊是热爱中国茶文化的中国通,他通过观陶器外形、辨陶器声音、甄陶器触感,判断出黄师傅拿来的是一把曼生壶。
B.黄师傅道出“三绝壶”背后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暗示后人需要不断发掘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领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C.吉姆逊离开茶庄前说的一段话侧面揭示了黄师傅这一人物形象所显示出的人格魅力,了解中国文化的吉姆逊认为他有爱国情怀。
D.吉姆逊愿意为赝品壶付一千大洋,黄师傅只拿走十个大洋便潇洒离开,暗示过分追逐商业利益会导致优秀文化的逐渐消失。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杂工阿康常皱着眉头,他的心事在黄师傅身上,虽然知道黄师傅深得已故东家倚重,但还是想和他换位置。
B.小说语言描写蕴含深意,少东家“显得挺仁义”的话语实则是赶黄师傅走,阿康的生意经则暗示他并不懂行。
C.少东家称黄师傅为真正的“无价之宝”,主要是少东家认为黄师傅能让茶庄生意钱财源源不断,起死回生。
D.吉姆逊看到曼生壶时“眼里就放出两道蓝光”运用了细节描写,他认为这只茶壶与精品小柜里的陶器不同,是把宝壶。
3.小说中画横线部分描写了黄师傅两次烹茶,动作相似,情感却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4.人物关系的发展演绎出小说主旨的多重意蕴。请以“黄师傅与吉姆逊”和“黄师傅与少东家”两组人物关系为例,分别分析背后的深意。(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予 香
欧阳华丽
俞香在裕后街开了一家花店,由于价格实惠,种类齐全,她又口齿伶俐,生意做得还算红火。不过自从隔壁一家宠物美容店开业后,俞香便陷入了无尽的烦恼。她对宠物毛发过敏,如今其花店旁有家宠物美容店,令她每天喷嚏不断。
宠物店老板是对夫妻,男的姓刘,高高大大,声音洪亮,女的30岁出头,眉清目秀,脸上总带着淡淡的笑。夫妻俩待人接物得体、温和,给宠物洗澡、美容、按摩、做训练,很是专业,店里的生意一天天好了起来,夫妻二人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但俞香心怀不满,没少找他们麻烦,要他们做好杀菌消毒,处理好宠物毛发,甚至悄悄给环境监察局打过几回举报电话。可每次监察支队来检测,宠物店环境卫生都合格。刘老板每次都不多说什么,笑呵呵的,环境卫生做得一次比一次好,他甚至专门购买了一套吸绒毛设备,以减少对俞香的影响,面对这样的邻居,俞香无可奈何,不过隔三岔五地总会找碴给刘老板添堵。幸亏刘老板脾气好,从不计较,还经常给俞香赔不是,日子也就磕磕碰碰地过了。
一天下午,俞香花店东边的火锅店老板早早关门去给孩子开家长会,四点左右,俞香突然发现火锅店内火光闪现,黑烟从玻璃门门缝溢出来。她惊呼起来:“着火了!着火了!”
刘老板率先冲了出来,他冲俞香喊道:“快打119!”俞香紧张得抖着手摸出手机,打了消防电话。刘老板已经从自己店里找来两个灭火器,飞奔至火锅店门口。他的妻子也跟了出来,喊他当心,又拨通店门订餐牌上留着的老板电话,告诉他店里着火了,赶紧回来。当刘老板得知店里有不少煤气罐时,他对妻子和俞香喊道:“往后退,别靠近这边!”
街上一片惊呼,人人不敢靠近火锅店,刘老板却毫不犹豫地砸碎火锅店的玻璃门冲了进去。扫视一圈,当即发现一张着火的桌子下有个煤气罐正被火焰覆盖,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爆炸,他丝毫没有退缩,果断将灭火器对准火舌……
火锅店老板回来时,火势已被控制,因救援及时,未造成严重后果,只是刘老板因手部烫伤住进了医院。
目睹刘老板奋不顾身冲进火锅店灭火,俞香对他心生敬佩。她思忖,自己的店紧挨火锅店,如果没有及时灭火,引发煤气罐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想起平时自己对刘老板诸多刁难,她很是惭愧。
这天,俞香精心包了一束鲜花前往医院探望。刘老板见了她很高兴,只是没聊两句,他就开始摸鼻子,打喷嚏,流鼻水。刚好刘老板的妻子从外面进来,她扫视一眼床头摆放的鲜花,笑着对俞香说:“我家这个大个子有点小毛病,过敏性鼻炎,尤其对花粉过敏。”
俞香蒙了:“花粉过敏?那你们紧挨我的花店,平时怎么办?”
“他平时都用鼻过滤贴,贴在鼻孔上防花粉。”说着女老板从自己包里拿出一个蓝色小包装,撕开,贴在刘老板的鼻孔上。
“整天贴着难受吗?”俞香赶紧把花放到病房外,关心地问。
“不难受,你看,过滤贴很薄,颜色和皮肤很相近,在屋里用也不觉得夸张,而且它不但能防花粉,还能隔离二手烟、粉尘颗粒,挺好!”刘老板似乎怕她尴尬,忙解释。
随后,女老板轻声地和俞香拉开话匣子:“我们家大刘从部队退役后选择自主创业。其实一开始我看到隔壁是你的花店,并不同意把店开在这里,可他说他在部队几年,身体强壮了很多,过敏性鼻炎已不严重。加上考虑到这里地段好、租金低、竞争小,而且离自己家近,方便照顾家里老人孩子,我们便硬着头皮租下门面。为了尽量不受花粉影响,平时他都贴着鼻过滤贴。只是没想到,你也是过敏体质,无意间给你带来很多不便,实在不好意思。”
女老板后面说了什么,俞香没听进去,她为自己汗颜,其实生活不易,大家都有不得已之处,她怎么会不知道呢,该说对不起的是自己。
两周后,俞香的花店重新开业,她和街道拐角一家卖渔具的老板协商后,签合同,调换了门面。虽然这个店面比原先的小,也偏僻,生意却比原先更火爆。原来,渔具店老板的女儿得知俞香调换门面的原因后,请来一位做设计的朋友,因地制宜,从装修风格、功能布局到灯光装饰、花材陈列等方面做了全新设计,将俞香的花店打造成了裕后街极具特色的一家花店,取名“予香馆”。
裕后街的人们宁愿多走些路也要到俞香的予香馆买花,尤其一些退伍老兵,他们都说予香馆的花比别家的绚烂多彩,花美气香,令人陶醉。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俞香对宠物毛发过敏,而隔壁宠物美容店开业,小说开头便揭示出矛盾冲突,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B.俞香对隔壁老板心怀不满,多次找他们麻烦甚至打电话向环境监察局举报,与他们相处得并不和睦。
C.花店、宠物店都紧挨着火锅店,刘老板扑灭了火锅店的火,既保全了花店,也保全了自己的宠物店。
D.渔具店老板的女儿请朋友设计出全新的花店、退伍老兵对“予香馆”的赞美等情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综合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宠物店夫妻老板的形象。
B.小说后半部分刘老板患过敏性鼻炎的情节,让读者觉得“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C.小说中的女老板只在小说开头处和俞香探望病人时两处出现,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
D.小说采用女性视角,通过女性敏锐的观察叙述描写,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引人入胜。
★7.“予香”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8.小说在刻画刘老板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7/7专项对点练12
1.D [D项,“过分追逐商业利益会导致优秀文化的逐渐消失”错,这一情节的目的是突显黄师傅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和发扬者,既有“不卖国宝”的爱国情怀,又有“不取不义之财”的高洁人格魅力。吉姆逊的一千大洋体现的是西方视角对中国茶文化非凡价值的肯定,并非显示商业利益。]
2.C [C项,“主要是少东家认为黄师傅能让茶庄生意钱财源源不断,起死回生”错误,小说结尾处少东家称黄师傅为“无价之宝”是认识到了黄师傅身上所蕴藏的传统文化价值,“醒悟”一词也提示“无价之宝”的内涵并不是黄师傅能够为他们赚更多的钱。]
3.第一次烹茶:黄师傅“随手舀出一勺茶叶”“眯着双眼”盯着火候,彰显黄师傅对烹茶鉴茶的热爱和对自己高超技艺的自信。第二次烹茶:黄师傅“舀出一勺茶叶”“眯着湿润的双眼”更为精细地掌控火候,最后一声叹息,表现出黄师傅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在茶庄烹茶,饱含虔诚与遗憾不舍之情;茶文化受到商业侵略,失去了纯粹,黄师傅为此感到痛心。
4.①黄师傅与吉姆逊是买卖关系,也是茶文化的共同爱好者。吉姆逊相信黄师傅的鉴宝能力并欣赏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魅力。②黄师傅与少东家是雇佣关系。少东家起初忽视黄师傅身上的文化价值,最后视其为“无价之宝”,表现了要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精研。③两组人物关系揭示了人们要像黄师傅一样,深刻钻研、理解民族文化,做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发扬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5.C [C项,“花店、宠物店都紧挨着火锅店”错误,根据原文“不过自从隔壁一家宠物美容店开业后”“她思忖,自己的店紧挨火锅店”可知,紧挨着火锅店的是花店,宠物店和火锅店之间隔着花店,并不是紧挨着的。]
6.C [C项,“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错误,女老板虽然出场不多,但她在解释刘老板的背景和过敏症状时起到了关键作用,推动了俞香的转变。因此,她是一个重要的次要人物。]
7.①既指代俞香的名字,又象征了花店带给顾客的美好体验和感受。②“予”可以解释为“给予”,“给予”邻居善意和理解,体现了俞香心境的变化和成长。③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与理解,也体现了人性的温暖。通过真诚的理解和付出,可以化解矛盾,带来人与人之间更和谐的关系。
8.①勇敢无畏,具有奉献精神。在火锅店发生火灾时,他毫不犹豫地冲进火场救火,展现了他的勇气和责任感。②宽容大度,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面对俞香多次找麻烦和投诉,他总是笑呵呵地处理问题,没有与她计较,还主动改善店铺的环境。③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感受。即便俞香多次找麻烦,他依然关心她的过敏问题,为了减少对她的影响,特意购置设备。④勤劳敬业,有责任心。从他的工作表现以及对宠物店的用心经营来看,刘老板是一个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的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