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对点练13
1.D [A项,由“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可知,有的木牌是将军阵亡将士的象征,有的不是。B项,由“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他选取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可见,将军在“眺望”中回望昔日生活中的细节,而不是回望战争给他的荣光。C项,“这样写意在揭示他与‘我’之间的隔膜”错,宣传干事对“我”的回答失望的原因是他不懂得将军。]
2.C [C项,“也写出‘我’因没有说而陷入懊悔与自责的痛苦”错误,文中“应该说的”是指当时该说但是又没有说出来的细节,即将军当时“笑得有些诡秘”“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写出“我”因没有说出将军“笑”的细节而感到遗憾。]
3.①内心柔软,将军怀念着过去的兵马,时不时打开箱子回忆过去;②关怀下属,尽管将军有许多士兵,但他仍然能够记住士兵们的一些鲜明特点。
4.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将军形象更加真实可信。②从老了的“我”的角度来叙述,思想更加成熟,更能深刻理解将军的行为,有利于表现下属心目中真正优秀将军的形象,突出将军关怀下属的特点。③从老了的“我”的角度来叙述,便于表达下属对将军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5.C [A项,“但想着让代理公司代‘我’去看望他们”说法有误。原文中有明确说到“但是千万别以为我会动一点儿恻隐之心……或者也让别的代理公司代我去看望他们”。B项,“这与父母在小镇的工作性质和经历有一定关系”无中生有,两者并不能形成直接关联。D项,“也暗示他们已经认出‘我’”无中生有,原文中父母是在“我”签上名之后才认出来的。]
6.C [C项,“本文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语言风格相同,多用口语,生动传神,幽默风趣”错误。本文的语言风格并不以幽默风趣为主要特征,而是更注重平实、自然,通过日常化的对话和叙述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象。而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则以其独特的口语化、幽默化的风格著称,两者在语言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7.因为“我”与父母代沟很深,不愿意去拜访、探望他们,但又无法摆脱自己为人子女的责任和对父母的感情,于是通过填写“委托单”想象自己去看望父母,通过自我欺骗的方式实现自我满足。
8.(1)无人区:①“无人区”指长期空置没有人居住的地区;②也指父母与子女鲜有来往、没有温暖与活力的家庭,讽刺了当今社会中家庭亲情的缺失。
(2)荒诞:①“我”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了,如今却要代理别人去看望别人的父母;②“我”代理别人探望的居然是“我”的父母,通过签名才相互认出;③完成了任务的“我”回到公司,却被老板告知,“我”去的小区是一个无人区;④那张委托单是“我”自己填写的,一切都是“我”的想象。
1/2专项对点练13 据类及篇悟神,解读文本特征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将军的部队
李 浩
我老了,现在已经足够老了,我坐在屋檐下。我坐着的姿势有点像眺望。
是的,我是在眺望,我做这样的姿势从来都显得非常认真。我的这个动作是模仿一个人的,一个去世多年的将军。这种模仿根本是无意的,直到三个月前我才突然地发觉,我的这个动作和将军是那么的相像。
①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
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了干休所里那个21岁的勤务员。
我再次看到了将军,看到了将军的部队。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绿漆斑驳,充满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
我用这种眺望的姿势,望见站在槐树底下的将军打开了箱子上的锁。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一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荫,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将军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其他的时候,他只能算是一个老人。
我老了。尽管我不明白将军在向远处眺望时想的是什么,但我明白了将军的那些自言自语。他根本不是自言自语,绝对不是!他是在跟身边的伴儿说话,跟自己想到的那个人,或者那些人说话,跟过去说话。就像我有时和将军说会儿话,和我死去的老伴,和死神说话。当年和将军我可不是这样说的,尽管他对我非常和蔼,可我总是有些拘束,和他说话的时候用了很多的心思。现在,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多年的朋友似的,我和他都是一样老的老人了。
将军摆弄他的那些木牌的时候,我就用根竹棍逗逗路过的虫子和蚂蚁,或者看一只蝉怎样通过它的声音使自己从稠密的树叶中显现出来。将军的那种自言自语一片一片地传入我耳朵。
将军说,你去吧。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
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将军说,……
有两次将军指着木牌上的名字问我,赵××你知道么?王××呢?我只得老实地回答,我不知道,将军。②将军有些恍然和茫然的样子。看我这记性,将军一边望着他所说过的名字,一边摇头,人真是老了。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他选取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譬如某某爱吹笛子,吹得很好,有点行云流水的意思。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得有些诡秘,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当时我是想对将军这么说的,我有点冲动——可最终我却没有把它说出来。③现在想起来我是应该说的。
我在向旧日的时光眺望中看到这一细节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了。将军愣了愣,然后粗犷地笑起来:你这小鬼。我不是小鬼了,我已经老了。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在将军去世之后我搜集了不少和将军有关的资料,只要是哪本书上提到将军的名字,我就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原本我还想把将军的两个木箱也留下来的,后来我想将军比我更需要这支部队。那些木牌,燃烧的木牌,在将军的墓前变成了一缕缕的烟。它们升腾的样子就像一支远征的部队,将军重新见到自己的这支部队时,露出的会是怎样的一副表情?
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上面画的是圈。
曾有一个宣传干事向我了解过将军的晚年,我向他叙述了将军每日如何摆放他的部队。他是不是怀念自己的戎马生涯?是不是想继续战斗,消灭敌人?
不,好像都不是,将军在晚年基本上没想到战争,他好像只是,只是……怎么说呢?他好像就是把木牌摆出来,想一想过去的事,就这样。就是这样。
那个干事对我的回答很失望。
我坐在屋檐下,低着头,低上一会儿就抬起头来,向一个很远的远处进行眺望。我越来越多地想到将军,我觉得他的某些部分正在我身体内的某些部分里得到复活,有时候,一个生命是会成为另一个生命的。
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着的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们的位置却是一直都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④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木牌是将军阵亡将士的象征,也是将军的精神支撑,将军在一次次排出木牌的活动中慰藉着自己的晚年。
B.“眺望”这一动作在文中多次出现,在反复中推进叙事,“我”在眺望中回望将军,将军在“眺望”中回望昔日荣光。
C.宣传干事对“我”的回答很失望,因为“我”没有提供他想要的答案,这样写意在揭示他与“我”之间的隔膜。
D.小说与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一样,以两个不同年龄段的“我”的感知,丰富、深化了文章意蕴。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既说明将军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深刻,又自然引出下文对将军故事的叙述。
B.句子②中“恍然”与“茫然”,看似矛盾,其实写出将军从回忆回到现实的清醒与面对现实又不知所措的复杂内心。
C.句子③中“应该说的”体现了“我”对将军的理解与善意,也写出“我”因没有说而陷入懊悔与自责的痛苦。
D.句子④中“变小”是因为“我”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更重”是因为“我”认知的深化。“小”与“重”构成小说的张力。
3.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故意忽略了将军铁血金戈的传奇色彩,“补充了我们对将军的侧面理解”。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中“将军”这一人物形象。(4分)
★4.小说采用“足够老了”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我在小区遇见谁
范小青
我在一家代理公司上班。
现在我手里的这单活,是去代望老人。不过单子不是我本人接的,我接到的已经是我公司自己制订印刷的十分规范的访问单,等我完成了看望任务,被看望者在访问单上签上名字表示认同,我的任务就算完成。
说心里话,接到这单活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想起我的父亲母亲,我和我父母不在同一个地方生活,我也有一段时间没和他们联系了。但是千万别以为我会动一点儿恻隐之心,千万别以为我会赶回家去看望他们,或者也让别的代理公司代我去看望他们。
决不!
我父亲是小镇上的小学老师,我母亲是小镇医院的护士,他们退休以后的工作,就是一起关心除了我的内心想法以外的所有关于我的一切。
最后一次和他们通电话大约是两个月前,或者是一年前,也或者是其他什么时间,反正内容都是一样的,时间就显得不重要了。他们威胁我说,如果我再不能踏踏实实地稳定下来,他们就要搬来我所在这座城市来指导我、监督我。我也严词威胁,他们立刻服软了,哀求我说:“你明明知道我们来不了,大城市的生活我们不能适应,生活成本那么高,我们还要省下钱来供你买房结婚生子。”
和天下许多成年未婚子女一样,他们不来纠缠我,已是上上大吉,难道我还会送上门去引颈受戮?
我还是赶紧代表客户去看望他家的老人吧。
我先看了看单子上的情况介绍,这才发现,委托人没有名,只有姓,王先生,恰好和我同姓;委托我们去看望的人,也一样,王先生。
我按图索骥,很快找到了单子上填写的地址,是一个年代已经很久远的住宅小区。
我先照着访问单上留的客户电话打过去。电话响了两声,有人接了,我说:“请问是王先生吗?”对方说“你打错了”就挂断了电话。
我走到小区的门口,上前把访问单递给小区保安,请教他说:“麻烦你帮我看一看,这个地址到底有没有问题。”他一看:“没问题呀,就是你刚才进去又出来的那幢楼嘛。”
我在外面随便吃了点儿东西应付一下肚子,耗掉些时间。我越想越不能甘心,再次拨打了那个电话,电话铃只响了一声,就有人接电话了。我赶紧问:“是王先生吗?”对方说:“是。”终于找到王先生了,我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但很快我又问道:“王先生,为什么我中午打电话时你不承认?”他说:“中午不是我接的。”我更觉不可思议,说:“难道你家里的人不知道你姓王?”他说:“他才不是我家里人,一间朝北的小屋收我八百块租金。”
废话少说,我直奔主题,不仅确认他姓王,还确认了他们确实知道儿子委托了人去探望他们,他们正在家翘首等待呢。我心想,这回看你再往哪儿跑。
我赶紧上楼进门,果然是一对老人在一间朝北的小屋里,屋子很小,光线很暗。我乍一眼看过去,怎么觉得他们有点儿眼熟,我奇怪地说:“咦,我在哪里见过你们?”他们对我竟然也有同感,说:“嘿,你好面熟啊。”
明明是熟的,却又想不起来,明明就在眼前,却又觉得遥远。我有些沮丧,只好玩老一套的把戏,套近乎说:“老人家,原来你们是租房子住的,你们不是本地人啊?”那老人说:“我们原来一直是住在一个小镇上,离这里很远,我们的儿子很有出息,大学毕业后就留这里工作了,是公司白领。”我觉得这下对上号了,赶紧说:“这就对了,你们的儿子很孝顺,他工作忙,抽不出时间,何况最近又出差了,所以委托我们代理公司来看望你们。”
老两口很高兴,除了不停地感谢我,还主动跟我聊了他们的情况。那老先生说:“我在小镇上当了一辈子小学老师。”我一听,心里居然瞎跳了一下。那老太太又来戳得我心惊,说:“我从前是镇上医院的护士,后来退休了。”
我感觉有点儿不对劲,随便应付了几句,就想提前结束任务了。我拿出访问单请老先生签名,老先生爽快地签上名,我接过来一看,竟然和我父亲同名。我心里忽然有一点儿异常的敏感,赶紧编造说:“这访问单需要老夫妻双方都签名。”他们也信了,老太太也麻利地签上名。我再一看,竟是我母亲的名字。这回我彻底惊呆了,再仔细看他们,我认出来了,怎么不是我父母亲呢,他们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呀。他们难道不认得我了吗?我也在访问单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其实这名可以回公司结算时再签的,但我提前签了。我把访问单递过去给他们看,他们一看我的名字,笑了起来,说:“这不就我们儿子的名字吗?你不就是我们的儿子吗?”
我和我的父亲母亲互留了新的联系方式,就和他们道别了。
我的任务完成了。我告诉老板说:“今天巧了,我上门代看的居然是我的父亲母亲。”
我老板看了看访问单,跟我说:“你父母的名字是你签的吧?”我吓了一跳:“这怎么可能?”我老板说:“你自己看看,跟你的笔迹一模一样的嘛。”
我老板见我紧蹙眉头,过来拍了拍我的肩,鼓励我说:“这就对啦,当初我看中你的,不是你的工作能力,而是你的想象能力,我果然没看走眼,你编得很赞。”
我不服呀,我冤大了呀,我说:“老板,你凭什么说我是编的?”我老板笑道:“那个小区本来就是一个无人区嘛。”
原来,我去的那个小区,早几年就准备改造了,住户全迁走了,资金却掉链了,就成了无人区。
但是,那张委托单是哪来的呢?
这太好解释了,是我自己填写的。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很长时间没有给父母打电话了,“我”虽然不会赶回家去看望父母,但想着让代理公司代“我”去看望他们。
B.父母希望“我”工作稳定,生活稳定,而忽视“我”的内心想法,这与父母在小镇的工作性质和经历有一定关系。
C.父亲生性吝啬,所以在“我”的想象中,父亲会因为“一间朝北的小屋”收八百块租金而对房东心生不满。
D.老先生签名很爽快,老太太签名也很麻利,此细节既体现他们对“我”服务的满意,也暗示他们已经认出“我”。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头介绍了“我”的工作流程,提到“被看望者在访问单上签上名字表示认同”这一细节,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委托人和委托“我们”看望的人都不具名,只写了姓,且“恰好和我同姓”,这让后文的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
C.本文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语言风格相同,多用口语,生动传神,幽默风趣,如“引颈受戮”“编得很赞”等。
D.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便于描写“我”的心理活动,抒发“我”内心的情感,直接展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
7.“我”为什么要自己填写“委托单”?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8.在阅读本文后,有同学列出了两个关键词:“无人区”和“荒诞”。请结合本文,对这两个关键词作简要解说。(6分)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