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 强化检索意识,速解信息理解与分析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 强化检索意识,速解信息理解与分析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5:29:50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参考答案与精析
专项对点练1
1.C [C项,把因果关系理解为并列关系错误,“自给自足的经济稳定繁荣”是因,“中国人非常依赖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果。]
2.B [B项表述为“而这种文化的基本特点”属张冠李戴,应该是“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
3.C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主体常常是缺席的,或被隐藏起来,C项,中国古典诗歌主体在场了,不是典型情况。]
4.①中国诗歌风格讲究含蓄,以淡为美,常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西方诗歌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常用直抒胸臆的手法。②中国诗歌多歌颂,西方诗歌多揭露。③中国诗歌弱化主体,西方诗歌主体常常在场。④中国诗歌受到“天人合一”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西方诗歌受到“二元分立”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
5.(示例一)主体在场版
①读者更多的是在欣赏“我”对梅花的情感,受主体的情感态度影响较大。②读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主体对梅花的赞美、怜爱和对北风的呼吁等。③这种情感的明确性可能会让读者的体验更加集中,但也可能因主体的介入而使读者失去与自然的直接联系,使他们的联想空间变窄。
(示例二)主体隐藏版
①读者直接与梅花和自然建立联系,几乎没有被主体的情感或观点干扰。②读者的情感体验更为纯粹,直接与梅花及其所代表的美好品质产生共鸣。③人与花界限模糊,读者可以自由地进行联想,从梅花联想到人,由人联想到梅花,人花交融,天人合一。
6.D [A项,混淆是非。材料一是“从现代科学理论发展趋势看”“从实践层面看”,材料二是“从人类的知识系统来说”,角度不同。B项,以偏概全。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哲学社会科学有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方向指引、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社会制度模式变迁、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可知,哲学“涉及变革”。C项,偷换概念。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哲学社会科学有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方向指引、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社会制度模式变迁、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可知,“哲学社会科学”不是对“自然科学”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而是对“社会变革方面”。]
7.A [A项,张冠李戴。“牛顿、拉马克、道尔顿的著作均证明了这一点”错误,“牛顿、拉马克、道尔顿的著作”证明的是材料二第1段“科学家都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的观点。]
8.B [“材料二采用对照式论证结构”错误,材料二先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谈起,从“哲学是科学的源泉”“哲学往往是革命性科学思想的助产士”到“科学和哲学是交融互促、互为支撑的”层层递进,用的是递进式结构。]
9.①历史维度;②科学发展的动力;③人类的知识系统、人类探索自然真理的过程;④实践层面。
10.①将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作了形象化表达,浅显易懂;②“源泉”指出了科学发端于哲学;③“助产士”指出了哲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有其独立性;④“圆盘”明确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是内核与外延之间的关系。
1/2专项对点练1 强化检索意识,速解信息理解与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中国诗人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自己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我们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老树”“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几种事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然而几种事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摘编自吕洋《中西方诗歌比较》,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与中国古典诗歌弱化主体的倾向不同,西方诗歌中的主体差不多总是在场的。以十四行诗为例,主体总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诗中,站出来讲话。这样,西方诗歌就形成了与中国诗歌迥然不同的风格。
②诗歌的风格离不开其文化土壤。在中国,流行的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有关。早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就已经建立起来。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经济稳定繁荣,因此,人们非常依赖自然环境,对自然世界的任何微妙变化都很敏感,他们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诞生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国诗歌的艺术特点便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映射,其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我们的诗歌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周易·乾卦·文言》写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大人”指大人物,这句话是说要想成为伟大的人物,就要与天地合德。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合一”,表明自然与人是相通一致的,可合二为一的,人与自然是彼此相通的共同体。这种思想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最直接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风格。
③西方诗歌则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体现了二元分立的逻辑观念。那什么是二元分立呢?有学者指出,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灵肉、无有等二元分立角度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世界上存在灵魂和物体,这二者彼此独立,是二元对立存在的方式。
④中西方诗歌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诗歌艺术。中西诗歌的一个很大不同就是主体在场问题。这个主体就是诗中的叙事人,这个叙事人有时候等同于诗人。通常在西方诗歌中,主体都占据诗歌的显要位置,诗中的叙事人也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出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主体却常常是缺席的,或者被隐藏起来。我们来看这首《梅花》诗:
梅 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⑤这首诗写的是梅花,但寄托的却是诗人心中对梅花的钟爱。因为写花和写人本身是不需要区分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浸透到诗人的心灵中,流露在诗人的笔下。咏物即咏人,诗人对梅花的赞叹体现的正是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赞美。诗人没有在诗中出场,而是隐身于梅花后面,但是通过诗歌的内容,我们感受到诗人高洁的品德,产生了对梅花的怜爱之情,以及对高洁品德的珍惜之情。读到最后,我们已然分不清这是写梅花,还是写诗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首诗如果用西方的诗体来写会是这样:
梅 花
初放的梅花,含着白雪,
美丽孤傲的梅花啊,我想画,
又怕你的神韵难画,
你的花别有韵致,
清雅脱俗,不知寒冬雪意。
你的枝干横斜错落,似愁容病姿,
北风啊,你果能解得梅花心意,
拜托,不要再摧残她了。
⑥通过对这首诗的模拟转换,我们能够体会到主体在场表达会产生什么样的诗歌风格。从审美的意义上讲,主体的缺席模糊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读者自然而然地由物联想到人,再由人联想到物,从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主体的在场则使物与人分开了。在这首诗中,主体“我”的出场使诗歌中的梅花与叙事人“我”分开了,梅花与“我”的分裂使这二者失去了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这不再是“天人合一”,而是二元分立,这使该诗呈现出类似西方诗歌的形式。当这首中国古诗被改写成主体在场的诗歌时,它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那种浸透在古典诗歌中物我合一的和谐感没有了,诗篇变得破碎,被改动的古诗就不像是一个有机整体了。西方诗歌虽然有主体的在场,但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诗人已经在二元分立思维模式的基础上由分而合,最后达到统一。而中国诗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存在,是在物我不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旦被分开,便很难再造一个有机整体。如果我们反过来把一首主体在场的英语诗改成汉语古诗,在去主体的过程中,也很难再造一个有机整体。其实,这也是英语诗歌汉译和汉语诗歌英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诗歌是不可以被翻译的,指的主要是诗歌的韵律让人无法操作。不过,不可翻译的岂止诗歌的韵律呢,这种深植于诗歌背后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内涵也同样是不可翻译的。有趣的是,在西方现代派以及后现代派的诗歌中,诗人主张要把这个“我”消融掉。“很多后现代诗人发现,必须把武断的自我溶解掉,才能写出一种以最佳方式获得自我真实的诗歌,太多的文明因素,以及各种复杂的人之角色,已使自我真实变得模糊了。”西方现代派诗人已经认识到西方诗歌中的自我过于强大,已经到了应该消解这个主体的时候了。
(摘编自王伟峰、周桂君《论中西诗歌中的主体化倾向及思辨性的体现》,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诗人往往借助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就暗含着情感。
B.在英美现代诗歌中,诗人经常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毫无做作,比较直率地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
C.几千年来,中国人非常依赖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自给自足的经济稳定繁荣,这种环境也影响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诞生。
D.源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通常在西方诗歌中,主体都占据诗歌的显要位置,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主体却常常是缺席的,或被隐藏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易·乾卦·文言》写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其中便蕴含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
B.西方诗歌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而这种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从二元分立角度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
C.崔道融的《梅花》诗写的是梅花,但寄托的却是诗人心中对梅花的钟爱。诗人隐藏在梅花的后面,主体与梅花二者交融。
D.西方现代派诗人主张把“我”消融掉,这里提到的“消融”和中国古诗里常出现的主体的“缺席”“隐藏”相似。
3.下列诗句中,不符合材料二提到的中西方诗歌主体在场与否的典型情况的是(3分)(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其一)》]
B.“你可知那地方?/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歌德《迷娘(之一)》]
C.“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D.“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普希金《致大海》)
4.根据两则材料,总结出中西方诗歌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5.材料二通过《梅花》的两个版本,展现了主体在场与隐藏情况下的诗歌风格差异。这两种风格导致读者的阅读体验存在显著的不同。请从两个版本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和你的理解,从读者的角度简要评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及其紧密的内在联系。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规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现象及其规律,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科学。自然科学通过理论进步和技术发明来掌握和支配自然力,代表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则提供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对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等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引,为社会正常运行提供理论和社会思想支撑。
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交融互促、互为支撑。从现代科学理论发展趋势看,其呈现出学科分化细化和学科交叉融合相并行的趋势,越是科学发展的高级阶段,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越是水乳交融。从实践层面看,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必须通过人们的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通过劳动的有序组织和管理、通过市场的转化和交换来实现,而这些领域必须依赖于哲学社会科学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二者同等重要。当然,由于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哲学社会科学有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方向指引、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社会制度模式变迁、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摘编自杜飞进《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律的深刻把握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
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删改)
材料二: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哲学是科学的源泉。现代科学的前身就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之后相当长时间内,科学家都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牛顿的伟大著作命名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拉马克的《动物学哲学》包含了进化思想的萌芽,道尔顿在其《化学哲学新体系》中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对浩渺星空的好奇和惊异、对宇宙本质问题的痴迷和热情、对思想穷根究底的辩驳和拷问、对逻辑与理性的推崇和赞赏,为现代科学传统注入了最深层的精神内核。
从科学发展的动力来看,哲学往往是革命性科学思想的助产士。科学研究不只是观察、实验和计算,而且还需要一整套概念和思想的支撑。已有的科学概念和思想,既是一段时期内科学进步的探照灯,又构成了对这一时期科学家的约束和限制。按照许多科学史家的看法,科学的发展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的过程。在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家主要是在既有的范式下解决各种问题,他们的工作似乎与哲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在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共同体需要建立新的范式,需要用新的概念之网来重新整理科学事实。而科学概念和思想的变革,有赖于科学家完成思维上的自我超越,这时候必然会涉及哲学上的争论,必然会在哲学思想中寻求灵感,而这构成了科学发展的动力。以牛顿力学的建立为代表的第一次科学革命,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革命,都有新的哲学思想的催化作用。
从人类的知识系统来说,从人类探索自然真理的过程来说,科学和哲学是交融互促、互为支撑的。如果把科学知识比作一个圆盘,圆盘的边缘是观察实验获得的经验知识,从边缘往里是科学中的理论知识,圆盘的中央则是有关自然的基本哲学观点。任何科学理论的内核,都带有某些哲学预设。科学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哲学观念上的变化,而哲学思想的变革也会为科学的洞见提供广阔的思想空间。可以这样来说,缺乏哲学的科学是盲目的,而缺乏科学的哲学是空洞的。正是科学和哲学的相互激荡,使得人类的思想一次一次突破和超越自我,造就了人类文明的辉煌。
当代科学的发展正酝酿着巨大的突破,我们正在进入对宇宙、生命、意识的认识的深处,这直接关联着众多重大哲学问题,比如数学的基础和本性问题、量子理论中的本体论问题、复杂性科学中的演生论问题、认知科学中的心身关系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人类抓住构成历史上罕见的重大挑战和革命性转变的契机,理解和改造世界,促进自身文明的发展。这些问题的澄清和解决,需要科学与哲学联手推进。
笛卡尔、莱布尼茨时代那种科学与哲学紧密结盟的时代已悄然复归。未来的科学革命,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激发和引导;而哲学方法和思想的变革,也离不开科学的批判与滋养。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呼唤科学与哲学建立新型的、更加紧密的结盟。中国的科学发展要实现阶段性跨越,就必须紧扣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体系和研究路径上跟踪国际上的工作。
(摘编自白春礼《进一步深刻认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在强调交融互促、互为支撑关系时,两者看问题的视角完全相同。
B.材料一认为自然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力量,而哲学社会科学只是为社会正常运行提供理论和社会思想支撑,不涉及变革。
C.材料一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D.材料二强调,科学与哲学紧密结盟的时代悄然复归,展望未来,要立足于世界实际,对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
7.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科学的前身从属于自然哲学,牛顿、拉马克、道尔顿的著作均证明了这一点。
B.科学研究者要想突破概念和思想的约束和限制,则必然会在哲学思想中寻求灵感。
C.因为任何科学理论的内核,都带有某些哲学预设,所以缺乏哲学的科学是盲目的。
D.科学发展关联着众多哲学问题,思考这些问题具有抓住契机迎接挑战等众多意义。
8.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各自的内涵与作用、两者关系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采用对照式论证结构,强调科学与哲学联手解决问题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
C.材料一在论证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优势时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D.材料二说古论今,阐述科学与哲学关系富有逻辑性,明确了中国科学发展的做法。
9.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哪些角度加以认识?(4分)
                                    
                                    
                                    
10.材料二使用“源泉”“助产士”“圆盘”等词语,请简析其在论证上的效果。(6分)
                                    
                                    
                                    
6/8
同课章节目录